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隐匿性甲状腺癌的发病及淋巴结转移特点、诊断和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34例隐匿性甲状腺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以甲状腺肿块首发症状26例(76.5%),其中14例行腺叶切除术;以颈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8例(23.5%),均行腺叶切除并颈淋巴结清除术.术前诊断率60.1%(22/66),淋巴结转移率30.6%(11/36).30例平均随访7.4年,5年、10年生存率为100%(16/16)、87.5%(7/8).2例分别于术后2年、3年复发,1例术后6.5年死于远处转移.结论 隐匿性甲状腺癌转移与病理类型有关,与原发灶大小无关.单发或多发结节细针穿刺及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可提高诊断率.首次腺叶切除术后病理发现癌灶侵犯包膜或淋巴结阳性者应行Ⅱ期根治并颈淋巴结清扫术.无淋巴结转移者病灶侧腺叶切除已足够,伴颈淋巴结转移者需加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隐匿性癌的直径≤1cm,其生理特征为肿瘤虽小转移却早,57%病例有颈淋巴结转移,我们自1986年10月至2005年10月,共收治了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癌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陈继红  刘校瑾 《当代医学》2011,17(18):77-77,141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头颈2007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185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本组中,乳头状癌166例(89.7%)。中央区淋巴结转移96例(51.9%),患侧颈区淋巴结转移39例(21.1%)。超声检查准确率78.4%。甲状腺微癌27例(占40.91%)。结论原发灶直径越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越高。甲状腺微癌发病率逐渐增高,这可能是导致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隐匿性甲状腺癌(OTC)是指瘤灶最大直径≤1.0 cm的甲状腺癌,其病灶微小,不易发现,多因颈部淋巴结转移或其他甲状腺疾病手术治疗或体检时超声检查发现[1].作者总结了24例OTC患者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为最大直径≤1cm的甲状腺癌。在临床上,由于本病瘤体很小,常位于腺体中甚至近后被膜处,检查时难以扪及,临床表现隐匿,恶性特征不明显,或病人颈部粗短并存其他疾病而漏诊,或对该病重视程度不够,常被忽视,以致贻误了诊断及早期治疗的时机。微小癌也有一定的侵袭性和局灶性复发,同时少量病例还有远处转移,采取何种治疗手段一直是多年来争论的焦点。1998年3月-2003年3月共发现甲状腺微小癌15例。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为合理选择清扫范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36例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后病理检查明确淋巴结转移的数目及范围.结果 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42例,侧叶加峡部切除术194例.术后病理学诊断双侧甲状腺癌38例,单侧甲状腺癌198例.甲状腺肿瘤的直径0.3~6.0cm,平均3.5cm.肿瘤侵犯包膜的共54例,多灶性肿瘤共36例.术中冰冻结果 确诊出现阳性淋巴结后行颈清扫淋巴结数目10~26枚,平均18.1枚.其中,中央组(VI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44.91%(106/236),颈深部组(II+III+IV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9.91%(47/236).当肿瘤突破被膜、多灶性肿瘤、肿瘤直径>1.0cm、或年龄>45岁时VI区及II+III+IV区的同侧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 PTC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是中央组(VI区),其次为颈深部淋巴结(II+III+IV区).初次手术应常规清扫VI区淋巴结.术前常规行细针细胞学诊断及影像学B型超声、CT检查怀疑颈部淋巴结转移时,须常规清扫II+III+IV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隐匿性甲状腺癌的直径一般≤1cm,其生理特征为肿瘤虽小但转移却早,约57%的病例有颈淋巴结转移。1986年10月至2005年10月,我们共收治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隐匿性甲状腺癌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杨昆宪  唐晓丹  牛恒 《医学综述》2009,15(20):3183-318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结果18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有颈淋巴结转移者104例,转移发生率为56.2%。年龄≤44岁转移率为51.2%(66/129);年龄≥45岁转移率为67.9%(38/5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肿瘤直径<1 cm淋巴结转移率低于肿瘤瘤直径>1 cm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最容易出现颈鞘及气管周围组织淋巴结的转移。对于年龄≥45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尤其是其肿瘤直径>1 cm时,应及时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尤其是应常规清扫颈鞘及气管周围组织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13例甲状腺隐匿癌。其中2例是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肿块最小仅1mm,病理类型乳头状癌8例,滤泡癌2例,混合型癌3例。11例行腺叶切除术,2例行颈清扫术。甲状腺隐匿癌均伴在其他良性甲状腺疾病中,故对良性肿瘤切除术,同时以术后标本应仔细寻找可疑病灶,以防溃漏。以圩颈部异常肿大淋巴结应及时活检。本组随访2年-10年无复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研究临床已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区域的转移方式。方法本研究27例病例中,男12例,女15例。均经临床证实为颈部淋巴结转移,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所有颈清扫标本,在术中被按照所在颈部分区,在术后标注后分别送检。结果病理检查证实:所有颈清标本中,颈部淋巴结转移数量平均为6.7枚,其中:VI区淋巴结转移数量最多(95%),其次依次为:Ⅲ区(68%),Ⅳ区(57%),Ⅱ区(54%)。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高发于Ⅵ区和Ⅱ区,推荐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方式为侧后颈和前侧颈部的淋巴结清扫,这种清扫方式与原发灶的大小和可触及的阳性淋巴结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隐性甲状腺癌15例,男女之比为1:4,年龄25~65岁。5例以颈侧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10例并存于其它甲状腺疾患中。原发癌灶最大直径0.4~1.2cm。15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至4年,14例健在。结合病例对甲状腺隐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相应的临床意义作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12例甲状腺癌CT诊断的影像特征。指明CT对甲状腺癌的病变部位、范围性质以及对相邻组织的侵犯程度和转移等情况能作出较明确的诊断。并对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CT改变、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对14例隐性甲状腺癌作了病理形态分析。按肿瘤的生长方式和间质反应将其分为包裹型和浸润型,尔后依瘤内纤维性间质的增生情况再进一步分为有硬化和无硬化。对隐性甲状腺癌在外检中的发病率、早期发育形态及组织学类型、包裹型和浸润型的生物学行为及其间可能的转化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隐匿甲状腺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4例隐匿性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仅有6例术前诊断隐匿性甲状腺癌。16例行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14例加颈淋巴结清扫术,18例行双侧腺叶次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宫颈癌术后复发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子宫颈癌术后复发原因的分析,旨在提高宫颈癌病人手术后无瘤存活率。方法:对2000-01~2009-1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孝感医院术后复发的子宫颈癌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子宫颈癌术后复发部位、复发时间及术后复发与肿瘤病理和临床治疗方法的关系。结果:60例术后复发患者中,盆腔复发和远处转移分别占80.0%、8.3%,同时有盆腔复发和远处转移占11.7%。最常见的复发部位是盆腔(阴道及宫旁),淋巴结转移者与脉管瘤栓、切缘阳性、宫旁或盆腔脏器受侵者的盆腔复发率分别为72.8%、100.0%,远处转移率分别为54.6%、7.1%。结论:子宫颈癌术后以盆腔复发最为常见,有盆腔淋巴结脉管内转移者易出现远处转移。要提高手术成功率必须做到术前诊断与分期准确、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进行规范的手术操作以及必要的术前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病人采用放射性碘(131I)治疗,从而评价131I治疗DTC的疗效。方法:收集2007~2013a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DTC病人50例,男性19例,女性31例,年龄24~77岁,平均51.28±15.43岁。其中,PTC28例,FTC22例。术后单纯发现颈部转移23例,肺转移3例,骨转移2例。结果:PTC组痊愈率75.0%,好转率14.3%,无效率7.1%,死亡率3.6%;FTC组痊愈率59.1%,好转率27.3%,无效率9.1%,死亡率4.5%。经统计学分析,χ2=23.9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单纯发现颈部转移23例,肺转移3例,骨转移2例,经统计学分析,χ2=18.3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31I治疗DTC有较好的疗效,且PTC组治疗痊愈率高于FTC组,131I治疗疗效与转移灶部位有关,颈部转移灶治疗效果好于肺转移及骨转移。  相似文献   

17.
我院在1980年12月至1992年6月,共进行胃镜检查23978例,检出胃癌633例,检出率为2.7%。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部疼痛、反酸烧心、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幽门梗阻、腹部包块、进行性贫血等。胃癌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贲门胃底、胃体、胃窦。镜下分型以溃疡浸润型多见;病理分型腺癌多见。  相似文献   

18.
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为合理的胃癌根治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85 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切除标本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分析上述指标与三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上述指标及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亦相关.结论:胃癌根治术时应根据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选择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TNM 分期仍是目前判断胃癌预后的最主要的临床指标,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也可以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老年人甲状腺结节病变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5~79岁健康体检的甲状腺结节患者52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段分为二组:中年组年龄45~59岁,共196例;老年组年龄60~79岁,共332例。全部行甲状腺彩色超声检查。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抗体。结果中老年甲状腺结节以单发、直径〈1.0cm为主。甲状腺功能正常者271例;原发性临床甲减患者51例;原发性亚临床甲减患者206例。其中,老年组女性亚临床甲减发生率较中年组女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亚临床甲减总发生率高迭42.47%,较中年组明显升高(P〈0.05)。原发性甲减患者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高达47.86%。结论与中年人群相比,老年人群具有更高的甲状腺结节发生率且易合并原发性甲减;原发性甲减患者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