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矢状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磁共振诊断七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上矢状窦、乙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磁共振检查确诊的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15~34岁。病后3~11天行磁共振检查,主要观察水肿、静脉性梗死或出血、硬脑膜异常强化及静脉窦内异常信号,部分病人复查时可观察到再通。结果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7例皆有明确原因,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亚急性颅内压增高、抽搐、肢体瘫痪或昏迷。MRI常规SE序列T1、T2加权示窦内高信号,脑实质水肿或合并出血、梗死,强化后显示闭塞静脉窦附近硬脑膜异常强化;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的PC法示静脉窦高血流信号丢失,2例分别于病后29及37天复查MRI,结果显示再通,硬脑膜异常强化消失。经降颅内压、抗凝,合并炎症者给予抗生素、激素治疗,1例外伤引起者经手术治疗,7例均治愈。结论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病,且病情重,MRI/MRA可帮助确诊。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俊德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3):172-172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临床诊断较难 ,易于误诊 ,现报告 1例如下。1 病例 女 ,2 1岁。因分娩后频繁四肢抽搐 4天 ,伴神志不清 3天而于 1999年 4月 2 2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 4天初次足月顺产一健康女婴。分娩后 4小时下床解小便时突然意识丧失、全身肌肉强直 ,继而四肢抽搐、两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嘴唇青紫 ,持续 5分钟自行缓解 ,但诉头痛 ,不久又昏睡伴有躁动、惊叫。每 2~ 3小时四肢抽搐发作 1次。次日抽搐更加频繁 ,约每小时 1次 ,且神志由嗜睡、谵妄逐渐转入昏迷。起病以来有不规则发热 ,无呕吐。无癫痫病史 ,产前未患过妊高征。… 相似文献
3.
4.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现报告1例如下. 1 病例 男,42岁.因"头痛19 d"于2005年7月23日入院. 相似文献
5.
脑深静脉血栓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传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4):232-232
脑深静脉血栓 (DCVT)并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临床上少见 ,现将作者在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进修期间遇到的 1例报告如下。1 病例 女 ,4 9岁。 2 0 0 0年 2月 ,因生气后拒食水 3天出现嗜睡及精神失常 ,门诊血糖 15 6mmol/L ,以糖尿病于 2 0 0 0年2月 2 0日收治 ,入院 4天患者出现头痛、呕吐 ,伴阵发性全身抽搐 ,神志不清 ,尿便失控。查体 :T 36℃ ,P 96次 /分 ,R 2 4次/分 ,BP 2 0 / 13.3kPa(1mmHg =0 .133kPa)。浅昏迷 ,双侧瞳孔4mm ,对光反应存在 ,双侧视乳头水肿、静脉增粗、可见点片状出血 ;右侧鼻唇沟浅 ,强刺激 ,左侧… 相似文献
6.
7.
8.
脑静脉窦血栓为l临床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1%[1].其中以上矢状窦血栓形成(superior sagittal sinus thrombosis,SSST)最为常见,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则可危及生命.笔者对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0月诊断明确的22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梁红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5)
现报告2例上矢状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的诊疗体会介绍如下。1病例报告1.1病例1男性,36岁,因持续性头痛5d为主诉于1999年10月24日入院。患者于入院5d前睡觉时突然出现左侧前额及枕后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及呕吐,到附近诊所就医,服止痛片,镇脑宁、输液等治疗效果差。后转来我院就诊,门诊经头颅CT扫描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有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病史。查体:神志清,生命体征正常,BP:130/75mmHg,精神差,言语流利,智能正常,颈无抵抗,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光反射灵敏。…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阐述避孕药物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健康中年女性上矢状窦血栓的临床表现,脑CT、脑核磁共振的影像学改变特点。结果:口服避孕药物半年,即可引起上矢状窦血栓的形成,其原因是由于血浆中雌激素水平升高。结论:口服避孕药物是健康女性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明确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5例磁共振检查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22~40岁。病后3~19天行磁共振检查,主要观察水肿、静脉性便死或出血、静脉窦内异常信号,部分病人复查时可见再通。结果5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皆有明确原因,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亚急性颅内压增高、抽搐、肢体瘫痪或昏迷。MRI常规SE序列T1、T2加权示窦内高信号,脑实质水肿或合并出血、硬死。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的PC法示静脉窦高血流信号丢失,2例分别于病后24、31天复查MRI,结果示再通。经降颅内压、抗凝、合并感染者予抗生素、激素治疗,5例均治愈。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病,且病情重,MRI/MRA可帮助确诊。早期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22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矢状窦血栓多见于产后,由于计划生育的普遍开展,城乡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所以该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近几年来,我科收治上矢状窦血栓22例,为提高该病的认识,本文将重点讨论上矢状窦静脉血的来源、颅内静脉特点和临床与病理之间的关系。资料 1.一股资料:21~30岁21例,32岁1例。 相似文献
14.
上矢状窦血栓的病因及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血栓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 分析34例上矢状窦血栓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其中3例无明确诱因所致上矢状窦血栓患者,利用化学分光法检测其血清中的雌二醇(E2)、睾酮(T)水平。结果 上矢状窦血栓最常见的病因是产褥期血液高凝状态。3例未查到明确诱因的青年男性患者,血清中E2↑、E2/T↑。上矢状窦血栓的临床表现以头痛最常见,在意识清楚的30例患者中发生率为100%。影像学检查:CT检出率仅为65.4%,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检出率为100%。结论 各种原因造成的血液凝固性增高是上矢状窦血栓最常见的病因,男性高雌激素血症是其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MRI和MRV技术相结合是诊断上矢状窦血栓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患男,24岁,头痛、右侧偏瘫伴失语1d入院。入院检查:昏迷、失语,GCS10分,双侧视乳头水肿,右侧肢体肌力0-1级,左侧正常,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既往有头痛史近3年。头颅CT示左顶叶脑出血,实验室检查:RBC 5.2×10^12/L.WBC 13.8×109/L,Hgb 158 g/L,血小板418.00×10^9/L,纤维蛋白原4.48g/L,雌二醇12.63pg/L,睾丸酮33.26 ng/L。[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 通过对5例患者采取密切观察病情,适当控制摄水量,做好症状护理,消除引起颅内压骤然升高的诱因,加强基础护理和功能锻炼,防止并发症发生等措施。结果 4例患者治愈,1例死亡。结论 对患者采取各项预见性的护理措施,防止颅内压骤然增高,对抢救患者的生命和促进康复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4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superior sagittal sinus thrombosis,SS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多因误诊漏诊而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随着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介入学发展以及新型抗栓药物的应用,其早期发现率和诊断率大大提高,预后明显改善,现对其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一、病因 相似文献
18.
19.
颅内静脉窦血栓为脑血管病的特殊类型,呈缓慢发病,临床表现不具特征性,极易延误诊断和治疗,病死率达5.5%~30.0%犤1犦。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颅内静脉窦和静脉闭塞性疾病的认识水平,笔者以上矢状窦为例,设计了大鼠脑静脉窦闭塞动物模型,以观察颅内静脉窦闭塞后局部脑血流量(re-gi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1岁,既往长期口服避孕药(复方炔诺酮片)14年,每天1片.此次因突发头痛、呕吐10d,伴意识不清、肢体抽搐1次于2008年4月15日入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