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老年高血压病人全麻诱导后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胃肠肿瘤切除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50例,年龄65—75岁。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25例。分别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即刻(T2)及插管后1min(T3)、3min(T4)、5min(T5)的MAP和HR。结果与T0时比较,两组T1时MAP明显下降,HR明显减慢(P〈0.05),T2、T3时F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T2、T3时R组MAP明显低于、HR明显慢于F组(P〈0.05);T4、T5时R组MAP明显高于F组(P〈0.05)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适用于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麻醉诱导,能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160例需要手术并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使用的麻醉药物,将患者分为瑞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MAP)、心率(HR)及恢复情况。结果:插管后和术中1h瑞芬太尼组患者的MAP、 HR变化小,芬太尼组的变化大,瑞芬太尼组低于芬太尼组;芬太尼组插管后及术中1h的MAP、 HR与术前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瑞芬太尼组患者苏醒时间和需镇痛人数低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瑞芬太尼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是全麻的理想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喉镜法与引光器气管插管时对心血管应激反应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腹部及脑肿瘤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成两组:喉镜插管(对照组)32例;引光器气管插管(观察组)32例。两组麻醉诱导均用咪唑安定0.1mg/kg、利多卡因1.5mg/kg、维库溴铵0.1mg/kg、芬太尼5μg/kg及丙泊酚1mg/kg。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即刻、插管5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心肌缺血阈值(RPP)、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变化。结果两组诱导后SBP、DBP、RPP均下降(P〈0.01),而H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即刻较诱导后,对照组SBP、DBP、RPP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R也增快(P〈0.05),观察组SBP、DBP、HR、RPP无明显变化(P〉0.05);插管后5min,对照组SBP下降明显(P〈0.05),DBP、HR、RPP下降幅度大(P〈0.01),而观察组除HR下降明显(P〈0.05)外,SBP、DBP、R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光器气管插管对心血管刺激较小,尤其对血压影响小,降低RIP,插管期间心血管功能较稳定。  相似文献   

4.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20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病人,分别采用丙泊酚芬太尼(PF)、丙泊酚瑞芬太尼(PR),每组60例。丙泊酚靶浓度诱导时为5μg/ml,维持时为3μg/ml;芬太尼靶浓度2μg/L;瑞芬太尼靶浓度诱导时为3μg/L,维持时为3.5μg/L。记录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麻醉后恢复情况。结果PF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上头架后及睁眼时,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显著高于插管前(P〈0.05),切皮后各指标与插管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MAP、HR与插管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麻醉和手术期间各时间点的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组患者较PF组患者苏醒时间短。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停药后清醒迅速,更适于神经外科手术,便于对病人的意识和神经功能作出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插管期间听觉诱发电位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价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时心血管的副反应,为临床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将30例ASAI-Ⅱ级患者分成二组,麻醉诱导前4min,观察组(Ⅰ组)静注瑞芬太尼1μg/kg后,以美国百特BaxterAS40A型微量泵持续静注瑞芬太尼0.1μg/(kg·min),诱导时,瑞芬太尼改为0.05μg/(kg·min)。对照组(Ⅱ组)以持续静注艾司洛尔300μg/(kg·min),诱导时改为200μg/(kg·min)。后静注麻醉诱导剂,待肌肉完全松弛时行气管内插管,至插管后10min停药。比较两组治疗期间AAI、ECG、HR、SBP、RPP,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AAI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ISBP、HR、RPP在气管插管后的全过程变化小。结论 瑞芬太尼静注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在麻醉诱导及气管拔排两项过程中的多种指标与临床效果,以为临床手术做出更多的指导。方法包括本院在内5所医院的300例采取冠状动脉搭桥术或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病人,均在低温、全身麻醉与心肺转流的条件下进行。对比两组患者的HR、MAP、CVP等血流动力指标以及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在手术后恢复良好。两组间瓣膜组病例麻醉诱导后的HR、MAP均较诱导之前有明显的降低(P〈0.05),CVP在诱导后较之前有所升高(P〈0.05),气管插管之后,舒芬太尼组的CVP明显高于芬太尼组(P〈0.05OrP〈0.01),其它指标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的效价比为5~7:1,大剂量的舒芬太尼麻醉比芬太尼更为安全。血流动力学因素受舒芬太尼的影响比芬太尼的影响小,说明舒芬太尼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喉罩技术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在乳腺区段切除术中应用的优越性。方法60例ASAⅠ-Ⅱ级30~60岁女性拟行乳腺区段切除术患者分为3组(n=20)。K/P组:麻醉和麻醉维持只用丙泊酚和氯胺酮,术中保留自主呼吸。R。/P和R2/P组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静脉注射诱导,插入喉罩,R1/P组用瑞芬太尼0.1~0.19ug/(kg·min)而R2/P组用瑞芬太尼0.2—0.3ug/(kg·min),均加丙泊酚维持麻醉,IPPV。观察项目为: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质量指标、苏醒质量指标和外科医师对麻醉的满意度评估。结果(1)K/P组术中MAP,HR高于R1/P组(P〈0.05)、R2/P组低于麻醉前基础值(P〈0.01);R2/P组MAP,HR低于R1/P组同时点值(P〈0.05)和基础值(P〈0.01);R1/P组血流动力学平稳,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麻醉质量指标评价K/P组差于其它2组(P〈0.01)。(3)K/P组病人麻醉苏醒时间长、苏醒质量差(P〈0.01);3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4)外科医师对麻醉的满意度K/P组低于其它2组。结论喉罩技术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术具有麻醉质量高,苏醒超快完全和极高的外科医师满意度等优点,推荐瑞芬太尼的维持剂量为0.1—0.19ug/(kg·min)。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丙泊酚组(PR组)、芬太尼丙泊酚组(PF组),每组20例。患者行全麻诱导,术中分别以瑞芬太尼、芬太尼、丙泊酚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记录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切皮时、切皮后5min、手术1h、手术结束时、睁眼时等各时点的SBP、DBP、HR,观察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麻醉恢复室时间,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24h随访患者有无术中知晓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于气管插管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加(P〈0.05),但PF组插管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R组(P〈0.05)。PR组切皮时的血压和心率均明显低于麻醉诱导前(P〈0.05),于切皮后5min缓慢升至麻醉诱导前的水平。结论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手术均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但瑞芬太尼用于老年人麻醉时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老年人麻醉药物。  相似文献   

9.
黄获  冯继峰  赵兵 《现代保健》2013,(13):21-23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全麻诱导时视可尼喉镜(shikaniopticalstylet,SOS屿直接喉镜气管插管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非心肺疾病择期手术患者60例,ASAI级,年龄20~40岁,体重40~60kg,随机分为视可尼喉镜组(S)组和直接喉镜组(H)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气管插管后1min(T2)、插管后2min(T3)及插管后3min(T4)的SBP、DBP、HR变化,记录插管试插例次,气管插管时间。术后随访气管插管的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气管内插管。S组平均插管时间为(36±12)s,H组平均插管时间为(20±8)s,两组插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T0相比,两组T1SDB、DBP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HR无明显减慢(P〉0.05);与T1相比,T2时两组SDB、DBP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HR无明显增快(P〉0.05);与基础值T0相比,S组T2时SDB降低(P〈0.05),S组T2、T3、T4时HR增快(P〈0.05)。组间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有1例患者拔管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2例自诉咽喉疼痛,H组有2例患者诉咽喉疼痛,3例咽喉不适。结论:瑞芬太尼全麻诱导时,与直接喉镜相比,视可尼喉镜气管插管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可作为临床气管插管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0.
张红  刘金玲 《现代保健》2013,(13):56-58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用于多类型心血管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包括本院在内10所医院的400例在低温、全身麻醉和心肺转流条件下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和/或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舒芬太尼组300例,芬太尼组100例,舒芬太尼组给予舒芬太尼和咪唑安定进行手术麻醉,芬太尼组给予芬太尼和肌松药,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后和手术后的各项指标及不良反应以分析临床效果。结果:两组麻醉过程顺利,无明显不良反应,在手术后恢复良好。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的所有病例麻醉诱导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较诱导前明显降低(P〈0.05),中心静脉压在诱导后较诱导前高(P〈0.05),瓣膜组气管插管后,舒芬太尼组的中心静脉压明显高于芬太尼组(P〈0.05或P〈0.01),搭桥组在麻醉诱导后和气管插管后1、5、10min,舒芬太尼组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芬太尼组(P〈0.05或P〈0.01),气管插管后,舒芬太尼组的中心静脉压明显高于芬太尼组(P〈0.05或P〈0.01)。舒芬太尼组诱导总量和诱导浓度均明显低于芬太尼组。组间术后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分别麻醉用于心血管手术均有良好、安全的效果,但舒芬太尼对血流动力学因素的影响更小,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用于新生儿全麻诱导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组(sP组)。s组吸入七氟烷诱导,sP组吸入七氟烷同时静注丙泊酚2.5mg/kg联合诱导。记录诱导前、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3、5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1K),以及插管时呛咳、体动反应。结果:SP组所有患儿及s组17例患儿均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sp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100%(30/30),显著高于s组的56.7%(17/30,P〈0.01);S组有6例、sp组1例发生呛咳或有体动反应;SP组气管插管前即刻及插管后1、3min三个时间点MAP、HR均显著低于诱导前(P≮0.叭);S组插管后lminMAP、HR显著高于诱导前及插管前即刻(P〈O.01)。结论: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用于新生儿全麻诱导,可减少气管插管时的不良反应,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七氟醚和丙泊酚用于支撑喉镜老年患者声带息肉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拟行声带息肉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ev组)和丙泊酚组(Pro组),每组45例。Sev组给予4%七氟醚吸入联合瑞芬太尼、琥珀胆碱静脉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七氟醚吸入联合瑞芬太尼、琥珀胆碱静脉维持麻醉。Pro组给予丙泊酚1mg/kg联合瑞芬太尼、琥珀胆碱静脉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琥珀胆碱静脉维持麻醉。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插管前、插管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比较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的差异。结果:麻醉前、插管后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前Pro组MAP、HR显著低于Sev组(P〈0.05);Sev组术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显著低于Pro组(P〈0.05)。结论:七氟醚用于支撑喉镜老年声带息肉手术的麻醉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能显著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喉罩和气管插管全麻均可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观察两者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的影响,探讨两种通气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各20例,比较两组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记录两组拔管期的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L组在喉罩置入和拔出后的HR、MAP无明显变化(P〉0.05)。T组插管后即刻拔管后即刻HR、MAP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随气腹的影响变化一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期间L组发生的体动、呛咳较T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术后咽痛发生率显著低于T组(P〈0.05)。结论:在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喉罩可达到与气管插管一样满意的通气效果,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全麻后恢复平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右美托咪啶在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患者全麻诱导期中的镇静效应及其对循环和呼吸的影响。方法 60例行结肠癌切除术择期手术成年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诱导开始后分别在10 min内给予右美托咪啶0.05μg/kg(D组)和咪唑安定对照组0.2 mg/kg(M组)静脉泵注。随后再静注芬太尼、异丙酚、维库溴铵行气管插管。记录诱导前(T1)、诱导开始后10 min(T2)、插管前(T3)、插管后即刻(T4)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结果 T2时点D组Ramsay评分值明显大于M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M组T2和T3时点心率明显高于D组(p<0.05)。与T1时比较,D组的SBP和DBP均显著下降(p<0.05),M组在T3时SBP和DBP显著下降(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在结肠癌切除术患者全麻诱导中可减少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良好的镇静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斜疝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静注丙泊酚2.5mg/kg、芬太尼2.5ug/kg同时吸入4%七氟烷(氧流量4L/min)麻醉诱导,2min后置入喉罩。D组同时泵注右美托咪定0.8ug/kg,输注时间超过10min。记录各时间点MAP、SpO2、HR及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和术后躁动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SpO2、苏醒时间无显著性差异;诱导后,与P组相比,D组MAP、HR下降(P0.05);丙泊酚总用量、不良反应及术后躁动发生率D组均低于P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可安全用于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手术,能降低术中不良反应及术后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扈书军 《现代保健》2014,(20):146-148
目的:探讨异氟醚与异丙酚对下腹部手术围术期麻醉应激反应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本院需进行下腹部手术患者1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异氟醚组和异丙酚组。分别进行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以及异丙酚微泵维持麻醉,观察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组麻醉后血糖以及皮质醇浓度均有升高,异氟醚组升高尤其明显(P〈0.05);在MAP、HR方面,异丙酚组麻醉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异氟醚组在麻醉后10 min出现较明显降低(P〈0.05);麻醉后,异氟醚组的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标、全血高切黏度与麻醉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而异丙酚组仅全血高切黏度降低(P〈0.05)。结论:经临床对比研究分析可见,采用异丙酚麻醉药物对下腹部手术进行麻醉其对应激反应的控制明显优于异氟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喷他佐辛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宫腔镜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80例行宫腔镜患者随机分成:单纯用丙泊酚(A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B组);丙泊酚复合喷他佐辛(C组);每组60例。观察诱导前(T0)、诱导后(T1)、术中(T2)及术毕(T3)MAP、HR、SpO2,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术中体动和呼吸抑制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丙泊酚总用量。结果三组患者诱导前MAP、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与T0,比较MAP、HR、SpO2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2时MAP、HR升高,T3时MAP、HR下降,与B组、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T1、T2、T3时HR、MAP、SpO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2-组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丙泊酚用量大于B组、C组(P〈0.05);术中体动发生率A组大于B组、C组(P〈0.05);B组呼吸抑制与A组和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意识恢复时间略快于A组(P〈0.05);三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喷他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宫腔镜检查,可减少丙泊酚用量,苏醒迅速,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张虎则 《职业与健康》2009,25(21):2355-2356
目的对比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S组诱导时用舒芬太尼,F组用芬太尼,分别记录麻醉前、诱导后2min、插管时和插管后1、3、5、10min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麻醉诱导后2组患者MAP、HR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F组MAP,HR的波动更明显。结论与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较少,能更好地保持循环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阻塞性黄疸患者在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后恢复的差异。方法择期手术的阻塞性黄疸患者30例,ASA分级Ⅰ~Ⅱ级,Child肝功能分级A级,随机分为S组和P组,各15例。S组持续吸入七氟烷,P组接TCI泵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3.5mg/L,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2仙g/kg维持麻醉。持续监测ECG、HR、平均动脉压(MAP)、SpO2;记录麻醉时间、芬太尼用量、苯磺阿曲库铵用量、输液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构成、体重及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期间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分别为(7.9±1.5)min、(8.5±2.6)min、(13.1±4.4)min,P组分别为(26.1±8.8)min、(27.8±11.2)min、(33.7±12.5)min,S组均优于P组;P组麻醉恢复期嗜睡及烦躁患者明显多于S组。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能满足阻塞性黄疸手术的要求,但七氟烷吸入麻醉恢复更迅速平稳,更适合于阻塞性黄疸手术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丙泊酚目标靶控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麻醉诱导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血浆药物浓度靶控输注组(P组)和效应室药物浓度靶控输注组(E组),每组30例.C组采用丙泊酚2 mg/kg单次静脉推注;P组设定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4μg/ml;E组设定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为4 μg/m],三组均采用瑞芬太尼浓度为4 ng/ml的血浆靶控输注,静脉推注顺阿曲库铵0.2 mg/kg.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脑电双频指数、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记录各组患者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 (T2)、3 min(T3)、5 min(T4)、10 min(T5)的MAP和HR,记录血流动力学异常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三组T0时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1时MAP及HR均显著低于本组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T1时MAP及HR显著低于E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例数显著低于C组[6.7%(2/30)比40.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作为目标靶控输注浓度更适合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