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报告8例病人用背阔肌移位法重建伸髋及稳定膝关节,文内对手术方法进行了介绍,并着重指出:背阔肌移位后收缩力仍很强大,用以替代一侧臀肌及大腿部肌群严重麻痹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大龄中、高位先天性髋脱位的方法。方法1998年1月~2004年12月,对21例27髋大龄中、商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假臼骨性关节炎病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1例,女20例,单侧15例,双侧6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髂腰肌和/或部分内收肌群切断加股骨髁上骨牵引15~45 d,平均30 d,所有病人均于真臼位置行全髋置换术。结果术后无1例感染,1例术后1年髋臼松动植骨块部分吸收,行翻修手术,随访4年效果满意;2例术后出现轻度坐骨神经牵拉症状,2个月后症状消失,4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溶栓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6年疗效满意。结论术前行髂腰肌切断和/或部分内收肌群切断加股骨髁上骨牵引,可以有效地增加肢体长度,避免小转子下股骨截骨术,减少或避免了术后神经、血管的牵拉症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内收肌髂腰肌切断手法复位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切断内收肌及患侧髂腰肌、手法复位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的疗效。方法 切断双侧长收肌、短收肌及患侧髂腰肌 ,术中手法复位髋关节 ,术后三期有限石膏固定。结果  76例 96髋均得到满意复位 ,除 5髋因在外院行牵引闭合复位不成功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外 ,其余未发生股骨头坏死。结论 该疗法是治疗 10个月~ 3岁小儿先天性髋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痉挛型脑瘫患者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后遗留髋内收畸形的手术方案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126例脑瘫SPR术后遗留髋内收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肌肉挛缩的范围和畸形程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长收肌、短收肌、股薄肌、髂腰肌、闭孔神经前支切断术等。观察患者术后髋外展角度及畸形矫正情况。结果 126例患者随访14~38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髋内收畸形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其中术后髋外展角度≥30°118例、20°~30°8例,缓解率100%(126/126),满意率93.6%(118/126)。未出现下肢感觉障碍、髋外展或外旋畸形。结论对于脑瘫SPR术后遗留的髋内收畸形,根据个体情况不同,采用肌肉切断松解、闭孔神经前支切断术等个体化治疗方案,可取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缝匠肌前移治疗髋股关节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髋股关节痛、髌骨软骨软化症的治疗方法。方法 游离缝匠肌下1/3段,其止点沏断,前移,建立一动力性髌韧带,加强股内侧肌肌力,产生髌骨向内可变拉应力,使Q角变小,恢复髋股关节面的正常生物力学应务分布,恢复髋骨在股骨滑车和髁间沟内的矢状面、冠状面的正常滑动。结果 随访7例8膝,随访时间3年6个月 ̄6年。临床症状消失,关节伸屈活动正常。结论 该方法适用于髋股韧带镅侧紧张、内侧松弛、Q角大于正常角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闭孔外肌及其覆盖区髋关节囊的解剖特点,探讨髋关节屈曲内旋下闭孔外肌对髋关节的稳定作用.方法 取10具20侧甲醛液固定的成人尸体髋标本,左侧10髋解剖出闭孔外肌,屈曲内旋时触摸体会股骨头对闭孔外肌的膨顶;裸露闭孔外肌区的髋关节,分别测量髋关节屈曲30°、60°、90°和各屈曲角度加内旋15°时股骨头软骨面超出髋臼唇的距离;右侧10髋解剖出髋关节囊,测量后方关节囊各部厚度,观察坐股韧带走行.结果 闭孔外肌是紧贴髋关节囊后下部的唯一肌肉,在髋屈曲内旋时股骨头膨顶闭孔外肌;随着屈曲角度的增大,膨顶程度(后脱位倾向)也加大,同一屈曲角度下内旋比不内旋膨顶程度大.髋后方关节囊的厚度具有不均一性,较薄弱的两部处在闭孔外肌区,坐股韧带主干未经过闭孔外肌区,闭孔外肌区是髋后方关节囊的相对薄弱区.结论 闭孔外肌是髋关节囊后下部唯一的动力抵挡,易诱发后脱位的髋屈曲内旋体位下,抵挡股骨头脱位的主要有闭孔外肌和此肌覆盖区的关节囊,但此区关节囊相对薄弱,因此在全髋置换后应对闭孔外肌进行修补.  相似文献   

7.
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头坏死以及髋股撞击综合征多发于年轻患者,是导致髋关节骨关节炎的主要原因。对于终末期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髋关节置换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但是髋关节置换在青年患者的远期生存率仍然具有挑战。随着对髋关节解剖的深入研究以及保髋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保髋的理念达到广泛的认可,尤其是得到患者的欢迎。本专栏聚焦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头坏死以及髋股撞击综合征的保髋治疗,介绍国内学者在保髋领域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国内保髋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1997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86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股骨小粗隆水平髂腰肌肌腱松解术治疗内侧弹响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7-06采用关节镜下小粗隆水平髂腰肌肌腱松解术治疗的12例内侧弹响髋综合征,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HH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6(12~22)个月,均未再发弹响,HHS评分术前(61.2±1.4)分,末次随访时(89.2±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关节镜下股骨小粗隆水平髂腰肌肌腱松解术治疗内侧弹响髋综合征手术切口小,松解充分,神经、血管损伤风险小,术后复发率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中日友好医院(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CJFH)分型的保髋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2012年6月至2016年9月接受保髋手术治疗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325例432髋。依据CJFH分型行髓芯减压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141髋(髓芯减压组)和头颈部开窗减压病灶清除...  相似文献   

11.
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后方关节囊重建方法对行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防治作用。方法:本组45例(47髋)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翻修术的患者,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岁(55-78岁)。术中将后方关节囊与外旋肌群分别重建固定于前上方原先切开的关节囊断端和大转子顶端的软组织处,回顾性分析术后假体脱位率及脱位的风险因素。股骨假体和髋臼假体均翻修29例(31髋),更换内衬5例(5髋),髋臼、股骨翻修的分别是10例(10髋)和1例(1髋)。第1次翻修的有29例(30髋),第2次翻修的有15例(16髋),第3次翻修的有1例(1髋)。X线评估包括翻修前后下肢长度,髋臼位相,股骨偏心距、前倾角和假体松动。临床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45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年,除1例感觉前方不稳外,无髋关节感染及脱位发生,该例X线片示髋臼假体过度前倾但无脱位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基本等长,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股骨偏心距和前倾角基本恢复至初次手术前水平。髋臼、股骨假体发生松动各1例。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9.13±15.53)分升至末次随访的平均(83.59±6.93)分(P〈0.05)。按Harris功能评分标准:优36髋,良5髋,可5髋,差1髋。结论:在假体安放正确、软组织张力恢复满意基础上,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重建有助于降低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我科1977年12月~1988年10月收治儿麻后遗症下肢肌肉广泛瘫痪者53例,收到满意效果: 临床资料本组男32例,女21例,单侧49侧;双侧4例,年龄8~25岁,平均16.2岁。患肢均有臀肌、屈髋肌、伸膝肌、小腿三头肌及胫前肌群不同程度的麻痹,部分患者合并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89例学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治疗中所遇到的问题,从髋臼、股骨头颈的改变到关节囊、髋周肌群的异常分别进行了观察,并就这些共性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半髋与全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FNF)的临床结果.[方法]2017年3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FNF患者90例,抽签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半髋组(hemiarthroplasty,HA)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组(total hip arthro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手术保髋治疗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Ⅱ期股骨头坏死(ONFH)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1996年6月至2017年12月确诊为ARCOⅡ期ONFH并接受非手术保髋治疗(活血通络胶囊+个性化限制性负重)患者75例,男47例,女28例;年龄23~58岁,平均(37.8±11.4)岁;单侧病变52例,双侧病变23例,共98髋;激素性、酒精性、创伤性、特发性ONFH患者分别为42例、22例、2例和9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治疗前后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应用ONFH保髋疗效评价体系对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表现进行评价。以股骨头塌陷为终点事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探究股骨头前侧保留角(APA)、外侧保留角(LPA)与股骨头塌陷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非手术保髋治疗ARCOⅡ期ONFH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75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21.7年,平均(5.8±3.7)年。治疗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临床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的影像学评分、股骨头形态评分和骨关节炎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对37例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患者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术中无C臂X线机透视条件,简单点片定位,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一、髋三角肌群的功能解剖。 “髋三角肌群”是一组宽幅的肌扇,它复盖在髋关节的外侧;正如命名所示,该肌呈三角形,其尖端指向下方,它的解剖和功能与肩三角肌十分相似。 该肌群的前部起始于髂前上棘,向下、向后斜行的阔筋膜张肌。其后部为臀大肌的浅层纤维,起始于髂嵴的后1/3、骶骨和尾骨的后面,向下向前斜行。前后会合于髂胫束的前后缘,并组成深、浅层。髂胫束是坚强的束带,在阔筋膜张肌里,直下附于胫骨外髁部。 在阔筋膜张肌和臀大肌之间,是臀大肌的深筋膜,并复盖着臀中肌。 臀大肌和阔筋膜张肌虽组构成三角,但能各自收缩,当两肌同时协调收缩时,其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CroweⅣ型成人髋脱位采用股骨转子下叠加缩短截骨行全髋置换术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8例(11髋)CroweⅣ型成人髋脱位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40-57岁,平均48岁;单髋5例,双髋3例;先天性发育不良7例,陈旧性髋关节结核1例。假体臼杯为金属杯+聚乙烯内衬设计,其中Duraloc(Depuy,Warsaw,USA)8髋,Pressfit SⅡ(LINK,Ger-many)3髋。股骨柄假体采用AML(Depuy,Warsaw,USA)4髋,Summit(Depuy,Warsaw,USA)4髋,Ribbed(LINK,Germany)3髋。假体均采用生物学固定。手术均采用股骨转子下叠加缩短截骨,并附加断端“V”形截骨,其中6髋因最小号股骨柄假体置 入困难,而附加股骨劈开成形术。结果无一例发生感染、脱位等并发症,无一例行臀大肌或臀中、小肌等短肌松解。转子下平均缩短截骨长度为4.5cm(4~6cm),无一例因截骨过短,导致股骨头假体复位困难或坐骨神经牵伸伤;也无一例因截骨过长,导致股骨头假体松弛性脱位。术后X线片示臼杯均位于真臼区,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均优良,截骨断端在3~6个月后均骨性愈合。测量显示患肢平均延长3cm(2.5~3.5cm)。随访3~7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的25~32分改善至1年后的90~98分。无一髋假体显示有X线松动和邻近骨溶解。结论股骨转子下叠加缩短截骨术可用于CroweⅣ型成人髋脱位的全髋置换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正由于人工关节置换术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患者接受全髋置换术。年轻患者很多以前接受过保髋手术,对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有一定影响。作者分析了215例30岁以下全髋置换术患者资料,其中37例接受过一次或者以上保髋手术,包括30例开放手术(骨盆截骨5例,股骨截骨15例,联合截骨2例,髓芯减压7例,植骨1例)和7例关节镜手术。结果发现保髋手术组切口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大样本的初次全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描述初次髋、膝关节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解剖分布。方法:纳入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行初次全髋、膝关节置换术1 686例患者,其中THA 928例,TKA 758例。所有患者术前、出院前常规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术中常规使用抗纤溶药,术后抗凝14 d。统计分析术后血栓发生类型及其解剖分布。结果: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28例,30例出现血栓,27例为孤立性肌间静脉血栓,其次为累及腓静脉或胫后静脉的周围性血栓,无中心型血栓发生。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58例中,87例出现血栓,81例为周围型血栓,4例为中心型血栓,其余2例为混合型血栓;74例的血栓累及单支静脉,65例累及肌间静脉、4例股静脉、3例胫后静脉、2例浅静脉;13例的血栓累及多支静脉,多累及肌间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静脉中的2支或3支。对比结果发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更容易出现中心型血栓及多支静脉受累。结论:在现代血栓预防措施的干预下,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发生率较低,其发生率及解剖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