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排卵、着床、妊娠维持等生殖过程皆是在生殖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下完成的,生殖内分泌系统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女性不孕症的发生。各类生殖内分泌疾病约占女性不孕症的1/3,病种分类繁杂,病理机制复杂,涉及性腺轴的多个环节。以国际共识及中华医学会发布的诊疗指南为蓝本,针对生殖内分泌疾病如何导致不孕症,提纲挈领地介绍主要生殖内分泌疾病的助孕策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肠道菌群与肠道中食物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内分泌功能和促炎性反应等有关,肠道菌群的失调可影响宿主的能量代谢平衡,从而导致多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如肥胖和糖尿病等.因为饮食习惯不同造成肠道菌群组成及其新陈代谢有所差异,可见膳食对肠道菌群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关于膳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与糖尿病的研究尚少,本文就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主要包括硬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疣微菌门和梭杆菌门,其中硬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约占98%以上[1]。肠道菌群参与人体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吸收,并与多个组织、器官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免疫疾病、胃肠道疾病甚至精神类疾病等相关联,同时在女性生殖健康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将肠道菌群的生物学作用、分析方法和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许多研究表明,高脂饮食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高脂饮食可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紊乱的肠道菌群分泌细菌毒素,破坏肠道屏障和肠上皮细胞基因组,促进炎症反应,影响免疫系统、宿主代谢平衡,最终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肠道菌群的变化也能影响化疗和免疫治疗的效果。本文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临床表现多为排卵障碍、月经失调、多毛、痤疮甚至不孕,常伴有肥胖、胰岛素抵抗(IR)、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IR是PCOS的主要病理基础,与性激素分泌异常、卵泡发育异常、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等生殖功能改变密切相关。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第二基因组,在维持宿主内环境的稳态中发挥多种功能,如阻止病原体入侵宿主,调节营养物质吸收和代谢,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的稳定性等。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可通过内毒素血症、胆汁酸、慢性低度炎症等多种途径引起IR,从而促进PCO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其发病率日益增加,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肠道菌群指定居于人体肠道的微生物群体,作为与人类紧密联系的环境因素,参与人体生长发育、生理过程,甚至疾病状态。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内分泌代谢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就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做一综述,梳理该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提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健康生育是社会之关切, 微生物菌群可从各方面密切影响女性全生命周期的生殖健康。菌群失调可通过调控机体炎症、免疫及代谢等过程, 导致或加重生殖内分泌疾病、不孕症、肿瘤、不良妊娠结局等, 甚至影响子代健康。本文重点关注生殖道及肠道菌群对女性全生命周期的生殖健康影响, 以期从菌群角度更好地了解女性健康。未来, 深入解析菌群平衡和稳态对健康生育的预防和保护机制, 对推动生殖障碍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菌群干预手段, 建立生殖障碍疾病诊治新策略的临床转化体系, 对提高生育全周期的健康水平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轮班制度、加班、熬夜逐渐成为生活常态,越来越多的人长时间暴露在人造光源下,使光污染成为威胁人类尤其是城市人口健康的严峻问题之一。研究发现,持续光照和熬夜可能与女性月经紊乱、不孕、复发性流产等息息相关,其相关机制尚不清楚,可能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导致内分泌紊乱,卵泡发育异常,黄体功能不全以及机体的代谢紊乱。综述持续光照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持续光照与不孕、复发性流产等之间的关系和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健康和疾病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多种因素可干扰肠道菌群的构成进而影响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本文将探讨胎龄、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生长环境、抗生素应用、细菌间相互作用和微生态制剂的使用等诸多因素对婴幼儿肠道菌群初始定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体中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即共生菌群,这些菌群的基因总和称为微生物组。存在于人体中的各种菌群和微生物组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处于共生关系,具有防御外源性感染、促进免疫系统的成熟与平衡、营养与代谢等生理功能。肠道共生菌群的紊乱则与许多疾病有关,包括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细菌感染和结肠癌等。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状态之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吿62例肝硬化、14例肝炎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肠菌群定性与定量检查结果。观察到:肝硬化患者的粪便中厌氧菌总数、总活菌数、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梭菌菌数显著高于正常人和肝炎患者;新近发生过肝昏迷组肠球菌和梭菌数高于无肝昏迷组;肝功能损害较重组双歧杆菌数明显增高;但内毒素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粪便中G-细菌量无显著差异。提示肝硬化患者存在肠菌群繁殖增多现象,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肠菌群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总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验得出提取DNA的最佳方法,并对样品处理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为PCR检测中模板DNA的制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一.样品处理;二.DNA提取:1.醋酸钠-乙醇沉淀法;2.水煮法;3.水煮法-试剂盒法;4.试剂盒法;5.CTAB法;三.DNA的检测。[结果]实验效果最佳的DNA提取方法是试剂盒法,所得到的结果(包括DNA纯度和浓度)是几种提取方法中最好的;水煮法-试剂盒法结果较试剂盒法相近,但操作较烦琐;醋酸钠-乙醇沉淀法、CTAB法和水煮法得到的DNA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RNA等杂质。[结论]试剂盒法是提取DNA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16s r RNA测序对婴儿早期肠道菌群进行肠型分类,探究婴儿肠型与生长发育的关联。方法 收集2020年1—8月间58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第90 d的粪便,进行16s r RNA测序,同时收集对应时间点其生长发育状况。结果根据菌群分析结果将其分为以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志贺杆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 1)为优势菌属的3种肠型,肠型1包括34名婴儿,肠型2包括8名婴儿,肠型3包括16名婴儿。在一般情况中,肠型1的平均胎龄低于肠型2(P<0.05)。在生长发育水平上,肠型1对应的身长增长率高于肠型2(P<0.05),并且志贺菌属的相对丰度与身长增长率呈负相关(r=-0.275,P<0.05)。结论 成都地区3月龄婴儿存在3种肠型,不同肠型对应的生长发育存在差异,并且志贺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生长发育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飞行训练对航校空军学员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通过微生态学方法对120名航校空军学员飞行前后肠道菌群中9种细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与30名地勤人员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多种因素的填表调查分析各种因素对航校学员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 双歧杆菌属航校学员训练后为(7.38±1.54)Log10×CFU/g,训练前为(8.92±1.86) Log10×CFU/g,地勤组为(9.51±2.44)Log10×CFU/g,航校空军学员训练后消化球菌属与训练前及地勤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肠球菌属、拟杆菌属数量显著上升(肠球菌属P<0.01;拟杆菌属P<0.05);其他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精神紧张的学员与精神放松的学员相比,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属、消化球菌属、拟杆菌属的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胀气显著的学员与胀气不明显的学员相比,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属、消化球菌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饮食是造成空军飞行学员员肠道菌群变化的原因之一,而精神状态、腹部胀气情况也是肠道菌群失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医务人员肠道菌群生态分布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肠道微生态菌群,方法:采集30例大于60岁老年健康医务人员及32例小于60岁中青年健康医务人员粪便,每例作需氧、厌氧和真菌培养,计数和鉴定。结果:共分离出19种细菌;比较不同年龄组人群在19种细菌中的差异,结果显示在肠杆菌、棒状杆菌、酵母样菌、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梭菌和厌氧球菌的数值上两组人群有显著差异P<0.05;比较不同性别组对19种菌的数值差异表明,除乳杆菌外均无统计学差异,医务人员肠道菌群中的主要6种菌,包括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梭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高于非医务人员P<0.01。结论;医务人员肠道菌群有意义的高于非医务人群。  相似文献   

16.
肥胖是机体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很可能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分别从促炎和抗炎两个方面综述了肠道菌群和肥胖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在治疗肥胖方面的作用,为预防和控制肥胖提供科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肝衰竭所致肠道菌群上移及易位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用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的方法对大鼠肝衰竭模型的胃肠道、胆道及肠系膜淋巴结内的细菌进行了检测;另对4例肝衰患者胃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消化道内细菌大量上移,胃、空肠、回肠内细菌含量分别为4.7×104/ml、2.1×105/ml、5.5×106/ml;对照组分别为4.6×102/ml、6.1×101/ml、2.4×103/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实验组大鼠胆道及肠系膜淋巴结内均可培养到细菌。患者胃液中亦有大量细菌存在。病理学观察发现,肝衰竭大鼠胃肠胀气明显,肠壁松弛,管腔扩张;局部粘膜糜烂、出血;近端小肠粘膜病变最为明显。结论:肝衰竭时可以出现肠道菌群上移,引起胃肠胀气、内毒素吸收增加、细菌易位、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等。这种肠道菌群引起的内源性感染是肝衰竭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始动原因。  相似文献   

18.
异麦芽低聚糖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顾清  杨溢  江国虹  常改 《卫生研究》2003,32(1):54-56
本研究观察了异麦芽低聚糖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动物实验 :BABL C小鼠 40只 ,随机分为 3个剂量组 (低、中、高 )和 1个对照组 ,每组 1 0只。每组动物经口给与相应剂量的异麦芽低聚糖 ,对照组给水 ,7天后留取各组小鼠粪便分析肠道菌群。人体实验 :30名健康成人 (女 1 5人 ,男 1 5人 ) ,每天服用 30g含异麦芽低聚糖的产品 (相当于 1 5g异麦芽低聚糖 ) ,7天后留取粪便进行肠道菌群分析 ,结果表明 :异麦芽低聚糖对BALB c小鼠和受试人群的肠道菌群均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对小鼠和人肠道的双歧杆菌、人肠道中的乳杆菌具有增殖作用 ,并具有抑制人肠道产气荚膜梭菌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黄芪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方法:采用TNBS/乙醇液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用黄芪多糖进行调整性治疗,针对治疗前后大鼠肠道菌群、肠道内乙酸含量、肝脏细菌易位数量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应用TNBS/乙醇液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是成功的,黄芪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失调具有很好的调整作用,黄芪多糖治疗7 d后,大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明显上升,肠球菌、肠杆菌含量下降,大鼠肠道菌群比例恢复正常,大鼠结肠内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升高,肝脏细菌易位得到有效地控制。结论:黄芪多糖具有调整肠道微生态失调的作用,是理想的微生态调节剂,而且其作用优于丽珠肠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RS)、血清胆固醇(CHOL)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经确诊的AIS患者30例为AIS组以及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健康组,通过16S测序技术对受试者粪便中肠道菌群进行测序分析,通过生化检测考察血清CHOL和Hcy水平,将肠道微生物相对丰度同NIHSS评分、mRS评分、CHOL和Hcy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IS患者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健康组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双歧杆菌属和大肠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下调,梭菌属和巨单胞菌属相对丰度明显上调。双歧杆菌属/大肠杆菌属比值和巨单胞菌属/大肠杆菌属比值与mRS呈正相关,巨单胞菌属/大肠杆菌属比值与NIHSS呈正相关,巨单胞菌属与CHOL呈正相关,梭菌属/大肠杆菌属比值与Hcy呈正相关。结论 AI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临床指标具有相关性,表明肠道菌群变化同AIS疾病进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