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彬  洪浪 《江西医药》2014,(11):1233-1235
目的: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围手术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1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术前超敏C反应蛋白分为正常组和升高组,统计两组各自围手术期不良事件,指标分为安全性指标和疗效性指标。结果不良事件方面,全因死亡和非致死性卒中/心肌梗死联合终点事件共1例(0.3%),反映疗效性指标的不良事事件共46例(14.8%)。在安全性指标上,升高组与正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效性指标方面,升高组的发生率高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年龄和左室射血分数是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97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加用氯吡格雷组(49例)与阿司匹林组(48例),观察其超敏C-反应蛋白在用药6个月前后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用药6个月后超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降低,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用氯吡格雷组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降低显著大于阿司匹林组(P〈0.05),且其出血等副反应并没有显著增加。结论氯吡格雷合并阿司匹林能更显著降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并且两者较长期联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7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1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组)、急性心肌梗死组(3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4组),每组19例,同时设19例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具有正相关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各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除1组与4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反映了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二者联合检测对预测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方法选取30例UAP患者,4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hs-CRP浓度。结果UAP患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以作为识别和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
陈健 《黑龙江医药》2011,24(5):814-81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 100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稳定型心绞痛33例)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高教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6.
疏血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叶青  王东升 《中国药业》2009,18(19):67-67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疗效。方法将7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予疏血通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组内比较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疏血通能够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冠脉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过介入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0年01月至2011年07月期间,郑州市中心医院诊治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检测患者术前、术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与术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4.54±0.37)mg/L相比,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8.84±1.32)mg/L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检测,提高术后对心肌损伤的灵敏度的检测,有助于术后的监测治疗,以及判断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介入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预后效果间的关系。方法 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UAP患者68例(研究组)与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50例(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hs-CRP水平,并分析研究组介入术后血清hs-CRP与预后效果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水平(P<0.05)。研究组术后血清hs-CRP≥3.0 mg/L患者术后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4.6%明显高于<3.0 mg/L患者的7.4%(P<0.05)。结论 超敏C反应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的预后效果有预测价值,可以对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介入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预后效果间的关系。方法 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UAP患者68例(研究组)与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50例(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hs-CRP水平,并分析研究组介入术后血清hs-CRP与预后效果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水平(P<0.05)。研究组术后血清hs-CRP≥3.0 mg/L患者术后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4.6%明显高于<3.0 mg/L患者的7.4%(P<0.05)。结论 超敏C反应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的预后效果有预测价值,可以对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阳性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与C-反应蛋白水平、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血清cTnI是否阳性分为cTnI阳性组(22例)和cTnI阴性组(38例),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于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观察其近期内(30d)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比分析2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预后。结果cTnI阳性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cTnI阴性组,冠状动脉3支病变发生率、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者均明显高于cTnI阴性组;cTnI阳性组近期(30d)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亦明显高于cTnI阴性组;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TnI阳性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浓度高,冠状动脉病变复杂、严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高敏C-反应蛋白和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伟东  张曦元 《河北医药》2010,32(8):921-92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胰岛素抵抗(IR)及与冠状动脉粥样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CHD患者共75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9例,另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CHD患者血浆hs-CRP水平和IR高于对照组(P〈0.05);CHD患者中,AMI组和UAP组hs-CRP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I)高于SAP组(P〈0.05);CHD患者Gensini积分与IRI、hs-CRP,IRI与hs-CRP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hs-CRP和IR可能与斑块的不稳定状态有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血府逐瘀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血脂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研究组给予西药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脂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75%(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TC、TG、LDL-C以及HDL-C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显著,且能有效控制血脂及C-反应蛋白水平,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可溶性血管间黏附分子1(sVCAM-1)、C反应蛋白(CRP)等相关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ELISA法分别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健康查体者人体内sVCAM-1、hs-CRP水平并对各指标作组间比较以分析三组之间差异。结果两指标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水平为最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健康查体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两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梗死患者血清sVCAM-1、CRP异常表达,sVCAM-1、CRP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一6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白细胞介素一6、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能够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白细胞介素一6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心绞痛入院后及经正规治疗心绞痛缓解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以探讨其与心绞痛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81例于本院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后及经过治疗后病情相对稳定时的hs-CRP水平。并与同时期在门诊体检者中选取的健康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进行比较。结果各组间hs-CRP水平:正常对照组(2.74±0.76)ms/L;稳定型心绞痛组(4.06±0.92)ms/L;治疗前组(7.64±2.03)ms/L;治疗后组(5.41±1.39)ms/L。治疗前组与正常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上结果表明hs-CRP和UAP的发生有关系,所有心绞痛患者的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尤其在心绞痛发作时更是显著升高,hs-CRP可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早期干预可能会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成药血脂康对冠心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所有病人入院时采集空腹HS-CRP,在服用血脂康胶囊(每次0.6g,每日2次)后第14d、第28d时再次采集空腹HS-CRP,比较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用药前后HS-CRP的变化情况。结果:应用血脂康前后各组冠心病患者的HS-CRP水平均有明显的降低。结论:应用血脂康后,不同病情的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均显著下降,且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下降的程度越明显,表明中成药血脂康具有较好的降低HS-CRP水平的作用,从而有效的保护血管,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安全宇 《首都医药》2014,(10):32-3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高血压(H型高血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o月~2013年4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绞痛的老年患者210例,根据HcY水平将其分为H型高血压组(n=103例)和单纯高血压组(n=10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HcY水平通过酶法测定,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gY水平的差异。结果H型高血压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为46.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为(4.4±1.9)μg/L,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为(45.3±20.1),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患者uA发生率25.2%,hSCRP水平(2.1±1.8)和冠状动脉病变积分(31.5±17.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型高血压组中,UA和稳定型心绞痛(SA)血清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纯高血压组中,UA与SA比较,血清Hcy和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患者H型高血压是老年U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H型高血压与UA密切相关,在老年患者uA的发病和治疗中,既要控制患者血压,又要控制血清Hey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IL-6和C反应蛋白(CRP)活性的影响。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分为美托洛尔治疗组(A组)31例,不使用美托洛尔组(B组)31例,健康对照组30例。检测各组入院即刻、24h、出院前血清CRP、IL-6的水平。结果(1)A组和B组血清CRP、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血清CRP水平B组明显高于A组;血清IL-6水平入院时即刻、24hB组较A组明显升高.出院时IL-6水平在这两组相似。结论炎症反应在心绞痛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β-受体阻滞剂具有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L-6、CRP的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2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60例,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及瑞舒伐他汀20mg,1次·d^-1,每晚睡前口服;治疗组62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qd,均4周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控制情况、硝酸甘油含服量、心电图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水平及c反应蛋白等的变化。结果疗程结束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控制总有效率分别70.0%和91.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55.0%和7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短期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辛伐他汀治疗A组27例和辛伐他汀治疗B组26例及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一般治疗,不予任何降脂药物;辛伐他汀治疗A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每天20mg;辛伐他汀治疗B组加用辛伐他汀,每天40mg。治疗1周后比较3组CRP及TNFα水平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及治疗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CRP、TNFα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治疗后与血清CRP、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组治疗后CRP和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辛伐他汀短期干预可阻滞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