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胃肠道脂肪瘤九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 1977~ 1996年共收治胃肠道脂肪瘤 9例 ,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 9例 ,其中男 5例 ,女 4例。年龄 31~ 6 7岁 ,平均 5 6岁。肿瘤发生部位 :胃 1例 ,十二指肠 1例 ,回肠2例 ,升结肠 2例 ,横结肠 2例 ,降结肠 1例。临床表现 :无症状 2例 ,腹部其它手术时偶然发现。腹部不适、腹痛 7例。间歇性腹泻 4例。间歇性血便 3例。腹部包块 3例。恶性呕吐 3例。本组病例中 ,1例胃脂肪瘤经钡餐及胃镜检查 ,考虑为胃窦占位性病变 ;1例十二指肠脂肪瘤经钡餐检查显示十二指肠球内一椭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滑、粘膜无破坏及中断 ,胃镜检查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EUS)诊断胃肠道脂肪瘤的价值及其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135例EUS诊断为胃肠道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胃肠道脂肪瘤的EUS图像特征,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脂肪瘤EUS表现为起源于黏膜下层(极少数为浆膜下)的高回声或偏高回声包块,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晰,部分伴后方回声衰减。40例接受治疗(内镜治疗25例,包括尼龙套套扎9例、圈套高频电切5例、ESD切除11例,手术切除15例),其中38例病理证实为脂肪瘤,EUS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95.00%(38/40);病理证实34例脂肪瘤位于黏膜下层(其中1例累及肌层,1例累及浆膜),2例位于肌壁间,2例位于浆膜下,EUS判断脂肪瘤起源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94.74%(36/38)。结论EUS能够明确脂肪瘤的起源、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边界,并可指导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内镜超声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GIST与其他各种黏膜下肿瘤相似,无论良恶性,内镜表现均为表面光滑的隆起性病变,因而仅凭普通胃肠镜发现病变容易,却很难确定肿瘤的来源和性质,往往难以区别GIST和其它黏膜下肿瘤,甚至胃肠镜下也常常将消化道外正常的器官组织对消化道的外压性隆起误诊为黏膜下肿瘤或GIST,所以过去GIST往往是在手术探查后才能确诊。由于GIST多起源于消化道固有肌层,普通内镜的活检往往取材过小过浅,不足以确定诊断。在无内镜超声(endoscopic uhrasonography,EUS)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地深挖式取材或圈套活检都很不安全,而且对腔外压迫既无价值又极危险。  相似文献   

4.
5.
肝脏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1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脏脂肪瘤的影像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982-2001年收治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脏脂肪瘤影像表现及诊治经验。结果:肝脏脂肪瘤在影像上有特征表现:瘤内胆肪在B超上表现为强回声区;CT上呈明显低密度;MRI T1W1呈高信号,部分病灶可强化。结论:影像学表现可反映肝脂肪瘤组织成分,有助于术前诊断,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脂肪瘤13例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 1990年 11月至 1999年 7月我科共诊治结直肠脂肪瘤 1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 3例 ,女 10例 ,年龄 42~ 75岁 ,平均 6 3岁。结直肠脂肪瘤直径 0 5~ 10 0cm ,平均 3 1cm。本组大部分患者表现为不规律性腹部隐痛不适 ,大便不成形及大便次数增多等。少数患者有间歇性少量血便 ,色淡红。肿瘤较大者多有腹痛 ,腹胀 ,停止排气 ,排便及腹部扪及包块等肠梗阻症状。本组 13例中 ,4例无任何症状。 2例腹部能触及包块 ,1例横结肠脂肪瘤从肛门脱出。就诊时症状持续时间 15至 180d ,平均 6 5d。 12例行内窥镜检查 ,有 10例可见突向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脂肪瘤及其并发症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MSCT检查发现胃肠道脂肪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接受MS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258例中,单发230例(230/258,89.15%),多发28例(28/258,10.85%),共发现脂肪瘤296个。单发肿瘤以空肠近段最常见(81/230,35.39%),其次是十二指肠(69/230,30.00%),直肠最少(1/230,0.43%)。病变体积0.000 9~198.59cm~3,中位数[0.71(0.31,1.75)]cm~3。肿瘤CT值-258~-35HU,增强扫描均无强化。296个脂肪瘤中,圆形147个(147/296,49.66%),椭圆形111个(111/296,37.50%),不规则形17个(17/296,5.74%),条状20个(20/296,6.76%),锥形1个(1/296,0.34%)。肿瘤并发肠梗阻18例(18/258,6.98%),其中重度梗阻6例,中度5例,轻度7例。并发肠梗阻、并发肠套叠及无并发症的脂肪瘤体积分别为(55.22±20.64)cm~3、(20.54±16.22)cm~3和(11.24±8.97)cm~3(F=140.200,P0.001)。结论胃肠道脂肪瘤体积和CT值可能是引起继发性肠套叠和肠梗阻的主要风险因素。MSCT能准确评估胃肠道脂肪瘤及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和治疗方式。方法:总结1999-2001收治手术经病理证实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点及诊治经验。结果:明确脂肪密度或信号的肿块,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仍中低度强化是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较典型表现。结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误诊,综合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治疗中应积极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收治的5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本病进行探讨。结果 5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人均经外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所有病人术后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无死亡病例。结论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罕见,常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明确诊断有赖于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治疗方案首选手术治疗,其疗效确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超声吸脂术治疗体表较大脂肪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体内超声吸脂术治疗体表多脂症国内外报道较多,但将此法用于治疗体表脂肪瘤则鲜有报道.体表脂肪瘤目前的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是存在切口长、术后瘢痕明显、甚至切口边缘坏死、切除部位凹陷明显、皮下血肿等诸多不足.我们在2001年9月至2004年3月,应用法国MEDICAMAT公司生产的超声去脂仪治疗皮下较大浅表脂肪瘤18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细胞肿瘤.近年来,随着组织学的进展,人们对于间质瘤的认识取得了新的进步,对其治疗也提出了新的观点,随着抗肿瘤药物伊马替尼的临床应用,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起了重大的变化,由原先单一的手术治疗转为手术、药物的联合治疗.本文回顾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及经验,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ML)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4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22~74(平均51.8)岁。均经病理证实为恶性淋巴瘤,原发病灶位于胃24例,肠道10例。24例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首发症状为上腹部隐痛不适,8例合并呕血黑便,3例伴有发热;10例肠道淋巴瘤均以腹痛、腹部包块为首发症状,4例伴有黑便,2例有肠梗阻表现,肠穿孔1例。本组24例胃恶性淋巴瘤中,仅5例经术前胃镜病理活检证实;10例肠道恶性淋巴瘤中,仅1例经结肠镜活检确诊,术前确诊率仅17.64%(6/34)。误诊时间2~8(平均4.5)个月。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32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8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4例,小肠部分切除术3例,右半结肠切除术6例,根治性直肠切除术1例),姑息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术后31例患者进行了化疗。34例患者免疫组化分型属B淋巴细胞型27例,T淋巴细胞型4例,未分类型3例。全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6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35%,64.71,47.05%。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术前确诊率低,胃肠镜及病理活检是术前确诊的主要方法,以手术化疗联合的综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c.kil基因或PDGFRA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有10%~15%的胃肠间质瘤不存在c—kit基因及PDGFRA基因的突变.称为野生型胃肠间质瘤。这一类胃肠问质瘤在分子机制及临床特征上与突变型胃肠间质瘤有湿著差异.且其本身存在高度异质性。临床医师在诊断与治疗野生型胃肠间质瘤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依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及周边浸润情况选择手术方式,术后根据患者肿瘤危险程度分级标准分为高、中、低危险期,针对性进行化疗.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期间询问患者症状,行体格检查和血生化、胸部X线片、腹部CT等检查了解患者预后.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8月.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反复黑便7例、右季肋区胀痛不适3例、无痛性右季肋区包块2例、急性大出血1例、黄疸1例.术前9例患者行腹部B超检查,其中4例腹腔占位性病变考虑来源于十二指肠区;14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9例提示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12例患者行内镜及EUS检查,其中11例提示十二指肠壁呈外压性改变或黏膜下隆起;11例患者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其中8例确诊为间质瘤.14例患者均达到根治性切除,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局部手术7例(肿瘤局部切除+修补术2例、十二指肠肠段切除术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术后发生胰瘘1例、胃瘫2例、吻合口瘘3例,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7,高于行局部切除术患者的1/7(x2=4.667,P<0.05).术后肿瘤标本直径为2.5~ 10.0 cm,平均肿瘤直径为4.5 cm;其中<5.0 cm者10例,≥5.0 cm者4例,术中未发现肿大可疑的转移淋巴结,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均为阴性.病理诊断均为十二指肠间质瘤.核分裂象数:<5个/50个高倍视野者9例,≥5个/50个高倍视野且<10个/50个高倍视野者3例,≥10个/50个高倍视野者2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4阳性12例,CD117阳性13例,平滑肌肌动蛋白阴性14例.4例高危险期患者中,3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1例因为经济原因未使用伊马替尼;4例中危险期患者均使用伊马替尼治疗1年;6例低危险期患者中,3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1年,3例未行辅助化疗.1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5个月,3例患者死亡.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与行局部切除术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2%和8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38,P>0.05).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结合B超、腹部CT、内镜及EUS检查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有效方法.手术切除是十二指肠间质瘤首选治疗方法.对于中、高危险期,肿瘤有种植转移可能的患者,术后应给予辅助化疗,首选伊马替尼,对于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可以考虑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等二线用药.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胃肠道神经鞘瘤的发病概况并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 对12例胃肠道神经鞘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术前确诊仅1例,手术切除10例,术中活检2例;良性5年,2年内死于伴发病2例,存活已〉2年3例;恶性4例,1年及3年内死亡各为3例及1例;恶变倾向3例,2年内死亡1例,已存活〉6年2例。结论 胃肠道神经鞘瘤术前诊断困难,确诊靠病理,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与平滑肌瘤鉴别。良性者可行局部切除,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46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6例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中死亡病例。术后在切口感染及其它严重并发症。术后获得随访42例。其中良性及交界性GIST获得随访26例(26/28),平均随访30个月,为无瘤生存。恶性GIST获得随访15例,平均随访21个月。其中7例为无瘤生存,2例分别于术后第10及21个月发生肝多发性转移。1例术后20个月发生全身骨转移,3例分别于术后第6、9及11个月死于多发性远处转移。结论GIST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内镜检查往往在术前亦难以作出定性诊断,但B超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及免疫组化检查对诊断比较可靠。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手术治疗的原则是:良性及交界性GIST以局部切除为主,恶生GIST宜行较大范围的手术,必要时须行联合脏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46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8~2004年收治的46例G IST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13例(28.3%),潜在恶性10例(21.7%),恶性23例(50%)。随访时间6个月至6年,7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10例死亡(其中9例为恶性G IST)。结论G 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病理结果。目前G IST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手术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经内镜、血管造影、增强CT扫描及核素扫描均不能明确下消化道出血部位及原因、由于反复出血或出血凶猛而采用剖腹探查诊治者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最常见的出血原因是血管发育不良或畸形(5例),其次,小肠憩室2例,小肠平滑肌瘤1例,3例原因不明。最终的手术方式主要是右半结肠切除(7例),其他有病变小肠段切除3例及结肠次全切除1例。死亡率27.3%,再出血率18.2%。结论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多数病人可以通过剖腹探查明确诊断及治疗,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