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32磷(^32P)标记供体白细胞预处理受体,观察含β射线的^32P对异种(鸡→兔)角膜移植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建立异种(鸡→兔)角膜移植实验模型,术前2周将^32P标记供体白细胞注入兔血管内预处理受体,术后观察新生血管长至植床植片交界处时间,植片透明、半透明和完全混浊时间,同时检测移植家兔外周血白细胞、T淋巴细胞术前术后数量的变化。测定淋巴细胞核内DNA含量及血清抗角膜抗体。结果:应用^32P标记供体白细胞预处理受体组角膜移植后,植片完全混浊的时间显延长,但预处理组淋巴细胞数量及淋巴细胞核内DNA含量未见显降低,而空白对照组则有显差异,表明小剂量的^32P静脉注射是安全的。结论:^32P标记供体白细胞预处理受体免疫学指标未见显改变,提示该方法是安全可靠的,为抗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受体猴在环磷酰胺(CTX)预处理下输注供体猪骨髓(BM)细胞后对猪-猴角膜移植植片的存活时间的影响,并探讨相关免疫调节机制。方法供体为五指山小型猪(WZS),受体为恒河猴。将18只受体猴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组1为CTX预处理后行1次骨髓细胞输注,组2为CTX预处理后行2次骨髓细胞输注,组3为CTX预处理后不行骨髓细胞输注。之后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观察植片的存活情况并分别应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定、免疫浊度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受体猴全身免疫状态。术后1个月取角膜植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组1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36.0±4.7)d,组2为(32.8±6.4)d,组3为(17.7±3.2)d。与组3相比,组1和组2均能明显延长植片存活时间(P<0.01)。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定显示组1和组2受体猴对供体脾脏淋巴细胞的反应性降低,而组3的反应性无明显变化。3组术后第1~2周内IgG、IgA、IgM、补体C3、C4浓度升高,组1和组2术后外周血中CD4+T细胞呈下降趋势,CD8+T细胞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D16+T细胞术后1周达最高值;而组3中CD4+T细胞术后升高,CD8+T细胞先下降后上升,CD16+T细胞术后2周达最高值。术后1个月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组1和组2植片中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前房无渗出膜,无噬酸性粒细胞浸润;而组3植片中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角膜内皮层破坏,内皮面形成渗出膜,有噬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CTX预处理下输注供体骨髓细胞能够明显延长异种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降低受体淋巴细胞对供体特异免疫反应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以鸡对兔异种板层角膜移植为实验模型,动态观察手术前后3个月内角膜透明度、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组织学改变。结果发现术后3~4周异种角膜移植动物发生免疫排斥致植片混浊,3个月内又渐恢复透明。作者认为,细胞及体液因素均参与免疫排斥反应;受体角膜细胞的再生修复可能是植片又复透明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Foxp3基因转染的Teff淋巴细胞在抗高危角膜移植排斥中的作用。方法将Foxp3基因转染Teff淋巴细胞与Teff淋巴细胞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其对Teff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角膜缝线法诱导Balb/c小鼠产生角膜新生血管,角膜缝线1周后以Balb/c小鼠为受体,以C57/BL6小鼠为供体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前1 d尾静脉输入Foxp3基因转染的Teff淋巴细胞。术后,每天观察角膜植片排斥情况;每两周尾静脉取血观察淋巴细胞分型。结果体外实验显示Foxp3基因转染的Teff淋巴细胞对Teff淋巴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在高危角膜移植小鼠,Foxp3基因转染的Teff淋巴细胞可适当延长植片存活时间(19.71±4.19)d,Treg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19.28±4.46)d,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角膜存活时间(15.57±2.22),与Foxp3基因转染的Teff细胞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学检查显示:Fox P3转染的淋巴细胞可延缓CD4+T淋巴细胞与CD8+T淋巴细胞增殖。结论转染Foxp3基因的Teff细胞具有抗移植排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环孢霉素A不同剂量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将33只Lewis大鼠(33眼)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1只。A组术后肌注CsA【1mg,(kg·d)】,B组给予CsA【10mg/(kg·d)】,C组给予等量不含药物的PBS,每次100ul,3次/d,连续用药10d。术后判断植片排斥情况,比较3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和新生血管评分。术后10d,病理组织学检查角膜的结构变化,并进行T细胞增殖实验,观察各组间T细胞增殖情况。结果:A、B组植片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明显延迟,A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2.5±0.43)d,B组为(58±18.79)d,C组为(9±0.45)d,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明显低于C组(P〈0.05)。A组与c组除第6天外,其余时间点无统计学意义。A、B组角膜植片中炎性细胞和新生血管较c组减少。角膜A、B组T细胞增殖量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10mg/(kg·d)CsA能够有效抑制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CD1分子表达。方法:选用SD大鼠作供体,Wistar大鼠作受体,建立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术后观察植片的存活情况。分别在植片急性排斥期和排斥后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植片中CD1分子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正常大鼠角膜组织中,在上皮细胞层可见CD1分子的表达,基质层和内皮层未见明显CD1分子的表达。角膜移植术后10 d,在发生排斥的植片上皮层和基质层有CD1分子的强表达,内皮层未见CD1分子的表达。基质中CD1分子的表达随免疫排斥反应的增强而增加;在角膜移植术后30 d,CD1分子的表达有所下降。结论:CD1分子在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选择性阻断CD1分子的表达可能会延长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7.
1,25-二羟维生素D3抑制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对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以45只SD大鼠为受体,15只Wistar大鼠为供体建立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受体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实验对照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及实验对照组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对照组行自体角膜移植。术后0~13d实验组腹腔注射1,25-二羟维生素D31.0μg&#183;kg-1&#183;d-1,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注射灭菌花生油2ml/d;术后观察植片存活情况,并于术后14、21、30d每组随机处死5只大鼠行植片病理学检查和ELISA检测外周血IL-1β、IL-2、IL-8、IL-10。结果对照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21.7&#177;6.8)d,实验对照组为(11.2&#177;2.5)d,实验组为(19.3&#177;5.2)d,3组比较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0.01);病理学检查示实验组淋巴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均较实验对照组少;实验组外周血中IL-1β、IL-2、IL-8含量与实验对照组相比下降,IL-10含量增高,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1,25-二羟维生素D3能在角膜移植后有效的保护植片,抑制排斥反应,延长植片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8.
1角膜移植 1.1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发生机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是一个免疫应答过程,涉及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将供体抗原呈递给受体特异性的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寻找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有效防治方法。方法 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疲排斥反应的31例,从角膜盲原因、植床新生血管程度、合并症、移植片直径、联合手术等5大高危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血管化角膜、大植片移植、植床术前的活动性炎症、偏中心移植、多次移植、联合手术等应视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疲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而移植片上皮反复脱落、眼压高、旧病复发、术眼再次手术、缝线松解与拆线等可能是诱导排斥反应发生的促发因素。结论 尽量减轻角膜血管化,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强调病人的及时复诊和治疗,术后坚持局部使用免疲抑制剂半年,排斥发生时及时足量地全身及局部使用激素和免疲抑制剂,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控制免疲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0.
IL-1ra抑制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 - 1受体拮抗剂 (IL 1ra)对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 ,受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CsA治疗组 ,IL - 1ra治疗组。术后连续观察 2周 ,对各组大鼠角膜植片存活情况进行评分比较 ,评价药效。结果 IL - 1ra组与CsA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 (19.5 83± 0 .2 88)d和 (16.667± 0 .43 2 )d ,与对照组 (11.0 0 0± 0 .3 2 6)d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IL - 1ra组和CsA组排斥反应指数 (R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IL - 1ra组新生血管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CsA组 (P <0 .0 1)。结论 IL - 1ra可明显抑制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 ,减轻炎性反应 ,减少新生血管生成 ,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异种家兔骨折血肿细胞在骨折断端移植是否会导致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方法:制作新西兰大白兔尺骨锯断模型,将体外培养的普通青紫蓝兔骨折血肿细胞移植到骨折断端,在移植后的不同时间处死新西兰兔,观察骨折断端单核吞噬细胞的浸润、脾脏淋巴滤泡增殖以及骨折断端异种家兔骨折血肿细胞存活的情况。结果:移植后的异种家兔骨折血肿细胞在骨折断端大量存活;与未接受细胞移植的对照组相比较,移植组并未发生明显的骨折断端单核吞噬细胞浸润和脾脏淋巴滤泡的大量增殖。结论:异种家兔骨折血肿细胞骨折断端移植未导致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e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兔心肌梗死(myoeardial infarction,MI)的治疗作用。方法:大耳白兔38只,2只用于提供MSCs,余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MI组和MSCs移植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作MI模型,在MI后1小时将DAPI标记的MSCs移植至梗死区,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术前、术后2周、4周分别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其心功能变化。术后4周处死兔.取心梗区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心梗4周后,MSCs组心肌组织冷冻切片中可以观察到DAPI标记细胞存在。MSCs组心功能和毛细血管密度与M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5-aza诱导的MSCs同种异体移植入兔MI模型的受损心肌后能存活并改善宿主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的大鼠肝肠联合整体移植模型,并研究移植肝是否对移植肠具有免疫保护作用.方法肝肠联合移植在切取移植物后,利用供体胸段下腔静脉在门静脉侧壁建立一袖套,并安置套管.受体手术时,将此门静咏侧壁袖套与受体门静脉残端套管法吻合.供体肠系膜上动脉与受体右肾动脉吻合.免疫保护作用通过术后病理学检查评估.结果本法使受体手术无肝期与Kamada双套管法肝移植无肝期相同,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手术成功率高.术后肝肠联合移植组排斥反应程度较小肠移植组轻.结论用本方法建立大鼠肝肠联合移植模型是可行的.肝肠联合移植时肝对小肠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T细胞疫苗在临床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T细胞疫苗(TCV)的抗排斥作用及其在临床肾移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取经供者抗原(外周血白细胞)致敏的肾移植受者的淋巴细胞在体外经过活化、扩增和灭活,制备T淋巴细胞疫苗,然后将其回注于自身,观察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结果6例患者中,1例患者在输注TCV时出现发热反应.6例患者均未观察到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淋巴细胞毒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在注射TCV前后无明显变化,PH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在注射TCV后得到增强.结论T细胞疫苗应用于临床器官移植防治排斥反应,无明显副作用,在技术路线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InductionofimmunetoleranceinadultrabbitsundergoingheterotopiccardiactransplantationYueXiaohui乐效辉,HouMingxiao侯明晓,YeCuifei叶萃飞,L...  相似文献   

16.
老年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观察老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MSC)能否在急性心肌梗死环境中存活、增殖和向心肌样细胞分化。方法 :选用老年近交系Wistar大鼠 ,取供体鼠MSC ,体外扩增 ,DAPI荧光标记。受体鼠经左冠状动脉结扎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1周后将标记的MSC用直接注射方式移植到梗死灶中 ,移植后 3、7、14d取材 ,观察梗死灶中MSC分布、扩散及心肌特异性蛋白T(TnT)的表达。结果 :在不同移植时间梗死灶中都发现DAPI阳性的细胞 ,且细胞计数随移植时间延长而增多。部分细胞表达TnT ,其中少数细胞出现心肌样横纹。结论 :老年大鼠MSC可在急性心肌梗死环境中存活、增殖 ,有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大鼠肾移植后早期移植肾内树突状细胞(DC)的变化规律,藉此探讨排斥反应的防治.方法 受体Wistar大鼠30只,按5只/组随机分为6组,35只SD大鼠作为供体,其中5只供肾作为对照组,不行受体手术.其余均行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术,并分别于开放供肾循环后1、6、12、24、48、72 h切取移植肾,行石蜡包埋切片,抗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观察移植肾病理学改变及肾小球内DC数量变化.结果 各组切片均未见肾小管肾炎、动脉内膜炎等AR表现.对照组及术后1 h组肾小球内DC数量基本为零;此后逐渐增加;24 h组达到顶峰,其均数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显著(Pmax=0.038);随后DC数量缓慢下降.结论 大鼠肾移植术后72 h内,供肾肾小球DC数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受体DC不断迁入、迁出供肾是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揭示移植肾内DC变化规律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免疫抑制剂及抗炎药物的使用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移植肾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肾组织Fas配体(Fas ligand,FasL)和T细胞内抗原1(T-cell intracellular antigen-1,TIA-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32例移植肾标本、2例供肾标本及8例肾癌周围肾组织标本FasL和TIA 1的表达,标本按Banff标准分为急性排斥(14例)、慢性排斥(15例)和无排斥改变(13例)3组,分析移植肾组织标本病理形态学改变与FasL和TIA 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FasL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内表达,急性排斥组表达明显强于慢性排斥组和无排斥组(P<0.05);TIA-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浸润淋巴细胞均有表达,小动脉内皮细胞亦可见阳性着色,急性排斥组阳性强度较高,与慢性排斥组和无排斥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急性排斥标本FasL和TIA-1的表达强度与组织损害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急性排斥时移植肾组织FasL和TIA-1表达增强是T细胞活化的反映,其检测可能有助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大鼠异体异位心脏移植外周血(PB)中穿孔素(pedorin,P)和颗粒酶B(granryme B,OB)的表达水平,判断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组(n=16),供受体分别为Wistar和SD大鼠;对照组(n=17),供受体均为SD大鼠,两组术后均未接受抗排斥治疗。于术前及术后不同的时间采血,同时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应用荧光定量RT-PCR(FQ-PCR)的方法,测定P及GB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同期的病理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实验组于移植后24hP及GBmRNA的表达上调,术后72h的表达明显增加(P〈0.001),术后3—5d达峰值,7—11d维持高水平,其变化早于病理改变;而对照组P及GBmRNA的表达及病理改变,在同期的观察过程中均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同种异体大鼠心脏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穿孔素与颗粒酶BmRNA的表达水平术后呈现递增性,早于病理改变,可以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