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NK细胞表面的受体有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C型凝集素受体和自然细胞毒性受体.KIR属于Ⅰ型跨膜糖蛋白家族成员,表达在NK细胞和少数T细胞的表面.KIR在功能上有抑制型和活化型两种,它们可与靶细胞膜上的MHC-Ⅰ类分子结合传导抑制性或激活性信号,使NK细胞在肿瘤免疫和抗感染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KIR的结构、功能及其基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扩增的自然杀伤(NK)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提取和分离15例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观察扩增前后NK细胞形态表现,检测扩增前后NK细胞百分比,计算扩增后NK细胞扩增倍数,检测扩增前后NK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NKG2D和DNAM-1以及抑制性受体KIR2DL1和KIR3DL1的表达百分比。结果:扩增前NK细胞呈圆形,细胞体积比较小,细胞呈散在分布,扩增后NK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细胞呈不规则形态。扩增后NK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扩增前(P<0.01),扩增后NK细胞数是扩增前的(596±152)倍。在效靶比为5∶1时,扩增后NK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强于扩增前(P<0.01)。扩增后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NKG2D和DNAM-1表达百分比明显高于扩增前(P<0.01)。扩增后NK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KIR2DL1和KIR3DL1表达百分比明显低于扩增前(P<0.05)。结论:扩增后NK细胞对胃癌细胞杀伤作用明显强于扩增前,其机制可能与扩增后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表达升高和抑制性受体表达降低有关联。  相似文献   

3.
刘伟  李代红 《医学综述》2012,(18):2959-2961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主要表达于自然杀伤(NK)细胞和部分T细胞表面。KIR分子的配体是表达于靶细胞上的某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Ⅰ)类分子,两者可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MHC-Ⅰ/KIR分子相互识别,通过传导活化或抑制信号调节NK细胞的杀伤功能,在免疫应答过程中,MHC-Ⅰ/KIR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保护机体抵御各种病原体的侵袭。KIR在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干扰素γ(IFN-γ)治疗前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CD3-CD56+NK细胞)及其
激活性、抑制性受体表达的变化,阐明其治疗SLE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6例SLE患者和16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受试者治疗前、治疗4和12周后外周血CD3-CD56+NK细胞比率及其激活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表达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SLE患者CD3-CD56+NK细胞比率明显降低(P<0.05),其激活性受体NKG2C+、NKP30+和NKP46+ 的表达率均明显增高(P<0.05),抑制性受体KIR2DL3+、 KIR3DL1+和NKG2A+的表达率均明
显降低(P<0.05),IFN-γ+ CD3-CD56+NK细胞比率明显增高(P<0.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和12周后SLE患者CD3-CD56+NK细胞比率均明显增高(P<0.05);治疗4周后SLE患者CD3-CD56+NK细胞激活性受体NKG2C+、NKP30+和NKP46+ 的表达率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12周后上述受体表达率均进一步降低(P<0.05)。治疗4周后SLE患者CD3-CD56+NK细胞抑制性受体KIR2DL3+、KIR3DL1+和NKG2A+的表达率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高(P<
0.05),治疗12周后CD3-CD56+NK细胞 KIR3DL1+、CD158a+、CD158b+和NKG2A+的表达率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和12周后SLE患者IFN-γ+CD3-CD56+NK 细胞比率均明显降低(P<0.001)。结论:NK细胞及其受体的变化可能与SLE的发病有关,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可能通过调节NK细胞及其受体的变化发挥治疗作用。
  相似文献   

5.
林国跃 《医学综述》2011,17(5):663-666
近年发现自然杀伤(NK)细胞及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能识别HLA-I类分子,传导激活或抑制信号,从而调节NK细胞和T细胞的活性,在血液干细胞移植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现综述NK细胞和KIR的作用、KIR基因多态性及有关肾移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李源  张为远 《北京医学》2014,(11):978-979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某些遗传因素引发的免疫功能失调,造成滋养细胞侵润障碍,导致胎盘浅着床有关[1]。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2DL4)通过识别滋养细胞表面的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向自然杀伤(NK)细胞传递抑制性信号,抑制NK细胞对胎儿成分的杀伤作用,其表达异常可能使胎儿和母体之间的免疫平衡失调,引发病理性妊娠[2]。本研究对KIR2DL4基因在胎盘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探讨KIR基因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抗体封闭抑制性受体KIR2DL1和KIR2DL2/2DL3对人NK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Rosettesep人NK分选试剂盒分选外周血NK细胞,观察抗体封闭KIR2DL1和KIR2 DL2/2DL3受体后,NK细胞对不同白血病细胞(人肿瘤细胞株NB4、Raji和K-562)及同种异体的成熟树突状细胞(DC)的杀伤活性;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NK细胞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检测细胞因子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任何一个抗体封闭KIR后,NK细胞杀伤NB4细胞活性均增强,并与抗体浓度呈现量效关系(P<0.05),2个抗体联用能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对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则改变较小;NK细胞对K-562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活性,但经抗体封闭后,这种活性并没有提高.经抗体封闭KIR后,NK细胞对成熟DC的杀伤活性明显增强,并与抗体浓度呈现量效关系(2.20%±1.10% vs 37.59%±5.06%),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体封闭后的NK细胞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能明显提高对T细胞的增殖抑制(77.85%±8.31% vs 43.05%±5.95%,P<0.05),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GF-β1的含量增加.结论:以抗体修饰抑制性KIR受体有助于提高NK细胞杀伤肿瘤及同种异体成熟DC的能力,活化的NK细胞通过分泌TGF-β1,抑制T细胞的增殖、活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深圳市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杀伤细胞的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不同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疾病进展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对367例经性途径感染HIV/AIDS的KIR等位基因分型,分析KIR基因型与AIDS疾病进展相关性。结果 367例经性途径感染HIV/AIDS,典型进展组(TP)282例(76.84%),缓慢进展组(SP)85例(23.16%)。TP组优势基因型是KIR 2DS3,35例(12.41%),与S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组优势基因型是KIR 2DL3有85例(100%),KIR 3DL1有83例(97.65%),与TP组比基因多态性与经性途径感染HIV后病程进展有相关性,KIR 2DS3可能与加速HIV感染者病程相关,KIR 2DL3和KIR 3DL1可能与延缓HIV感染者疾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IL-2、IL-15对人外周血来源的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NK)细胞表面功能相关分子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3DL1)、NKG2D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iniMACS免疫磁珠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分选得到纯化的NK细胞,在IL2、IL15作用下培养15d,检测培养前后在不同效靶比下对靶细胞(K562)的杀伤作用变化,之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前后NK细胞KIR3DL1、NKG2D表达变化;结果经IL2、IL15培养15d后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在不同效靶比下均较培养前增强(P〈0.01);同时NK细胞KIR3DL1表达下降约10%(P〈0.05),NKG2D在培养前后均高表达(99%);结论经IL2和IL15长期体外培养后,KIR3DL1表达轻微下调,是NK细胞杀伤功能增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HIV/SIV侵入中枢神经系统(CNS),造成严重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引发艾滋病相关的神经认知性障碍(HAND)。尽管有效地使用了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ND在慢性感染者中的发病率仍然很高。通常认为,HIV/SIV在感染早期即可通过感染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或破坏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穿透血脑屏障进入CNS,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有几种比较公认的假说,包括病毒直接入侵假说、单核/巨噬细胞入侵假说、T细胞诱导假说和液相入胞假说。本文将就HIV/SIV入侵血脑屏障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HIV感染已成为全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并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人们发现HIV感染及其疾病进展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关,尤其是在天然免疫中占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然杀伤细胞。了解自然杀伤细胞在HIV感染中发挥的作用,为更好地了解HIV感染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就NK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其在HIV感染中的作用上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K细胞与K562细胞混合培养前、后其杀伤活性的变化及分子机制。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与K562细胞混合培养前、后细胞表面相应分子的变化,LDH释放法测定效靶比20∶1时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相互编辑前,K562细胞表面MICA/MICB的表达率为(79.90±0.87)%,NK细胞表面NKG2D、KIR2DL1和KIR3DL1的表达率分别为(98.27±0.67)%、(45.70±1.22)%和(35.60± 1.35)%。相互编辑后,K562细胞表面MICA/MICB和NK细胞表面NKG2D的表达率分别为(35.56±1.01)和(34.67±3.88)%,均明显低于编辑前(P=0.000);NK细胞表面KIR2DL1和KIR3DL1的表达率分别为(47.20±1.08)%和(34.03±1.20)%,与编辑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效靶比20∶1时,NK细胞对编辑后的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为(24.07±0.58)%,编辑后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为(16.95±2.00)%,均明显低于编辑前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54.03±3.46)%](P=0.000)。结论: NK细胞与K562细胞持续性接触后,双方发生了相互免疫编辑作用;NK细胞的杀伤活性下降,其分子机制是细胞表面相应的配受体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免疫因素中蜕膜NK细胞KIR的基因分型对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正常妊娠组28例孕产妇作为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三次以上不明原因的早期流产、并无活胎及中期流产史)为代表的病理妊娠组28例,分析两组的基因位点分布情况。结果发现14种KIR基因在URSA组与对照组蜕膜组织中均以不同频率表达,其中KIR2DL1、KIR2DL4、KIR3DL2、KIR3DL3的基因频率均为100%;与对照组相比,RSA组蜕膜组织中KIR3DS1、KIR2DS5的基因频率显著升高,KIR2DL2的基因频率显著降低,其他KIR基因位点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蜕膜NK细胞KIR的基因分型与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猴艾滋病毒感染急性期恒河猴肠道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MALTs)NK细胞亚群和功能变化。方法 SIV静脉感染恒河猴后,定期进行动物感染指标测定,并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取肠组织,分离派氏淋巴结单个核细胞(peyer’s patch mononuclear cells,PPMC)和粘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amina propria mononuclear cells,LPMC),进行T细胞和NK细胞表面抗体染色,流式分析。结果 SIV感染急性期MALTs CD56CD16+NK细胞亚群比例增幅明显,同时细胞毒性功能增强;CD56-CD16-NK细胞亚群数量减少,功能无明显变化;CD56+CD16+和CD56+CD16-NK细胞数量比例略有增加趋势,但免疫调节功能显著降低。结论SIV感染急性期恒河猴肠道MALTs中NK细胞脱颗粒作用增强,表型功能呈现出较强可塑性。该研究对探索艾滋病粘膜免疫机理、抗病毒治疗及药物研发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寻人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NK)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3DL1)表达可能存在的microRNA(miR)调控机制。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miR信息库中筛选出可能与KIR3DL1相关的miRs,构建含KIR3DL1 3’非翻译区(UTR)的PGL3质粒,分别将含相应miR的PcDNA3.0质粒与前者共转染293T细胞,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及之后的突变实验筛选出可能调控KIR3DL1的miR。结果通过TARGET SCAN信息库筛选了miR-146b等10个miR;转染miR-146b后,荧光素酶活性下降最多(61.3%),突变其KIR3DL1 3’UTR靶位点后荧光素酶活性恢复(91.4%)。结论 miR-146b可与KIR3DL1’UTR在靶位点特异结合,很可能参与KIR3DL1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HIV/AIDS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近年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致病机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参阅新近公开发表的中外文献阐述了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免疫缺陷性疾病。结果: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由双链RNA、病毒核心蛋白及包膜组成,分为两种类型(HIV-1,HIV-2),绝大多数感染人体的是HIV-1。HIV通过病毒糖蛋白gP^120/gP^41与在被感染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同时表达的CD4和辅助受体进行识别,从而侵入细胞并损伤宿主的免疫系统,而宿主的免疫应答又不能清除HIV,最终发展成AIDS。结论:HIV感染最终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的损伤,进而发展成AIDS。本文就AIDS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