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人工椎间盘和人工髓核置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腰椎人工椎间盘的研究 ,已经经历了近 40年历史 ,特别是近 10年的发展和应用 ,逐渐步入轨道 ,并取得进展。椎间盘外围是交叉复层纤维结缔组织 ,其内为黏弹性组织 ,共同构成一个椎间盘单位 ,连接着上下椎体 ,不仅有稳定脊柱、吸收震荡作用 ,还有传递载荷、分布应力的能力 ;既保证脊柱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又限制其过度活动。由于腰椎的活动范围特别大 ,作为脊柱功能单位的腰椎间盘是负载活动的中心 ,所受的是压缩、弯曲、扭转的联合负载 ,同时产生张应力、压应力和剪切力。Anderson(1977)认为坐位时腰椎间盘的载荷为躯干重量的 3倍 ,活动时还…  相似文献   

2.
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退行性椎间盘病变(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引起的腰腿痛越来越普遍,传统的椎间盘髓核摘除和(或)脊柱融合术在缓解疼痛及维持脊柱节段稳定性方面疗效肯定。但随着对椎间盘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研究的深入,由椎间盘髓核摘除所导致的脊柱生物力学和结构紊乱已经引起骨科医师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人工髓核置换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工椎问盘经过40年的研究和发展,已近成熟,达到了临床试用阶段,其结果令人振奋^[1.2]。人工椎问盘技术包括人工全椎间盘和人工髓核。现将人工髓核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PDN-SOLOTM人工髓核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和评估PDN-SOLO^TM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人工髓核置换,其中L4-5,13例,L5S19例。结果均获3个月随访,20例术前腰腿痛症状消失,步行可超过2000m。2例腰腿痛症状稍有减轻但不明显。手术优良率达90.9%。无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人工髓核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重建椎间盘的解剖和功能,对预防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远期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脊柱外科领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退变早期通常采取单纯髓核摘除术,发展到晚期则采用减压内固定融合术。随着腰椎间盘置换术的日益成熟,维持退变节段的活动度已开始成为脊柱外科的焦点。腰椎间盘置换术的理论优势就在于长期缓解病变节段引发的疼痛,重建退变椎间盘的高度来防止相对应神经组织损害,维持病变节段的活动度来预防临近节段及对应的后柱小关节面的病变。本文详细描述了与腰椎人工椎间盘假体相关的理论,包括正常腰椎活动节段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变化,同时对于目前应用最广泛的3种椎间盘假体的早期临床随访结果作一综述,对其临床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6.
人工全腰椎间盘置换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d isc d isease,DDD)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是成年人疼痛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传统观念认为腰椎融合术的临床效果是成功的,但它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手术,没有保留脊柱的生理运动功能。现已证实腰椎运动节段的融合加快了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退变〔2〕。腰椎功能解剖学和生物力学领域深入的研究使得不同构造和材质的现代人工椎间盘装置的发展成为可能。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 ial d isc rep lacem ent,ADR)作为腰椎融合之外治疗DDD的另一合理的选择,目的是使退变椎间盘引起的疼痛得到长…  相似文献   

7.
腰椎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附20例随访)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的效果。方法和结果:为了减少采杂念璋盘突出症手术后的后遗症,我们设计了人工髓核置换的手术。临床已地20例,除一例掉出来外,19例随访2~6年,疗效优良,能够维持椎体间术前高度。随核假体是椭圆形用硅橡胶制成。通过流行的后路椎间盘摘除手术进路,利用特制的注入器将假体注入椎间盘中央。因纤维环上切口小,假体恢复圆形后比切口大,不易掉出亚例掉出来的原因和防止方法作了介绍。文中从  相似文献   

8.
下腰痛(lowbackpain)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椎间盘退行性病变(discdegenerationdisease ,DDD)则被认为是主要致病原因。当前,用于治疗与DDD相关疾病的手术主要有两种:椎间盘切除术和脊柱融合术。虽然椎间盘切除和脊柱融合在减轻疼痛方面取得了相对较好的近期效果,但手术改变了脊柱的生物力学,可能导致其周围组织和邻近椎间盘的进一步退化[1~4 ] 。近年来,人们致力于探求合适的人工假体替代退变椎间盘的全部或其中一部分,以求恢复椎间盘的解剖和功能。这就产生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discreplacement ,ADR)。替换退变的全部椎间盘者,…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人工髓核置换术的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L1~S1),制成三种L4~L5运动节段的试验模型:正常腰椎,椎间盘髓核切除术后,人工髓核植人术后,分别对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记录不同运动状态下脊柱节段运动范围(ROM)的改变情况。结果 与正常脊柱组比较,去髓核组运动节段活动明显增大(P〈0.05),稳定性下降,人工髓核植入组与去髓核组比较运动节段活动明显减小(P〈O.05),与正常脊柱组相比较,运动节段活动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腰椎椎间盘人工髓核的植人能较好地恢复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后运动节段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髓核成形术是近些年提出或完善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新型治疗方式.本文着重介绍了椎间盘源性腰痛髓核成形术的产生、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技术方法、术后处理、临床疗效及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11.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最常见的病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组织工程修复椎间盘退变是近年来脊柱外科领域基础研究的热点,研究开发符合椎间盘结构与功能的移植物,对退变椎间盘进行功能重建,已成为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2].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评价人工髓核假体(prostheticdiscnucleus,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方法2002年3~6月,共施行PDN置换术20例,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38.4岁;均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L4-5 17例,L5S1 3例;病程6个月~10年,平均26.7个月。均采用单枚PDN置入,PR725型15例,PR925型1例,PR525型1例,PW725型2例,PW525型1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消失,运动功能明显改善。17例获得1~3个月随访,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15.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84,P<0.01), 无早期假体移位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包括一过性腰部酸痛和低热。结论PDN置换术能有效恢复退行性椎间盘病变患者的椎间盘高度,近期效果肯定,多数国人适合置入单枚PR725型PDN。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髓核退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腰椎间盘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单元,由纤维环、髓核和软骨终板三部分组成。由于生理性及病理性因素的影响,腰椎间盘容易发生退行性变。腰椎间盘的退变被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病理基础。其中髓核的退变较纤维环和软骨终板更明显,主要表现为水份含量的降低、蛋白多糖浓度的下降和成分的改变。其生物力学特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正常的载荷传递和吸收功能减弱,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同时影像学上也有相应的表现。如何正确地评价髓核的退变,关系到临床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估计。1 髓核退变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正常髓核位于椎间盘中央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9):1790-1792
椎间盘退变是造成下背部疼痛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应用髓核假体可以较好的模拟自身正常的髓核组织,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短期效果。水凝胶因其出色的力学特性以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而成为髓核假体的热门材料。而应用干细胞复合可降解水凝胶再造髓核,也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人工髓核(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置换术对维持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的作用。方法:自2002年2月至2003年11月采用单枚PDN置换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5例,将术后平均随访24、36、48个月的57例患者分为A组(23例)、B组(22例)、C组(12例),观察各组术后的主观症状、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ROM)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并统计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除C组2例假体脱出,二次手术取出外,其余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A组术后第24个月手术节段平均ROM为15.2°,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4.2%;B组术后第24个月平均ROM为13.5°,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12%,第36个月平均ROM为13.2°,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12%;C组术后第24个月平均ROM为13.0°,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12%,第36个月平均ROM为13.0°,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17%,第48个月平均ROM为13.2°,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18%。结论:单枚PDN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维持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尚不能有效保持椎间隙高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早、中期并发症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2002年2月~2004年8月采用单枚人工髓核假体(prosthetic disc nucleus-pulposus,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其中65例获得24~48个月随访(平均36个月),男45例,女20例;平均35.2岁。病程6个月~10年。其中L3,4 1例,L4、5 ,35例,L5S1 29例。将术后平均随访时间达24、36、48个月的65例分别分为A组(30例)、B组(23例)、C组(12例)。随访评价包括:临床疗效评分,X线、MRI检查并测量椎间隙高度,观察假体移位,软骨终板变化情况。[结果]主要并发症包括:术后3d内即出现一过性腰痛24例,1—3个月发生假体脱出3例。24个月~48个月随访时观察到软骨终板损伤39例,假体下沉32例。A组术后第24个月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约4%;B组术后第36个月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约12%;C组术后第48个月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约18%。[结论]单枚PDN假体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并发症:早期假体脱出,中、远期并发症包括软骨终板损伤、假体下沉。因此,应慎重开展此项手术,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人工髓核(PDN)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随访自2002年3~7月采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均为单间隙病变,手术节段为L_(4~5)11例,L_5S_1 8例,随访时间32~37个月,平均35.3个月。结果19例术后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减轻,2例出现假体移位,1例出现假体脱出,7例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后出现不同程度丢失,2例出现终板塌陷。结论人工髓核置换治疗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存在一些潜在并发症,在选择PDN置换还是椎间融合时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8.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髓核置换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短期疗效观察结果。方法对2002年2月~2003年5月接受人工髓核置换术的28例患者,进行短期随访,时间6个月~1年9个月,平均1年2个月,通过其自觉症状变化及X线片情况,初步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人复查X线片,术后椎间高度不同程度恢复,未见有髓核位置的明显变化,也未发现有终板塌陷的现象。患者下腰椎活动度及腰痛均有改善。结论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是脊柱解剖与功能重建的一种趋势,术后合理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正中人路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7例.患者均经6个月以上的非手术治疗且效果不满意.结果 随访12个月,均无假体移位.术后症状显著缓解或消失(P<0.01).脊柱向前、向后及侧屈度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Oswestry疼痛功能指数评分由术前平均为(61.5±2.3)%降至(17.3±1.4)%(11%~18%)(P<0.01).X线侧位片显示椎间盘高度术前(8.6±0.3)mm,术后12个月为(10.2±0.2)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显著,但病例和假体的选择及手术技术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腰椎椎间盘置换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椎间融合术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是目前全世界用于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背痛最广泛的手术方法,但其不足之处,如病变节段融合后相邻运动节段退变加速也日益受到临床重视,医学界一直在寻求保留病变节段运动功能的治疗手段。保留病变节段运动功能的理念最初见于1966年Fernstrom尝试的椎间不锈钢球植入,此后围绕人工椎间盘的研究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