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国为老年人提供的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意义,并为养老服务模式提出建议。方法通过对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对护理的需求及医养结合现状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的优势,建立完善的转诊流程和机制,使养老和医疗有机结合,加快专业型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结果我国现阶段存在四种医养结合的模式,对于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政府应在监管同时加大补贴投入,规范社区管理,加强专业养老护理人员的培养,构建多元化医疗供给体系。以我院为例的医养结合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医养结合这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医中设养,完善了我国养老体系,因此应使其健康良性发展,使其变得更为专业化、系统化和规模化。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公私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法,通过三级编码构建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公私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发现,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公私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包括制度环境、合作管理和主体能力三个维度,制度环境因素包括医养结合管理体制障碍、医养结合公私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医养结合支付制度不完善、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标准缺失;合作管理因素包括合作目标有冲突、合作契约不规范、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关系缺乏信任;主体能力因素包括政府方的协调不力和财力有限,社会资本方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资金来源,服务提供方的人才短缺问题,以及老年人的养老观念落后和养老消费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3.
医养结合是以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核心,合理优化配置医疗养老资源。通过回顾总结日本老龄化社会以来养老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探讨我国医养结合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养老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转型、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培养和发展中医药医养服务等问题,对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构建提出多维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面对多样化、复合化的老年人医养服务需求,推动城市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发展是如今推进健康老龄化建设、构建新型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南京市秦淮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现状,运用协同理论研究成果,提出多主体协同下社区医养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为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围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社区协同管理特点与优势,以政府为主导力量,通过社会主体、家庭的组织与协作,形成科学性、系统性的多主体协同医养结合模式,逐步实现多层次协同治理,激发核心主体内生动能,促进城市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龄、失能、空巢的老年人增多,对医疗、养老的双重需求日益增加。医养结合旨在将传统养老与现代医疗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是实现老年人健康养老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医养结合人才现状及对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从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研究医养结合人才队伍服务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国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方法: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分析。结果:我国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政策“碎片化”且部门权责重叠、筹资机制不健全、养老观念陈旧、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不充足、养老服务人才资源匮乏、服务设施落后、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结论:完善法规体系,优化合作机制,加强财政支持,鼓励社会参与,完善人才培养、激励和保障机制,搭建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创新养老产品和服务模式,营造良好风气,促进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形式,其难点在于“医养结合”,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社区“医养结合”。社区医养结合的主要形式包括社区在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外,或通过与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协议,或设立卫生服务站、卫生室,为社区内老人提供护理、康复和医疗服务。居家医疗服务包括医疗机构通过家庭病床、上门巡诊、家庭医生签约,以及通过医联体、“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医疗”等方式提供的医疗服务。然而,作为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社区居家养老如何实现“医养结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武汉地区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综合情况,并对不同地区的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进行聚类分析,为今后社区医养结合工作内容的开展提供方向。方法遴选出9项反映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指标,采用熵权-TOPSIS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13个地区的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结果通过熵权法得出9项指标的熵权为0.092 1、0.102 0、0.096 7、0.110 0、0.144 4、0.117 9、0.025 7、0.139 9、0.170 3;通过TOPSIS综合评价法得出排名前3的地区依次为洪山区、武昌区、江汉区;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将13个地区的服务质量分为3类。结论各地区提供的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质量存在差异性,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质量与资源的保障相关,部分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医养融合服务内容单一。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处于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及失能、半失能人口的养老及医疗问题已经成为日趋严峻、亟待解决的社会民生问题。在此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但目前医养结合模式存在着医养对接困难、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康复医学专注于改善和提高人的功能障碍,提高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三甲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人才梯队较完善,各康复亚专业开设相对齐全,服务能力强。笔者尝试从医养结合相关因素着手创新医养新模式,并初步通过对社区的规划、社区建筑的设计、社区功能区的设置、内部人员的管理及运行机制的制定,初步构建基于三甲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的医养结合特色社区。本研究将为当前医养服务体系建设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医养结合服务的主要做法,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建议。方法:采取目的抽样法,在东、中、西部各选取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且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市、武汉市、重庆市共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现场调查。运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调研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医养结合服务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养老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养老服务等。每个调研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不同种类医养结合服务的服务对象、主体、方式和内容均有所不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医养结合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部门间仍需要进一步协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医养结合服务的程度有限。结论:顶层设计需要考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居民的需求以及机构服务能力,制定老年人统一照护需求评估标准,确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服务的内容与对象,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我国老年人对医疗护理与养老照护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建立有效的"医养结合"模式迫在眉睫。同时,由于医疗与养老两方面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导致一系列"医养分离"矛盾的迸发。基于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立足于社区视角分析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医养结合模式中所发挥的功能与作用,为进一步完善可操作的社区医养结合模式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欣 《中国卫生产业》2020,(2):194-195,198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增长,医养结合服务有效推动以及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怎样借助现有医疗环境支持,在合理规划、调整布局,促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二者高效合作,该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探讨了社区卫生环境和养老机构合作模式,在医养结合下深化社区建设的同时全面推动新时代下我国卫生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三明市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该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方法收集相关政策、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方法调查研究。结果三明市养老问题突出,居家养老是主要发展方向;医养结合模式主要以"公办"为主导,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是医疗卫生服务嵌入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特征;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感到满意。结论三明市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符合老年人服务需求、养老方式及经济支持等愿望,该模式值得推广,但此项工作刚起步,在顶层设计、政策优惠和法律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识别文献中医养结合服务衔接要点, 在协同论视角下建立医养结合服务衔接机制, 为促进我国医养结合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3年9月至2021年9月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医养结合相关文献, 检索式为TI=医养结合AND SU=(衔接+转换+协调+机制), "北大法宝"和百度学术数据库进行补充检索。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筛选医养结合衔接要点, 以协同论为视角构建医养结合衔接机制。结果共纳入42篇文献, 经分析得出8个医养结合衔接要点, 包括医疗、养老、康复、护理4个横向衔接要点, 居家、机构、社区3个纵向衔接要点, 机构型医养1个核心衔接要点。基于协同论和8个衔接要点构建出"431"式医养结合服务衔接机制, 即医疗、护理、康复和养老服务的横向联动, 居家、机构和社区模式的纵向跳转, 并以机构型养老为重心的发展模式。结论医养结合服务衔接不畅是阻碍我国医养结合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难题, 应积极推进"431式"医养结合服务衔接发展, 做到横向联动、纵向跳转、资源共享, 推进我国养老体系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区医养结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深入推进健康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探索。文章运用SWOT-CLPV模型,深入剖析了我国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威胁动态组合而产生的杠杆效应与抑制性、脆弱性与问题性。分析表明,当前背景下政策碎片化、筹资渠道狭窄、医护人才紧缺与“互联网+”技术融合不深入等阻碍了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基于此,该研究提出完善筹资制度顶层设计、加强部门之间府际合作、加快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及推动“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潍坊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践,介绍了该市在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背景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中的具体举措,分析医养结合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总结精准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建立中医药和智慧医养体系、加大医养结合养老政策扶持等方面的经验。提出通过促进医养功能耦合、提升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健全多层次长期护理制度、拓宽医养结合融资渠道、壮大医养结合人才队伍等路径满足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需求,真正实现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广州市某大型居住社区内医养结合服务供需情况,构建社区嵌入式医养综合体建设方案,为城市社区嵌入式医养综合体布局和适配方法提供参照。方法 2019年8—12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某社区500名老年人进行医养结合服务需求调研,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社区管理人员和各医疗、养老相关服务机构负责人进行供给调研,共纳入访谈人员9人,问卷调查人员25人。结果 70项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总需求量为2 209.32人次/天,社区目前仅有18项供给,总供给量为488.00人次/天,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部分,需建立一家集机构入住、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嵌入式医养综合体来补充,经计算其服务体量,需包含40张养老床位,43张日间照料中心休息椅位,40张固定餐位,配置41位照护人员。结论 社区嵌入式医养综合体建设需要对嵌入社区进行精准供需分析,确保综合体不仅能满足需求,同时保障持续运营和生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制定“回归社区式”示范应用基地建设标准,规范社区医养结合基地建设,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满足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基本功能需要,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社区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方法 依据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基本要求、空间配置要求、选址与规划布局基本要求、社区医养结合示范基地规划布局、建筑标准、老年人养老康复用房符合规定等方面,确定了社区智慧医养结合的基地建设标准。社区医养结合示范基地的建筑装修和环境设计,应有利于患者生理、心理健康,标识应字体醒目、图案清晰,体现简洁、温馨的特点以此为基础制定了“回归社区式”示范应用基地建设标准。结果“回归社区式”示范应用基地建设标准的建立,有效填补了社区养老基地建设标准的空白,适用于社区医养结合示范基地的新建工程项目;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可参考执行。结论 “回归社区式”示范应用基地建设标准是“回归社区式”智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标准规模适宜、功能适用、布局合理、流程科学、装备适度、安全卫生、运行经济、节能环保,实践证明可有效规范医养结合机构管理和运行。  相似文献   

19.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和养老压力等问题,医疗与养老相结合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医养结合亦成为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的民生事业,大量的企业也相继投身到医养结合的发展战略中。本文以"两康理论"为指导思想,提出新时期医养结合的新思路——医养结合不仅是医疗和养老的简单结合,更应是社区属性与人文属性的深层次融合。医养结合需要在社区共同体的基础上开展医疗与养老工作,以养老为核心,在养老的基础上完善社区医疗,提高医疗水平。目前我国的医养结合在认知层面、实践操作层面和有关配套层面上都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构建"医疗、养老、社区、人文"深度融合的医养结合新模式,强调社区归属感,加强人文关怀,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医养结合事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薛镭  安娴  王峥 《中国卫生经济》2019,38(10):56-58
目的:推进我国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和现场调研相结合,分析我国目前医养结合服务的政策法规、供需困境及实践模式;采用SWOT框架系统分析基于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支持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结果:构建"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社区养老医疗支持"为主体的全新的服务体系,可成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结论:可以从调整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和建立配套机制三个方面开展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