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针刺过程中,医者不能只拘守手部形式,针刺关键在于"治神"。治神是医者手法的核心,贯穿于整个施治过程中。以神"侯气"、"调气",进而"调神"、"调形体"。其理论在《内经》中已有叙述,具体包括:守神、守机和守气。这三者是对针灸医生针刺手法的要求,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然而针道易陈而难入,针灸医生须认真钻研针刺手法和心法。针刺治神在于医者必须"心领神会",方能感悟。 相似文献
2.
“守经隧”见于《素问·调经论》。守字,意遵循、掌握;经隧,即通道。景岳云:“经脉伏行深而不见,故曰经隧。”“守经隧”即认识和治疗疾病必须掌握有关经脉的知识,依据经脉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规律,方能万全。《灵枢·官能》篇言:“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内经》的这种理论,对于分析疾病的病理机制,指导辨证施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医家杨志一,名佩贤,江西吉安人,早年卒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曾任<医界春秋>编辑部主任,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临床主任.其所著<胃病研究>一书,于1937年出版,为胃病专著.书中较全面地阐述了胃的生理病理、发病原因、预防治疗、饮食调护等,书中还收录了先哲治疗胃病的经验及作者临证实录,对现今临床及教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6.
《杨志一医论医案集》一书系由江西中医学院讲帅杨扶国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12月出版。杨君志一江西吉安人,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为名医丁甘仁入室弟子。毕业后,在上海开业,同时出版书刊报纸,宣传中医药常识。解放后,杨君响应毛主席号召,参加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成绩显著。不幸在血防工作中身染重病逝世。 相似文献
7.
曾在《管窥篇》写《小大前后》一文(载本刊2005年第8期第30页),对其中的“后”字,谓有后窍(即肛门)义与大便义,总觉“义犹未尽”,今特补此文,说其厕所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马莳注:“腰脊控引睾丸而痛,痛时窘甚,而欲往去后也。”马注“之后”为“去后”,“之”系动词“去”,则“后”当属名词义。此句又见《太素》卷十一《府病合输》,杨上善注:“时急之大便之处也。”以“大便之处”释“后”,则其为厕所义明白无疑。当前常用的两部大型工具书《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后”字条的… 相似文献
8.
<正>很多人都习惯拿着书、报纸或者手机如厕,独自享受难得的"马桶时光",看看书或报纸,翻翻手机,甚至有的坐在马桶上吸烟。就在大家乐此不疲地在厕所里开辟"第二战场"的同时,却不知不觉地被"厕所病"缠上了身。虽然在疾病的分类里,没有厕所病这个疾病名称,但在厕所里被染上的或传播的疾病却很多很多。 相似文献
9.
在《文子》的思想内涵里,养生之道的最高目的,是人与外物交接中保持内心平和,静默恬淡,做到物欲与情欲不患于心,神、形、气、物兼养而不伤的自身和谐的理想境界。要想达到这一境界,最重要的便是要做到一个“守”字。《文子·九守》篇从九个方面论述了守神达和思想,强调以守和守神为内心持守之道。养神守神可达“神清意平,百节皆宁”,而“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则为“神无所挠,形无所劳,故为治养之本也”。单纯的“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则是养生之末。《文子·下德》篇提出重生思想:“身处江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即重生,重生,即轻利矣。犹不…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子》的思想内涵里,养生之道的最高目的,是人与外物交接中保持内心平和,静默恬淡,做到物欲与情欲不患于心,神、形、气、物兼养而不伤的自身和谐的理想境界。要想达到这一境界,最重要的便是要做到一个“守”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老子楚简《太一生水》中太一藏于水、行于时的研究和对《道德经》关于道的反复运动的研究,从医道混沌的角度阐述了《黄帝内经》中终而复始、终始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摘要:《黄帝内经》中:“粗守形,上守神”是医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对临床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历代医家对此具有不同注释,且更多关注于“上守神”,而今依然。笔者认为“粗守形,上守神”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层次递进关系,二者的关系如同阴阳,充分彰显了物质与运动之间的奥妙,阴阳的作用虽然奇妙不易把握,但事物的运动变化却并非无规律可循。[1] “守形”不仅守的是外在物质形态,更与调气、守神等运动密切相关,只有清楚认识到“守形”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帮助我们达到“守神”的境界,故笔者将结合临床中感悟,探讨有关“粗守形”理论在临床上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7)
"中"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中国哲学史上很早就有尚中观念。《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吸收了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其中老子思想对其养生理论影响深远。故通过梳理历代学者对老子"守中"的诠释,得出"守中"的核心即是"把持虚静"。进而从"道法自然"与"法于阴阳"、"阴阳冲合"与"阴平阳秘"、"见素抱朴"与"节制嗜欲"、"致虚守静"与"恬惔虚无"4个方面分析了《内经》养生观与老子"守中"思想的一脉相承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近读董汉良同志《“无形之痰”小议》(以下简称《小议》一文(《吉林中医药》1:41,1987),收益非浅。但似觉文中某些思路与见解欠准确,兹小议如次。舛误之处,敬请同道指正。一、《小议》首段云;因为“任何疾病的发 相似文献
16.
李元翰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2):9-11
本文对《伤寒论》中有关"热"的条文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热"的轻重有无在临床上对立病名、察病位、辨属性、审病势、定诊治和测预后等几个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对《伤寒论》中所讨论的“厥证”,从病因、病机、临床证型、表现特点及治则治法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总结出:因阳虚寒盛而致之寒厥,因邪热炽盛而致之热厥,因气郁而致之气厥,因血虚受寒而致之血厥,因痰、食积滞而致之痰厥和食厥,因阳郁不伸而致之阳郁厥,因蛔痛而致之蛔厥,因真阳虚衰而致之脏厥,因水气内停而致之饮厥,因脉道不通而致之脉厥等十一类厥证。为研究《伤寒论》和临床工作者提出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
"和"于《金匮要略》凡59见,论及病机、证候、治则、预后者13见,主要取其和谐、和善、调和、协和之义,继承《内经》"和"理论并用之阐释病机,明晰证候、确立治则、判断预后,闪烁着中国古代"和"思想的智慧火花,必能带给当今中医诊治疾病以极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