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梗阻性黄疸主要由肝外或肝内胆管部分或完全性阻塞引起,其病变范围涉及肝脏、胆管、胰腺、十二指肠及胆管周围等部位。梗阻性黄疸按病因可分为良性梗阻和恶性梗阻。其中良性梗阻主要是指肝内外胆管结石阻塞胆管致胆汁排出受阻;而恶性梗阻主要指恶性肿瘤直接侵及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  相似文献   

2.
梗阻性黄疸主要由肝外或肝内胆管部分或完全性阻塞引起,其病变范围涉及肝脏、胆管、胰腺、十二指肠及胆管周围等部位.梗阻性黄疸按病因可分为良性梗阻和恶性梗阻.其中良性梗阻主要是指肝内外胆管结石阻塞胆管致胆汁排出受阻;而恶性梗阻主要指恶性肿瘤直接侵及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较多,表现不典型的病例早期诊断困难较大,正确判断梗阻部位、发病病因并辨别良、恶性梗阻是决定治疗方针和判定预后的重要证据,现对其外科治疗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自 1992年 7月至 2 0 0 0年 3月 ,我们采用胆总管十二指肠架桥术姑息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 12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 9例 ,女性 3例 ,年龄 46~ 78岁 ,平均 6 5岁。黄疸病史 14~ 74天 ,平均34.9天。经 B超、CT、PTC、MRCP等检查均发现肝内外胆管扩张 ,胆囊肿大 ,胆总管下端阻塞或胰头有占位性病变 ,提示恶性梗阻性黄疸。手术探查及术中病检证实胰头癌 9例 ,胰勾突癌 1例 ,胆总管下段癌 2例。其中 2例胰头癌伴肝转移 ,2例年龄分别为 76、78岁的患者同时伴有慢性心肺疾病估计不能耐受Whipple手术。其…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价值.方法 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行PET/CT检查病例16例,其中病理诊断组6例,临床诊断组10例.根据18F-FDG摄取程度将病灶分为3种类型.Ⅰ级分化程度高,低度恶性或典型类癌;Ⅱ级分化程度一般,中度恶性非典型类癌;Ⅲ级分化程度低,高度恶性小细胞癌.结果 临床诊断中,2例为Ⅰ级低度恶性或典型类癌,2例为Ⅱ级中度恶性非典型类癌,2例为Ⅲ级高度恶性小细胞癌;病理诊断中,低度恶性或典型类癌5例,中度恶性非典型类癌3例,高度恶性小细胞癌2例.结论 18F-FDG PET/CT是诊断发病率较低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一种有效方法,能评价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价值.方法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行PET/CT检查病例16例,其中病理诊断组6例,临床诊断组10例.根据18F-FDG摄取程度将病灶分为3种类型.Ⅰ级分化程度高,低度恶性或典型类癌;Ⅱ级分化程度一般,中度恶性非典型类癌;Ⅲ级分化程度低,高度恶性小细胞癌.结果临床诊断中,2例为Ⅰ级低度恶性或典型类癌,2例为Ⅱ级中度恶性非典型类癌,2例为Ⅲ级高度恶性小细胞癌;病理诊断中,低度恶性或典型类癌5例,中度恶性非典型类癌3例,高度恶性小细胞癌2例.结论 18F-FDG PET/CT是诊断发病率较低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一种有效方法,能评价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在肝细胞癌胆管阻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合并胆管阻塞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及肝动脉造影和化疗栓塞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例肝动脉造影肿瘤血管或染色明显,进行肝动脉化疗加栓塞,其中6例胆管内癌栓有碘油沉积;2例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不明显,单独进行肝动脉化疗灌注。介入治疗后2~3周,所有患者肝内原发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缩小;9例胆管扩张消失或减轻;8例患者皮肤黄染及瘙痒消失或减轻,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胆管内生长引起的阻塞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不同部位的胆管狭窄或闭塞,导致患者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周身瘙痒及二便颜色改变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临床上并不少见,常由于胆管癌、胰头癌、壶腹癌、原发性肝癌、肝脏转移瘤、肝门淋巴结转移等压迫和侵及胆管所致。恶性梗阻性黄疸可造成胆管内压力增高、胆管扩张、胆汁淤积,进而引起继发性感染和肝功能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胆道梗阻的CT表现特点。方法 搜集45例胆道梗阻的CT图片进行分析,其中胆管癌8例、胰头癌13例、肝癌肝门淋巴结转移4例、壶腹癌4例、胆结石16例。结果 除显示梗阻端以上胆管扩张外,胆管癌的阻塞端可显示截断或鼠尾状改变:肝门区胆管癌及胆总管胰上段癌可显示梗阻远端未扩张胆管,胰头癌、壶腹癌可见扩张胆总管下段突然中断,胰管扩张。肝癌肝门淋巴结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胆结石可见胆管扩张及胆管内结石影。结论 CT是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 自1983年林擎天等介绍胆-肠架桥内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以来,我们采用改良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资料和方法全组病人3例,男2例,女1例。肝管癌1例,壶腹部癌伴腹腔广泛转移1例,胰头癌伴肝门部及十二指肠转移1例。术前经B超及PTC检查确诊,伴有高胆红素血症、消瘦和腹水,属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我们采用胆肠架桥内引流的操作方法是:在连硬外麻醉下取右上经腹直肌切口,常规探查腹腔确定病灶无法切除后,在癌肿上端解剖胆管约1cm,切开探查胆管,取一根内径约0.6cm,长12~15cm的塑料管,近端剪2~3个侧孔置入肝门部胆管或右肝管内,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用ERCP诊断胆管癌24例、胆囊癌6例、壶腹癌19例、共49例,都经手术或病理证实,诊断符合率为85.7%。 文章描述了胆道癌ERCP的X线表现。依造影所见把胆管癌分为阻塞型、狭窄型和息肉型。狭窄型又分闭塞型、环型及弥漫型三个亚型。胆管癌以阻塞型和闭塞型狭窄多见。胆囊癌表现为胆囊内基底宽广固定不变的充盈缺损。壶腹癌为壶腹部边缘不整的占位病变,可阻塞胆管或胰管或同时阻塞胰胆管。肝内胆管的软藤状改变是胆道恶性肿瘤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1.
任何原因导致的胆管受到阻塞,就会产生阻塞性黄疸。临床上造成阻塞性黄疸的疾病很多,包括胆总管结石、胰头癌、胆管癌、肝内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症、胆汁淤积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以上几种疾病均可出现身目黄染,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恶寒发热等症状。鉴别主要依靠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胆管癌是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主要病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卢翠勤  霍桂莲  罗丽芳 《中外医疗》2009,28(31):147-147
目的探讨内镜下行双支架治疗胆管恶性梗阻的方法及护理配合。方法通过10例胆管恶性梗阻病人行内镜下逆行性胆管造影后根据狭窄情况分别置入塑料双支架,观察手术前,后黄疸、腹痛症状变化及血清胆红素指标变化和术中的配合及护理。结果10例胆管恶性梗阻病人双支架放置成功,术后黄疸、腹痛缓解,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或下降。结论做好内镜下行双支架治疗胆管恶性梗阻术的配合及护理,使胆管恶性阻塞的病人能更好更安全有效地治疗,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由恶性或良性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受阻,造成阻塞称为梗阻性黄疸,恶性梗阻包括胆管癌、壶腹癌、肝门区转移癌;良性梗阻包括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手术创伤术后狭窄和先天性梗阻等。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巩膜黄染,尿黄并呈进行性加重,导致继发性感染及肝功能衰竭和肝肾综合征等。介入微创技术可使大多数梗阻性黄疸患者经过治疗获得缓解,延长生存期,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胆管介入治疗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导管、导丝、引流管以及自膨式支架的不断改进,使得胆管疾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越来越少,但不同程度的创伤并发症还是存在的[1]。因此,介入治疗后对患者实施身心整体护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至关重要。我院应用介入技术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并发症实施针对性观察及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胆管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胆管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价值。方法82例急性胆管炎患者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5例胆管癌、7例胰头癌、、7例壶腹癌、2例原发性肝癌伴肝门淋巴结转移行内镜下塑料支架(ERBD)或金属支架内引流(EBMSD)。结果ENBD患者1周内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P<O.05),75例患者均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PT)成功取出胆总管结石;21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13例成功行ERBD术,5例行EBMSD治疗,术后胆红素明显下降(P<O.01),2例胰头癌、1例壶腹癌患者转外科成功切除肿瘤。结论内镜下胆管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具有非常重要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5.
探讨阻塞性黄疸的病因及诊断。方法对1204例阻塞性黄疸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良性梗阻970例(81%),其中胆总管结石952例,胆总管狭窄12例,Oddis括约肌狭窄4例;恶性梗阻234例,其中胆管癌99例,胰头癌77例,十二指肠乳头癌34例,胆囊癌14例,肝癌10例,胆总管囊肿1例,十二指肠结核1例。结论对阻塞性黄疸,通过B超、CT、经皮肤肝穿刺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等检查,了解阻塞部位、病因及诊断  相似文献   

16.
朱明旺 《当代医学》2001,7(11):64-66
恶性肝门胆道阻塞:MR胆管造影在确定胆道受累程度中的作用 在使用磁共振胆道造影(MRC)评价恶性肝门胆道阻塞病人中胆道受累程度的研究中,J.A.Soto等前瞻性分析了24例经证实的肝门区恶性胆  相似文献   

17.
张戈  杨成俊  陈国祥 《农垦医学》2007,29(6):419-420
自2002年8月~2007年6月,我院的36例胆管梗阻患者采取胆管内支架引流,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良性胆管梗阻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46~85岁,平均65.5岁,全部病例因腹痛、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经超声、CT、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明确诊断良性胆管梗阻.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黄疸、部分患者伴发热,诊断为胆总管多发或巨大结石7例,良性胆管狭窄3例(2例为胆道损伤性狭窄,1例为硬化性胆管炎致胆总管狭窄),本组10例全部置入塑料支架.恶性胆管梗阻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44~79岁,平均61.5岁.突出症状为黄疸,术前血清胆红素102~635 μmol/L,包括胆总管癌12例,肝门部胆管癌6例,壶腹周围癌4例,胰腺癌4例,转移癌压迫胆管1例,本组26例置入塑料支架18例,金属支架8例.恶性肿瘤患者已失去手术机会或拒绝外科手术治疗.   ……  相似文献   

18.
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分析(附3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及CT检查在胆道良恶性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34例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良性病变17例,其中肝内胆管结石5例、肝内外胆管结石6例、术后胆管狭窄3例、胰腺炎3例;恶性病变14例,其中胆管癌4例、胰头癌6例、壶腹部癌1例、胆囊癌2例、胆管癌合并胆囊癌1例。结果良性梗阻性黄疸胆总管下段结石在CT表现有高密度或等密度结石影。胆总管型形成"晕环征"或"新月征",良性炎性纤维组织增生而引起胆总管下段狭窄,逐渐均匀变细,终止胰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有肝内胆管及肝门部位胆管扩张,表现为"软藤征"或"截断征"、"双管征"、软组织肿块及淋巴结肿大、腹水。结论CT对于梗阻性黄疸的梗阻水平判断及良恶性判断较准确,是诊断梗阻性黄疸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MR 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诊断肝内外恶性胆管阻塞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5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治疗证实的胆管恶性肿瘤病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MR I检查采用T1W I和T2W I常规序列,所有病例均做MRCP扫描。结果:15例患者MR I均表现为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阻塞性扩张。阻塞性病变中,胆管腺癌9例,肝细胞癌4例,转移瘤2例。阻塞部位在肝门部7例,胰腺部2例,壶腹部及十二指肠乳头部6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病理证实。结论:MR I与MRCP结合能显示胆管阻塞性扩张及阻塞部位,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壶腹部胆管癌的直接肿块征像较少,以间接阻塞征像为主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带膜和无膜两种类型自膨式金属胆管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阻塞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4年间,共有84例中下部恶性胆管梗阻病人接受美国Boston公司wallstent自膨式金属胆管支架治疗。其中,无膜支架组53例,带膜支架组31例。记录随访两组病人支架减黄效果和通畅时间并进行比较,进而分析胆管支架阻塞情况。结果中下部恶性胆管梗阻:无膜金属胆管支架通畅时间平均为135 d,带膜金属胆管支架的通畅时间为平均为332 d,明显优于前者(P<0.01)。结论自膨式金属胆管支架术可解除恶性胆管梗阻,减黄效果明显,带膜支架解除胆管梗阻疗效更佳;带膜金属胆管支架的通畅时间明显优于无膜金属胆管支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