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逍遥散始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薄荷、炙甘草、生姜组成.临床常用主治肝郁气滞之证.明代赵氏曾提出“治其木郁,诸郁皆因而愈”.所谓“木郁”即是肝郁,肝郁即是气郁.六郁致病,气郁为首.肝失条达,气机郁滞,可形成气郁,继而火郁,痰郁、血郁、湿郁等.一旦诸郁形成,或脏腑功能气血失和,或冲任胞宫受阻,则表现为因“郁”而致的诸疾.故治诸郁,莫不以调气为先,调气即是调肝,调肝即是达木,“木郁达之”,则诸郁自解.兹举二案以证之.  相似文献   

2.
郁,有滞而不通之义。情志内伤、六淫外感、饮食失节等因素都可使人体气血怫郁而产生郁证。如《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教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但总以气机为主要关键,多由气郁而影响其他,而久郁则都能化热生火,所以治郁重在调气,郁久则兼以清火。所谓“木郁达之”,是治郁之大法;但对气郁挟痰者,在  相似文献   

3.
“五脏郁”是孙一奎继《内经》五郁发展而来,融《内经》五运、情志之郁论,易水学派之六郁论于其中,阐释五脏失调而出现的“郁”象,从而提出相应的治法方药。心系病证病位主要在心,且临床往往病程较长,常有多脏腑功能失调,其病理主要表现为血脉运行不利和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文章以“心郁、肝郁、脾郁、肺郁、肾郁”之五脏郁为切入点,理论梳理与临证实践相结合,总结出“心郁发之,双心同治;肝郁达之,调气为先;脾郁夺之,坤静乾运;肺郁泄之,气清治节;肾郁折之,制水守蛰”的治疗思路,提出在恢复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的总治则下注重五脏郁的辨治,使五脏生理功能归于调顺;且进一步归纳出五脏郁的辨证要点及遣方用药规律,附以典型验案举例说明,以期加深对心系病证病因病机的理解,并为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参考,同时亦丰富了中医学关于“郁”理论的研讨。  相似文献   

4.
郁证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内经》五郁与朱丹溪六郁学说,以五脏气机运行失常的病查探讨郁证,强调情志因素在郁证辨证治疗过程中应予重视,认为气郁为诸郁之始因,六郁与五脏生理功能失调又可互为因果,提示一脏有郁五脏互累,诸郁相因,相互兼夹,日久常为虚中夹实,论述了五脏之六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纲要,主张治郁根本大法是“郁者达之”以调和五脏,疏通气机为宗旨,与此同时精神调摄是治疗本证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正>《丹溪心法》越鞠丸,又名"芎术丸"或"芎附丸",原方由炒苍术、醋炒香附、川芎、炒神曲、黑山栀5味药组成,为统治六郁(气、血、痰、火、湿、食)之专方,重点在行气解郁,配伍活血、燥湿、清热、消食之品,使气行则血行,气畅则痰、火、湿、食郁一并消除。正如《类证治裁》云:"丹溪之越鞠丸以治六郁,开调气机为主,气郁则湿郁,湿郁则热郁,热郁则痰郁,痰郁则血郁,血郁则气郁,相因为病。"笔者本着辨证施治的原则,临床以证为轴心,有斯证用斯药,  相似文献   

6.
1 多虚多郁 ,补寓疏难治病患者 ,由于病情久治不愈 ,不单正气受损 ,且因长期心境不佳 ,常致多虚多郁 ,治疗上若单补其虚 ,则愈补愈滞塞 ,病无宁日。故对难治病应重视治“郁”。“郁”有气、火、痰、血、湿、食诸种 ,但六郁相因 ,恒以气郁为首 ;诸郁之治 ,莫不以调气为先。肝有调节全身气机之功 ,肝气条达 ,则气顺血和 ,升降有常 ,脏腑协调。此治郁即有治虚之义。唯调气之药 ,多辛散耗气 ,对难治病尤气虚或阴虚之质不可多用 ,一旦气机疏利 ,或补虚培本 ,或饮食调摄 ,各施其宜。〔例一〕王某某 ,女性 ,39岁。患低烧症 5年。 5年来下午低烧 ,…  相似文献   

7.
更年期抑郁症是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以女性群体多见。唐启盛教授在精神情志类疾病辨治方面经验丰富,认为更年期抑郁症属本虚标实之证,肾虚是发病基础,肾精亏虚为本,肝郁不舒、气郁日久衍生出血郁、痰郁、火郁等邪实为标。肾虚肝郁型为更年期抑郁症常见证型,临床采用“益肾调气法”以益肾补虚、调气安神,使用“颐脑解郁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姜河延  曹芳  韦婉  程钰  寇梦佳  焦扬 《中医杂志》2023,(22):2368-2371
基于朱震亨“六郁”理论,提出肺结节的形成与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六郁密切相关。认为六郁皆可导致肺结节,其中以气郁为主导,气郁久则化为火郁,导致脾失运化可成痰郁、湿郁、食郁,气不行血则成血郁,六郁相因为病且病机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促进肺结节的发生发展。治疗以畅通气机为主,以治疗六郁的经典名方越鞠丸为基本方,并根据六郁偏颇在越鞠丸基础上灵活配伍疏肝理气、清热散结、化痰散结、健脾化湿、消食化积、活血化瘀之品。  相似文献   

9.
浅论气郁     
<正> 《丹溪心法》有气、血、痰、食、湿、热之郁,然六郁之中尤以气郁为首。“气为百病之母”,从某种程度上讲气郁是病因,而痰、血、食、湿、热为气郁之果。所以张石顽云:“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因此,本文仅对气郁的有关问题作一浅论。气郁的分类世人言郁者,多以丹溪六郁之论分类论治,而不晓气郁之分类,惟张介宾独具只眼,他在《景岳全书》中云:“自古言郁者,但知解郁顺气,通作实邪论治,不无失矣。予辨其三证,庶可无误。盖一曰怒郁,二曰思郁,三曰忧郁。”此论甚为精辟,一语道破气郁辨证论治之要点。气郁为概括之  相似文献   

10.
气郁的内涵即气机郁抑不畅,气郁久而不解,则继发火郁、血郁、湿郁、痰郁、食郁以及五脏本气郁结等病证,气郁与气滞相同,症状相似但一轻一重,可以相互转变。体质因素、外感风邪和寒邪、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均可导致气郁的产生。气郁可导致血瘀和生痰,其中生痰包括气郁直接生痰和气郁化火间接炼液为痰,同时痰和瘀血还可加重气郁临床表现,可见胸满胁痛、心悸、痞满、腹胀、情志异常、不寐郁劳、梅核气、阳痿等病证。气郁是六郁之始,及时干预可以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强调气郁作为始动因素的重要性,希望为治疗追本溯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 “木郁达之”系中医常用术语。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有人认为该篇所论的五郁,属于运气学说,是指自然界气候变化的现象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从原文内容来看,经文不仅描述了五运六气胜复郁发对自然界气候的影响,而且也论述了人体五郁的病症表现,如“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张景岳曰:“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藏之应,郁则结聚不行,乃致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由此可见这里的“木郁”是包含着肝郁内容的。因此木郁达之也可以作为肝郁病的治疗方法或原则来理解。然而木郁达之究指何种  相似文献   

12.
郝兰枝 《陕西中医》2004,25(7):656-656
补中益气汤是明李东垣用于中气不足诸症的著名方剂,但用于治疗肝郁之证者,鲜有临床报道。《脾胃论》中即有治疗肝气郁结之先训,如“胸中气雍滞,加青皮二分”,“如胁下痛或胁下急缩,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以疏达肝气,祛除郁滞。以临床实践看,肝郁气滞属实者多,虚者亦不乏见,不可皆以实证治之。肝郁的形成多为气失调畅,气机壅遏为患。究其气失条畅之由,实者肝气郁遏,气聚不散而致,虚者肝气虚弱,无力条达而然。且初则属实,久则渐而变虚,实则治以疏散为法,虚则拟以补中为则,亦可补中兼疏,若疏破无度,则足以伤中。东垣立补气疏郁之法,实乃为治因虚而郁病证之先河,是以诸证肝郁并非均实证。我用于引产后气虚肝郁证疗效颇佳,现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13.
靳天怡  刘汶 《环球中医药》2020,13(7):1230-1232
朱丹溪提出“六郁”理论,越鞠丸为其治疗“六郁”的主方。通过习读原著及相关著述,笔者认为,丹溪“六郁”实际包括标、本两端,其主要内涵为“气郁为先是标,郁在中焦为本”,与此对应,越鞠丸立方以“调气机升降以治本,祛诸郁实邪以治标”,意在示以组方之大法,可名为“越鞠法”。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以肝脾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司为基本病机,常出现气滞、湿停、痰阻、血瘀、郁热、食积等病理改变,其病机标本变化可概括为“病在肝脾为本,气郁为先是标”,与丹溪所论“六郁”甚为吻合,临床可以“越鞠法”为指导进行论治。本文试阐述“六郁”及“越鞠法”的内涵,然后结合FD的病机特点,论述基于越鞠方法,通过“调肝脾气机,祛诸郁实邪”治疗FD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丹溪论治郁证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探讨。指出郁证是以气郁为中心环节和病理基础。简要论述了《金匮钩玄》中“六郁”和“寒郁”之病理特点及治则方药。认为“寒郁”的实质仍不离“湿热相火为病”;辛热温散与寒凉清泻两大治法统一配合,则是丹溪治疗郁证的一大特色。评价了丹溪六郁论对后世论郁、治郁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医"郁"概念的源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内经》五郁之说的产生、内涵到历代医家对“郁”概念的论述出发,系统整理分析了中医“郁”的概念的历史源流。认为中医历代郁的概念琳《内经》五郁理论为纲领,五脏气机郁滞不畅,则可致气郁、湿郁、水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等,并因情志不遂所致郁者有虚实之辨,总属气郁范畴。阐明中医“郁”的含义既指“郁”的病机又特指郁病,论述了郁病病名的确立及规范,为更全面深刻的理解中医“郁”概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月经不调为妇女的常见病,主要表现在周期先后不准或经量的过多过少,临床辨证有虚实寒热之分,但由于肝肾亏损影响冲任失调,常为月经不调的重要因素。张景岳认为,经水不调,病多在肾。故主张采用或兼用补肾法来治疗。临证多选用逍遥饮、固阴煎、左归、右归之类。傅青主认为: “经水出诸肾”其所以或前或后或断或续,主要是“肾郁而气必不宣”乃肾气或通或闭所致。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郁,相因而至。治法宜调理肝肾,主张用定经汤加减治疗。因天癸是否依时而至,任脉是否畅通,太冲脉是否旺盛,皆决定于肾气之盛衰,而肝司血海而主疏泄,肾系胞宫而藏精液。肝肾一体,精血同源。且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今肝郁及肾,肝气郁则疏泄失司而血海不调;肾气郁则精血失化而胞宫失养,故  相似文献   

17.
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经水先后无定期》中说:“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无定期,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夫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肾郁而气必不宣,前后之或断或续,正肾之或通或闭耳.或日肝气郁而肾气不应,未必至于如此.殊不知子母关切,子病而母必有顾复之情;肝郁而肾不无缱绻之谊.肝气之或开或闭,即肾气之或去或留.相因而致,又何疑焉.治法宜舒肝之郁,即开肾之郁也.肝肾之郁既开,而经水自有一定之期矣.方用定经汤.”  相似文献   

18.
曹毅 《国医论坛》2002,17(6):18-19
郁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 ,主要是通过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而致病。朱丹溪曾提出六郁以气郁为先。《金匮钩玄》曰 :“郁者 ,诸聚而不得发越也 ,当升不得升 ,当降不得降 ,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证治汇补·郁证》云 :“郁证虽多 ,皆因气不周流。”《临证指南医案·郁》:“郁则气滞 ,气滞则化热 ,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 ,升降之机失度。”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 ,无器不有 ,升降出入异常反映于肺则为咳为喘。《医源》云 :“咳嗽虽说有五脏六腑之分 ,内伤外感之别 ,而咳嗽之因 ,大要有三 :一由气之滞而不宣 ;一由气之逆而不顺 ;一由气之虚而…  相似文献   

19.
谢晶日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核心病机是六郁伐脾,脾失其用,升降失司,壅滞中焦,以生满痛。气、血、痰、火、湿、食郁等六郁为其发病诱因,脾胃虚弱为其发病基础,属本虚标实之证。临证提出“无郁不成痞,消痞先解郁”的学术理念。治疗上主张通、消、补三法同用,善于肝脾同调以行气郁、袪湿(痰)郁,辅以消食郁、降火郁、化血郁等治法清化六郁治其标,健脾扶正治其本,攻补兼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林毅教授在系统继承历代医家郁证学说精华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拓展了郁证学说在乳腺病中的运用,提出了“六郁治乳”理论。认为中医治疗乳病可从气郁、血郁、火郁、痰郁、食郁、湿郁“六郁辨之”,乳房疾病的产生主要与肝、脾(胃)、肾及冲任等经络相关;乳腺疾病可从“六郁治之”,确立了“明辨六郁,详察虚实,标本兼顾,平衡调治”的总体治则,临床诊疗可采用祛除诸郁之疏肝、祛瘀、清热、化痰、利湿、消食、健脾、补肾等“八法”,以平衡调治为宗。“六郁治乳”理论为构建中医乳房病学系统的理法方药辨治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