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乳腺疾病磁共振扫描方案的优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磁共振多种扫描序列及方法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确定最优磁共振乳腺扫描方案。对42例乳腺疾病患者分别进行磁共振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及部分DWI、DWIBS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各种方法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多数病灶在磁共振平扫无特征性价值,联合动态增强各项标准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95.8%,特异度87.9%,准确度为91.2%;恶性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ROC曲线确定的诊断阈值为1.542×10-3mm2/s。以此值作为良、恶性判断界值,敏感度83.3%,特异度85.7%,诊断效果较好。5例DWIBS检查,观察到淋巴结转移及病灶远处转移灶,敏感性很高,适合乳腺多病变中心的观察及乳腺肿瘤的筛检和乳腺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评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峰值时间及早期增强率,DWI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DWIBS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合各种扫描方法的良恶性评判标准,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且优化出临床最佳磁共振乳腺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2.
动态增强减影乳腺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 评估动态增强减影乳腺磁振成像对乳腺疾病MRI诊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40例临床或乳腺X线摄影提示乳腺异常的患者行动态增强乳腺MRI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MRI检查首先获取脂肪抑制T2WI图像,然后用FLASH 3D序列(平扫1次,注药后5-6次)获得动态增强图像并进行减影。对比剂采用Gd-DTPA(0.1mmol/kg体重)。对部分早期显著强化病灶的减影图像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重建。对比分析减影图像及平扫和增强图像对病灶的显示及定性效果。结果 单独应用减影图像可显示87.5%(35/40)的病灶,对恶性病灶的显示为100%(21/21)。减影图像对病灶的范围和形态学特征的显示较平扫及增强图像更清晰、直观。减影配合MIP技术可显示病灶旁的异常血管。结论 数字减影技术是一种简便易行而有效的后处理技术,动态增强减影乳腺MR图像对乳腺疾病的MRI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52例,其中恶性肿瘤38例,良性肿瘤14例.动态增强采用2DFSPGR序列,注射造影剂后连续扫描,持续至注药后8~10min,扫描次数约25~30次.以形态学、增强曲线、增强参数多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价值的评价.结果依靠形态学表现鉴别良恶性肿块具有最高的特异性为93%,依靠增强曲线的形态来鉴别具有最高的敏感性为l00%,同时结合两者来进行鉴别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达最高,诊断准确率为98%.运用最大强化斜率、注药后lmin的强化率、注药后2min的强化率等定量指标,分别以>3%/s,>70%,>90%为标准可以达到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79%;95%,64%;82%,79%.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对于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具有较大的价值,同时结合肿瘤的形态学表现和增强曲线类型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传统乳腺动态扫描和采用VIBRANT技术乳腺动态增强扫描的比较研究,探讨VIBRANT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或钼靶检查怀疑有肿块病变的38例患者进行传统乳腺动态扫描序列和采用VIBRANT技术的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序列的对比研究,比较它们的图像质量、动态增强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MR诊断结果的影响.结果:传统乳腺动态扫描序列和采用VIBRANT技术的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序列的图像质量没有明显的差别,显示病变的数目、大小无统计学差异.但VIBRANT技术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序列扫描时间明显减少,可同时显示双侧乳腺矢状位的多中心病灶,同时可做双侧对比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好的对比参考.由于其视野的限制,对较大乳房和特殊部位病灶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限度.结论:VIBRANT技术的乳腺动态增强扫描比传统乳腺动态扫描序列技术更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全数字化乳腺摄影与磁共振检查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本研究收集了自2003年12月至2006年1月期间行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并同时行磁共振检查患者共67例,全部经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病变38例,恶性病变29例。采用美国GE Senographe2000D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机及美国GE1.5Tesla MRI扫描仪;采用专门乳腺线圈。全部病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和图像后处理。结果:本组显示FFDM对乳腺疾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4.29%,92.1%,83.36%;MRI对乳腺疾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4.29%,89.47%,91.78%。结论:对于乳腺癌诊断FFDM的特异性高于MRI,而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乳腺占位性病变46例患者,均行DWI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按扩散敏感系数(b值)800及1000 s/mm^2各2次扫描数据做出各自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分别总结依据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统计学意义及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统计综合考虑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结果46例乳腺肿瘤中恶性病变28例,良性病变18例。当b=800 s/mm^2时,良、恶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ADC值分别(1.54±0.28)×10-3 mm^2/s、(1.01±0.09)×10-3 mm^2/s、(1.49±0.06)×10-3 mm^2/s;当b=1000 s/mm^2时,良、恶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ADC值分别(1.45±0.28)×10-3 mm^2/s、(0.90±0.08)×10-3 mm^2/s、(1.49±0.09)×10-3 mm^2/s;良性与恶性及正常与恶性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lt;0.05)。在b值800×10-3 s/mm^2、1000×10-3 s/mm^2时,恶性病变ADC值的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0.97~1.05)×10-3 mm^2/s、(0.90~0.97)×10-3 mm^2/s,将ADC阈值定为1.050、0.969时,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75%、70%,特异度100%、100%。时间-信号曲线:28例恶性病变中流出型(Ⅲ型)18例(64%),平台型(Ⅱ型)9例(32%),流入型(Ⅰ型)1例(3.5%);18例良性病变中流入型(Ⅰ型)13例(72%),平台型(Ⅱ型)3例(17%),流出型(Ⅲ型)1例(6%);时间-信号曲线诊断标准判断其敏感度96%(27/28),特异度83%(15/18)。结论单独采用DWI或三维动态增强在乳腺疾病诊断方面均存在局限性,联合运用二者,可互补彼此不足之处,提高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7.
乳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的可行性,并重点探讨影响DWI图像质量的技术参数。方法:使用GE1.5T磁共振扫描仪及阵列线圈对32例乳腺疾病患者行常规SE序列扫描,其中19例为良性肿瘤,5例炎性病变,6例恶性肿瘤.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另硅胶置入2例。使用体线圈行DWI序列扫描,采用全方位扩散梯度及5个b值扫描。DWI总的扫描时间40s。结果:在DWI序列扫描中,良性和恶性肿瘤均为高信号,计算ADC值可鉴别良性和恶性肿瘤.通过各种扫描参数的合理匹配,可使图像质量的信噪比达到最佳,并减少图像的几何变形。结论:DWI对于检查乳腺病变是一种快速可行并行之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一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试验、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试验及其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比较其诊断效能。方法:对临床拟诊肿块的患者37例,同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均获得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病灶18个,恶性病灶19个。对病变的边缘、形态特征、动态增强表现及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采用评分法对病变性质分恶性、可疑恶性及良性三组进行判断。参照动态增强病变位置确定扩散图像病变所在,描记扩散图像上病变的感兴趣区,由软件计算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统计学方法进行良性和恶性ADC值比较。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和ADC值,采用评分法根据积分情况进行综合定性诊断。比较动态增强扫描、DWI ADC值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效能。结果:动态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形态学表现结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9.5%、72.2%和3.221、0.146。良性病变组ADC值1.474±0.441(×100^-3mm^2/s),恶性病变组ADC值1.082±0.160(×10^-3mm^2/s),两者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2,〈0.05)。ADC值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4.7%、66.7%和2.842、0.079。动态增强扫描和DWI-ADC值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4.7%、83.3%和5.684、0.063。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的定性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均较单一动态增强扫描或扩散成像诊断效能强。 相似文献
9.
乳腺MRI已成为传统影像检查以外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对发现肿瘤病灶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它能发现那些不被其它方法所显示的病灶,检出被US及钼靶遗漏的病灶,并且能准确地显示肿瘤范围,评价化疗效果,鉴别肿瘤切除术后局部是否复发,寻找乳腺的原发病灶.乳腺MRI能清晰地显示隆胸术后乳腺的结构,识别植体是否渗漏或破裂,以及植体乳腺和高密度致密乳腺的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10.
11.
乳房假体植入后破裂及漏出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RI诊断乳房假体破裂和(或)泄漏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15例隆乳术后患者行MR扫描,对囊袋假体及注射聚丙烯酰胺假体的MR表现进行分类分析,与正常假体对照. 结果 硅胶囊袋单腔假体13例26个,囊内为硅胶液;1例2个为双囊假体,外囊为生理盐水,内囊为硅胶液.其中正常假体5例,均为单囊硅胶囊袋假体.硅胶囊袋单腔假体破裂8例16个,其中1例属囊内破裂,MRI示残留塌陷的硅胶囊袋呈长条状长T1、短T2信号;其余为囊内、外均破裂,MRI示假体内有多发条、丝状长T1短T2信号,即"条丝征"、"舌样征",同侧乳房外见假体内容物颗粒.注射聚丙烯酰胺假体1例2个,完全破裂,表现为多发条块状、结节状长T1、长T2信号,MRI表现为假体内有多发"条丝征". 结论 MR检查可明确乳房假体的类型、位置;明确假体破裂的类型及漏出物的分布范围;因此能为临床手术提供准确定位,为随访复查提供客观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疾病的MRI平扫与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方法:收集乳腺疾病33例,其中乳腺癌12例,良性病变18例,隆乳术后患者3例,均行MRI扫描,22例同时进行钼靶摄影。结果:①乳腺癌MRI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结节或肿块,边缘分叶或毛刺,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强化,毛刺样结构显示更清晰。②良性病变:纤维腺瘤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无毛刺样结构,增强后均匀强化;乳腺增生表现为乳腺腺体增厚,形态规则。③MRI与钼靶结果比较,MRI在发现病灶,了解病变范围以及显示淋巴结转移方面优于钼靶。结论:MRI是评价乳腺疾病的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MRI具有极佳的软组织分辨率,近年来,该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乳腺动态增强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可从不同角度反映乳腺组织及病灶的血供灌注情况,弥散加权成像和磁共振波谱分析则从分子水平提供乳腺病变组织信息,磁共振乳腺导管成像为导管内病变提供了新的影像诊断方法.随着MRI技术的成熟、软硬件的迅速发展,MRI在乳腺疾病的检出和诊断方面显示出其独到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人工注射法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病变MRI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注射法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病变MR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疑有肝脏病变和/或经CT及超声检查后诊断为肝脏病变的94例患者进行人工注射法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分析人工注射法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94例中,肝硬化7例,肝血管瘤16例,肝脏囊肿4例,肝脓肿3例,肝炎性假瘤2例,肝转移瘤10例,原发性肝癌5 2例。结论:肝脏病变MRI动态增强扫描中使用人工注射法可以较好满足临床的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VIBRANT磁共振增强技术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3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患者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分析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强化模式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33例患者共45个病灶,其中恶性病变20个,良性病变25个.良性病变多呈圆形,边缘光整,边界清楚,无毛刺,强化均匀,强化模式大多表现为从中心至周围.恶性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缘有毛刺,强化不均匀,常呈环形强化,强化模式为从周围向中心充填.良、恶性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不同,良性病变多呈Ⅰ型(17/24),恶性病变多呈Ⅲ型(1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P<0.001).结论:VIBRANT乳腺磁共振增强技术更加有利于显示病变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乳腺腺病瘤MRI平扫、动态增强(DCE)和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特征,提高对腺病瘤的认识和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2008年10月至2013年11月期间行乳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患者9个乳腺腺病瘤,依据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磁共振成像(BI-RADS-MRI)标准,回顾性分析病变MRI表现,包括形态学、平扫T1WI及T2WI信号、DCE表现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DWI信号及ADC值。结果 9个腺病瘤中8个表现为肿块,1个表现为非肿块。8个肿块型腺病瘤中,6个呈圆形或卵圆形,所有病变均边界清楚,6个边缘不规则;于平扫T1WI均呈等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DCE-MRI扫描均于早期时相明显强化,早期强化率平均值为(173.2±52.8)%,4个腺病瘤内部呈不均匀强化;7个TIC呈流出型;于DWI上呈高或稍高信号,b值为500 s/mm2时,平均ADC值为(1.4±0.3)×10-3mm2/s,b值为1000 s/mm2时,平均ADC值为(1.2±0.3)×10-3mm2/s。1例非肿块型腺病瘤呈区域性分布,呈不均匀强化,TIC呈Ⅰ型。结论腺病瘤DEC-MRI扫描TIC类型和DWI上ADC值表现与乳腺癌相似,但其形态上多呈良性病变特点,MRI检查有助于乳腺腺病瘤的诊断,但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7.
乳腺恶性肿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各种乳腺恶性肿瘤的MRI表现,并探讨其病理基础.材料和方法:对87名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恶性肿瘤患者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乳腺恶性肿瘤的MRI特点.结果:通过分析比较87例不同病理类型乳腺恶性肿瘤的MRI表现及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发现浸润性导管癌多呈星芒状或蟹足状肿块,边缘不规则或伴毛刺,边界不清,内部信号不均匀,增强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或不规则环状强化,SI-Time曲线以Ⅲ型为主;导管原位癌常为局限于一个象限内的锲形分布不规则异常信号灶,内部信号不均匀,边界不清,增强后呈线样分支状强化,SI-Time曲线以Ⅱ、Ⅲ型为主;黏液腺癌多表现T2WI较高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或仅见轻度强化改变,SI-Time曲线以Ⅳ型为主;交界性分叶状肿瘤瘤体较大,边缘呈分叶状,有多结节融合样改变,增强后多呈均匀强化,部分内部可伴囊变;转移性乳腺癌为多发性明显强化的类圆形肿块,边缘光整;湿疹样癌多表现为乳头表面凹凸不平,增强后明显强化;乳腺淋巴瘤、髓样癌及腺样囊性癌等少见病变亦因其不同的病理基础而有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结论:乳腺恶性肿瘤因其不同的病理基础,表现出不同的MRI特征,正确认识将有助于对乳腺病变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对乳腺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的MRI平扫和动态增强表现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特点,并与乳腺X线摄影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35例患者共发现142个病灶,其中恶性病变64个,良性病变78个.乳腺良性病变的主要平扫MRI表现:T1WI呈低信号42个、等信号32个、高信号4个;T2WI呈低信号2个、等信号20个、高信号56个.恶性病变的主要平扫MRI表现:T1WI呈低信号48个、等信号14个、高信号2个;T2WI呈低信号1个、等信号13个、高信号50个.增强扫描:良性病变多为较均匀强化,以Ⅰ型(持续强化)曲线为主(56个);恶性病变强化多不均匀、以Ⅲ型曲线(廓清型)为主(47个).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90.8%,优于平扫MRI (71.8%)和乳腺X线摄影(65.5%).结论:MRI平扫加增强扫描是评价乳腺疾病的一种有效影像学方法,尤其是动态增强MRI更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动态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分析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的MRI征象。包括形态学、内部信号及其动态增强特征等,计算病灶峰值增强率Emax,峰值时间Tmax,最大强化速率Slope max,并根据病变最高强化区ROI测量值,绘制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147例患者共计病灶152个。其中恶性87个,良性65个。分析比较病变的形态学及动态增强表现,发现乳腺良性病变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缘光整,无毛刺、边界多清晰,强化均匀或伴有内部分隔等,动态强化参数Emax多大于90%,Tmax多大于240s。Slopemax。多大于3%/s;恶性病变则多为不规则形。边缘可伴毛刺,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强化不均匀,病灶常呈环形强化,导管样强化,Emax多大于90%,Tmax多大于240s。而Slopemax多大于3%/s。时间-信号曲线类型恶性病变多表现为Ⅱ或Ⅲ型,良性病变则多为Ⅰ或Ⅳ型。结论:乳腺MRI不仅提供了病灶丰富的形态学信息,而且还通过动态增强进一步揭示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从而有助于对乳腺病变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更有效地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非肿瘤性病变的MRI表现。方法:分析38例乳腺内非肿瘤性病变的常规MRT1WI、T2WI、脂肪抑制序列T2WI、动态增强序列扫描的特点。结果:乳腺囊性增生症12例:T1WI和T2WI均呈均匀等信号,压脂后清晰显示乳腺导管系统自乳头向后方呈树枝状分布,其中增强后呈弥漫性斑点状强化8例,均匀片状强化2例,局限性小片状强化2例;囊肿6例:呈液体信号,囊液不强化,囊壁边缘轻度强化;术后瘢痕6例:局限性腺体聚拢4例,星芒样改变2例,但无病变实体,T1WI均呈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及低信号各3例,斑痕与周围腺体均无强化或轻度强化;自体脂肪隆胸后脂肪坏死3例:多发圆形及椭圆性脂肪信号肿块,动态增强各序列均无强化;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ostoperative augmentation mammoplasty with HPAG)假体泄漏7例:均显示假体轮廓不整,T1WI呈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腺体周围清晰见泄漏的假体信号;慢性炎症4例:3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1例TWI伴有灶性多发低信号。结论:正确认识乳腺非肿瘤性病变的MRI表现,可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和手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