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熄风化痰通络方药对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型患者TNF-α、IL-8、SO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病例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另加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组另加熄风化痰通络方药治疗,21天为观察周期;评定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检测用药前后TNF-α、IL-8、SOD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TNF-α、IL-8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SOD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熄风化痰通络方药能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能降低TNF-α、IL-8在血清中的含量,提高血清中SOD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熄风通络化痰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熄风通络化痰汤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治疗28 d,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日常生活能力积分,观察熄风通络化痰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疗效。结果:经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93.33%,对照组8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熄风通络化痰汤对风痰瘀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患者远期的功能恢复,也将起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熄风通络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20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熄风通络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探讨其疗效和机制。方法:将符合条件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熄风通络胶囊口服,4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和比较,判断该药物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具有明显改善中医证候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作用,临床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熄风通络胶囊以平肝熄风,活血化痰通络为主,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有效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84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并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各有42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并结合针灸,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辅助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 0. 05),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 0. 05),治疗后2组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评分均明显较同时期的对照组低,P 0. 05,2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运用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辅助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痰瘀阻络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两组均连续治疗1疗程(4周)。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86%(95%CI=77.90%~99.20%),对照组为60.71%(95%CI=42.62%~78.80%),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2.099 8,P=0.036 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不良反应比较(χ~2=0.000 0,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采用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合西医常规西医基础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西医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其收益为OR=0.12(95%CI=0.02~0.60),NNT=3(95%CI=1.85~9.72)。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熄风化痰活血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熄风化痰活血颗粒冲服,分早晚2次。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21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5%;对照组基本痊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77.5%。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积分、Barthel指数评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熄风化痰活血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自拟熄风复健汤治疗缺血性中风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拟熄风复健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效果。方法:治疗组40例,煎服熄风复健汤,每日2次,对照组38例,静滴扩血管及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均以15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1.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熄风复健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熄风通络涤痰汤对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 观察组35例采用自拟熄风通络涤痰汤(天麻、石决明、全蝎、水蛭、赤芍、川芎、菖蒲、胆南星等)配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35例仅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21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风病积分改善情况.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对照组为71%,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风病积分均明显减少,以治疗组为佳(P<0.05).结论 熄风通络涤痰汤能明显提高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化痰活血复原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西医常规治疗,并对有关的观察项目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化痰活血复原汤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66%,对照组为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法治疗糖尿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所有病人予以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对照组给予口服舒降之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化痰通络法中药,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颈总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治疗组治疗后IMT、sVCAM-1及各项血脂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2组sVCAM-1、TG、HDL—C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化痰通络法能改善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化瘀通络方配合E光对黄褐斑患者脂质过氧化物(L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6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自拟化瘀通络方配合E光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同时采用E光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53.33%),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LPO明显降低(P0.01),SOD明显升高(P0.01)。结论:自拟化瘀通络方配合E光治疗黄褐斑,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起到治疗黄褐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脉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 ,观察通脉胶囊治疗风痰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0 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各 5 0例 ,治疗组在静点胞二磷胆碱基础上 ,口服通脉胶囊 ,每日 3次 ,每次 5粒 ;对照组亦予静点胞二磷胆碱 ,同时口服安慰剂。 2组均 4周为 1个疗程 ,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 (92 0 0 %)明显高于对照组 (82 0 0 %)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 =10 6 5 ,P<0 0 5 )。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 (P <0 0 5或P <0 0 1) ,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较治疗前亦明显下降 (P <0 0 1)。结论 :通脉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肯定 ,安全可靠 ,无不良反应 ,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肾脑复元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本研究诊断及纳入标准的9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肾脑复元汤,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ADL),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液流变学参数,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4周后,治疗组C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参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ADL评分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安全性指标与治疗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肾脑复元汤能显著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临床疗效,同时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液流动性,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祛痰化瘀汤治疗冠心痛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改变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0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子祛痰化瘀汤治疗,对照组52例予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和硝酸甘油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21%,对照组为73.0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脂改善以及血液流变学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两组的血凝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祛痰化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使血液的黏稠度明显下降,并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注射用羟基红花黄色素A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瘀证的中医证候疗效,及对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瘀证患者共7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5例,予羟基红花黄色素A注射液50 mg/次,对照组36例,予灯盏细辛注射液30 mg/次,治疗药物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 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14 d。以3个不同时点(用药前,用药后30 d,用药后90 d)的血瘀证评分作为临床结局指标,对两组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瘀证的中医证候疗效进行评价;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患者血清SOD和MDA水平。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中医血瘀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的协方差分析,治疗30 d后,治疗组得分下降(0.69±2.48)分,高于对照组的(0.28±1.16)分,校正基线后,治疗组30 d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90 d后,治疗组下降(1.17±2.68)分,高于对照组(0.42±1.40)分,校正基线后,治疗组90 d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血清SOD和MDA比较,治疗后治疗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注射用羟基红花黄色素A与灯盏细辛注射液均能不同程度改善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血瘀证均显示出一定疗效,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血瘀证的疗效优于灯盏细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脉血康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心绞痛患者160例按1∶1随机分为两组,脉血康胶囊治疗组80例,丹参滴丸对照组80例,治疗28天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ST段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25%,对照组为8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心电图ST段改变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改变指标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 <0.05或P<0.01),而两组红细胞压积改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脉血康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优于丹参滴丸对照组,症状改善、病情缓解、理化检查指标改善等方面亦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经多导睡眠图(PSG)确诊的39例OS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时照组20例;两组均行ESS嗜睡量表(ESS)评分后,时照组轻度患者采取一般治疗30天,中、重度患者予以经鼻持续气道压力支持(n-CPAP)治疗10天后给予一般治疗20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再服用化痰止鼾汤30天.结果:治疗组所有患者治疗后呼吸紊乱指数( AHI)明显下降(P<0.05),夜问最低Sa02( Sp02 LOW)值明显上升(P<0.05),中、重度患者ESS评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OSAS能明显改善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益气养阴消癥通络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消癥通络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7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益气养阴消癥通络方组)39例及对照组(厄贝沙坦组)39例,经1年治疗后,观察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8%(31/37),对照组为60.5%(23/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P<0.01)。治疗组UAER、SCr、BUN、FBG、TC及TG治疗后分别为:(65.78±9.67)μg/min,(93.20±12.99)μmol/L,(5.69±1.21)mmol/L,(6.14±1.47)mmol/L,(4.85±0.83)mmol/L,(1.46±0.81)mmol/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161.03±20.01)μg/min,(101.11±14.33)μmol/L,(6.54±1.12)mmol/L,(9.27±2.32)mmol/L,(6.19±2.13)mmol/L,(2.70±1.86)mmol/L](P<0.05,P<0.01);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亦有改善(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TC、TG[(5.58±1.57)mmol/L,(1.99±1.22)mmol/L]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的终点事件(1年后进入临床糖尿病肾病)发生率(5.4%,2/37)低于对照组(10.5%,4/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养阴消癥通络方结合西医基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