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反过来讲,药物用量大小确是获得临床疗效的关键,笔者试对中药剂量与其功效之间之关系作如下探讨,仅供参考.1.药物作用强度与用量的关系:经过反复多次实  相似文献   

2.
论经方用量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剂量问题关乎临床疗效.中药同化学药物一样,存在量效关系,欲达一定之效,必用一定之量.临床中可以看到大小剂量并存的现象,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合理而且必然的.用量有如用兵,既不能提笔便是重剂、猛剂,亦不能一贯追求四平八稳,而应根据疾病的种类、病情的轻重、个体的差异、药物的品性等等合理用量,我们称之为用量策略.其涵盖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因病施量、因症施量、因势施量、因人施量、因药施量、因剂型施量等等.纵览<伤寒杂病论>,处处可见其用量策略,本文即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为例,简述临证主要用量策略,以期对临床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仲景方药的剂量与煎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治疗疾病,正确的辨证固屑重要,但组方用药、药用剂量、煎服方法等方面亦不能忽视。王三虎认为药物用量,是组方用药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古人有“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之说。徐灵胎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药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所以仲景记载的药用量、煎服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中医不传之秘在量,"量"是影响方药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仝小林教授强调中药临床合理用量,急危重症时当以重剂治之。半夏为祛痰要药,临床应用甚广。仝师效法仲景,善用半夏,辨清病性病势,当痰浊深重或失眠时,往往大剂量应用,临床取效迅速明显,但需注意中病即减,另外配合生姜同煎,亦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的先河,其立法创方之严谨,临床疗效之卓著,堪称经典。历代医家均精研其辨证思想与方证精髓,从中汲取了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然而,时至今日,关于《伤寒杂病论》中药物剂量的临床应用方面仍有较多争议。古有传药不传火之秘,中医治病在辨证、立法、选方、遣药之外,取效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在于药物的剂量是否恰当。笔者认为,用药以偏纠偏,病轻药宜轻,病重药宜重,兼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方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以经方苓桂术甘汤为例,结合笔者临床案例体会,对该方药物剂量与疗效的临床应用关系做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医处方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用相应的药物,还要确定适当的剂量。而用药剂量的轻重,是直接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古人有“药即及病又不过病,即能愈病又不伤人。”这就是用药的标准,所以,中药用量在中医处方中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临床合理用药的四要素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其中的“适当”包含了中药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用药时间和适当的用药方法.中药服用的剂量与疗效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合理的剂量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避免了药物的不良反应[1]. 1 剂量的定义与意义 剂量或称用量,是依据传统经验为达到一定治疗作用所应用的药量.首先是指一味药的成人1日量,其次是指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例份量,即相对剂量.剂量实际是指药物应用于机体能够产生特定的生物效应的量.理想的剂量要求有最好、最大的疗效,最小的不良反应.在方剂中,单味药的剂量还涉及对其他药物作用的影响以及与其他药物配合后产生共同效应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辨析半夏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量效关系和配伍用药逻辑。方法:系统整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半夏的条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及二元相关性分析半夏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含半夏方剂42首占《伤寒杂病论》全部方剂比例的16.28%,对其中可统计的33首方剂分析发现,半夏单次用量与药味数、用水量有相关性;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半夏的单次用量、阴阳类方、药味数量、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和半夏在组方中是否作为主药尚无相关性;与其作为非主药比较,半夏与黄芩、厚朴配伍时作为主药的单次用量差异明显。结论:通过对其量效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半夏在临床上的使用及其疗效主要通过与其他药物配伍实现,且仅在与黄芩、厚朴相伍使用时与剂量有关。遵守半夏的药物配伍规律和量效关系,并"依证组方用药"才能发挥其最大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汤头钱数抉微》一书乃清代名医章纳川先生所著,书中所论述的"汤头钱数理论"与现代"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不谋而合,由此可以看出方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在古代就被医家所重视。自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之说,方药用量是历代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和规律,是中医辨证论治、组方遣药及表征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药剂量大小,对效用影响较大,有的中药疗效不突出,剂量偏低是重要原因。临床实践证明,有些情况增加中药剂量可以增加临床疗效;药物在机体需要达到最低有效浓度阈值才能发挥作用,如果用量太少,达不到有效剂量,就难以发挥治疗作用;理想的药物用量,应是临床疗效最大而不良反应又最小。从影响因素、剂量范围、超大剂量、量效关系与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阐述增加中药剂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剂量轻重对于治疗效果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病重药轻则难以起效,病轻药重则药过病所.所以临床用药要从病位、病程、药物性质多方面考虑,灵活地进行药物剂量的加减,以期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中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临床处方剂量大小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之一。中药剂量要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病程、病势以及药物的性质具体运用。一般是老人、小儿、体弱者剂量宜小,久病者又应低于新病者剂量,病重者药量宜多,病轻者药量宜小。质重而性味淡薄的药,可用较大的剂量;质轻而性味浓厚的药,可用较小的剂量;毒性药要特别控制在安全剂量范围内。上述仅是一般的用药原则,临床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 药性与剂量关系 药之性能,随其用量增减,其主治及效用程度亦有相应变化。中药的剂量,大凡都为5~30g,这是普遍性。现代药理及临床实践证实,许多中药因用量之异而具有互相调节作用。以  相似文献   

13.
自古中医就有"传方不传量"之说,这是中医的保守,同时也说明了中药用量的重要性.确实,在笔者看来组方用药,量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同一方剂,每味药用量不同,所治病证也有区别;有的在辨证用药正确的情况下,因为药量使用不适当,也起不到应有的治疗作用,现就笔者临床的一点经验举一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4.
大剂量对药挽治疑难杂症举隅江苏省宝应县汜水地段医院(225819)朱士伏关键词中药学,疑难杂症合理掌握剂量是用药重要环节之一,药力不足,贻误病机,妄投大剂,祸不旋踵。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屡观前贤用药之量,有超中药教科书及药典用量数倍者,令人瞠目。笔者...  相似文献   

15.
经方作为中医传承的精华一直被人们所沿用,但要提高临床疗效,药物用量亦是重中之重.历来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的说法.历代医家关于量效关系都有其认识,仝小林院士在继承经典的同时发展了独特的方药用量策略,系统的阐明了量与效的关系及临床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仝小林院士以经典名方为基础,采用现代科学技...  相似文献   

16.
方剂的药用剂量 ,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因此 ,药用剂量不可忽视 ,特别是仲景《伤寒杂病论》经方 ,因其配伍严密 ,用药精当 ,其用量考究 ,如用之不当 ,便会失去经方应有的效果。笔者通过大量临床实践 ,证实经方用量远较现高校教材之剂量为大。现探讨如下。1 量变则功效异 纵观《伤寒杂病论》113方 ,除极少数方剂未注明剂量外 ,几乎每方有药 ,每药有其量 ,且煎服调理非常详细。由此可见 ,仲景对药物剂量之重视。以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为例 ,因其药物用量的变化 ,主治功效亦异了。四逆汤用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 ,甘…  相似文献   

17.
近代名医岳美中说:“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上”.笔者体会,岳老的意思是表示在辨证择药准确的基础上,获得好的疗效的关健是中药用量的增减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窍门”.在临床上,也确实如此.而当今有些中医,只重视辨证方法及处方中药味的选择,忽略了药物份量的斟酌,不能不说是一种治疗中的缺憾.笔者仅就中药用量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中药用量对中医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药物的性质、剂型等几方面因素和用量的关系。结果:中药用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仅对中医临床疗效至关重要,而且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药用药安全性等密切相关。结论: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相似文献   

19.
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剂量轻重对于治疗效果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病重药轻则难以起效,病轻药重则药过病所。所以临床用药要从病位、病程、药物性质多方面考虑,灵活地进行药物剂量的加减,以期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方药剂量直接影响中医药临床疗效。开展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的重要目标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量,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本文就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核心概念:"随证施量"及"剂量阈"进行初步阐释,并对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方法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及方药剂量理论基本框架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由于中医方药本身的复杂性,方药量效关系研究中也存在诸多难点和谜团,亟待学者们深入研究,共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