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产低体重儿肠道喂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占魁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1)
早产儿胃肠道功能不成熟表现为吸吮力弱,吸吮、吞咽、呼吸功能不协调及胃肠运动不协调,易出现喂养不耐受。针对早产儿以上特点,在早产儿经胃肠道喂养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早期微量喂养;管饲喂养;非营养性吸吮;应用红霉素、多潘立酮促进胃动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性及喂养效果的优劣性.方法 将4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23例,间歇经口管饲+非营养性吸吮,B组:22例,经口喂养;两组起始奶量均从10~20mL·kg-1·d-1、从每3小时喂1次开始,每次持续时间为10~15分钟,每天增加20mL/kg.所有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均同时进行部分静脉营养,直至达到完全肠道内营养.比较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胃食道返流、乳汁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以及达到完全肠道喂养的时间.结果 A组胃食道返流、乳汁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较B组低(χ2=3.74,P=0.04;χ2=5.14,P=0.02),达到完全肠道营养时间短(t=6.41,P=0.00).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25,P=0.40).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间歇经口管饲+非营养性吸吮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腹部按摩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将舟山市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48例需经鼻胃管喂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4例)给予单纯经鼻胃管喂养,实验组(24例)在经鼻胃管喂养的基础上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加腹部抚触,两组均给予同一种早产儿特殊配方乳喂养。观察记录两组胃内残留发生率、鼻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完全肠道营养时间、胎粪完全排尽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增长速度、睡眠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鼻胃管留置时间较短,达到完全肠道营养时间短,胎粪完全排尽时间短,胃内残留奶量少,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体重增长速度快,睡眠时间相对延长。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在鼻胃管喂养期间辅以非营养吸吮伴腹部抚触的方法,能有效促进胃排空,对其胃肠功能发育及体重增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对早产低体重儿营养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60例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通过对早产低体重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把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流程重组形成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儿的日常护理中。对照组采取早产儿常规护理,两组均用同一种配方奶喂养,记录喂养相关情况(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肠道营养达418.4kJ/kg·d的时间)及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结果干预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5±3.1)d较对照组(11.0±3.0)d显著缩短(P〈0.01);干预组肠道营养达418.4kJ/(kg·d)的时间(11.9±5.5)d较对照组(16.6±5.3)d明显缩短(P〈0.01);干预组鼻胃管留置时间(12.0±6.0)d较对照组(18.0±8.0)d明显缩短,有显著差异(P〈0.01);干预组胃残留的发生率(13.3%)较对照组(43.3%)减少(P〈0.01)。结论在早产低体重儿喂养的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能促进早产低体重儿的胃肠道功能的成熟,提高经肠道喂养的耐受性,有效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加快其生长发育水平,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6.
不同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01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355例存活儿中参加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335例低出生体重儿(男153、女182例),按喂养方式分为3组,组1母乳喂养、组2部分母乳喂养、组3人工喂养。采用t检验法,分析不同喂养方式的低出生体重儿身长、体重的变化。结果:月龄体重增长情况显示,母乳喂养组在3月龄前增长优于人工喂养组,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月龄身高增长情况显示,母乳喂养组满1月前优于人工喂养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母乳喂养能更好地促进低出生体重儿体重、身长的增长;母乳喂养是促进低出生体重儿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8.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供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由于他们胃肠道运动及胃肠道功能的不成熟 ,以及营养需求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特殊的营养供给方式。该文综述了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消化系统的特点、营养需求及供给方式、非营养性吸吮的作用 ,总结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最佳的营养供给方式为早期 (2 4小时内 )静脉营养配以间断鼻胃管早期微量肠内营养并辅以非营养性吸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NNS)联合腹部抚触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新生儿病房收治的喂养不耐受VLBW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NNS联合腹部抚触。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消失明显早于对照组,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后7d平均每天增加的奶量较多,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非营养性吸吮(NNS)联合腹部抚触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喂养不耐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不同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重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一直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问题也逐渐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重视。有学者认为喂养方式与其以后的生长发育水平显著相关〔1〕。本文对我所儿保门诊 1岁内的低出生体重儿的系统管理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相似文献
11.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供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胃肠道运动及胃肠道功能的不成熟,以及营养需求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特殊的营养供给方式。该文综述了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消化系统的特点、营养需求及供给方式、非营养性吸吮的作用,总结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最佳的营养供给方式为早期(24小时内)静脉营养配以间断鼻胃管早期微量肠内营养并辅以非营养性吸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两种干预方式在早产儿胃管喂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68例早产适于胎龄儿,生后即给予鼻胃管喂养,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常规喂养组,干预组早产儿在常规喂养的情况下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和抚触干预,观察两组早产儿胎便持续时间、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天数、胃管留置时间、经口喂养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等指标。 【结果】 干预组早产儿胎便持续时间、生理性体重下降天数、胃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常规喂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不耐受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干预组明显低于常规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并发症中,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居首位,常规喂养组发生率为44.1%,干预组发生率为14.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在纠正胎龄40周时进行体重、身长、头围的比较,干预组明显优于常规喂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两种干预方式在早产儿喂养中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是婴幼儿期生长迟缓、发育落后、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合理喂养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关系着近期生长和疾病转归,并利于远期健康。本文将结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管理相关指南,就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合理喂养问题作适当详述,细化相关喂养建议,促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获得与同孕周胎儿相似的体质结构,满足生长发育需要,提高生存质量,促进远期健康。 相似文献
14.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是一人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近年来其出生率、抢救成功率以及存活率大大得到了提高,但存活的早产儿常常面临着七大发育障碍,其归根究底还是营养问题。由于其生理成熟度低,导致其不具备足够的宫外生存能力而背负不同程度的营养债(宫内营养债和宫外营养债)。也因此,早期、充足、均衡的营养喂养是保证其生命质量的物质基础。建议使用纵向生长速率并计算营养债来实现个体化的营养喂养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不同喂养方式应用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喂养效果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郴州市某医院收治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观察对象,依据收治顺序予以编号,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均采用肠内和肠外营养喂养方案,肠内营养分别采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早产儿配方奶喂养、早产儿配方奶和母乳喂养并添加母乳强化剂。对3组婴儿在喂养过程中不耐受情况、胎粪排空时间、完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出生2周时电解质(钾、钙、磷、镁)水平、白蛋白、总蛋白质、尿素氮、2周内肠外营养支持期间胆汁淤积、肝功能异常、代谢性骨病、导管相关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在12月龄时对婴儿头围、身长及体重进行测量。结果 共纳入512例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男婴314例,女婴198例,出生胎龄平均为(32.7±2.3)周,自然分娩364例,剖宫产148例,A、B、C组婴儿分别为171、171、170例,3组婴儿的性别分布、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和胎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C组婴儿喂养不耐受分别为13.45%、34.50%、14.71%,胎...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8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照组采用静脉营养,直至吞咽呼吸功能协调再经口喂养,观察两组达足量肠内营养需要时间、体重增长情况、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出现的并发症等,并监测血清胆红素、血脂、肝肾功能等.结果 观察组患儿达到足量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和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86、4.63、4.01、1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每日体重增长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高胆红素血症、高血脂、胆汁淤积性肝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6.48、4.57、4.61,均P<0.05);两组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来说,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是一种较好的营养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提高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存质量方面的应用价值,并探讨极低体重出生早产儿合适的喂养方式。方法以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住院治疗的极低体重出生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接受研究。对照组采用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早产儿在喂养情况及喂养并发症方面的差异,以明确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效果。结果经t检验,除血糖值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观察组早产儿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发生低血糖、腹胀、胃出血、喂养不耐受、吸入性肺炎的例数及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经2检验,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改善了极低体重出生早产儿的营养状态,促进其生长发育,并降低发生喂养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3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250~2150g)分为自吮奶组和胃管喂养组,后者根据是否辅以非营养性吸吮随机分为单纯胃管喂养组和非营养性吸吮组,所有早产儿均采用同一种配方奶粉喂养,记录喂养2周后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的变化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记录奶量、热能、鼻胃管留置时间。结果:自吮奶组和非营养性吸吮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较单纯胃管喂养组显著缩短(P<0.05);1周后自吮奶组体重增加明显高于单纯胃管喂养组和非营养性吸吮组,2周龄时身长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营养性吸吮组鼻胃管留置时间缩短了5天。结论:若早产儿消化道能适应胃肠道营养,应尽早给予奶瓶喂养;对吸吮、吞咽功能不协调者,在鼻胃管喂养期间辅以非营养性吸吮是一种适宜的辅助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