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内肝细胞移植: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内移植的肝细胞不仅能在脾内长期存活和增殖,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功能,借自体或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以形成肝化脾有可能成为终末期直病、难治性肝病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脾内肝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脾内移植的肝细胞不仅能在脾内长期存活和增殖,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功能.借自体或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以形成肝化脾有可能成为终末期肝病、难治性肝病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脾内肝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脾内移植可在肝功能急慢性不全时起支持作用及用于肝基因治疗。本文就IHT及体外肝基因治疗的现状,发展及在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异体肝细胞移植联合脾部分切除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可行性。方法:用大网膜包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大鼠脾部分切除后的断面,形成一紧密囊袋,在其内及残脾内进行肝细胞移植,同时进行免疫抑制并检测血清ALT、ALB、WBC、PLT水平。结果:在免疫抑制剂作用下,囊袋及残脾内肝细胞存活较长时间,血清ALB、PLT术前术后改变有统计意义。结论:通过这一复合性手术,能有效改善肝功能并保留脾功能。  相似文献   

5.
DiI荧光示踪剂在大鼠脾内肝细胞移植中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大鼠肝细胞在脾内移植后的生存、迁移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 先用DiI荧光示踪剂标记肝细胞再行脾内肝细胞移植。在不同时间段取肝、脾、肺、心、肾 、胸腺组织冷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用荧光和普通光示踪观察。结果 DiI荧光示踪剂能很好地标记肝细胞,60d实验期内,移植细胞能在所取各器官中生存并保持良好形态,未发现有区域梗塞灶、同时还反映了其在肝实质中的分布。结论 DiI是一种新颖、使用简便的荧光  相似文献   

6.
7.
大鼠肝表面脾片移植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大鼠自体脾片肝表面移植在不同时间脾片的坏死再生及结构完善过程,同时观察T、B淋巴细胞的迁移分布情况。现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种类、分组及模型制作:雌性Wistar大鼠62只(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供),体重150~250g,随机按自体脾片移植天数分为A组(3天组)5只、B组(1周组)5只、C组(2周组)5只、D组(3周组)5只、E组(5周组)22只、F组(空白对照组)20只。模型制作在乙醚麻醉下,取上腹正中切口,切取脾脏,浸于4℃林格液中,制成1cm×1cm×02cm一侧含被…  相似文献   

8.
自体移植脾组织神经肽Y阳性神经纤维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自休脾组织移植术后不同时相神经肽Y阳性(NPY^ )神经纤维的再生规律。方法:健康Wistar大鼠56只,雌雄不限,体重100-120g,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假手术组,术后7,14,30,60,90,120,180d取两组脾组织,行免疫组化抗NPY抗体染色及图像分析定量测定。结果:术后30d内,自体移植脾组织无NPY^ 神经纤维;术后60d,NPY^ 神经纤维出现于移植脾组织周边区域;术后90d,NPY^ 神经纤维向移植脾组织中央实质区伸展;术后120-180d,移植脾组织内NPY^ 神经纤维分布及密切均接近正常。结论:自体脾组织移植后可实现NPY^ 神经纤维再生;再生神经纤维来源于移植脾组织周围大网膜。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移植(hepatocytetransplantation,HTx)的研究已经历了30多年的历史,由于肝细胞来源广泛,HTx技术相对简单,对机体影响不大,可反复进行,HTx有望成为肝功能衰竭和先天性代谢性障碍的一种有效替代治疗[1]。但临床应用中关于肝细胞来源、移植肝细胞数量和移植部位的选择、免疫排斥的防治等问题尚有待解决。肝细胞来源的选择目前用于移植的肝细胞主要有以下几种。1.原代肝细胞(1)人肝细胞:应用具有肝细胞功能最完善的人原代肝细胞是最理想的,但其来源有限,且分化了的肝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困难,肝细胞功能的发挥及保存效果均不太理想,因此长…  相似文献   

10.
微囊化猪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囊化猪肝细胞移植(HTx)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ALF)的效果。方法采用原位胶原酶循环肝灌注法分离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肝细胞,海藻酸钠-氯化钡法微囊化。应用 D-氨基半乳糖(D-gal)1.2 g/kg体重腹腔内注射制作SD大鼠ALF模型。ALF大鼠随机分为3组。注药24 h后分别将PRMI 1640培养液2 ml腹腔注射为对照(I组)、2 ml游离猪肝细胞(2×107个/ml)腹腔内移植(Ⅱ组),以2 ml微囊化猪肝细胞腹腔内移植(2×107个/ml,Ⅲ组)。观察移植后大鼠14 d存活率、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血氨(NH3)的改变和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肝细胞移植后大鼠14 d存活率:I组为20.0%(5/25),Ⅱ组为66.7%(16/24),Ⅲ组为76.0%(19/ 2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第1天I组ALT、TB和移植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Ⅲ组ALT、TB下降。第4天3组ALT、TB均继续下降,Ⅱ、Ⅲ组低于I组(P<0.05), Ⅱ、Ⅲ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第7天,ALT进一步下降,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Ⅲ组显著低于Ⅱ组和I组(P<0.05),Ⅱ组低于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移植后第14天,肝功能均明显恢复,ALT、TBⅡ、Ⅲ组均低于I组(P<0.05),Ⅱ、Ⅲ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NH3有所改善,但各时间段及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囊组和游离肝细胞组移植后肝脏病理损害修复较快,而阴性对照组肝脏再生修复较差。结论微囊化猪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可以提高药物诱导急性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有利于受体受损肝脏的再生修复,但对降低血氮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异种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药物性肝衰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异种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药物性肝衰的疗效。方法 杂种豚鼠为供体 ,胶原酶消化法制备肝细胞。SD大鼠为受体 ,氨基半乳糖 (D GI)腹腔内 1次注射制作肝衰模型。 4 8h后将豚鼠肝细胞(1.5× 10 7个 )移植于大鼠脾内。同种移植及生理盐水为对照。移植后观察受体 2周存活率 ,在移植不同时间作移植物病理及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受体 2周存活率 :异种移植组为 71% ,同种组为69 % (P >0 .0 5 ) ,生理盐水对照组为 2 5 % (P>0 .0 1)。豚鼠肝细胞移植后 12~ 2 4h其结构和功能基本保存完好。结论 与同种移植一样 ,异种肝细胞移植能逆转大鼠药物性肝衰。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移植为急慢性肝功能衰竭和肝脏相关遗传代谢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近年来该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广泛应用。但移植肝细胞在受体内的免疫排斥问题仍是影响该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就目前对肝细胞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机制及防止对策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延长大鼠移植脾存活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供者来源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在脾移植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以Wista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建立同种颈部异位脾脏移植模型。(1)分离供者的骨髓细胞,分别采用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诱导培养出成熟的DC和耐受性DC,并在光镜下观察两者的细胞形态学差别。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者对共刺激分子CD86表达的差异,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比较其在体外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反应能力。(2)将受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单纯移植组:受者不经任何预处理仅进行脾移植。IL-10DC组:在移植前7d经受者尾静脉注射2×10^6/ml的经IL-10诱导的DC 1 ml。IL-4 DC组:在移植前7d经受者尾静脉注射2×10^6/ml的经IL-4诱导的DC 1 ml。空白对照组:在移植前7d经受者尾静脉注射无细胞的培养液1ml。观察各组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时间。结果 (1)经IL-10诱导的骨髓细胞表现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和特性,细胞体积大,但少见树突状突起,细胞表面低表达CD86分子,不能有效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而经IL-4诱导的骨髓细胞为典型的成熟树突状细胞,细胞胞体大,并有树突状突起,细胞表面高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可显著刺激T细胞的增殖。(2)IL-10 DC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时间较其他3组明显延迟(P〈0.01);IL-4 DC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时间较单纯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提前(P〈0.05);而单纯移植组与空白对照组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应用供者来源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能够延缓大鼠移植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14.
自体脾内移植的肝细胞凋亡及与其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细胞脾内移植后发生非免疫排斥性细胞凋亡及其对总体功能发挥的影响。方法应用TUNEL法原位观察80例大鼠肝细胞脾内移植后移植肝细胞的凋亡;分析移植肝细胞凋亡指数与肝化脾ALT含量及同位素99mTC-HIDA摄取量的相关性。结果应用了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大鼠肝细胞脾内移植后移植肝细胞的凋亡指数为(2.76±1.08),而未应用者则为(5.26±2.14),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中移植肝细胞凋亡指数与肝化脾ALT含量和99mTc-HIDA摄取量均呈负相关。结论肝细胞脾内移植后较易发生非免疫排斥性细胞凋亡,其凋亡指数与肝细胞生存量及总体功能呈负相关,肝细胞生长因子可抑制移植肝细胞凋亡,从而提高其长期存活量。  相似文献   

15.
16.
神经干细胞移植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大鼠神经干细胞移植改善脑缺血所致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夹闭致脑缺血模型,记录并比较损伤和移植干细胞前后大鼠的神经功能。6周后杀死大鼠,研究干细胞在体内分化和迁移的情况。结果 接受干细胞移植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显著好于未移植干细胞的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实移植后干细胞在脑内分化成胶质细胞和少量的神经细胞,并向损伤区域迁移。结论 神经干细胞体内外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够有效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异种肝细胞移植排斥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异种肝细胞排斥反应的机理,为治疗异种肝细胞移植排斥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D-氨基半乳糖腹腔内注射制成肝功能衰竭大鼠模型,并在其脾内植入豚鼠肝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用抗大鼠IgM抗体和抗大鼠IgG抗体,抗大鼠CD4和抗大鼠CD8抗体与因排斥反应在大鼠脾 内可能产生的IgM,IgG抗体和CD4,CD8淋巴细胞结合,在移植后不同时间取受鼠脾脏标本,检测其内是否有IgM,IgG抗体和CD4,CD8淋巴细胞存在。结果:移植后12hIgM抗体存在,移植后24h大鼠脾内出现IgG抗体,同时有CD4^=和CD8^+淋巴细胞,且在移植后1周大鼠脾内均可见上述4种物质。结论:体液和细胞免疫均参与异种肝细胞移植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在大鼠肝大部分切除加自体肝细胞脾内移植的动物模型上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通过术后2周、12周时病理组织学、电镜形态、肝化脾匀浆谷丙转氨酶含量、同位素~(99)mTc-HIDA摄取率及增殖指数等指标的对比分析,以观察PHGF对肝化脾增量的影响。发现:①移植术后2周,PHGF组肝化脾的组织形态学、谷丙转氨酶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移植术后12周,PHGF组脾内肝细胞生长好,数量、面积大,肝化脾匀浆谷丙转氨酶含量达2 324.8±400.8U/g、放射性计数达2 780.0±868.8、增殖指数达3.83±0.42%(对照组分别为:1 839.4±368.4U/g、868.7±169.0、2.89±0.4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皆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结果表明,PHGF对加速肝化脾增量及缩短其再生周期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通过同种异体大鼠肝细胞肾脏内移植,尝试在受体体内建立第二肝脏。对移植肝细胞进行长期组织形态与功能观察,并利用该方法进行急性肝功能衰竭肝功能辅助支持治疗研究。结果表明肝细胞肾脏内移植后可长期存活、增殖而且具有肝组织结构重建及保持肝脏功能的能力。4×107个肝细胞肾脏内移植后可显著提高受体大鼠对肝功能衰竭的承受力,移植组术后3天行90%肝切除诱发急性外科型肝功能衰竭后其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显示肾脏可以成为肝细胞移植又一适宜部位,肝细胞肾脏内移植有可能成为临床上肝脏代谢及功能障碍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成功建立和优化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的基础上[1,2 ] ,在体外对大鼠肝卵圆细胞进行分离与培养 ,并将其移植入同种异体大鼠脾脏内 ,观察其在脾内的演变结果 ,为肝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大鼠肝卵圆细胞分离 :采用本室建立和改进的体外两步灌流法分离大鼠肝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3 ] ;所获细胞先用 5 0g离心 ,沉淀即为肝实质细胞 ,上清液中富含肝卵圆细胞 ,上清液采用 5 0 0g进行离心 ,沉淀物中富含肝卵圆细胞 ,加F12培养液悬浮细胞 ,再用相同条件离心 ,反复 3次 ,将沉淀物用F12培养液制备成细胞悬液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