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丙型肝炎病毒(HCV)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HCV的检测对于控制传播、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病毒检测方法包括病毒的分离、血清学方法、现代免疫学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HCV基因分型有血清学分型、型特异PCR、型特异探针杂交、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核酸序列分析和酶切分型法等。  相似文献   

2.
(一)PCR检测O HCV-RNA 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在血液和肝组织中的含量均很低,基本上无法以常规的杂交(hybridization)技术进行检测.HCV抗原含量也极为低下,难以用即使最为敏感的方法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3.
史璇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33(8):845-846,866
目的 探讨HCV 核心抗原在HCV 感染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丙肝核心总抗原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丙型肝炎抗体检测采用第三代酶联免疫法.所有血清标本均进行HCV-RNA 和肝功能检测.丙肝核酸定量采用PCR- 荧光探针法;肝功能检测采用紫外连读检测法.结果 90 例中,HCV-cAg 检测阳性率为42.22%(38/90).HCV-cAg 阳性组HCV-RNA 阳性率100%(38/38),显著高于HCV-cAg 阴性组的71.15%(37/52).阳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异常率63.16%(24/38),显著高于HCV-cAg 阴性组的40.38%(21/52),两组间比较(P<0.05).HCV-cAg 阴性组中59.62% (31/52)的患者ALT 在正常范围内(ALT<40U/L),显著高于HCV-cAg 阳性组的36.84%(14/38) ;而HCV-cAg 阳性组中36.84%(14/38)ALT 值均>100U/L,明显高于HCV-cAg 阴性组的9.62%(5/52).两组间比较(P<0.05).丙肝核心抗原HCV-cAg 和HCVRNA有很好的正相关性,HCV-cAg 与ALT 水平也有一定相关性,可以反映肝功损害程度.结论 丙肝核心抗原HCV-cAg是慢性丙肝感染良好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与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与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的关系。方法:对38例抗-HCV阳性的丙型肝炎(HC)病人,用酶标仪测血清抗-HCVOD值,同时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led-PCR)检测血清HCVRNA。结果:38例抗-HCV阳性的HC病人中23例HCV RNA阳性,即60%的HC病人存在病毒血症;在不同的抗-HCV OD值范围内HCV RNA检出率不等。HCV RNA检出率随抗-HCV OD值增高而增加(P<0.01)。结论:①血清抗-HCV与血清HCV RNA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②抗-HCV OD检测对HC的诊断及判断HC病人是否存在病毒血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郭亮  陈享 《广东医学》1994,15(6):413-413,412
应用ELISA法检测抗-HCV抗体的阳性检出率不及PCR法检测HCV RNA。据文献报道HCV的感染率高于抗-HCV抗体检测的结果,而PCR法可检出携带者血内少量的丙型肝炎病毒,因此被视为较有效的检测手段。我们对本院各科送检丙型肝炎的部分标本及少量献血员标本进行抗-HCV抗体和HCVRNA的检测,以比较两种方法在临床检验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滚环扩增(RCA)技术结合特异性表面等离子共振(SPR)金膜芯片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方法。方法根据丙型肝炎x-tail区域的特异检测序列,设计并合成针对RCA法检测HCV的探针和引物,分成3组(实验组、阴性样品组和阳性样品组)进行RCA实验,验证RCA法检测HCV的特异性。将模板浓度按10倍梯度稀释,评价SPR技术结合RCA法检测的检测限。在普通金膜芯片的基础上进行表面化学处理,形成高特异性核酸芯片,用抗蛋白实验验证芯片抗蛋白能力。采用双通道SPR仪对RCA反应及信号放大反应进行实时观测。运用SPR技术结合RCA法检测63例临床血液样品,并与Real-Time PCR法比较,评价其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SPR技术结合RCA法对HCV阳性标准品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 pmol/L,低于Real-TimePCR法的检测限(0.1 nmol/L)。SPR芯片具备良好的抗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能力。双通道SPR仪对RCA芯片系统的检测信噪比为100,实现了对HCV的检测。对临床样品的检测灵敏度为90.0%(27/30),特异度为84.8%(28/33)(χ2=8.10,P=0.004)。结论 SPR技术结合RCA法将生物传感技术及原位扩增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快速、非标记和实时检测HCV。  相似文献   

7.
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及基因组cDNA扩增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载量与抗-HCV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与符合性。方法 用FQ -PCR法检测82份抗-HCV阳性的血清,同时用不同生产厂家的试剂检测抗-HCV及ALT含量。结果 82份抗-HCV阳性的血清中HCVRNA的阳性率为62 .19% ;5 1份HCVRNA阳性的血清中ALT异常率为5 4.90 % ,且ALT异常率随HCVRNA载量升高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性(r =0 .916,P <0 .0 0 1)。结论 HCVRNA、抗-HCV和ALT三者联合检测,对HCV感染者的筛选、药物治疗的评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般而言,RNA病毒的复制,主要作用酶为RNA 聚合酶,所以RNA病毒不具有恒定的读码结构,其染 色体RNA复制时,碱基易被置换,故基因变异发生率 高。丙型肝炎病毒的RNA长度为9.4kb.呈单链(正 链)的RNA病毒,目前已知其有多种基因变异,按碱基 排列相同与否,至少可以分为Ⅰ、Ⅱ、Ⅲ、Ⅳ四个基因 型。而且同一种基因型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又有许 多种碱基排列的多样性。与变异有密切关系的区域位 于编码病毒外壳区内的超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相似文献   

10.
王泽  刘兴明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4124-4125
目的: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测定丙型肝炎病毒在临床的应用。方法:用FQ-PCR检测378例怀疑HCV感染的临床标本,并同时采用ELISA检测抗-HCV,用生化仪测定ALT水平,了解样本中HCQ-RNA含量与抗-HCV及ALT的相关性。结果:378份标本中216份HCV-RNA含量高于103拷贝/ml,348份抗-HCV阳性,156份ALT异常,经统计分析每两者间其有明显相关性。结论:FQ-PCR技术检测HCV-RNA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丙型肝炎病毒(HCV)E区、C区、NS3区单克隆及多克隆抗体以及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血清中IgG抗体作为特异性第一抗体,分别应用LSAD、改良PAP及直接酶标法对65例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冰冻及石蜡包埋标本进行HCV抗原检测,其中以NS3区抗体、LSAB法的检测结果较为理想(检出率27.7%~29.2%)。HCV抗原呈肝细胞胞浆弥漫型、胞核型及胞浆类包涵体型表达。阳性肝细胞多呈单个散在分布。急性丙型肝炎比慢性丙型肝炎的HCV抗原检出率更高且抗原颗粒的分布与病理损伤呈正相关,炎症区浸润的淋巴细胞中可见阳性颗粒;而慢性丙型肝炎肝组织中HCV抗原与病理损伤无明显关联;支持急性丙型肝炎的肝细胞损伤由病毒的直接作用及免疫攻击协同所致,而慢性丙型肝炎则以免疫反应引起肝细胞持续损伤为主。胞浆弥漫型HCV抗原表达是急性或活动性病变时的主要表达形式,而胞核型HCV抗原表达多见于病变静止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血浆或血清样本中人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因型,建立了基于MGB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方法在HCV基因组型特异性碱基的聚集区域设计荧光定量PCR引物及探针,为保证特征特异性及高分辨率,选择设计MGB探针,然后将PCR扩增的产物先进行基因克隆,而后制备病毒样颗粒做为阳性质控品,从而建立完整的MGB探针法的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最后对该检测体系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成功建立了基于MGB探针的HCV荧光定量PCR的基因分型检测体系。方法学评价显示,该检测体系的灵敏度达100IU/mL;重复性好;特异性良好,以多种血浆病毒的核酸样品为模板进行检测时结果全为阴性。结论本研究建立基于MGB探针的HCV荧光定量PCR的基因分型检测方法,可定性检测血浆或血清样本及血液制品中的人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因型及含量,对于该疾病的研究及临床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丙型肝炎病毒抗原的免疫组化检测及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丙型肝炎病毒(HCV)E区、C区、NS3区单克隆及多克隆抗体以及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血清中IgG抗体作为特异性第一抗体,分别应用LSAB、改良PAP及直接酶标法对65例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冰冻及石蜡包埋标本进行HCV抗原检测,其中以NS3区抗体、LSAB法的检测结果较为理想(检出率27.7%-29.2%)。HCV抗原呈肝细胞胞浆弥漫型、胞核型及胞浆类包涵体型表达。阳性肝细胞多呈单个散在分布。急性丙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分析HCV感染者血清中是否存在交叉反应性中和抗体。 方法以分泌表达HCV包膜E2蛋白真核表达质粒转染的293T 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HCV E2蛋白作为检测抗原,建立检测HCV E2抗体的ELISA方法,检测32份HCV抗体阳性的慢性丙肝患者血清,然后用免疫荧光分析血清与HCV全长包膜蛋白表达质粒转染的293T细胞的结合反应,再用5株HCV假病毒(HCVpp)及两株细胞培养产生的HCV(HCVcc)为模型分析血清的病毒中和活性。 结果32份HCV抗体阳性血清中,26份血清可检测出E2抗体,阳性率81.3%。其中HCV RNA阳性的12份血清均为E2抗体阳性,E2抗体水平与HCV RNA水平负相关。HCV E2抗体阳性血清对5株HCVpp以及两株HCVcc的感染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中和作用,中和活性与E2抗体水平相平行。结论HCV感染可诱导保护性体液免疫应答,丙肝患者血清中存在交叉中和抗体,提示开发能诱导广泛交叉中和抗体的丙肝疫苗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胶体金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丙型肝炎抗体的检测结果,分析丙肝抗体阳性患者HCV-RNA检测结果.方法 采用ELISA法和胶体金试纸条检测1000例患者血清中丙肝抗体;用FQ-PCR检测抗体阳性者血清HCV-RNA.结果 1000例患者ELISA检测抗HCV阳性15例,胶体金检测抗HCV阳性13例,对ELISA抗HCV阳性者HCV-RNA阳性5例,胶体金抗HCV阳性者HCV-RNA阳性5例,胶体金法检测的阴性和阳性结果与ELISA法总的一致性分别为100%和86.7%.阳性标本的S/C在1以下时,试纸条的检测结果与ELISA一致性为0.0%;阳性标本的S/C在1以上时,阳性标本的检测结果一致性为100.0%.结论 胶体金法和ELISA法对HCV感染强阳性者一致性较高,对弱阳性者一致性差,对前两者阳性结果时,应进一步检查HCV-RNA,以确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江西地区HCV基因型分布。方法: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分析89例HCV-RNA阳性病人HCV的基因型。结果:89例HCV-RNA阳性中,HCVⅡ型81例,占91.01%(81/89);HCVⅢ型7例,占7.87%(7/89);HCVⅡ/Ⅲ混合型1例,占1.12%(1/89)。HCVⅡ型81例中,急性丙型肝炎5例,慢性丙型肝炎75例,占92.6%,肝功能正常,HCV慢性携带1例。HCVⅢ型7例中,急性丙型为3例,慢性再型肝炎4例,占57%,HCVⅡ/Ⅲ混合型1例,为急性丙型肝炎。结论:江西省丙型肝炎基因基以Ⅱ型为主,占91.1%,与HCVⅢ相比较,HCVⅡ型感染与慢性肝炎有更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慢性丙型肝炎患的血浆及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丙型肝炎病毒的存在及存在形式。方法: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2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的血浆及PBMC中的HCV。结果:在70例抗-HCV及血浆HCV RNA阳性的患中有21例(30%)的患其PBMC内存在HCV RNA正链,仅1例存在HCV RNA负链,在54例抗-HCV阳性,血浆HCV RNA阴性的患中,仅有2例(3.7%)检出HCV  相似文献   

19.
丙型肝炎病毒(HCV)曾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988年Coo等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HCV的基因克隆。1991年将其归类为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主要经血液、体液传播。随着对HCV认识的不断深入,许多检测方法问世。从抗体检测到病原体检测以及感染性、生化指标的检测,形成了对HCV的全方位检测,极大地提高了HCV诊断的准确率。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检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丙型肝炎患者的筛查和诊断的检测项目,为丙型肝炎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传播的传染病[1],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主要致病因子.阻断HCV传播的主要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抗体(抗 HCV)筛选供血员.然而抗 HCV的出现是在HCV感染后的6~12周(窗口期),所以抗 HCV阴性并不能排除携带HCV具有传染性的可能.而HCV核心抗原(HCVCAg)的检测可将HCV的检测的窗口期缩短到15d,降低了HCV经血传播的风险.本文对150例丙型肝炎患者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的检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