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全胃切除术的6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后给予肠内外混合营养,对照组给予单纯肠外营养,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术后血清中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IgG以及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外混合营养可以有效缩短胃癌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支持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将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90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ALB值、PAB值、TF值无明显差异(P>0.05),EN组的排气时间、营养相关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N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胃癌术后营养状态效果相似,但肠内营养者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医疗负担小,感染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赖裕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142-143
目的对比分析肠外营养和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效果。方法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24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胃切除术进行治疗。随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实验组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行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和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及护理。方法随机抽选在我院进行老年胃癌胃切除术后患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通过精心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手术前后营养指标改变、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较术前体质量均有所下降,肠外营养组下降更为显著,早期肠内营养组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均较肠外营养组短(P<0.05)。结论老年胃癌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优于肠外营养,正确的护理方法能够确保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肠外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肠瘘患者行先肠外,再肠内+肠外,最后逐步过渡到肠外营养的支持治疗方法,比较肠内及肠外治疗后PA,IL-6,TNF-α及血浆内毒素的测量值。结果肠内营养治疗后PA,IL-6,TNF-α及血浆内毒素的测量值均优于肠外治疗后(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可保护肠道功能,减轻炎症,降低循环内毒素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应在腹腔引流通畅及腹膜炎症局限的前提下尽早使用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均在术后48h给予肠外营养,观察组在术后24h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的生化营养、免疫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肠道通气时间、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对照组术后1周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术前,且低于观察组术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营养支持后的血清CD3、CD4、CD4/CD8、CRP和IgM水平高于术前水平,且高于对照组营养支持后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道通气、肠道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营养相关费用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且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免疫力增强。较肠外营养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使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治疗区别,为临床合理选择营养支持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患者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值(SCr)、谷丙转氨酶(ALT)、血糖(GLU)、甘油三酯(TG).同时,在治疗前1天和治疗第14天分别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结果 治疗第14天测得的所有监测指标、NIHSS评分、CPIS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肠内营养组指标优于肠外营养组.结论 肠外营养途径营养效果较肠内营养确切,但肠内营养并发症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8.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应用于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38例胃腺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19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蛋白水平变化、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体质量、血清总蛋白及血清白蛋白均较术前下降;两组患者均为负氮平衡,但两组以上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平均进食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肠内营养组均低于肠外营养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可以促进肠道功能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安全、简便、经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 nutrition,TPN)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1年5月行胃癌根治术后患者75例,并将其分为肠内营养组和全肠外营养组,分别于术前第1天及术后第1天、7d对血清白蛋白(g/L)、血总淋巴细胞计数(109/L)及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结果肠内营养组与全肠外营养组患者的术后营养状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肠功能恢复较后者快、住院费用较后者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营养支持同肠外营养一样安全有效,但能促进肠功能恢复、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研究胃癌术后进行肠外营养支持与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的将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科进行胃癌根治术的94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应用肠外营养支持,试验组患者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时血清前白蛋白含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试验组患者血清总蛋白含量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较肠外营养支持更有益于患者营养状态的快速恢复,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及早恢复,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胃癌术后更为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胃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146例胃肿瘤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72例,肠外营养组(PN组)74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和淋巴细胞总数(TLC)、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比较治疗后24h尿素(Urea)和肌酐排泄量(Cr)、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A、HB、TF和TLC、IgA、IgG、IgM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63、2.143、2.204、2.195、2.263、2.187、2.248、2.177、0.752、2.011、2.137、2.141、2.136、2.077、2.056、2.033,均P〈0.05),治疗后两组PA、HB、TF和IgA、IgG、IgM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3、2.148、2.177、2.185、2.063、2.107,均P〈0.05)。EN组与PN组比较,Urea、Cr、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9、2.231、2.357、2.211、2.173,均P〈0.05)。结论胃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胃肿瘤患者早期的营养状态的改善,提高机体免疫力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分析。方法将邯郸市第一医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之间收录的58例胃癌手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19例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方法给予补充,B组19例患者采取肠外营养方法给予补充,C组20例患者采取肠内肠外联合的营养方法给予补充,观察三组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c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和胃肠的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与术后并发症情况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三组给予营养支持8d后的患者体内的转铁蛋白和血清白蛋白以及前白蛋白均明显的高于治疗后1d的情况,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营养支持8d后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癌手术后的患者采取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方法支持能够有效的降低术后的并发症和缩短胃肠功能的恢复时间。并且安全可靠.操作简单.佰得临床中府用和椎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外营养(TPN)与肠内营养(EN)的疗效。方法将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48例随机分为TPN组与EN组,每组2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各组血清蛋白的变化及免疫功能状况指标。结果 EN组与TPN组比较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14天,EN组的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TPN组(P<0.05);术后第7天两组CD4+T细胞、NK细胞、IgM、IgG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EN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可迅速恢复患者的免疫状态,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朱森雄  谢嵘 《安徽医药》2010,14(12):1443-1445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老年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30例)和肠外营养组(PN,30例)。检测手术前和手术后第四天、第十天营养指标和肝功能等变化,详细记录血糖变化,观察临床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波动较肠外营养组平稳(P〈0.01)。术后第四天EEN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和肝功能指标恢复明显高于PN组患者(P〈0.01)。并发症发生率EEN组少于PN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肠肿瘤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是一个较好的方法,方便血糖调控,同时可促进机体康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60例,A组早期同时给予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B组早期给予PN,1周后逐渐过渡到EN。进行有关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能从不同营养途经获得营养成分,A组2周时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B组(P〈0.05),且A组2周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预后亦优于B组,A、B两组间比较,A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B组,费用更节省。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联合进行EN、PN是临床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对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效果。方法将36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各18例。EN组采用液囊空肠导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PN组给予常规的营养支持。比较2组间手术前后体质量、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转铁蛋白水平,并观察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2组间手术前后体质量、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转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用于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可早期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肠内联合肠外营养(EN+PN)支持在危重症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将60例有部分或全部胃肠功能的危重症病例随机分为肠内联合肠外营养(EN+PN)支持组、完全肠内营养(TEN)支持组和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组,每组20例,对比观察营养支持前1d及营养支持后d7患者的体重指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且每天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营养指标比较:经EN+PN支持后,血清前白蛋白明显升高(P<0.01),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亦有升高(P<0.05);而TEN和TPN支持后,各指标结果无显著差异.三组对比,EN+PN支持组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EN组和PN组(P<0.05),体重指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无显著差异.并发症比较:EN+PN支持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EN组和PN组(P<0.05).结论:EN+PN支持更符合生理状态,有更好的代谢效应,能改善危重症病例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有部分或全部胃肠功能的危重症病例,应尽量早期采用.  相似文献   

18.
甘燕青  刘伟 《肿瘤药学》2011,(6):544-546
目的观察肺癌术后肠内营养与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患者细胞免疫以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肺癌术后患者12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60例)以及胃肠外营养组(60例)。分别收集患者术前、手术后1天、7天血液样本,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细胞亚群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术后1天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CD3、CD4、CD8以及NK细胞均呈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与术后1天比较,肠内营养组CD3、CE4、CD8、NK细胞以及CD19细胞均呈现升高,CD4/CD8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IgA、IgM、IgG以及C3表达水平在术后第7天呈现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治疗对于肺癌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的恢复可以发挥积极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治疗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65例SAP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研究组患者均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均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危重症评分(APACHE)情况、通便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当天APACH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评分均逐渐下降,研究组治疗后4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通便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转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对于SAP患者的治疗较肠外营养支持效果夏佳,但肠内营养不适于发病初期,因而临床应联合应用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