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与急性肺损伤(ALI)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Fas和/FasL系统表达改变的意义。方法:复制内毒素性大鼠ALI模型;采用TUNEL法、原位杂交、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SqRT PCR)及免疫组化等技术观察大鼠ALI发生过程中,肺组织细胞凋亡变化以及Fas/FasL系统蛋白质和m RNA表达的改变。结果:内毒素性ALI早期(< 24 小时),大鼠肺泡上皮细胞和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肺组织Fas/FasLm RNA和蛋白质表达明显上调,且与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增加相一致。结论:肺组织细胞凋亡以及Fas/FasL系统表达明显上调可能参与大鼠ALI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Fas和FasL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Fas和FasL的表达情况,探讨细胞凋亡在中毒性肝损伤发病中的地位及其意义。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再分为3、9、16、24、36和48h6个亚组,每组5只。制备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损伤动物模型,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肝组织Fas和FasL的表达,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同时测定各时间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 Fas和FasL在正常大鼠肝细胞中未见表达,实验组3h后即开始有明显表达,并随时间延长表达相应增强;病理学和TUNEL检测结果均显示肝脏有严重损伤,大量肝细胞发生凋亡。大鼠染毒后血清ALT、AST活性和肝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肝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十分显著(P〈O.05或P〈O.01)。结论 大鼠急性肝损伤时Fas和FasL表达显著增加,和肝细胞凋亡变化相一致,提示Fas/Fasl。系统及介导的细胞凋亡反应在中毒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进行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的安全性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9月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ICU做TBLB检查的8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50%)患者经TBLB确诊.侵袭性肺曲霉茵感染1例(12.5%)、放射性肺炎1例(12.5%)、混合性结缔组织疾病肺间质纤维化表现1例(12.5%)、肺结核1例(12.5%).ARDS患者非特异性病理改变4例(50%).3例(37.5%)患者因此更改了治疗方案.TBLB的并发症包括:出血<30 mL者5例(62.5%)、出血≥30 mL者3例(37.5%)、低氧血症7例(87.5%)、低血压3例(37.5%)、心跳过速1例(12.5%)、无气胸及患者死亡.结论 在ARDS患者进行支气管镜肺活检有一定风险和诊断价值,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肺活检选择.  相似文献   

4.
ARDS患者肺组织Bax和Bcl-2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Bax和Bcl- 2表达的变化在ARDS发病中的作用 ,试图为进一步阐明ARDS的发病机制和在细胞凋亡水平防治本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ARDS组 9例 ,对照组 5例 ,采用TUNEL法以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ARDS患者肺组织细胞凋亡及Bax和Bcl- 2表达的变化。结果 ARDS急性期患者肺组织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且主要表现为肺泡上皮和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增加 ;Bcl- 2表达ARDS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Bax在ARDS急性期患者肺组织表达明显上调 ,并且Bax表达的增加与肺组织细胞凋亡增加呈平行关系。结论 肺泡上皮和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改变和Bax/Bcl- 2表达的变化可能参与临床ARDS急性期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研究肺复张策略(RM)对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p/ARDSexp)的影响。方法 选择37例ARDS机械通气的患者,其中ARDSp16例,ARDSexp21例,在非肌肉松弛状态下,采用高水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CPAP压力升至30cmH2O(1cmH2O=0.098kPa),屏气时间维持30s,然后在5~10s内将CPAP水平下调至治疗前的呼吸支持条件。结果 肺复张后与复张前比较,两组心率变化在RM过程中差异无显著性,两组RM后2min平均动脉压均明显升高(P均〈0.05),两组中心静脉压仅在RM后30s明显增高(P均〈0.05),气道峰压、平台压、平均气道压在30s均明显增加(P均〈0.05);两组动态肺顺应性RM后30s均明显下降(P均〈0.05),ARDSexp组RM后5、15和30min较复张前均明显增加(P均〈0.05)。ARDSp组RM后10、30min和1h氧合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ARDSexp组RM后10min、30min、1h、2h氧合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以肺间质水肿为主要改变的ARDSexp对RM的反应要比以肺实变为主要改变的ARDSp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肺复张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管外肺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肺复张(RM)策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EVLW)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病例研究方法,将2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RM组和对照组.按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原则给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模式进行RM,每8 h重复1次,连续7 d或至脱机前;除RM外,其余治疗两组相同.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每日RM结束后的EVLW、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呼吸力学参数、氧合指数(PaO2/FiO2)、中心静脉压(CVP)、血浆胶体渗透压(COP)以及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能药物用量和24 h液体出入量平衡等影响EVLW各因素的数值.结果 RM组和对照组EVLW、EVLWI随时间延长呈逐渐降低趋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CVP、COP和去甲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M组多巴胺用量在4 d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液体出入量平衡RM组7 d时为负平衡,对照组则为正平衡(P<0.05).RM组平均气道压(Pmean)的均值[(18.8±3.2)cm H2O(1 cm H2O=0.098 kPa)]和肺准静态顺应性(Cstat)的均值[(36.5±14.5)ml/cm H2O]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6.6±3.9)cm H2O和(29.3±12.0)ml/cm H2O,P均<0.05];其中RM组5 d时Cstat大于2 d和3 d时(P均<0.05).两组间PaO2/FiO2比较则未见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针对ARDS患者实施的RM治疗并没有明显影响EVLW,而仅起到了改善肺呼吸力学特征的作用.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影响肺水的因素并未影响肺水的形成和清除.  相似文献   

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为多种病因导致肺部出现相似的一组症状、体征,表现为进行性、难治性低氧血症及非心源性肺水肿.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1994年欧美共识会将其分为两大类:①原发性或肺源性ARDS,即直接损伤导致的ARDS,如严重肺部感染、胃内容物吸入、肺挫伤、吸入有毒气体、淹溺、氧中毒等;②继发性或肺外源性ARDS,即间接损伤导致的ARDS,如严重感染、严重的非胸部创伤、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量输血、体外循环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1]).以小潮气量和最佳呼气末正压(PEEP)为核心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显著提高了ARDS患者的治疗效果.但小潮气量的缺点是不利于ARDS塌陷肺泡的膨胀,会造成低氧血症难以纠正甚至恶化.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现已明确PS,主要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分泌的.其主要成分为90%的脂质、8%~10%的表面蛋白(SP)及少量的中性脂肪和无机盐.  相似文献   

9.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进展--保护性肺通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发病机理的不断研究 ,机械通气治疗ARDS患者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在 1994年 [1 ] 美国 -欧洲ARDS学会就 ARDS简单定义如下 :1急性突发症状 ;2Pa O2 /Fi O2 <2 0 0 mm Hg;3胸片示 :双肺渗出改变 ;4肺毛细血管嵌楔压≤ 18mm Hg;5无左房压增高的体征。从临床角度观察对临床医生有用的是机械辅助通气领域。1 新的通气策略ARDS患者由于严重低氧 ,故需要机械通气以利于气体交换。由于更好的了解了疾病过程 ,现在主要考虑 ARDS患者如何进行机械通气。目前最主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肺保护策略在感染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感染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肺保护策略 (包括机械通气和抗炎、改善微循环等药物 )治疗感染相关急性肺损伤 (ALI) ,5 0例 ,ARDS 35例 ,并观察治疗后即刻、3d、5d急性肺损伤评分 ,部分病例检测细胞因子TNF -α、IL - 6的变化。结果 显效 32例 ,有效 2 7例 ,无效 2 6例。总有效率 6 9 4 %。治疗后肺损伤评分明显下降 (P <0 0 5 )。TNF -α、IL - 6血清水平均明显下降 (P <0 0 1)。结论 应用肺保护策略早上机早治疗 ,能提高感染相关ARDS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探讨氯氮平中毒继发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16例氯氮平中毒继发ALI/ARD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患者在中毒后6~144h出现ALI/ARDS表现,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抗胆碱药物治疗及血液灌流等综合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均治愈,平均住院时间(14±1.6)d;机械通气时间平均(134±12)h,中毒后(48~96)h意识转清。结论:氯氮平中毒继发的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与肺水肿、吸入性肺炎及氯氮平对肺组织的直接损伤作用有关。早期进行机械通气联合血液灌流和合理抗胆碱药物的,是治疗重度氯氮平重度并发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机械通气方法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9例ARDS患者,应用低潮气量(VT,平均为5.52ml/kg),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为(0.86±0.18)kPa(1kPa=10.20cmH2O),FiO2为0.55±0.17,允许一定限度的呼吸性酸中毒存在(pH≥7.20),使动脉血氧分压(PaO2)维持≥7.30kPa(1kPa=7.5mmHg)。结果:9例患者中存活6例(66.7%),其pH均值为7.42±0.05,PaCO2均值为(5.60±0.57)kPa,PaO2均值为(9.14±0.67)kPa,SaO2均值为0.92±0.03。结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机械通气方法治疗ARDS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SARS合并ARDS患者死亡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目的: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作参考,以期降低病死率。方法:以我院中心ICU收治的25例SARS合并ARDS患者为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用SPSSl0.0统计软件作Logistic回归,筛选和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筛选出年龄、缺氧持续的时间、血小板减少、高血钠、血肌酐升高5个死亡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203、1.067、111.932、26.667和111.932。结论:应重视并针对死亡的危险因素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病死危险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目的:调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病死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北京协和医院ICU1991年~1996年的214例ARDS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RDS总病死率为51.40%。以年龄(>60岁)、性别(男)、APACHEⅡ评分(>20分)对病死率进行调整,调整后6年间病死率均无显著变化。多因素分析显示ARDS病死危险因素有:①肺外器官功能衰竭;②免疫功能低下;③慢性疾病史;④感染性休克;⑤APACHEⅡ评分。未发生肺外器官功能衰竭者全部存活,而发生肺外器官功能衰竭者,病死率57.29%,衰竭器官数目越多,病死率越高。机械通气支持技术的进步使ARDS患者死于顽固性低氧血症仅12.73%;直接死于感染性休克者占48.18%。结论:该院90年代以来ARDS病死率并未下降;防止全身性感染或创伤发展为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衰竭是降低ARDS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急性肺损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状况。方法:采用液闪单光子辐射法检测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患者中性粒细胞(PMN)的化学发光。结果:处于SIRS期患者PMN的基础发光和最大吞噬发光均有所增强;进入ARDS期的患者PMN基础发光仍处高水平,但最大吞噬发光已有所下降;进一步发展至MODS期的患者基础发光无明显下降,而最大吞噬发光已下降至明显低于静息PMN水平。结论:机体全身炎性反应早期PMN的激活水平增高,吞噬反应能力增强;而随病情进展及恶化,在PMN的激活维持高水平的同时,其吞噬反应能力则逐渐下降乃至衰竭。  相似文献   

18.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实验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18只新西兰白兔油酸诱发ARDS后,9只在机械通气基础上经气道滴入猪PS(100mg/kg,为PS组),另外9只给于单纯机械通气作为对照组,均观察4小时。于动物实验的基础状态、治疗前及治疗后1小时、2小时、4小时测定肺功能残气量(FRC)、动脉血气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实验结束时观察肺病理形态并测定肺泡容积密度(VV)。结果:治疗后,对照组FRC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浓度(FiO2)比值(OI)呈下降趋势,而PS组FRC和OI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或P<0.01),P(A-a)O2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或P<0.01)。病理形态观察见对照组广泛性肺不张、肺泡和间质水肿、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PS组上述改变较轻,VV增加(P<0.01)。结论: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兔油酸型ARDS模型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PMN)在急性肺损伤发展过程中的激活水平和规模,以及对病情和转归的指示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患者血浆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水平,以及循环血PMN体外激活时BPI的释放水平;计算血浆BPI水平与循环血PMN数量的比值,以及BPI与PMN体外释放量间的比值。结果:随患者循SIRSARDSMODS路径的病程发展,患者血浆BPI/外周血PMN和血浆BPI/PMN体外释放BPI呈逐渐上升趋势。SIRS时两个比值皆小于1,ARDS时前者在1左右,后者已升至1以上;MODS时两者进一步升高。结论:SIRSARDSMODS发展过程中,PMN激活的水平和规模逐渐增大,而PMN杀菌和中和内毒素的贮备能力却逐步下降;研究结果为临床提供了简单、有用的病情指标和方法学指导。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代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肾移植后不明原因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的微生物特点及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氧缺陷机制。方法:对并发ARDS的患者除了痰的病原学检查外,进行了氧代动力学、肿瘤坏死因子(TNF)及血小板计数(BPC)的监测。结果:发现结核杆菌和真菌感染例次较多(5/7)。在ARDS患者中,当氧消耗增加(132±52ml·min-1/m2比191±55ml·min-1/m2,P<0.05),而氧输送维持正常时,氧摄取率没有相应增加;TN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130.9±55.9mg/L比<5.0mg/L,P<0.001)。入院第3天的死腔通气率(VD/VT)高于第1天(0.328±0.103比0.179±0.036,P<0.05),BPC正相反〔(74.0±32.1)×109/L比(129.4±52.5)×109/L,P<0.05〕。表明肾移植后不明原因呼吸系统感染中,结核杆菌和真菌感染率较高。并发ARDS患者的氧缺陷表现为高氧耗型,并可能与TNF介导的系统性炎症反应有关。结论:肺的微循环梗塞导致VD/VT增加是肺氧合难以改善的主要原因;对于高氧耗型氧缺陷患者维持正常水平氧供可能是不够的,需达到超正常水平氧输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