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朴英玉  申惠兰  金仙玉 《山东医药》2007,47(19):160-160
近年来我国成分输血发展较快,成分输血已为绝大部分医院,特别是大型医院临床医师所理解并接受。为了进一步推广成分输血,使其更好的服务临床,我们对本区2000~2004年成分输血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珍 《中华内科杂志》1995,34(11):782-784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李明珍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成分输血逐渐发展起来,90年代已进入成分输血的时代,是当代输血疗法的重大发展,是当前输血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也是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今先进国家成分输血的比例已超过90%。成分输血是将人血液中各有形成...  相似文献   

3.
输血,作为救治患者不可替代的辅助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各科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使输血医学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使它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医学学科——输血学。与此同时,日益严峻的血液安全现状,引起了国内外对安全输血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发达国家早已将全面的输血医学教育纳入了常规的医学教育体系,但我国的输血医学教育起步较晚,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培养临床输血技术专业人才来参与指导临床输血,使临床医师科学、合理的使用血液及成分制品,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也引起了各级政府和高校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视。通过几年来讲授《临床输血与检验》这门课程及学生实习时的情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了解临床输血及血液成分的使用现状。方法:收集我院2000—2007年临床输血资料并进行统计。结果:我院临床用血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成分输血比例近几年来几乎为100%,外科手术平均每例用血呈逐年下降趋势,各种血液成分使用构成比中,全血占2%,红细胞占24%,血浆占52%,血小板占9%,冷沉淀占13%。结论:临床输血日趋规范,但在成分输血中,要降低血浆应用比例,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合理、科学用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份输血的临床应用及重要性。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成分输血138例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成分输血的效果以及重要性进行研究。结果本次研究中的138例患者进行成分输血后,对患者病情控制均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同时无1例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结论成分输血在临床中应用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输血不良反应,而且能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输血方法是不管患者需要什么血液成分都输给全血。近年来,血液的采集、保存和成分分离技术不断改进,免疫血液学理论以及输血后病理生理学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成分输血正在迅速发展并渐取代全血输血。血液保护的目的是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自体输血。1 成分输血的概念及优越性成分输血就是将全血用物理、化学方法,分离制成各种较浓和较纯的血制品供临床应用。成分输血可有效提高疗效,减少反应而且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7.
肖素娟  曾钰莲  黄艳  莫金胜  林晓丹 《内科》2014,(2):233-234,237
目的探讨医院临床输血规范化管理和护理安全的质量控制。方法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为依据,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患者临床输血病历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我院3年内输血制品共470例次;输血前已做9项血液检查的患者占95%,100%的患者(家属)签署《输血前治疗同意书》;临床医生记录输血前指征、输注过程不良反应、输血后评价的完整率为97.5%;护士采集配血标本、血液领取和血液输注双方核对率为100%;护理文书记录输注血液名称、剂量、输注始末时间、不良反应的完整率为100%;输血袋统一回收处理并记录达100%;3年中出现以皮疹为主的过敏发应2例,畏寒、发热反应6例,均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未发生输血不安全事件。结论通过临床输血规范化管理和健全输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流程,能有力保障受血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避免医源性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患儿输血不良反应回顾调查分析,了解患儿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频率及类别,探讨降低和预防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通过临床输血计算机管理系统和纸质回报单等统计2018年5月—2020年4月输血不良反应回报率变化情况,收集相关病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期间成分输血共40 556例,总计64 322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33例,其中过敏反应190例(81.55%),发热反应43例(18.45%)。各血液成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血液成分(P0.001)。实施网上直报后,2019年5月—2020年4月较2018年5月—2019年4月输血不良反应回报率明显提升,输血不良反应回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性别无关,1岁以上年龄组患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0~1岁组(P0.001),有输血史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输血史患儿(P0.001)。结论: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输血,多部门共同配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血液成分的不断推广,成分血以安全、高效、不良反应少、节约血源等优点,已成为采供血机构主要的血液产品,特别是单采血小板以所需供者少,输血风险小,血小板数量相对较多,纯度高等优点,临床用量逐年快速上升,但由于采集时间长,成本高,加之人们认识的局限,无偿机采献血员相对短缺,这就成为当前制约采供血平衡的突出问题。手工血小板因其单份血小板含量低,一个治疗量需至少5人次(以每人献400ml/次计算)手工血小板,  相似文献   

10.
输血是临床抢救治疗的手段,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主成部分。作为输血的重要科室输血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提供合格、安全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以满足临床需要,同时指导临床科室合理,有效,安全用血。输血科为保证血液安全,输血应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执行输血管理制度,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对血液制品进行不良反应监控追踪。现对2004年2月我科建科以来在临床输血管理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帮助临床更好地预防监测输血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方法:回顾性统计2010-01-2013-12的输血不良反应,分析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比例及特点。结果:29 684例输血患者中发生36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热和过敏是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形式,分别占41.66%和52.78%。结论:严格掌握输血指证,合理用血,加强预防和监测是保证用血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了解临床输血现状,以便探讨提高临床输血质量。方法:对十堰市太和医院2001~2006年临床输血总量、全血和成分用血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分输血比例逐年上升,全血用量逐年明显减少,血小板、冷沉淀用量逐步增加,白细胞输注趋于淘汰,人均用血量无明显变化,血浆用量逐年增加,但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结论:临床成分输血比例呈逐年上升,临床输血日趋规范,但仍有一些不合理现象,需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措施,提高输血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01—2017-12上报到输血科的不良反应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回顾性分析近4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8 996例输血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135例(0.47%)。其中红细胞悬液输注发生93例(68.89%),血浆输注发生35例(25.93%),血小板输注发生4例(2.96%),其他3例(2.22%)由洗涤红细胞和冷沉淀输注导致。所有不良反应发生类型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最常见,占所有不良反应的60.00%,其次为过敏反应,占34.81%,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ACO)占1.48%,疑似输血不良反应占3.70%。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率显著性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P0.01)。血液成分与不良反应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主要由红细胞悬液输注导致的FNHTR和血浆输注导致的过敏反应组成,除了2例诊断为TACO的严重不良反应外,没有溶血性及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和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根据不同血液成分或不同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采用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有利于减少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医院应加强医护人员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上报的培训,建立积极血液预警系统,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漏报,保障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先后颁发,我国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水平已取得长足进步。成分输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普遍认可,医院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方面仍然普遍存在认识不足、观念陈旧、重视不够、不合理用血和过度用血等情况〔1〕。本文通过对石家庄地区医疗机构专业人员进行临床用血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各级用血机构专业人员对输血法律法规、成分血使用  相似文献   

15.
林红艳 《内科》2009,4(2):321-322
我国输血医学近几年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观念上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迅速更新这些观念,树立合理用血的新观念,就不可能做到科学用血和合理用血。自从1900年发现ABO血型,1916年创立血液抗凝保存液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输血医学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向输血领域渗透,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血液离体后的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对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及成分输血的出现,资源匮乏的血液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成分输血在我国得到全面推广。血小板是血液凝固中的重要成分,血小板输注是防止大出血和提高血小板减少患者生存率的主要措施,目前多用于外伤大出血患者及血液和肿瘤患者。但是反复输注血小板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或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导致输注的血小  相似文献   

17.
输血反应调查与建立血液预警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医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探讨拟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的预警网络系统,把输血科和临床输血工作信息联系起来,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数据收集、储存、分析与处理.方法:应用以往输血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输注红细胞悬液的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以发热反应多见,而输注血浆和机采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反应则以过敏反应常见.结论:采用输血新技术,拟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的预警网络系统.科学、合理地利用血资源,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学和自然学科的发展,使得输血医学已成了一门多学科交叉性的新兴的学科。输血科的功能具有临床输血管理、实验室诊断与管理、血液供应和血液治疗等多种功能。输血科建设,不只是单纯的局限于输血科学科本身建设、安全合理输血、规避输血医疗纠纷等原有旧的管理方式和学科建设模式,而是应该全方位的建立临床输血管理体系,建立既相对独立,同时又可以把它纳入整个临床医疗质量的大框架下来进行管理的模式[1]。为此,对目前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洛阳市2002-2006年成分输血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市2002-2006年临床成分用血情况。方法:对洛阳市中心血站2002~2006年临床各种血液成分及全血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间我市全血的临床供应量逐年减少,成分血(红细胞类、机采血小板、机采粒细胞和血浆)的用量增长幅度较大,每年临床成分输血应用量占全年用血总量(全血加成分血)的比例明显增加,其中去白红细胞和血浆的使用量占成分输血总量的比例明显增加。结论:近年来洛阳市临床成分输血比例逐年上升,血站拓宽了成分输血的种类,满足了临床输血的需求,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20.
对预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及回收式自体输血进行临床路径管理,分别确定3种自体输血的适应证、采血方案、回输方案及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治要点,从而推动自体输血的规范开展,提高患者血液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