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林德 《医学文选》2001,20(3):320-321
椎弓崩裂性腰椎滑脱是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既往多赖 X线平片诊断 ;CT的应用不仅可以发现 X线平片所显示的病变 ,且可以显示椎小关节、椎间盘、骨性椎管、椎间孔、硬膜囊、黄韧带、神经根的改变 [1 ] 。笔者对 2 4例椎弓崩裂性腰椎滑脱的 CT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4例中男 18例 ,女 6例 ,年龄 2 6~ 74岁 ,平均 5 2岁 ;病程最短 8天 ,最长 10年。腰腿痛 18例 ,腰痛2例 ,单侧下肢痛 3例 ,双下肢麻木 1例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7例。有外伤史 2例 ,体力劳动者 13例。1.2 方法 采用 SCT…  相似文献   

2.
曹林德  廖锦元  唐勇 《四川医学》2001,22(6):553-554
笔者对 2 4例椎弓崩裂性腰椎滑脱的CT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4例中男 18例 ,女 6例 ,年龄 2 6~ 74岁 ,平均 52岁 ,病程最短 8天 ,最长 10年。临床表现18例为腰腿痛 ,2例腰痛 ,3例单侧下肢痛 ,1例双下肢麻木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17例 ,有外伤史 2例 ,体力劳动者 13例。采用SCT 70 0 0TC螺旋CT机 ,仰卧扫描 ,先用定位扫描 ,在定位像上制定扫描计划 ,对定位像上疑有脊柱滑脱则在常规扫描基础上 ,于椎弓根下缘平面增加 3条扫描线 ,层厚 3mm ,间隔 3mm ,扫描层面均与椎间隙平行 ,…  相似文献   

3.
常规椎间盘CT扫描在腰椎滑脱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CT扫描对腰椎滑脱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确诊的腰椎滑脱患者的椎间盘CT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均见假性椎间盘膨出征,少数见双边征;椎弓崩裂并滑脱者椎管矢状径于滑椎下缘层面拉长,椎小关节多正常,部分可见椎弓峡部裂隙征;退变性滑脱者椎管矢状径于滑椎下位椎体上缘层面可不同程度变小,椎小关节均见矢状改变、半脱位及退行性变.结论 腰椎间盘CT扫描可初步诊断腰椎滑脱及其类型.  相似文献   

4.
李松山  岳华 《医学争鸣》2004,25(15):F003-F003
1临床资料2000-08/2004-03螺旋CT检查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DS)患者63(男14,女49)例,年龄41~75(平均58.4)岁. 主诉腰痛63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38例,麻木12例,间歇跛行5例,会阴部麻木3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崩裂性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MRI表现,探讨MRI在崩裂性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崩裂滑脱组65例及退行性滑脱组65例)的MRI检查资料,并对崩裂滑脱与退行性滑脱的MRI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5例崩裂滑脱患者71个椎体双侧椎弓峡部均出现骨性缺损,48个出现在L5椎弓峡部,椎管前后径10.8 mm,65例椎小关节正常;65例退行性滑脱组有72个椎体出现滑脱,51例出现在L4椎体,所有椎小关节均有不同程度退变或半脱位,椎管前后径6.99 mm。结论崩裂性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有特征性MRI表现,MRI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全面、准确的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6.
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诊断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杰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9):646-647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诊断与分析。方法统计87例不同年龄组CT诊断为腰椎滑脱患者的病变征象。结果87例中女性占79.31%,40岁以上占86.2%,L4~5椎体滑脱占96.55%,且97.7%为前滑脱,其中Ⅰ度滑脱占89.66%,合并小关节病变66.67%,椎体及椎间盘退变49.4%,椎管、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占28.74%。结论CT诊断DS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正确的扫描方法能较好地显示DS,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125例椎弓崩裂的x线表现,探讨了椎崩裂伴脊柱滑脱的手术治疗效果。x线检查本病能明确诊断,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后效果的观察有重要意义。对于症状明显和滑脱较重者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如能进一步提高脊柱融合术的成功率及术中彻底清除椎体后缘骨赘、峡部结缔组织等,效果将更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退变性腰椎滑脱(LDS)中全腰椎椎体及椎间盘形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某院CT诊断的LDS(L4)患者为研究对象(滑脱组),随机挑选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51~89岁,平均(67.9±7.5)岁,以性别和年龄匹配无LDS的60例受检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45~85岁,平均(64.6±9.6)岁.在CT图像正中矢状位上,分别测量腰1-5椎体(前柱 、中柱 、后柱)的高度(VBH)、椎间盘(前 、中 、后)的高度(IVDH)、腰椎前凸角(LLA)、椎间盘的角度(IVDA);在CT图像横轴位上,分别测量腰1-5椎体上 、下终板的长度(BVL)和宽度(VBW).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滑脱组与对照组间各测量值的差异.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全腰椎椎体及椎间盘的角度与LDS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女性LDS椎体的变化:L1 VBH中柱 、L3 VBH前柱和中柱高度变矮,L5下终板的VBL变长,L2上 、下终板以及L3上 、下终板的VBW变宽,L5 LLA变小;椎间盘的变化:L1/2后份IVDH、L2/3后份IVDH、L3/4后份IVDH、L4/5前份及中份IVDH、L5/S1前份及中份IVDH变矮.L1/2 IVDA、L3/4 IVDA变大 、L5/S1 IVDA变小.男性LDS中椎体的变化:L3 VBH中柱高度变矮,L2上 、下终板以及L3上 、下终板的VBW变宽,L1 LLA变小,L4 LLA变大;椎间盘的变化:L3/4中份及后份IVDH、L4/5前份 、中份及后份IVDH、L5/S1前份IVDH变矮.L2/3 IVDA变大 、L4/5 IV-DA变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S与L4 LLA、L2/3 IVDA、L3/4 IVDA、L5/S1 IVDA有显著性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0.718、1.330、0.900、1.093.结论 L4 LLA、L2/3 IVDA、L3/4 IVDA、L5/S1 IVDA的变化与LDS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从是平片和CT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价值,总结分析了1992年7月至1995年9月因腰腿痛进行X线检查的病例,共4440例。根据不同的检查方法为3组:(1)单纯平片检查3472例;(2)CT检查968例;(3)平片加CT检查30例。而CT的优势在于能清楚地表现枞璋盘,硬膜囊,关节和椎管内外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椎板和小关节倾斜角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椎板和小关节倾斜角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 收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6年8月至12月腰椎X片,包括腰椎正侧片和左右45°斜位片.L4向前滑脱30例为滑脱组,随机选择51例为对照组,测量椎板倾斜角和小关节倾斜角,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U检验.两侧腰椎小关节倾斜角的差值与滑脱程度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对照组与滑脱组L4椎板倾斜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1.4,P<0.01);对照组与滑脱组的小关节倾斜角L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4,P<0.01);小关节的对称性与滑脱程度之间有等级相关关系(∣rs∣=0.619,P<0.01).结论: 椎板倾斜角的增大,不利于腰椎的力学稳定,容易发生退变性腰椎滑脱.小关节倾斜角增大,其阻抗剪切能力减弱,椎体向前滑移的趋势增加.腰椎小关节对称性越差,滑脱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腰椎真性滑脱的CT诊断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仕广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7):153-154
目的寻找一种诊断思路来提高腰椎真性滑脱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随机将54例腰椎真性滑脱的CT片分为两组,每组27例。第1组由2名CT室高年住院医师共同阅读,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讨论,并作出诊断;第2组由2名CT室低年住院医师共同阅读,根据自己的观察,并用逆向追踪法进行诊断。阅片结果采用χ^2检验。逆向追踪法是指观察滑脱膜椎下方小关节有无异常和从下向上查看滑脱腰椎的椎板前端有无骨质断裂。结果第1组2名医师讨论后诊断准确率为77.8%(21/27),第2组2名医师诊断准确率为100%(27/27)。经统计学处理,表明两组间存在着差异(P〈0.05),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用逆向追踪法可提高腰椎真性滑脱的CT诊断水平,对非螺旋CT容积扫描检查腰椎真性滑脱的医院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崔庆周  崔红领  陈鹏 《中外医疗》2011,30(13):175-175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并椎弓崩裂在64排螺旋CT扫描的表现与诊断结果。方法将我院就诊的30例腰痛患者在X线平片检查后,经64排螺旋CT进行检查分析。结果 30例腰椎滑脱患者均伴有椎弓崩裂,其中:单侧椎弓崩裂7例、双侧椎弓崩裂23例。L5椎体椎弓崩裂24例,L4椎体椎弓崩裂6例。结论 64排螺旋CT可提高对腰椎的观察范围,提高对腰椎滑脱并椎弓崩裂的诊断能力,使临床可以及早做出正确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突关节形态改变与退行性腰椎滑脱(DS)的关系。方法:选取L4-5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52例和同期无腰腿疼无脊椎滑脱的同年龄段患者56例作为对照。将DS组与对照组的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做比较;将DS组病例按其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分组比较不同退变程度下的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和滑脱程度的差异:同时做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DS组与对照组的L4—5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退变程度下的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滑脱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滑脱程度与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无相关性(r=-0.13,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变化是腰椎退行性变的结果而菲其病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MRI及X线研究腰椎退行性滑脱(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LDS)患者椎间盘及椎旁肌肉含量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腰椎MRI和X线检查诊断为LDS患者72例,设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慢性腰痛患者72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盘高度改变及椎旁肌含量变化情况,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LDS的独立诱发因素。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病例组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程度更大,前椎间盘高度下降显著,多裂肌萎缩而竖脊肌肥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椎间盘高度下降、多裂肌萎缩是LDS的独立诱发因素(P<0.05),而竖脊肌肥厚是独立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椎间盘退变、前椎间盘高度下降、多裂肌的萎缩是导致LDS的原因;竖脊肌肥厚可能是一种补偿机制,以补偿腰椎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笔者自2001年起采用后路椎管减压、脊柱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和侧后方或椎间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3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椎小关节变性及不稳与腰椎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25例腰椎滑脱而未见椎弓峡部断裂患者的腰椎CT,主要观察滑脱椎体小关节的情况。结果 椎小关节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表现有关节突增生硬化、肥大及碎裂,椎小关节面毛糙、间隙狭窄、消失,小关节半脱位等。结论部分腰椎滑脱仅与椎小关节变性不稳定变有关,CT可以清晰显示。  相似文献   

17.
黄平举  宋才  陆岩鹏 《中外医疗》2009,28(11):62-62
腰椎椎体滑脱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外科疾病,手术方法较多,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TLIF)是目前国内外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较新的方法之一。作者本人在TLIF的基础上设计了L-TLIF技术,放置8~11mm植骨块在脊柱中柱,应用杠杆原理,植骨块作为支点,椎弓根钉棒系统作为力臂,通过适当的压力恢复腰椎前突并维持椎间隙高度。使用L-TLIF技术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取得了较好的近期临床效果,腰椎滑脱基本复位,并有效地恢复了腰椎前突和椎间隙高度,获得了较高的骨融合率,为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赵新敏 《中原医刊》2004,31(15):54-54
目的:通过CT征象分析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的病因。方法:75例78个滑椎的滑脱部位、程度的分析。结果:本组75例中,单发病变65例,多发病变10例,共计78个病变,发生于L4者分别占病例及病变数的81.5%和75.6%。结论:椎间盘退变是导致腰椎退行性滑脱的病因,同时脊椎周围肌肉韧带的薄弱、松弛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应用TLIF治疗Ⅰ度、Ⅱ度腰椎滑脱患者19例,用JOA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通过腰椎正侧位片测量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腰椎椎体融合率、椎间高度及丢失情况。结果 19例随访1~22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为(48.2±8.3)%,优良率为85.6%。椎体滑移距离及椎间隙高度术前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6~14个月,平均6.8个月,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材料无松动、断裂。结论 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手术创伤少,适用范围广,脊柱的融合率高,手术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0.
腰椎不稳在临床上以退行性改变为主,十分常见。典型的x线平片即可以诊断。普通x线摄影对于椎体序列及活动度的评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椎体后部的小关节结构显示不佳。而CT则可清晰的显示椎小关节的结构变化,观察椎体移位的方向和程度。两者有机结合,可对腰椎不稳做出早期诊断和准确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