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二经脉交会规律初探241000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黄红十二经脉指手足三阳经脉及手足三阴经脉,在经脉循行上它们虽在起止处互相联结成“如环之无端”外,还在别处彼此相交。《灵枢·经脉篇》明确指出两经相交的如脾足太阴之脉“交出厥阴之前”,三焦手少阳之脉“交出...  相似文献   

2.
晓倪 《家庭中医药》2000,7(3):19-19
1 在经络系统中,沟通机体内外上下的主要是手三阴、足三阴及手三阳、足三阳共十二条经脉。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合称手三阴。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脾胃,下络大肠,  相似文献   

3.
近读贵刊1981年第6期“《伤寒论》三阳三阴实质之我见”一文,认为《灵枢·经脉》是《伤寒论》赖以发展的基础,断言“《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辨证论治是在《灵枢·经脉篇》十二脏腑经络分证论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此谈谈我们的看法。 1.两书所述证候不相对应:《灵枢·经脉》所述十二经咏证候是各自独立,没有传变,且每经均有虚有实、有寒有热。而《伤寒论》六经则既各有主证、主脉,各有偏虚偏实、偏寒偏热的不同,又相互关连、  相似文献   

4.
论经络学说与六经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经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其实质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素问·热论》篇和《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候是构成六经病证的主要依据。其针灸治疗大法,三阳证重在祛邪泻实,只针不灸或多针少灸;三阴证重在扶正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理论,是对经络学说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的六经学说是对《内经》三阴三阳理论的发展。在《内经》中记述和运用三阴三阳者大约有四个方面。一是经络之三阴三阳,多见于《灵枢·经脉篇》,系论十二经脉的循行及“是动”、“所生”病候,乃依据经脉循行人体的阴阳部位和所属脏腑属性而定。二是气化之三阴三阳,主要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诸篇。三是用以研究阴阳离合规律及开、合、枢等生理功能。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阴阳别论》的三阴三阳按照阴阳理论分述三阴三阳的病机、主病及推测预后等。四是热病的三阴三阳,主要对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江成林 《中医研究》2009,22(5):52-53
肺为脏、属阴,大肠为腑、属阳,两者相距甚远。《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其支者,以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又曰:“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肠……”由此可以看出,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两经的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故二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灵枢》的学习,对中医脏腑联系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浅述如下。《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络肺……属大肠……”《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入走肺,散之大肠……手阳明之正:……下走大肠,属于肺……”,由于脏腑在经络上的联系,它们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取类比象,由经络循行得知《灵枢》中的脏腑联系(以五脏之间联系为例):脾可济养心肺,肾可济养心肺肝,心可济养肺,肝可济养肺。脾异常亢盛可顺经络循行方向即″流向″耗伤心肺,肾异常亢盛可顺经…  相似文献   

8.
1 手按摩与足按摩的作用机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实四肢”。《灵枢·动输篇》曰:“夫四肢末阴阳之会也,此气之大络也。”《素问·手足阴阳流注论》亦载:“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十二经也。”经络标本根结理论也认为,经脉之根始于四末,经脉之本在四肢。以上论述均强调说明了四肢的末端是阳气之根、阴气之本所在,而且与十二正经密切联系。由于位于手足部位的经穴(多为特定穴)在临床治疗中不仅具有近治作用,而且具有治疗循经远端的头面、躯干、脏腑病的远治作用,并可作为疾病的反应点用于协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六经证治与经络学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经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其实质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素问·热论》篇和《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候是构成六经病证的主要依据。其针灸治疗大法,三阳证重在祛邪泻实,只针不灸或多针少灸,三阴证重在扶正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理论,是对经络学说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与五输穴向心性循行方向相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瑞  唐玉秀 《中国针灸》1998,18(4):235-238
在经络腧穴理论中,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十二正经的循行次疗是依《灵枢·逆顺肥瘦》的:“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足经脉依表里经及同名经的顺序依次相传,从而构成气血运行的“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环路。五输穴则是分布于十二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重要部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相似文献   

11.
心包经某些经穴—心脏的相关联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正> 经穴—脏腑相关理论是经络学说的核心,每条经脉在体表既有特定的循行路线,又以其所属的脏腑而命名,正如《灵枢·海论篇》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表明经络与脏腑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于心包络……,是主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阳痿从肝论治及其机理的报道屡见不鲜,但对肝与性的关系、肝对性功能的调节机理却鲜有探讨者。笔者仅就肝与男性性功能的关系初探如下。1 肝与阴器相关肝经与阴器的关系: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肝之经脉名足厥阴经,《素问·举痛论》说:“厥阴之脉,络阴器,属于肝”。《灵枢·经脉》说:“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足厥阴之别……循胫上  相似文献   

13.
<正> 人体三阴三阳是运用阴阳理论于认识人体过程中,针对经脉提出来的。《素问·阴阳离合论》未必是它的定名之作,但该篇直书“名曰太阳”等,为《内经》其它文章所无,却与定名有关。故它虽以阴阳离合立论,伸明三阴三阳符合阴阳之道,实际上说明六经的定名。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据考证早于《内经》。若将《阴阳离合论》与帛书经脉部分两相对照,有三处相同。一、帛书《足臂十一灸经》诸脉起于四肢,作向心性循行;《阴阳离合论》所述诸脉“根起”于肢端,依马莳所说“脉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则也作向心性循行。二、帛书《阴阳十一灸经》有肩脉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三阳三阴实质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伤寒论》三阳三阴(亦称作“六经”)的实质问题,历代医家都进行过探索,尤其是近年来,研究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有指为足之六经络,或划分表里六部位;有称作伤寒六阶段,或概括疾病六类型;有阐以气化理论,或证用脏腑学说;有论据阴阳胜复,或共脏腑、经络、气化三者而立说;等等观点,发隐就明,有裨后学。然《伤寒论》三阳三阴的实质究竟为何?尚未能统一认识。笔者认为,欲弄清三阳三阴实质问题,首先就得了解《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辨证论治赖以发展的基础是什么?考诸家之言,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素问·热论》六经分证  相似文献   

15.
《类证活人书》的"足六经",即"足六经脉",却误为"经络",后人对"六经"的争论,与单用简称的"经"也有关系,如果用固有全称"经脉"概念,"六经"就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素问·热论》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省掉了后面的经脉,导致"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的误解。《素问·热论》是外感热病的六经脉分证,未形成系统辨证论治理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辨证论治是系统理论,是在《素问·热论》六经脉分证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成都老官山汉墓天回医简手三阳脉首次出现同《灵枢·经脉》于经脉前冠以“手”字的特征,为研究早期经脉形成演变过程提供了新的借鉴和思考。本文以手三阳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老官山经脉简书及《灵枢·经脉》等经脉文献,对其循行和证候演变进行探讨,发现手三阳脉循行逐渐明确了以远端手指作为起点并随后经过臂、肘、肩而最终达到头面部,其病候也相应随之不断增加,并以上肢体表证候为主。其中老官山手三阳脉与早期经脉文献联系密切,又与《脉书》重合最多,而《灵枢·经脉》中又不乏可见到从老官山内容改编而来的痕迹,反映了早期经脉学说的不同面貌,有待以后更多出土经脉文献的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7.
膝骨关节炎六经辨治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六经辨证以三阴三阳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膝骨关节炎(KOA)病机以肝脾肾亏虚为主,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而六经与脏腑相连,十二经络中足三阳、足三阴经络的走行均绕膝关节,KOA与经络病变密切相关,故可从六经辨治KOA。KOA发病之初多因六经外感所致,病在三阳,病性多实;病变后期,多及三阴,病性多虚。因此,其治疗原则可概括为:病在三阳,发汗祛邪、调和营卫、利湿化瘀、通络止痛治其标;病在三阴,温经养血、调畅气机、温补脾肾、强筋壮骨治其本。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分别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具体辨治。  相似文献   

18.
日晡潮热即下午3~5时(申时)热势较高,教材解释是由于阳明经气旺于申时;而按照子午流注学说申时应是膀胱经气旺盛之时。鉴于两者矛盾之处,从《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中六经概念的不同出发,得出《黄帝内经》所谓六经为六条经脉的总称,《伤寒论》之六经为三阴三阳六病,分别指代外感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而所谓阳明经气旺于申时混淆了六经经脉与三阴三阳六病的概念,有失妥当。  相似文献   

19.
陈芳  周荣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9):161-161
耳穴是耳廓皮肤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沟通的部位。诸多中医典籍皆有论述,如《杂病源流犀烛》言:“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灵枢》日:“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医学真经》说:“十二经脉,上终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丹溪心法》说:“盖十二经络,上络于耳”、“耳为诸宗脉客所附”,《类经国翼》说:“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耳中”。  相似文献   

20.
②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灵枢·经脉篇》)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再从心中出而联系心系,向下过横膈膜,联络小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