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肾脏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bFGF和TGFβ促进损伤修复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因45例分钟组,再灌注6小时组及再灌注24小时组,bFGF和TGFβ基因表达用原们杂交方法检测,蛋白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标记的链酶卵白素(SP)染色方法测  相似文献   

2.
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致肠道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和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基因表达的变化特征民规律,探讨这两种子基因表达变化与肠道修复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这两种生长因子在缺血-再灌注所致内脏损伤中作用,为临床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实验采用原位杂交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观察两种生长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实验发现,正常大鼠肝细胞和肝血窦中存在少量TGFβmRNA,而bFGF mRNA含量较高;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导致肠道组织细胞凋亡发生的特征与规律,并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细胞凋亡发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分成bFGF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治疗组及假手术组3组。利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分钟与再灌注48小时模型,病理学与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方法,定量评价缺血-再灌注导致大鼠肠道组织细胞凋亡与坏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致肠缺血模型,观察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对肠缺血-再注流诱发肝损伤的防治效应。24只大鼠随机分成aFGF治疗组与肝素PBS对照治疗组,分别于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min后放松血管夹即刻从颈外静脉洲放aFGF2.6μg或相同剂量的肝素PBS。用血浆酶学与肝形态学指标评价治疗效果。提示:采用aFGF治疗,有可能为内脏损伤修复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骨源性bF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bFGF调控内脏损伤修复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即刻组、处源性bFGF治疗组及未治疗的再灌注6、24和48小时组。bFGF和FGFR1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测定。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肺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变化规律,并探讨这种变化与肺损伤后修复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模型,将60只大鼠分成假手术、缺血45分钟、缺血45分钟后再灌注6小时、24小时与48小时5组。用SP免疫组化法研究内源性bFGF与TGFβ在不同受创条件下肺组织的变化规律。结果:正常肺有少量bFGF与TGFβ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肺泡上皮细胞与微静脉内皮细胞。缺血45分钟与再灌注损伤早期,肺组织bFGF与TGFβ表达增加,以伤后6小时为甚,以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膜最为明显。伤后24与48小时随着肺组织结构恢复,两种因子表达量已恢复至正常。结论:肺间接受创后bFGF与TGFβ两种生长因子表达量增加是对创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它将有利于机体在受创后的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激活内源性碱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肠系膜上动脉(SMA)夹闭所致肠,肝,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24只大鼠分成内源性bFGF激活A组,bFGF治疗B组,生理盐水对照治疗C组以及正常对照D组。A组于SMA夹闭胶静脉推注于2,3丁二酮类化合物(BDM)生理盐水0.15ml(每只鼠含BDM 40mg;)B.C组分别于SMA夹闭45分钟后于松夹即刻从右颈外静脉分别注入0.15ml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鼠双侧肾缺血1h与再灌注7天动物模型评价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肾急性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并采用血浆尿素氮(BUN)、肌酐(Cr)变化以及组织病理学积分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肾脏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bFGF和TGFβ促进损伤修复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45分钟组、再灌注6小时组及再灌注24小时组。bFGF和TGFβ基因表达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蛋白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酶卵白素(SP)染色方法测定。结果: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内源性bFGF和TGFβ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于再灌注6小时达峰值,24小时有所下降。结论: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了内源性bFGF和TGFβ的表达,可能是严重创伤后机体自身的一种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通过观察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缺血 再灌注大鼠肝脏内源性bF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bFGF调控内脏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即刻组、外源性bFGF治疗组及未治疗的再灌注6、24 和48小时组。bFGF和FGFR1 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测定。结果:缺血 再灌注损伤后内源性bFGF和FGFR1 表达水平均明显提高,分别在再灌注6小时和24 小时达峰值,48小时后下降。应用外源性bFGF治疗后,在组织学损伤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bFGF表达水平也较非治疗组明显提高,而FGFR1 的表达水平无变化。结论:缺血 再灌注损伤诱导了内源性bFGF和FGFR1 的表达,而外源性bFGF可能通过上调内源性bFGF的表达或其自身与FGFR1 结合,调控肝损伤后的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致肠道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表达的变化特征与规律,探讨这两种因子基因表达变化与肠道修复的关系。方法:利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分钟与再灌注6小时与24小时动物模型,用原位杂交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两种因子mRNA表达水平、定位及时相变化。结果:在正常小肠粘膜,bFGF与TGFβ的mRNA表达均为弱阳性,主要位于小肠绒毛的固有层。缺血45分钟,小肠粘膜bFGFmRNA的阳性信号消失,而TGFβmRNA的表达量却明显增加;再灌注6小时与24小时,两种因子mRNA表达量接近于伤前。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肠道内源性bFGF与TGFβ基因表达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与创伤本身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后期组织修复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致肠缺血模型,观察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对肠缺血-再注流诱发肝损伤的防治效应。24只大鼠随机分成aFGF治疗组与肝素PBS对照治疗组,分别于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min后放松血管夹即刻从颈外静脉注入aFGF2.6μg或相同剂量的肝素PBS。用血浆酶学与肝形态学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表明,经aFGF治疗大鼠伤后第1天血浆中SGPT与sGOT较对照组明显减少(SGPT分别为1000.2±367Anmol·s ̄(-1)/L与2645.5±1056.9nmol·s ̄(-1)/L;SGOT分别为4280.9±1247.7nmol·s ̄(-1)/L与6123.4±2019.2mmol·s ̄(-1)/L,P<0.05)。组织学检查发现,经aFGF治疗后大鼠肝嗜酸细胞浸润、脂肪降解、肝细胞空泡变等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而糖原含量增多。aFGF对肠缺血致肝损伤显著的防治效应可能来自于它在体内诱导的促分裂效应与非促分裂激素样活性等方面。提示:采用aFGF治疗,有可能为内脏损伤修复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导致肠道组织细胞凋亡发生的特征与规律,并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细胞凋亡发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分成bFGF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治疗组及假手术组3组。利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分钟与再灌注48小时模型,病理学与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方法,定量评价缺血再灌注导致大鼠肠道组织细胞凋亡与坏死的特征和bFGF的治疗作用。结果: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可导致肠道组织明显的缺血性损伤和细胞凋亡发生,凋亡细胞出现在肠粘膜上皮与粘膜下交界处,表现为肠粘膜上皮细胞核固缩或边缘化,部分可见凋亡小体。经bFGF治疗后,细胞凋亡现象可明显减轻。结论: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肠道损伤主要来源于组织坏死与激活凋亡机制两方面,而这两方面作用均与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密切相关;bFGF减轻肠道缺血性损伤可能与它能调控凋亡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给予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后大鼠肠道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42/p44MAPK)活性的变化,并探讨外源性bFGF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夹闭造成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FGF抗体预处理组及bFGF治疗组,各组分别于缺血45分钟及再灌注后2、6、24和48小时活杀动物,取血及小肠组织标本,检测血浆中二胺氧化酶(DAO)含量及组织中磷酸化p42/p44MAPK的活性。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激活p42/p44MAPK信号转导途径,磷酸化p42/p44MAPK在小肠的绒毛及隐窝部的上皮细胞及绒毛的基质细胞中均有表达,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bFGF抗体预处理组相比,bFGF治疗组磷酸化p42/p44MAPK的表达被快速激活,于再灌注后2小时即达高峰,而其它2组在6小时达峰值,血浆DAO变化及HE染色显示,再灌注后6小时肠屏障功能损伤最严重,而bFGF治疗组损伤在伤后48小时较其它2组有所减轻。结论:I-R损伤可激活p42/p44MAPK信号转导途径,而外源性bFGF可使p42/p44MAPK表达的峰值提前,提示bFGF对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信号转导途径p42/p44MAPK的早期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大鼠离体肾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上,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肾脏金属硫蛋白(MT)的影响,探讨bFGF肾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复制离体肾脏I/R损伤模型。预先24h应用bFGF,以[Cd^109]-血红素饱和法测定肾脏MT含量,同时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肾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及bFGF治疗组血浆SOD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T、MDA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FGF+缺血组血浆SOD较缺血组略高,MT、MDA较缺血组略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bFGF+缺血/再灌注组SOD较缺血/再灌注组非常显著升高,MT、MDA较缺血/再灌注组非常显著降低(P〈0.01)。结论MT参与了bFGF对大鼠离体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年龄段患者均可出现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一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 ,尤其是早产儿和老年人。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结局往往不佳并可造成肠道免疫和屏障功能受损 ,同时引起远隔器官损伤。肠缺血的有效治疗手段是进行广泛肠切除 ,但会造成婴儿发育迟缓和老年人营养不良。过去 10年中 ,我们已经对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 (HB EGF)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潜在治疗作用进行了研究。其基本理论依据是 HB EGF的促有丝分裂和化学引物作用。此外 ,HB EGF是一种有效的抗凋亡蛋白 ,可使细胞和组织在遭受组织缺氧、氧化应激和营养不良等不同凋亡刺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外源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肝功能与肠组织P物质(SP)含量的影响及其与组织损伤修复的关系。方法: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及bFGF治疗组(每只大鼠4μgbFGF)。生理盐水对照组及bFGF治疗组动物于再灌注后2、6、24和48小时活杀,检测小肠组织SP含量及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外源性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a FGF)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道保护效应及与组织损伤修复的关系。方法 采用肠系膜上动脉 ( SMA)夹闭 4 5 m in后松夹方法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将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肠缺血再灌注组及 a FGF治疗组。假手术组分离 SMA但不夹闭 ,4 5 min后取血并活杀动物 ;其余两组分别松夹形成血流再灌注 ,缺血再灌注组从尾静脉注射 0 .15 ml生理盐水 ,a FGF治疗组则从尾静脉给予 0 .15 m l( 4 g) a FGF。于再灌注后 0 .5、1、2、6、12和 2 4 h取血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 ;活杀动物后取小肠组织行苏木素伊红 ( HE)染色 ,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观察两组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存活率。结果 与肠缺血再灌注组各时间点比较 ,a FGF治疗组动物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 ,以 2 4 h最为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 P<0 .0 5 ) ;血浆 D 乳酸水平于再灌注后 1h则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 ,至 2 4 h仍呈降低趋势 ( P均 <0 .0 5 ) ;小肠黏膜病理形态学改变较缺血再灌注组轻。结论 外源性 a FGF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体内诱导细胞促分裂效应与非促分裂激素样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