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式拍背吸痰在小儿重症肺炎呼吸机治疗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进行呼吸机治疗的60例小儿重症肺炎患儿,按照拍背吸痰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拍背吸痰。观察组接受改良式拍背吸痰。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吸痰频率、日总吸痰量、呼吸机脱机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吸痰频率、日总吸痰量、呼吸机脱机时间、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d动脉血氧分压(PaO_2)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拍背吸痰可提高小儿重症肺炎吸痰效果,提升呼吸机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许仙英  邵阿末  张敏艳  周宣英 《护理研究》2011,25(23):2101-2103
[目的]比较改良式叩背吸痰方法与传统式叩背吸痰方法在重症肺炎婴幼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应用呼吸机治疗的婴幼儿重症肺炎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式叩背后吸痰,对照组采用传统式叩背后吸痰,比较两组患儿吸痰前后肺部体征、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治疗前后胸部X线片表现及每天吸痰次数、脱机时间。[结果]两组患儿肺部体征及胸部X线片结果、排痰后PaO2及PaCO2改善情况、脱机时间、每天吸痰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后叩背吸痰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患儿肺部体征,快速纠正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缩短使用呼吸机的时间和病程,减少吸痰次数,减轻患儿痛苦。  相似文献   

3.
韦靖  吴艳  何静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32):3383-3384
目的 探讨膨肺和拍背治疗对婴幼儿心内直视术后机械通气患儿的吸痰效果.方法 选择心内直视术后行机械通气时间≥72 h,年龄≤3岁的患儿2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吸痰时给予膨肺和拍背,对照组给予常规直接吸痰,观察两组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变化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儿吸痰时心率、血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吸痰时心率、血压均升高,而血氧饱和度下降;实验组吸痰彻底,VA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机械通气婴幼儿吸痰时给予常规直接吸痰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收缩压升高、吸痰不彻底、VAP发生率升高等不良反应,应将膨肺和拍背治疗作为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氧气雾化吸入配合拍背吸痰治疗婴幼儿肺炎的效果。方法将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抗感染、抗病毒、退热及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60例进行氧气雾化吸入后给予拍背吸痰;对照组60例仅给予氧气雾化吸入。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0%)明显优于对照组(85.0%)(P〈0.05)。观察组的治愈天数(6.62±1.38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04±2.12d)(P〈0.05)。结论氧气雾化吸入配合拍背吸痰对婴幼儿肺炎治疗效果良好,可缩短疗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改良吸痰方法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婴幼儿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46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依据常规进行吸痰。观察组采用改良吸痰法进行操作。比较两组吸痰前、吸痰即刻以及吸痰后稳定的血氧饱和度(SPO2)、24h平均吸痰次数、24h平均痰量、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吸痰时刺激性咳嗽发生率、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吸痰后稳定、吸痰即刻SPO2值高于对照组,24h平均吸痰次数、24h平均痰量、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改良的吸痰方法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婴幼儿中,可降低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式拍背对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0例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止咳、平喘、抗炎、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性吸痰方法,观察组应用改良式拍背吸痰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排痰前后气血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后2h血氧分压(PaO2)高于对照组(P<0.05),而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咳嗽缓解时间、痰鸣音消失时间、气喘缓解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呛咳、黏膜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呼吸急促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拍背吸痰能明显缩短肺部感染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改善患者肺功能,缩短患者病情,降低患者并发症,促进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减轻重症肺炎患儿吸痰时不良反应的护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利用负压吸引吸痰是重症肺炎解除呼吸道梗阻的最常用的方法.但在常规吸痰操作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患儿会发生一系列的不适反应,严重  相似文献   

8.
喘息样支气管肺炎是婴儿多发的重症疾病。在临床上常因发生痰阻而造成有效通气障碍。如何掌握吸痰时机及吸痰方法,及时解除患儿痰阻,维持有效通气是护理的关键。1994年1月至1997年4月,我们共收治喘息样支气管肺炎134例,由于吸痰及时保障了有效通气,无1例因痰阻窒息或因吸痰方法不正确造成气管粘膜水肿而加重病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管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35例,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并比较吸痰前后患儿生理指标变化情况。结果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前后患儿SpO2、心率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组采用密闭式吸痰管,能有效清理气道分泌物,且对患儿生理指标的影响小,能降低耗材和费用,省时,减少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在呼吸机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效果及护理。方法随机选取呼吸机治疗患者80例,依据护理方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常规护理基础上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综合护理组,各40例。对两组患者的VAP发生情况、VAP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痰液变化量、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脱机成功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综合护理组患者的VAP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P发生时间显著长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液变化量、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均显著多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脱机成功时间在1周内、2周内比例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周以上比例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在呼吸机治疗VAP中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有效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它指患者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48h后发生的医院获得性肺炎[1].气管插管抑制咳嗽反射并破坏呼吸道正常的黏液纤毛运动,导致痰液潴留,而痰液又是细菌滋长的媒介,从而增加了患者VAP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量间歇雾化吸入疗法辅助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的效果。方法将148例重症肺炎婴幼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施行微量间歇雾化吸入疗法,根据患儿年龄、憋喘程度选择适合的雾化吸入时间和间歇时间。对照组按传统持续雾化吸入法进行操作。观察两组患儿雾化吸入前后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指标、憋喘程度和治疗效果比较。结果两组雾化吸入前呼吸、心率、末梢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指标及憋喘程度均无差异(P〉0.05),而雾化吸入后呼吸、心率、末梢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指标、憋喘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微量间歇雾化吸入疗法是促进组织有效供氧,改善通气和氧合功能及患儿血气结果,缓解不同程度的憋喘,缩短病程,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机制。方法:对156例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应用呼吸机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病死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为36.54%,上机时间越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越高(P<0.05);以假单胞菌为主要病原菌(P<0.01);男女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40岁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最高(P<0.01);预防性应用两种抗生素者较一种和三种以上抗生素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发生与无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者病死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在年龄、上机时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种类等方面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密切相关,且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者病死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方案,为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以天津市护理质控中心制订的2016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策略》为基础,检索国内外文献,拟订气道管理方案;2019年10月-12月运用德尔菲法对17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征询专家意见,确定集束化护理方案.结果 2轮函询问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改良口腔护理方法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效果。方法:将72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n=36)采用传统口腔护理方法,改良组(n=36)采用改良口腔护理方法。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口腔霉菌、口腔溃疡、VAP发生率及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ICU时间。结果: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患者口腔霉菌、口腔溃疡、VAP发生率、平均通气时间及平均住ICU时间均明显降低或缩短(P<0.05)。结论:改良口腔护理方法能克服常规口腔护理方法的不足,达到彻底清洁口腔、有效预防VAP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策略在恶性肿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我院147例ICU的机械通气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集束化干预策略,采取抬高头部≥30°角体位、每日唤醒并评估患者进行脱机实验,预防消化性溃疡以及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等措施.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结果 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后,患者VAP的发生率有所下降,机械通气时间缩短,入住ICU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 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策略可预防恶性肿瘤患者VAP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策略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收住ICU的机械通气病人共286例进行集束化治疗与护理。所有病人采取抬高床头、每天"唤醒计划"、消化性溃疡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等集束化干预策略。通过对体温、痰量和性状、血象、胸部X线片及下呼吸道细菌学检查监测,观察VAP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取本院ICU2006年1月~2007年12月机械通气病人26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机械通气病人集束化干预后,病人VAP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1),死亡率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集束化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呼吸机吸入端不同湿化温度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张家港市中医医院ICU收治的行呼吸机通气治疗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40例。A组的呼吸机吸入端端口的温度设置为32.0~33.9 ℃,B组设置为34.0~35.9 ℃,C组设置为36.0~37.0 ℃,比较不同组别患者使用呼吸机3 d后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率、刺激性咳嗽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患者治疗满意率。 结果 C组痰液黏稠度较A组、B组明显降低(P<0.05),痰痂形成率、VAP发生率低于A组、B组(P<0.05),而患者治疗满意率高于A组、B组(P<0.05)。C组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B组(P<0.05)。 结论 将呼吸机吸入端湿化温度控制为36.0~37.0 ℃有助于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痰液黏稠度,避免痰痂形成,降低VAP发生率,利于患者尽早撤机及改善预后,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呼吸机管路更换频率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人住我院综合性ICU、急诊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2次组与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1次组;目标性监测记录使用呼吸机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采集不同部位微生物标本送检,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2次组VAP的发生率为28.30%(15/53),每周更换1次组为35.84%(19/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3);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2次组呼吸机管路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为44.49%(271/609),每周更换1次组为48.16%(289/6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呼吸机管路不同部位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P的病原微生物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占首位.结论 呼吸机管路更换频率不影响VAP的发病率,建议使用中的呼吸机管路每7天更换1次;同时应加强护理人员专科技术培训,从多环节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ventilator circuit change frequency on the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Methods Patients receiv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the ICU,Department of Emergency, Respiratory Department and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from March 2008 to September 2010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For these two groups ,the ventilator circuit was changed once or twice a week. The recorded parameters included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of the ventilated patients. Samples at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ircuit were collected for microbiological detection. The data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VAP was 28. 30% ( 13/53 ) in twice-a-week group and 35.84%( 19/53 ) in once-a-week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rates for positive microbiological detection in the circuit were 48. 16% and 44. 49% for once-a-week and twice-a-week group,respectivel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 P > 0.05 ). Moreo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the microbiology positivity betwee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ircuit(P > 0. 05 ). Gram-negative bacteria were the main pathogen of VAP with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ranking at the top. Conclusion Frequency of Ventilator circuit change does not influence the incidence of VAP. We suggest that the frequency for ventilator circuit change should be once a week. At the same time, the nurse staff should be trained for specific technology and the incid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should be controlled at multiple rings of the chain.  相似文献   

20.
姜海英 《天津护理》2004,12(5):271-272
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学,探讨防治策略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40例机械通气患儿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行机械通气患儿第5天做痰培养,细菌学检查均获阳性结果,病原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80%),其中绿脓杆菌最常见。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原菌侵袭机会和宿主免疫防御机制减弱两个方面。故切断感染途径,加强基础护理和患儿的营养支持治疗,对减少其的发病率,降低机械通气患儿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