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频次法和分层聚类法分析《温病条辨》中方药应用与配伍规律,探求其温病辨冶特色:上焦病治以清宣肺卫、辛凉清热为主,兼以开窍醒神;中焦病采用辛寒或苦寒清热、泻下、养阴、祛湿及开窍等治法;下焦病的治疗重在养阴、熄风。  相似文献   

2.
清.吴塘所著《温病条辨》对运用仲景方的规律有以下几方面:遵循经旨,引用经方,法同方同;古法活用,运化经方,方随证变;师法仲景,大胆创新,变革新方(以方剂确定的治疗法则;根据病症而求治疗法则:根据证候,偶反取法)作了论述。指出吴塘认为伤寒与温热两病,实有水火的区别。寒病源,属于水;温病源,属于火。凉、寒、咸均属于水之气味,辛凉解表,用于风温初起,甘寒清热养阴,颇能尽其"一隅三反"的妙用。  相似文献   

3.
杨迎霞 《四川中医》2010,(12):48-49
中医传统的治法八法中虽无透法,但在温病的治疗过程中透法却被广泛应用。它贯穿于各类温病治疗的始终,体现了温病的治疗特点。温病的治疗讲究透邪,给邪出路,适时恰当地选用透法对各类温病的转归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凡疾病,均以阴阳为总纲。《内经》云:“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故药物治疗补偏救弊当然也不离阴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温病以热胜津伤为主要病机,故治疗以清热救阴为基本原则,药多用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但每一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机总是复杂多变的。温病亦是如此,诚如吴瑭在《温病条辨·凡例》中所讲:“法有定而病无定,故温病不兼湿者,忌刚喜柔,预后胃阳不复,或因前过用苦寒致伤胃阳,亦间少用刚者,温病之兼湿者,忌柔喜刚。”纵观《温病条辨》三焦病证治,温药的运用比比皆是,但这些温药的运用并不是无道理可寻的。将有关条文汇总并细细揣…  相似文献   

5.
《温病条辨》是清代医家吴鞠通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书中记载了丰富的除湿药物的运用经验,本研究对其中薏苡仁的用药规律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分析后发现薏苡仁归脾、胃、肺、肝、膀胱经,具有宣肺利湿,缓急止痛,健脾和胃,蠲饮安神,散结消痈的功效,主治病证包括挛痹痿废、喘促、小便不利、便溏、呕恶、不寐等。小剂量可用于调理慢性脾胃病,重用60~120 g可和胃安眠、散结消痈。本文从归经、主治病证、剂量、配伍及现代药理研究等方面揭示了《温病条辨》薏苡仁的用药规律,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探讨《温病条辨》所载方剂的性味配伍规律。认为其"辛苦咸寒以清热、苦辛寒温以祛湿、酸甘咸寒以滋阴、苦酸甘咸调水火",并分别以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茵陈汤、清燥救肺汤等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7.
《湿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为清代温病学家吴瑭总结丰富温病临床经验,历经十载而著之书。该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所载汤方,以其具有吸收快,疗效高等特点而为吴氏所善用。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对三焦疾病的治疗,在组方、用药方面有其独特见解,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姜汁是由新鲜生姜捣汁而成,其性味归经同生姜,为辛温之品,有发汗解表、和胃止呕、温肺止咳、散寒解毒之功。与生姜相比,姜汁辛散之力强,和胃止呕作用优。但其性温,因此,温病医家多将其列为禁品。然而,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独辟蹊径利用姜汁辛散和胃之力,将其灵活变通,运用于温病临床治疗中,多获良效。所憾后世医家对此法未予以重视,临床应用并不多见,仅宋杰对其应用规律作过初步探讨。为发掘这一经验,进一步探讨其配伍用药规律,笔者对《温病条辨》中使用姜汁的条文进行归纳总结,并选取吴鞠通应用姜汁的医案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关联规则及隐结构分析探讨《温病条辨》中湿温病方药用药规律。方法 选用《温病条辨》上、中、下三焦篇中湿温目下所用方剂,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Excel 2021、SPSS Modeler 18.0以及Lantern5.0软件对药物进行频次、关联规则及隐结构分析,分析湿温病上、中、下三焦用药规律方面的联系与区别。结果 纳入上焦6首方剂、22味中药,中焦45首方剂、81味中药,下焦21首方剂、72味中药。结果显示上焦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累计出现频率达73.33%;中焦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化湿药、行气药累计出现频率达55.32%;下焦补虚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累计出现频率达62.17%。通过对三焦药物的性味归经分析,上焦治疗湿温病以性味寒、苦为主,主归肺经,次归胃经;中焦治疗湿温病所用药物温、寒并重,辛、甘、苦味并重,主归胃、脾经,次归肺经;下焦以温为主,主以辛、甘味,次以苦味,脾经为主,次以肾、胃、肝、肺经。关联规则及隐结构分析显示化痰散结及养阴护阳法在治疗湿温病处于中、下焦时的重要性。结论 《温病条辨》中湿温病三焦分治特点鲜明,除了贯穿三焦的清热燥湿法,行气宣...  相似文献   

11.
吴鞠通《温病条辨》是在温热大师叶天士的学术成就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的一本系统论述四时温病的专著,书中一整套温病的治疗大法和方剂,使温病学的辨证施治内容更趋完整。《温病条辨》上焦篇原文第七条谓: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  相似文献   

12.
陈文进  鲁玉辉 《光明中医》2022,(7):1157-1160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养阴方剂用药经验.方法 将《温病条辨》中关于三焦养阴论治方药,写入Excel软件中并复查,采用Excel软件进行常用药物频次等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方药进行方剂规律分析.结果 筛选《温病条辨》治疗温病养阴的方剂29首,使用药物22味,总频次112次.上...  相似文献   

13.
《温病条辨》芳香药钩玄及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在疾病病机或药物使用方面提出了诸多芳香药治病思路,三焦疾病皆有论述,温热湿热均有涉猎。采集著述,结合临床,间附己意,探讨芳香类药物辛散透热、透络活络、开窍醒神、行气定痛、辟秽涤浊、醒脾开胃、温肾暖肝的作用及所治疾病,并提出芳香药临证备要。  相似文献   

14.
《温病条辨》温药运用规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16.
《温病条辨》中增液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是清代吴鞠通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师承叶天士治疗温热病的经验而写成的温病学派较为完整的代表著作,现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同列为四部经典。本书中许多方剂现于临床中仍发挥着重大作用。本人通过学习这部著作,对温病的理法方药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2 治疗中焦病,遵"治中焦如衡"法则 "治中焦如衡",概括了中焦脾胃肠病证治疗时所遵循的原则.脾胃居中,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因而治疗中焦病证要做到"如衡",其"衡"之意:第一,湿热病邪易侵犯中焦,故选方用药当权衡湿热的多少,分别予以祛湿和清热;第二,与"治上焦如羽"相对,选药质地不轻不重,药味不多不少,煎煮时间不长不短等;第三,要做到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平衡,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用药符合升降平衡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张会永  吴威  刘竞男  陈智慧  张静生 《中草药》2020,51(6):1455-1462
目的收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症状,探索、分析《温病条辨》中与COVID-19相关的条文、方药,为临床治疗COVID-19遣方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为检索词在数据库CNKI和PubMed进行文献检索,将文献中出现的症状按频数分类,并与《温病条辨》中相关症状对比,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分析相关条文及方药。结果共纳入中英文文献20篇,累计报道样本647例。临床表现共计28种,分为呼吸道症状,如发热、咳嗽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症状,如肌痛、乏力等。其中发热(558例)、咳嗽(395例)、乏力(257例)3种症状出现次数最多。通过分析,筛选《温病条辨》中对应的条文15条、方剂18首、药物46种。其中上焦篇条文2条,中焦篇条文9条,下焦篇条文4条。治疗湿热类方剂7首,寒湿5首,温热6首。药物出现次数较多的为半夏(6次),桂枝、通草(各5次),茯苓、滑石、黄连、薏苡仁(各4次)。湿温类疾病主要以半夏、桂枝、黄连、黄芩、干姜等辛开苦泄,以茯苓、通草、滑石、薏苡仁等淡渗利湿,以杏仁、白豆蔻、厚朴等开通气机;对于温热病,主要以知母、生石膏、连翘等清热泻火解毒。在疾病医学观察期可选用三仁汤、薏苡竹叶散;临床治疗期轻型、普通型可参照选用三仁汤、薏苡竹叶散、杏仁薏苡汤、五苓散、白虎加桂枝汤、苓姜术桂汤等,重型可参照选用黄芩滑石汤、杏仁滑石汤、茯苓皮汤;危重型可参照选用椒梅汤、减味乌梅丸、四逆汤、桃花粥;恢复期可参照选用麦冬麻仁汤、五汁饮、牛乳饮等。结论经典指导临床,《温病条辨》所载方药可为临床治疗COVID-19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口渴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内经《素问·刺热篇》曰:“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说明热邪耗阴,阴津不足则苦渴数饮以自救。张仲景《伤寒论》较全面地论述了口渴。如热邪伤津的白虎加人参汤证,大承气汤证;膀胱气化不行,气不化  相似文献   

20.
周艺 《福建中医药》2007,38(2):52-53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即消渴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并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和总结提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本文以73首治疗糖尿病代表方为依据,加以分析、研究、总结其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