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心理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及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心理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及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作用。方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及慢性精神分裂症进行为期4用的心理教育并随访1年,比较BPRS、SI、GAS、SDSS及复发、服药情况。结果心理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和慢性精神分裂症均有良好的康复作用,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作用优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结论对精神分裂症越早进行心理教育康复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长期效果。方法 对 87例利培酮治疗出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为期 3年随访 ,以总体印象量表 ( CGI)、副反应量表 ( TESS)及社会功能缺陷量表 ( SDSS)评估利培酮治疗的社会功能恢复状况 ,临床疗效及药物副反应等 ,并与同期氯氮平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87例进行对照。结果 利培酮组 CGI得分中EI:1 .88± 0 .81较氯氮平组 1 .48± 0 .5 1显著性增高 ( P<0 .0 5 )。利培酮组与氯氮平组 SDSS评分分别为 3 .2 2± 2 .5 6和5 .5 3± 2 .5 1具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0 1 )。TESS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并不显著 ,但是副反应表现不同。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 ,3年内复发率分别为 1 1 .49%和 3 1 .0 3 % ,( P<0 .0 0 1 ) ,再住院率分别为 9.2 0 %和 45 .98% ( P<0 .0 1 )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两种药物治疗出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以长期疗效、社会功能的恢复及预后利培酮组优于氯氮平组 ,因此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应首选利培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0例在河南省洛阳荣康医院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平均住院45天以上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在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再接受健康教育,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在入组前及实验的第2周,第4周分别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测评,在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进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测评,出院1个月后对所有患者和家属进行服药依从性的回访。结果接受健康教育的实验组在第2周、第4周的BPRS评分较对照组评分低。两组间采用t检验,显示第2周评分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5);第4周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73,P<0.01)。出院时实验组患者CGI"疗效总评(GI)"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采用t检验,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5,P<0.01)。出院1个月服药依从性实验组较对照组好,采用χ2检验,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0.29,P<0.01)。结论健康教育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可以帮助改善症状、增进疗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药物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干预组实施家庭心理干预措施1年,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分别于入组时及干预结束时进行评估.结果 入组时,两组量表评分差...  相似文献   

5.
认知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远期疗效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 (心理治疗 )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 1998年6月以来 2 5 1例首次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于治疗的第三个阶段随机分为抗精神病药物合并心理治疗组 (研究组 ,12 6例 )及单用抗精神病药物组 (对照组 ,12 5例 ) ,两组均采用同样的药物维持治疗。研究组服氯氮平 (12 7 5± 73 1)mg/d (4 5例 ) ,利培酮 (2 4± 1 4)mg/d (81例 ) ;对照组服氯氮平 (12 3 2± 77 3 )mg/d (4 7例 ) ,利培酮 (2 3± 1 6)mg/d (78例 )。经 2年的随访观察 ,分别对两组的复发率 ,自知力评分 ,服药依从性 ,和阴阳性症状评定量表 (PANSS)总分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研究组的自知力好于对照组 (P <0 0 1) ;研究组的PANSS总分及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1~ 0 0 5 )。结论 :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 ,可提高患者的疗效及服药依从性 ,减少疾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Hcy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和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纳入首发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6例;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56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的精神病理症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受试对象的血清Hcy水平。比较两组血清Hcy水平,分析血清Hcy水平与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以及PANSS评分间的关联。结果:精神分裂症组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1.2±4.5)mol/L vs.(6.0.±3.6)mol/L,P0.001],血清Hcy水平与PANSS总分(r=0.28)及阴性症状总分(r=0.52)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Hcy升高且与较高的阴性症状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综合干预对恢复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200例恢复期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均服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干预组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对照组患者不进行干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 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评定。结果治疗前,干预组患者各量表评分总分及各因子分得分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干预有利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减轻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焦虑状态评定量表对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测评,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研究人员制定的护理干预对策,对照组仅接受精神科护理常规.结果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焦虑情绪较重,通过干预实验组焦虑情绪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采取多种形式的护理干预,能改善其焦虑情绪,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9.
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复发率和病残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把 90例精神分裂症痊愈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 ,干预组实施药物治疗和 1年的家庭心理干预 ,1年后随访 ,使用修改版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 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 ( SDSS)进行比较。结果 经 1年的家庭心理干预后 ,干预组的 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 t=2 .65~ 5 .89,P<0 .0 1 )。 1年后随访 ,两组患者的治疗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有显著差异 (χ2 =4.89~ 1 5 .44,P<0 .0 5或 P<0 .0 1 )。结论 家庭心理干预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 ,提高疗效 ,改善社会功能 ,对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首发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P50感觉门控特征的差异。方法:招募门诊与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97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97例,正常对照253例。采用听觉配对刺激条件-测试范式对所有受试者进行P50指标测量。将S2波幅与S1波幅的比值作为主要结局指标。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组S1潜伏期、S2潜伏期均高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组与正常对照组(均P<0.001)。首发精神分裂症组和正常对照组S1波幅与S2波幅比值低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组[0.4(-0.4,1.7),0.4(-0.7,2.0) vs.0.6(-2.3,4.0),均P<0.05]。慢性精神分裂症组S1波幅与S2波幅差值小于首发精神分裂症组和正常对照组[1.2(-3.9,9.2)μV vs.1.7(-1.0,6.7)μV,1.9(-2.3,8.9)μV,均P<0.01]。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P50感觉门控功能缺陷可能较首发患者严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S1潜伏期、S2潜伏期延长可能为感觉门控功能的代偿表现。  相似文献   

11.
自知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知力对精神分裂症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以药物维持治疗,研究组合并自知力教育。观察1年。以BPRS(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病情轻重及自知力障碍程度,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3个等级,并统计观察期间再入院率。结果研究组6个月后BPRS评分,自知力障碍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至观察结束差异更趋明显(P〈0.01),治疗依从性,再入院率观察结束时.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结论自知力教育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依从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依从性的有效方法。方法 用就诊顺序随机法 ,将 2 0 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 (单号 )和对照组 (双号 ) ,在健康教育前、后用自制量表评定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结果 试验结束后 ,试验组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比试验前明显增高 ,且比对照组也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 )。结论 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的依从性 ,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绘画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绘画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远期疗效。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绘画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进行药物加用绘画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用BPRS量表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于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1年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BPRS、ITAQ评分、治疗依从性和社会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以绘画组显著较好(P0.05);并维持至出院后1年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绘画组和对照组SDSS评分分别为(10.7±1.3)分和(10.3±1.2)分,出院后1年分别为(7.2±0.9)分和(4.2±0.8)分,以绘画组优于对照组(P0.05);病情复发率和再住院率均以绘画组显著较低(P0.05)。结论绘画治疗增强了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提高了自知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能长期保持,有效降低病人的复发率和再住院率,有益于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会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健康教育对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作用。方法对2003年7月~2004年6月120例首次住我院治疗并临床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不平衡指数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接受同样的药物维思通维持治疗。对研究组进行半年继续健康教育;于试验前及1年半后,分别对两组的复发率、自知力评分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进行评分和比较。结果研究组复发率(10.6%)低于对照组(30.2%,P<0.05);研究组自知力评分试验后[(2.9±0.8)分]低于试验前[(3.0±1.2)分],P<0.05,而对照组由(2.8±1.2)分升至(5.4±2.4)分,(P<0.01),研究组BPRS总分及主要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继续健康教育,对预防疾病的复发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在精神分裂症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既往出院后未进行电话回访的患者为对照组,从出院后开始进行系统电话回访的患者为研究组,出院电话回访1年后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以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精神健康信念形成率、健康行为形成率、治疗的依从性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DAS)等作为评价指标。结果两组比较,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χ2=225.17,精神健康信念形成率χ2=190.60,健康行为形成率χ2=137.49,治疗的依从性χ2=81.26,WHO-DAS的χ2=276.34;P均0.001。两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电话回访可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供系统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帮助建立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减少复发率,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社会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6.
蔡慧萍  吴小华  李敏莉 《医学信息》2019,(11):179-180,187
目的 探究延续性护理对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出院指导,观察组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当天、出院后3个月、出院1年的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 出院3个月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93.30%)高于对照组(66.70%),出院1年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80.00%)也高于对照组(3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EQ-5D-5L生活质量量表中行动能力、自我照顾、日常活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院外服药依从性,巩固出院后的治疗效果,从而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自我照顾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其社会回归。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社区精神科医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了解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改善情况。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56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分组进行技能训练并布置作业,由家属督促患者完成。培训结束后兼职医师定期上门指导并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研究前后1年分别与社区中50例不经培训的对照组患者进行药物依从性、FIS、PANSS、MRSS、ITAQ评分比较。结果研究前两组服药依从性无显著差异(χ2=0.08,P>0.05);1年后,干预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明显好于对照组(χ2=20.72,P<0.001),其中完全依从率较前提高了19.6%,不依从率则降低了7.1%。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患者的受教育程度(r=0.233,P<0.05)、发病次数(r=0.401,P<0.01)、住院次数(r=0.451,P<0.01)、自知力(r=-0.241,P<0.05)、PANSS总分(r=0.272,P<0.01)、MRSS总分(r=0.207,P<0.05)显著相关。结论定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教育,从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对于稳定病情、降低精神残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把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的患者120名,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阿立哌唑、氯氮平治疗2月,于治疗前及后2周、4周、8周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和副反应量表评定疗效及副反应情况。用t检验或x^2检验比较分析两者的治疗依从性。结果:两组于治疗8周末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其治疗依从性则阿立哌唑组显著高于氯氮平组。副反应明显少于氯氮平组。结论:阿立哌唑的副反应少,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明显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获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线通讯短信健康教育是否可以提高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方法 260例首诊高血压患者入选,随机分为短信组(接受常规教育和出院后短信健康教育)和对照组(接受常规教育),分别在出院6个月后及终止教育6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和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出院6个月后短信组平均依从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依从性佳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短信组血压控制良好率(63.6%)高于对照组(42.6%),P〈0.05;终止教育6个月后短信组平均依从性评分仍低于对照组,P〈0.05,短信组血压控制良好率(66.0%)仍高于对照组(45.2%),P〈0.05。结论短信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首诊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和血压控制良好率,这一作用在终止教育后仍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