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宝嘉  郑美春  丘雪  覃惠英 《全科护理》2021,19(25):3570-3575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病人排便功能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文版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表,于2019年1月—2020年6月对广州市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146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恢复肛门排便1个月及以上的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仪检测病人的肛门直肠生理功能,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病人排便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病人的LARS的发生率为76.71%(112/146),重度LARS发生率为35.62%(52/146).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群相比,病人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等指标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接受放化疗、肿物位置是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病人发生LAR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病人普遍存在排便功能失调,LARS的发生率较高,术前接受放化疗、肿物位置越低,术后排便功能越受影响.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对术前接受放化疗、肿物位置低的病人尽早干预,可通过指导针对性的康复锻炼、症状自我管理尽可能降低排便功能失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柴芪疏肝调脾方联合生物反馈对腹腔镜直肠癌低位保肛术后胃肠、肛门功能指标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将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在河北省中医院接受腹腔镜直肠癌低位保肛术治疗的80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生物反馈基础上联合柴芪疏肝调脾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肛门功能、生活质量评分,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和低位直肠前切除综合征(LARS)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较治疗前下降,而乳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值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肠道菌群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低于对照组,乳杆菌、B/E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均较前升高,直肠静息压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肛管静息压、直肠便意感觉容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联合回肠造口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101例,将采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联合回肠造口进行治疗的5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患者大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FIQL)评分、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Wexner评分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Wexner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观察组的FIQ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低位直肠癌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联合回肠造口可以缩短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连续纳入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 填写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排便功能的研究报告表, 并进行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压力测定检查。根据肿瘤远侧缘距肛缘的距离将患者分为中位组和低位组  结果  共纳入6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 其中男45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58.86±10.99)岁; 低位组22例, 中位组44例。95.5%患者有便血, 50.0%排便次数增多, 30.3%~40.9%有粪便性状异常、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等症状; 便血、排便次数、排便不尽感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r=0.308, P=0.012;r=0.290, P=0.018;r=0.305, P=0.013)。所有患者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均无受损, 持续便意感阈值和最大耐受量均较正常值明显降低; 持续便意感阈值、最大耐受量与肿瘤浸润深度呈负相关(r=-0.333, P=0.007;r=-0.323, P=0.009)。与中位组相比, 低位组患者排便费力发生率高(27.2%比6.8%, P=0.031), 肛门平均静息压低[87.20(49.80)mmHg比108.25(41.80)mmHg, P=0.017]  结论  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 除便血外, 排便症状多样化, 且不具有特异性; 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直肠感觉功能受损明显, 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远侧缘距肛缘的距离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肛门直肠感觉和动力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求直肠癌患者采用超低位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某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84例,将其按盲抽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开腹直肠前切除手术,观察组行超低位经括约肌间切除术,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肛门功能及肛肠动力学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低,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个月,观察组Wexner评分较对照组低,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收缩压(AMSP)及直肠最大容量(RMTV)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2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位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直肠癌,可减轻患者机体创伤,对肛肠动力学影响较小,利于肛门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超低位经括约肌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某院治疗的108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观察组(54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超低位经括约肌直肠前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开腹直肠前切除术。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肛肠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相对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初始排便容量阈值、直肠末端静息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初始排便容量阈值、直肠末端静息压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腹腔镜下超低位经括约肌直肠前切除术用于直肠癌治疗中安全性、有效性较高,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促进肛肠动力学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外翻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81例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开腹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4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辅助直肠外翻技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保肛术(41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复发率、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肛门排便功能(随访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173.43±7.56)d]、术中出血量[(113.73±6.58)ml]、住院时间[(9.57±0.98)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1例吻口漏;对照组出现1例吻口漏,1例吻合口出血,两组患者均无死亡,两组近期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观察无瘤局部复发情况,对照组2例(复发率5%);两组肛门均保存了控制排便功能,观察组在术后2周后每天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821,P=0.000);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每天排便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直肠外翻技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疗效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训练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大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对策。方法对30例接受生物反馈训练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大便失禁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Vaizey、Werner、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评价生物反馈的效果,同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影响生物反馈训练疗效的因素。结果生物反馈治疗后Vaizey和Wexner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肛管最大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最大收缩容积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静息压与训练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物反馈训练的疗效与年龄、病程、吻合口位置、手术方式呈负相关。结论生物反馈训练可以有效改善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大便失禁患者的临床症状,一定程度上提高肛管收缩能力及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封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9):2812-2814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低位保肛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抽签法将60例行低位保肛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及对照组(n=30),对照组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治疗期间应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后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日平均排便次数、夜间排便次数、大便失禁综合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健康精神、情感职能等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保肛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增强患者控便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 TME)对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87例行Ta TME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的排便功能,并根据排便功能情况分为LARS组(评分≥21分,42例)及无LARS组(评分≤20分,45例)。设计一般情况调查问卷,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低位直肠癌患者Ta TME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多项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吻合口距肛缘2 cm、肛门括约肌损伤、肿瘤与肛缘之间距离5 cm、新辅助放化疗均可能是低位直肠癌患者行Ta TME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因素(OR 1,P 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Ta TME术后排便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吻合口距肛缘距离、肛门括约肌损伤、肿瘤与肛缘之间的距离、新辅助放化疗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临床需重点关注并给予患者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锻炼对预防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暂时性大便失禁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2组按直肠癌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盆底肌肉锻练,采用Wexner评分评价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肛门排便功能。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个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持续的盆底肌肉锻炼,到一定时间内能改善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肛门排便功能,提高患者的控便能力,较好地预防或减少术后暂时性大便失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低位保肛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抽签法将行低位保肛直肠癌患者8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治疗期间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治疗期间应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日平均排便次数、夜间排便次数、大便失禁综合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干预后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健康精神、情感职能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保肛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增强患者控便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低位Dixon与超低位Dixon术后排便功能,指导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功能康复及护理.方法: 对于纳入研究标准的541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分为低位Dixon和超低位Dixon(吻合口距离齿状线≤2cm)2组,两组性别、年龄、肿瘤距离齿状线距离、肉眼分类、肿瘤长径、侵犯肠管环周度、组织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站别、Dukes分期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的肛门控制力、便意及排便感觉,用徐忠法的五项10分标准,用二项分类Logistic Regresssion分析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吻合口距离齿状线距离等影响排便功能的有关因素.结果: 超低位Dixon与低位Dixon比较肛门控制力没有明显差异,排便感觉和便意与低位Dixon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二项分类Logistic Regresssion分析结果性别、年龄段、肿瘤部位、吻合口位置及淋巴结清扫范围是影响患者术后排便功能的因素.结论: 超低位Dioxn手术后排便功能低于低位Dixon手术,排便感觉和便意需要进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术后综合护理减少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术后排便异常,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将90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2组的术后康复情况、排便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排便功能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在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方面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有利于减少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术后排便异常,可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中低位直肠癌患者67例,抽签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取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保肛率、尿管留置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胃肠道功能康复时间、住院用时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淋巴结清扫个数较对照组多,尿管留置时间较对照组短,保肛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胃肠道功能康复时间、住院用时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94%,与对照组的12.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采取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能显著减少术中失血量,增加淋巴结清扫个数,提高保肛率,缩短尿管留置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胃肠道功能康复时间、住院用时,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与直肠低位前切除术(Dixon术)治疗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收治的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40,行Miles术)、观察组(n=43,接受Dixon术)。记录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手术前后排尿功能、性功能、肛门直肠功能测压、肛门直肠功能评分、生活质量[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AC-QOL)]、并发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短/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排尿功能分级、勃起功能评分、射精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压下降值高于对照组,肛管最大收缩时间长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10个月肛门直肠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而PAC-QOL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随访结束,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Miles术与Dixon术治疗高龄低位直肠癌均有一定疗效,尤其是Dixon术在保留患者排尿功能、性功能、肛门直肠功能方面更有优势,有利于促进术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直肠冲洗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周口市人民医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 A 组与 B 组,A 组26例患者给予单纯保肛手术进行治疗,B 组34例患者在保肛手术治疗过程中给予直肠冲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近期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随访过程中,B 组患者局部复发率较 A 组小,生存率较 A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给予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术中直肠冲洗治疗能够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肠J型贮袋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直吻术式,观察组30例给予袋吻术式。评估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排便次数、大便失禁次数、便秘人数、排便排气感障碍及排便不尽感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功能优良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J型贮袋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近期应用效果明确,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低位直肠癌低位吻合术后排便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对541例低位直肠癌用双吻合器技术进行低位或者超低位Dixon手术病人的术后排便功能进行随访,并以徐忠发五项十分制评价标准,结合肛门指征、吻合口位置、术后时间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手术后对患者立即进行排便功能训练和康复指导,同时应用药物协助排便。结果术后1个月,低位Dixon排便功能优75.9%(211/278)、良11.9%(33/278)、一般10.1%(28/278)、差2.2%(6/278),超低位Dixon排便功能优70.7%(186/263)、良13.3%(35/263)、一般10.7%(28/263)、差5.3%(14/263),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29,P=0.136),但是便意(Z=-4.610,P=0.000)、排便感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52,P=0.000)。病人接受了6个月的肛门及排便功能训练和指导后,低位Dixon组与超低位Dixon组排便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50,P=0.582)。结论在护理指导下,行低位或超低位Dixon手术病人的排便功能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围术期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80例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观察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护理后SDS、SAS、VAS评分。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2/40),低于对照组的30.00%(1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DS、SAS、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围术期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有利于预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