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苯硫脲(PTC)味盲基因频率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测定河南省汉族青少年苯硫脲(PTC)味盲基因频率。方法采用阈值法测定219名汉族青少年对PTC的尝味敏感性。结果味盲率为8.22%,味盲基因频率为0.2867,尝味基因频率为0.7133。结论尝味能力与民族、地理位置以及某些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调查河北汉族大学生群体苯硫脲味育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②方法采用阈值法研究河北联合大学989名在校大学生的尝味能力,并计算味盲率。③结果989.g在校大学生的味盲率为12.235%,味盲基因频率为0.350,男女生味盲率分别为12.500%和12.022%,二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结论河北汉族大学生群体味盲率为12.235%,比我国平均味盲率高,且尝味能力的分布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黑龙江地区正常男,女学生各500人的PTC尝味能力和调查,统计出PTC尝味能力的表现型频率,并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计算出PTC尝味基因频率,隐性基因频率为0.378,显性基因频率为0.622。男女味盲比率分别为14.4%和12.4%差异不显著(P〈0.05),总的味盲频率为13.4%,要比其它地区汉族人稍高,这可能是有少数民族的基因融合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河南汉族大学生群体苯硫脲(PTC)味盲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阈值法研究新乡医学院2006级和2007级1 009名在校大学生的尝味能力,并计算味盲率。结果 1 009名在校大学生的味盲率为13.08%,味盲基因频率为36.30%。男、女生味盲率分别为13.68%和12.69%,二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汉族大学生群体味盲率与中国其他省汉族人群味盲率一致,且PTC尝味能力的分布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5.
海南汉族青年苯硫脲尝味能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阈值法对海南岛汉族青年706人的尝味能力进行了测试,并计算了尝味者与味盲者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结果表明尝味者上87.68%,味 为12.32%。尝味基因(T)为0.6490,味盲基因(t)为0.3510。经统计学处理,男女之间味盲盲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尝味平均阀值在男女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6.
四川汉族青年苯硫脲尝味能力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阈值法测定了四川省532名汉族青年的苯硫脲尝味能力,经统计学处理获得味盲与尝味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将其结果与国内其他民族和不同地区的汉族作比较,发现苯硫脲尝味能力不但有民族差异性,而且也具有年龄和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调查了贵州省汉、苗、水、布依、彝和回等6个民族的EsD和GLOⅠ的酶型分布及基因频率。研究结果表明:汉、苗、水、布依、彝和回等民族EsD1基因频率依次为0.6298、0.6220、0.6105、0.6209、0.6509和0.6576。GLO1基因频率依次为0.1509、0.1548、0.1207、0.1452、0.1619和0.1484。根据表型频率分布分别计算了6个民族的EsD和GLOⅠ识别能力(DP值)和累积DP值。  相似文献   

8.
苯硫脲(Phenylfhiocarbamide简称P.T.C)是一种白色结晶状药物,因含硫代酰胺基而呈苦涩味。大多数人在P.T.C浓度低时能尝出苦味,少数人要在P.T.C高浓度时才能尝出苦味,前者称为P.T.C尝味者,后者称为P.T.C不尝味者或味盲。人类对P.T.C的尝味能力是受孟德尔(Mendel)遗传规律的控制,味盲者是隐性基因t的纯合子(tt),尝味者是显性基因的纯合子(TT)或杂合子(Tt)。各民族及不同的人群中,P.T.C尝味能力有所不同。黑人。汉族以及日本人属低频型,欧美白人属高频型。近年来,刘鸿权、徐玖瑾等人,对我国不同民族P.T.C尝味作过研究。我们对青海省六个民族进行了P.T.C尝味能力的测定,主要为人类群体遗传学集累资料。P.T.C尝味的敏感性与一些疾病相关,克汀病、先天愚型、甲状腺肿的病人中味盲特多,我们的资料也为开展疾病的研究提供正常数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阈值法对482名满族人的PTC尝味能力进行测定,味盲阈值为浓度1/12000(即5号溶液),共查出味盲者57人占11.83%,尝味者425人,占88.17%,男女之间对PTC尝味能力无性别上的差异。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计算出满族人味盲基因频率为0.3439,本文就东北地区的汉族、朝鲜族、蒙古族和满族PTC尝味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并和国内的有关报告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河北汉族、蒙族、满族三民族8对遗传性状基因频率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了探讨遗传性状与种族差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取统一发表,在老师的配合下根据吴汝康等人的“人体测量法”对河北汉、蒙、满三民族共746人的8对遗传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计算出每对性状的出现率和基因频率,分析三民族之间的差异,并且与我国其它民族进行了比较。结论:不同种族遗传性状有明显不同,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种群形成了不同的基因库。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值法对蒙古族青少年的苯硫脲(PTC)尝味能力进行测定,调查了600人,共查出了味盲者81人,占13.5%,尝味者519人,占86.5%。并发现蒙古族青少年男女性别之间对PTC尝味能力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差异。男性的尝味平均浓度为1/87,802,女性为1/106,050,T值为2.8873,P<0.01。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计算出蒙古族青少年味盲基因频率为0.3674。本文还就东北地区汉族、朝鲜族和蒙古族青少年PTC尝味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
糖精(Sacchain)又称甜精.是一种无毒、无副作用的白色晶体,多用作食品中的甜味添加剂。不同个体对其苦味具有不同的尝昧能力,受一对基因控制,一般终身不变。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苦味尝味能力不相同。本文采用阈值法对奎屯市哈萨克族和汉族的糖精苦味尝味能力进行了测试,并分析比较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平均苦味尝味阈值等。对象和方法1996年我们对奎屯市部分身体健康的中学生、大学生进行了糖精尝味测试。哈萨克族共700入,其中男性306人,女性394人,年龄为11~35岁,平均年龄23.1岁;汉族共860人,其中男性436人,…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贵州少数民族群体惯用手群体遗传学特点。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贵州白裤瑶、布依族、苗族、侗族、水族、土家族、彝族和汉族等8个民族群体惯用手的基因频率进行调查。结果:贵州白裤瑶、布依族、苗族、侗族、水族、土家族、彝族和汉族的惯用手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5991、0.5398、0.5821、0.6450、0.4935、0.6795、0.7795和0.7061。结论:惯用手的基因频率分布存在民族和性别问差异,为国人惯用手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贵州4个民族群体3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贵州布依族、苗族、水族和白裤瑶眼部遗传性状基因频率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群体遗传学公认的方法,对贵州布依族、苗族、水族和白裤瑶眼色、眼裂开度和眼裂方向3对遗传性状进行调查,并计算出各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被调查者年龄18—55岁,三代均为同一民族。结果:贵州布依族、苗族、水族和白裤瑶眼色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0376、0.0493、0.0488和0.0110,眼裂开度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6763、0.7048、0.8139和0.6769,眼裂方向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0816、0.1441、0.1969和0.0575。结论:眼裂方向性状的民族间差异较大,眼色、眼裂开度则较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01例甲亢病人及146例地甲病人用阈值法作PTC尝味能力测定,发现甲亢病人PTC味盲百分率、尝味能力峰值及隐性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正常人,考虑甲亢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病,但与单基因不显性遗传的性状,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1984年1月—1985年1月笔者用阈值法对我校846名汉族人测定了苯硫脲味盲频率和隐性基因的频率。调查对象男431人,女415人,12—58岁,身体健康的大学生、中学生和工作人员等。测定时4号液(0.1625g/l)为味盲界限。 测定结果见附表。平均尝味阈值:9.1571±1.3455,味盲人数82人,味盲率9.69%。男女味盲率经X~2检验,p>0.05,男女平均尝味差异经t测验(t=0.9<1.96),无显著差异,与国内学者报道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本调查发现:(1) 汉族肠癌人群中苯硫脲(PTC)味盲率高于汉族正常人。(2) 哈萨克族食管癌人群中PTC味盲率显著低于本民族正常人。(3)维吾尔族子宫颈癌人群中PTC味盲率低于本民族正常人。(4) 汉族胃癌PTC尝味者的PTC尝味能力虽有所下降,但不影响味盲率。本调查为有关癌症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一些数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贵州侗族人群耳垂基因频率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收集三代均为侗族人群的耳垂形态学资料,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计算耳垂显性基因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结果:贵州侗族人群耳垂显性基因频率T=0.5702(男性0.5769,女性0.5631);隐性基因频率t=0.4298(男性0.4231,女性0.4359)。结论:贵州侗族人群耳垂显性基因频率在不同性加间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其他民族人群耳垂的显性基因频率比较,则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内蒙古土左旗蒙古族群体VWA、FGA、PENTAE基因多态性。方法:应用多重PCR技术及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型。结果:首次获得生活在农区的蒙古族人群三个STR基因型分布频率,VWA发现8个等位基因,FGA发现14个等位基因,PENTAE发现21个等位基因。3个基因座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各基因座的杂合度分别为:0.7945、0.8486和0.9234,非父排除率分别为:0.5919、0.6962和0.8409,个人识别能力分别为:0.9160、0.9536和0.9826,多态性信息总量分别为:0.7617、0.8293和0.9161。结论:3个基因座在内蒙古地区土左旗蒙古族群体中具有较高的非父排除率和个人识别几率,在法医学应用和群体遗传学研究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刘鸿权等《苯硫腺尝味者、味盲与几种血型之间有无环连关系的统计分析》一文中的主要资料(维族和哈族两个民族的资料;维族1,400余人,哈族880余人)为根据,用卡方(x~2)检验方法,对于两个民族的男女诸血型居民的苯硫腙尝味者百分比作了比较分析,可为人类群体遗传学提供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