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呼吸管理团队的康复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2015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55例设为对照组,将2016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55例设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呼吸管理团队的康复护理。护理1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基于呼吸管理团队的康复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早期适时风险评估的分级个性化防控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基于早期适时风险评估的分级个性化防控护理实施前(2017年6—12月)和实施后(2018年1—6月)入住我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各150例纳为研究样本,将实施前后患者分别设置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VTE预防护理,试验组接受基于早期适时风险评估的分级个性化防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VTE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干预后VT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干预后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基于早期适时风险评估的分级个性化防控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开展VTE预防活动,可显著降低VTE发生率,深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认可。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特点。方法 常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并设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除红细胞变形指数(TK)和红细胞刚性指数(IR)外,其余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异常,有显著性差异(P<0.0l或P<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是引发或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同伴互助学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锻炼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2019年1—9月入院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10月—2020年6月入院的60例慢...  相似文献   

5.
《疾病监测》2014,(5):390-390
搜狐健康2014—06—0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也被称为肺气肿和/或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可以预防的肺部疾病,由长期吸入污染物所导致,最常见污染物来源就是吸烟。这种疾病可对成年人享有自由呼吸和维持正常生活的能力造成进行性的、永久性的损伤。慢阻肺的特征性表现是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喘息和咳痰(粘液性或脓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之前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英国胸科学会和美国胸科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差异,并对这些标准进行评价。方法:①选择1991—01/2001—0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专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男571例,女142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将7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分别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和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进行轻、中、重度分级。于患者病情缓解和门诊就诊时采用Sensor medics2100型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测定,具体指标包括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小气道功能(50%115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肺容量(肺活量、肺总量、残气量、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3)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分级后肺功能与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之间差异明显(P〈0.05)。②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和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呈正相关(r=0.188.0.145,P〈0.05),与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和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无明显相关(P〉0.05),在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正相关(r=0.261~0.715,P〈0.01);而按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则无论轻、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明显正相关(r=0.187~0.587,P〈0.01)。结论:中华呼吸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较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以及以美国胸科学会的标准为蓝本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标准更能客观合理地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气流受限和肺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疗效得到肯定。现将其在我院2004—09-2005—05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呼吸衰竭40例中的应用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疗效得到肯定。现将其在我院2004—09-2005—05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呼吸衰竭40例中的应用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求更科学、合理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真实情况的最大通气量的推算公式。方法:①选择2003—03/2004—0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门诊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21例。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②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严重程度分级标准(GOLD方案)将72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分度: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1例(男247例,女34例),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16例(男248例,女68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4例(男87例,女37例)。⑧采用6200型体积描记仪对其行最大通气量及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测定,以3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测最大通气量与以往采用(以正常人测值所推导)的最大通气量推算公式所得间接最大通气量相比较;并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实测值为自变量,实测最大通气量为应变量,应用逐步回归法取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推算最大通气量的最佳回归公式。④行多样本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及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2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以往公式所得结果与实测最大通气量较吻合(t=0.349,P=0.727),提示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应用以正常人第1秒用力呼气量推导的最大通气量推算公式『最大通气量推.(L)=30、2第1秒用力呼气量(L)+10.85,最大通气量推z(L)=45.12第1秒用力呼气量(L)-15.85]。②正常人第1秒用力呼气量推导的最大通气量推算公式不适宜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推算值与实测值问差异明显(t=l1.463-18.067,P=0.000)。⑧在众多肺功能指标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仍以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最大通气量具有最好的相关性(r=0.922,P=0.000)。④推出以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测第1秒用力呼气量所得最大通气量推算公式,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最大通气量推算值公式=40.006第1秒用力呼气量(L)+2.938: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最大通气量推算值公式=34.914第1秒用力呼气量(L)+0.570。上述公式推算值与实测值呈显著正相关(r=0.880~0.884,P〈0.01),两数据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第1秒用力呼气量既与大小气道功能有关,也与呼吸肌力有关,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测值第1秒用力呼气量所作的最大通气量推算公式比现行的以正常人测值所作最大通气量推算公式更符合临床实际,对不宜进行最大通气量测定的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度后,依据此研究建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推算公式算出较为接近实测最大通气量的间接最大通气量,以减少实测时发生气胸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呼吸训练与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自我护理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稳定期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两组间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常规治疗方法无差异,对照组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常规护理进行住院和出院后的指导,干预组对出院病人进行4个月的呼吸训练及护理干预;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自我护理行为问卷、呼吸道疾病问卷修订版(AQ20-R)生活质量量表问卷进行评估。r结果]干预4个月后两组病人AQ20—R和自我护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自我护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AQ20—R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呼吸训练是一种较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有效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青海地区藏族HLA-DQA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于接受治疗的30例藏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观察组,另收集30例身体健康的藏族人外周血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DQA1*0301的等位基因频率36. 36%显著高于对照组9. 09%,DQA1*0102的等位基因频率6. 82%显著低于对照组40. 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QA1*0301是造成HLA-DQA1等位基因人群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青海地区藏族HLA-DQA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显著相关性,DQA1*0301等位基因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具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症被漏诊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例漏诊合并症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0例均因慢性咳喘急性加重就诊,均有不同程度吸烟史或被动吸烟史,结合查体首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给予个体化治疗后效果欠佳,考虑合并其他疾病。最终4例经肺动脉CT血管成像确诊合并肺栓塞,2例经肺CT提示有小叶中心结节并结合慢性鼻窦炎史确诊合并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4例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9例予相应治疗,随访1年,1例死亡,余病情稳定。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无特异性,临床医师需加深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隐匿合并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状态和干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上升,文章综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受损的各个方面,并且提出了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旨在提高人们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注,从而进一步加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炎的危险性因素,为有效预防与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8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炎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期80例无肺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肺炎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长期卧床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0. 05),机械通气、长期使用激素、长期使用抗菌药物、高血压病、糖尿病、低蛋白血症、II型呼吸衰竭、合并症种类≥2种所占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 0. 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ICU时间长、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长期使用激素、长期使用抗菌药物、高血压病、糖尿病、低蛋白血症、II型呼吸衰竭及合并症种类≥2种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炎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临床上可针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合理防治对策,降低肺炎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喘可治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3年10月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临床常规方法治疗(对症、抗感染、解痉平喘),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喘可治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用药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咳嗽、咳痰、喘息、肺部哕音及肺功能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喘可治治疗老年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高淑平  凡颖  周玉梅  邢利民 《全科护理》2023,(16):2190-2194
综述国内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吞咽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吞咽功能障碍的原因、危害及流行病学,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疾病因素、医疗相关因素。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吞咽功能障碍常用的评估方法及干预策略,为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状态和干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上升,章综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生活质量受损的各个方面,并且提出了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旨在提高人们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生活质量的关注,从而进一步加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认知情况及筛查意愿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5—11月通过“幸福呼吸”项目,自愿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筛查的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扫码填写自制调查问卷与通用量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了解研究对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知晓情况和疾病筛查意愿,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知识、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筛查意愿等。结果 发放问卷1046份,有效问卷1025份,有效率为98%。在知晓情况方面,510人(49.8%)完全不知道,有207人知道(20.2%);238人(23.2%)知道但不太了解,53人(5.2%)知道且比较了解,17人(1.7%)非常了解。筛查意愿方面,836人(81.6%)愿意筛查,189人(18.4%)不愿意筛查。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筛查问卷得分≥16)、曾做过肺功能检测的居民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知晓程度更高;学历越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非高危人群、对疾病知晓程度...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目前研究结果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且可能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的生物标志。本文就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分子特性、功能及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噻托溴铵治疗老年人稳定期慢阻肺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治疗老年人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方法:将63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噻托溴铵、异丙托溴铵治疗,疗程2月,观察临床症状、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噻托溴铵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优于异丙托溴铵,可作稳定期慢阻肺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