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精神病患者家属病耻感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07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家属进行调查.结果 51.7%的精神病患者家属存在病耻感.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患者家属病耻感不同(x2=3.656,P<0.05);不同疾病患者的家属病耻感无显著差异(x2=2.561,P>0.05).结论 病耻感存在于精神病患者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病耻感水平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300名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年龄阶段的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总分及社交、治疗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t=3.907,4.532,3.847;P<0.05);②积极应对方式与病耻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176,P<0.01),而消极应对方式与病耻感呈显著正相关(r=0.179,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越积极,病耻感越低。  相似文献   

3.
住院精神病患者病耻感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病耻感水平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量表、精神病人生存质量量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对21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按有无病耻感将患者分为两组,对上述量表得分进行比较.结果 60.85%的被调查患者有病耻感;无病耻感的患者生活质量较高(t=4.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对77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25.97%;不同受教育程度患者的病耻感总分及能力因子得分差异显著(P0.05);与抑郁总分相关性具有显著意义的变量包括:病耻感总分能力因子(r=0.39,0.35;P0.01),治疗因子(r=0.28,P0.05)。与抑郁体验因子相关性具有显著意义的变量包括:病耻感总分社交因子,能力因子(r=0.34,0.30,0.32;P0.01);与自我评价因子相关性具有显著意义的变量包括:病耻感总分社交因子(r=0.34,0.40;P0.01)。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较常见,且病耻感越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SSMI-C)、罗森博格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作为评定工具对144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病耻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不同住院时间患者在病情掩饰因子、病耻感总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1,-2.371;P0.05);不同病程患者在歧视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56,P0.05);积极效应因子与效能得分呈正相关(r=0.205,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效能可以预测患者病耻感体验的强烈程度(β=1.302,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一般自我效能密切相关,应重点关注病程25年以上和住院时间4年以上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被关锁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状态对家属病耻感的影响。方法以2006年11月-2012年3月全省解锁救治出院的82例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为调查对象,以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采用自我报告法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面对面询问了解患者的服药状况,采用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调查表(ISMI)对家属进行调查。结果坚持服药患者64例(78.0%),未服药18例(22.0%),坚持服药及未再服药患者的家属均有病耻感,未再服药患者家属病耻感感受高于坚持服药患者家属(t=2.011,P<0.05),是否坚持服药与ISMI疏远因子、刻板因子及总分成正相关(r=0.237,0.232,0.219;P<0.05)。结论解锁救治出院的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普遍存在病耻感,且未再服药患者家属为甚,患者未服药增加了家属病耻感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知病耻感状况,探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与社区患者的感知病耻感水平对比.方法 选取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治疗的9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北京东城区社区15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对患者进行测查.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的平均得分为(2.38±0.33)分,显著低于量表中点2.50分(t=-5.507,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感知病耻感水平高于社区患者(Z=-3.230,P<0.01).结论 ①北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某些方面未强烈感知到他人的贬低和歧视态度;②住院患者的感知病耻感高于社区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意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0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意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出走意念产生原因及其与患者一般资料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出走意念发生率62.5%。无配偶、首发、首次住院患者出走意念发生率较高(χ2=6.838,20.907,17.145;P<0.001);出走意念发生率与年龄、病程、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呈反向关联(χ2=20.846、8.177、9.351,24.722;P<0.05);住院时间-出走意念发生率曲线呈倒"S"型(χ2=15.166,P=0.004);出走意念产生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362,73.516,26.710,31.469,46.712;P<0.01)。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意念发生率较高,住院初期以精神症状和不良反应影响较大,后期以正常心理需要为主。此外,年轻、无配偶、首发、首次住院、病程较短、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较差的患者更易产生出走意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病耻感、心理弹性水平及其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2014年4月-2016年10月皮肤科就诊治疗的86例银屑病患者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并分别用社交焦虑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病耻感调查表进行调查,并分析三者相关性。结果: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银屑病患者社交焦虑评分明显低于高中及以下学历者,且学历越低社交焦虑评分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960,P0.001),病变部位有瘙痒的患者社交焦虑评分高于病变部位无瘙痒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63,P=0.003)。本组银屑病患者羞愧感的得分明显高于被歧视感的得分(t=4.496,P0.001)。银屑病患者病耻感的羞愧感和被歧视感方面得分均和社交焦虑呈正相关关系(r=0.535,0.389,P0.05),心理弹性水平得分和社交焦虑呈负相关关系(r=-0.335,P=0.046),心理弹性水平得分和病耻感的羞愧感和被歧视感方面得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235,-0.327,P0.05)。结论:(1)银屑病患者存在较重的病耻感及社交焦虑程度,心理弹性水平中度,故对于其治疗应当"身心"结合治疗;(2)银屑病患者病耻感和社交焦虑呈正相关关系,心理弹性水平和社交焦虑及病耻感呈负相关关系;(3)银屑病患者病耻感、心理弹性水平可对其社交焦虑程度造成影响,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高银屑病患者心理弹性水平、降低羞愧感可有效的缓解其社交焦虑程度,有利于其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病耻感现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尊量表及人际信任量表等,以便利抽样法对符合条件的78名家属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①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贬低-歧视感知得分为(2.91±0.57),与量表中点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P=0.000);②病耻感感知水平与患者住院次数、受教育程度、家属职业、人际信任水平及宗教信仰等因素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具有较强的病耻感,患者住院次数多、家属人际信任度低等增加了病耻感的感知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有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问题.方法 19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有无攻击行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76例伴有攻击行为,对照组120例无攻击行为,两组分别从性别、文化程度、家庭史、发病年龄、精神症状、诊断分型、脑电图和病前性格等方面对照分析.结果 两组经t检验,x2检验,在性别(x2=6.54,...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准确掌握平凉市学龄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制基本信息调查问卷、Young的网络成瘾检测标准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平凉市学龄青少年网络使用率89.77%,网络成瘾率8.06%,男生成瘾是女生的2~4倍,男女青少年互联网的使用率差异不显著(χ2=0.27,P=0.59),男生的网络成瘾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χ2=39.87,P=0.000);城市青少年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农村(χ2=17.07,P=0.001)。83.9%的青少年上网主要是聊天交友和游戏娱乐。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与抑郁、精神病、焦虑、人际关系因子间存在中度正相关(P<0.01)。结论学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病倾向,精神焦虑、人际关系差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精神专科医院长期住院与短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特征,探讨导致患者延迟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对在规定的标定日期内住院时间120天的长期住院组(病例组)与住院时间≤120天的短期住院组(对照组)进行社会人口学与临床特征的比较。结果病例组患者占有的床位数为我院总床位使用数的7%。社会人口学特征两组对比在年龄(χ2=11.7,P0.05)、婚姻(χ2=15.8,P0.001)、居住地(χ2=33.5,P0.001)、付费方式(χ2=32.3,P0.001)、家庭人均月收入(χ2=18.6,P0.001)、监护人情况(χ2=50.5,P0.001)方面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临床特征病例组在平均病程(t=6.2,P0.001)、入院次数(χ2=64.3,P0.001)、有无躯体疾病(χ2=21.5,P0.001)及精神科诊断(χ2=11.6,P0.05)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长期住院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付费方式、居住地、年龄、婚姻、文化、躯体疾病、职业。结论造成三级精神专科医院患者延迟出院的原因既有疾病本身的原因,也有家庭社会因素以及医保政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P)行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行玻璃体视网膜术治疗的DRP患者986例(1 326眼)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并且对比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分级、术前是否合并黄斑脱离、行硅油/C3F8充填、术中行全/补充视网膜光凝、是否晶状体切除患者高眼压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1 326眼术后发生高眼压共计368例(27.8%)。增生型DRP患者术后高眼压发生率(34.0%)显著高于非增生型(17.2%)(χ2=30.648,P=0.000);DRP D级高眼压发生率为34.1%,显著高于B级(20.8%)(χ2=16.348,P=0.001);术前合并黄斑脱离患者高眼压发生率(30.4%)显著高于无黄斑脱离患者(22.7%)(χ2=8.834,P=0.003);术中充填硅油患者(39.1%)显著高于填充C3F8患者(24.0%)(χ2=28.088,P=0.000);术中全视网膜光凝者(32.8%)显著高于补充光凝患者(16.8%)(χ2=21.159,P=0.000);术中行晶状体切除者(40.5%)显著高于无晶状体切除者(25.9%)(χ2=15.532,P=0.000 1)。结论 DRP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高,并且与DRP类型、分级、术前合并黄斑脱离、术中填充物、视网膜光凝、晶状体切除等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庆地区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例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司法精神医学鉴定560例案例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案件资料、医学诊断及鉴定结论.结果 ①本研究560例中,以男性378/560(67.5%)、青壮年(35.07±12.88)岁,农民、无业人员474/560(84.64%),未婚279/560(49.82%)、偏低文化程度(初中以下文化程度)475/560(84.82%)为主要特点;②肇事案件:性伤害案120/560(21.43%)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存在显著差异(x2=173.80,P<0.001)、而致人死亡案100/560(17.86%)、造成他(她)人身体伤害案96/560(17.14%)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有显著差异分别为(x2=7.34,P<0.05)、(x2=23.38,P<0.001);③肇事精神疾病患者中以精神分裂症出现频率最高为189/560(33.75%),男女性别无差异(x2=1.07,P>0.05),其次为精神发育迟滞130/560(23.21%),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有显著差异(x2=117.62,P<0.001).结论 肇事精神疾病患者以男性、青壮年、低文化程度的重性精神病为主,而性伤害案以女性、精神发育迟滞为主,加强对这类病人的治疗和管理是降低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分析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以利于开展针对性救助.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在唐山精神病院住院治疗的100例非流浪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一般情况,躯体状况,精神疾病诊断分型及严重程度进行临床特征对比.结果 ①两组一般情况,躯体状况比较:研究组男性多于女性(x2=49.42,P<0.01),大多数为外省市户籍(x2=115.94,P<0.01),平均年龄大(t=14.02,P<0.01),伴躯体疾病明显多于对照组(x2=75.00,P<0.01);②精神疾病诊断分型及严重程度方面:研究组前3位为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其它待分类精神病;对照组为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其它功能性精神病;研究组以慢性阴性症状(t=51.43,P<0.01)和行为症状(t=15.56,P<0.01)为主,对照组则以短暂阳性(t=36.01,P<0.01)和情感症状(t=10.44,P<0.01)为主.结论 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与普通精神病患者相比病情复杂而严重,需要进行综合性特殊救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北京市城市社区老年人认知功能缺陷的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非概率抽样法抽取北京市两个城市社区≥60岁471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入选老年人进行访谈。结果认知功能下降的检出率为67.5%(318/471),其中女性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检出率高于男性(χ2=20.434,P0.001);随着学历的升高,认知功能下降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χ2=16.761,P=0.001);个人独居、与子女同居的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检出率高于与夫妇同居的老年人(χ2=6.924,P=0.009;χ2=3.935,P=0.047);患慢性病的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检出率高于未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7.094,P=0.008)。结论女性、受教育程度、居住状况和患有慢性病是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工作倦怠量表(包括3个因子),对北京市某大型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随机抽取108名精神科护士进行工作倦怠的调查。结果护龄6~15年的工作倦怠发生率最高,为48.89%(χ2=7.891,P=0.048);夜班护士的工作倦怠发生率为42.47%,高于白班护士;大专以上者情绪衰竭明显(t=2.044,P=0.043);病房护士的去人格化倾向评分显著高于非病房(t'=2.792,P=0.007);男性个人成就感评分较女性高(t'=2.343,P=0.023)。而不同部门、性别、不同婚姻状况、职称、受教育程度者的工作倦怠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参加护理工作时间和班次对工作倦怠的发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北京市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非概率抽样法抽取北京市两个城市社区≥60岁471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老年人抑郁量表简表(GDS-15)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简版(WHQOLBREF)对入选老年人进行访谈。结果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8.259%(86/471)。女性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高于男性(χ2=10.131,P=0.001)。随着学历的增高,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有下降的趋势(χ2=13.210,df=3,P=0.004);随着家庭月收入的增高,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有所下降(χ2=9.969,df=4,P=0.041);个人独居、与子女同居的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均高于与夫妇同居的老年人(χ2=11.80,P=0.001;χ2=8.18,P=0.004);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高于未患慢性病者(χ2=5.772,P=0.016)。有抑郁症状的老人在健康状况自评、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的得分低于无抑郁症状的老年人(t=2.773,P=0.006;t=2.068,P=0.041;t=3.151,P=0.002)。结论女性、教育程度、经济收入、与谁同住和患有慢性病是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抑郁症状影响城市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