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少华 《抗感染药学》2019,16(7):1281-1283
目的:评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联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其对不同HBV-DNA载量的孕妇对母婴传播阻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94例资料,按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50例和B组44例,其中干A组孕妇实施孕期干预阻断(于孕妇孕期28周后每隔4周注射HBIG,连续注射3次),B组孕妇孕期内未实施干预阻断;比较两组孕妇在分娩后6 h给予新生儿注射HBIG,并按照0、1、6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随访新生儿12月,检测其乙肝标志物水平(HBs Ag、,HBsAb)阳性率的差异;另根据孕妇乙肝病毒基因(HBV-DNA)载量的不同将其分为C组28例和D组66例,比较C组和D组HBV母婴传播HBsAg阻断的差异。结果:A组和B组孕妇婴儿12月月龄时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b阳性率高于B组(P<0.05);D组孕妇母婴传播阻断率高于C组(P<0.05)。结论:采用联合接种HBIG和乙肝疫苗能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但其阻断效果与母体HBV-DN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在乙肝母婴传播途径阻断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住院分娩的200例HBsAg阳性孕妇及脐血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的肝功能均正常。按照平均随机抽样的原则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为100例孕妇。对照组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100IU;干预组的孕妇在孕周为28、32和36周时,分别注射200IU的免疫球蛋白各1次,其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处理与对照组相同。所有病例均进行成功随访,观察接种后12个月两组新生儿乙肝五项检查情况。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的12个月新生儿HBsAg和HBsAb阳性率分别为1%、94%和6%、75%,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接种对乙肝母婴阻断中的作用效果显著,尤其是在分娩前进行免疫球蛋白产前干预具有良好的免疫阻断作用,降低了新生儿感染乙肝的概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属乙型病毒型肝炎(乙肝)高发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病毒携带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在乙肝高发区,对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己成为阻断HBV传播,降低乙肝发病率的重要措施.我院从2002年起对高危人群采取了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的方法,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及其所生的新生儿采取不同的阻断方法,比较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差异,现将3年来的研究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HBIG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新海  严维高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0):2734-2736
目的:探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作用机理。方法:将93例HBsAg阳性的孕妇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孕妇临产前三个月,每月注射一针HBIG(200IU),共3针,接种后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对照组不用HBIG。两组孕妇所生婴儿均于出生后4小时内肌肉注射HBIG 100IU 1次,注射乙肝疫苗的时间和剂量均按正常婴儿的操作方案进行,母儿血清HBsAg和抗-HBs用酶免法检测,HBV-DNA用定量PCR检测。结果:实验组婴儿血清HBsAg和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阻断效果可达94.7%。结论:孕妇于孕晚期联合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进行主、被动免疫,可有效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降低婴儿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干县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收集新干县2009年(对照组:仅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和2011年(研究组:采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各100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产新生儿在周岁时采血进行HBsAg和HBsAb(乙肝表面抗体)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小孩至1岁时HBsAg阳性率为10.0%;HBsAb阳性率为90%。对照组HBsAg阳性率为84%;HBsAb阳性率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1,P〈0.01)。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明显降低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HBV的感染率,提高HBsAb阳性率,从而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6.
刘建华 《贵州医药》2005,29(8):750-751
乙肝病毒(HBV)可由患急性或慢性乙肝感染的母亲传播给婴儿,在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中,这一途径起重要作用。于2000~2004年开展对HBsAg(特别HBeAg)阳性的孕妇进行孕期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 eglobu1in HBIG)注射及其新生儿进行HBIG和乙肝疫苗(hepatitis Bvaccine,HB疫苗)联合免疫以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垂直传播。共全程接种孕妇110人,新生儿110人。对其中36例新生儿进行脐血乙肝两对半检查,对24例周岁儿童进行乙肝两对半的追踪观察,具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及HBV携带孕妇初乳中HBV感染性标志物(HBV-DNA)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5月至2006年7月在我院产科门诊定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300例,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80例(HBsAg携带者58例、小三阳57例、大三阳65例)于孕28、32、36周肌注HBIG200U,对照组120例(HBsAg携带者40例、小三阳43例、大三阳37例)不用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新生儿乙肝五项指标,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法检测产妇初乳中HBV-DNA情况。结果(1)两组产妇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分别为12.8%和2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乙肝大三阳产妇两组新生儿的脐血HBeAg阳性率为6.2%和10.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产妇初乳中HBV-DNA感染率分别为36.1%和45.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IG能够阻断小三阳和乙肝携带者孕妇的母婴传播,但不能阻断大三阳孕妇的母婴传播;HBIG对HBV携带产妇初乳中的HBV-DNA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拉米夫定在阻断母婴传播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拉米夫定能有效地阻断母婴垂直传播乙型肝炎。方法对87例HBsAg、HBeAg阳性的孕妇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A)45例与对照组(B)42例,A组45例在妊娠24周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至分娩后停药。B组42例孕妇在28周、32周、36周各肌肉注射100U乙肝免疫球蛋白。两组中所生的新生儿在分娩2小时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U,6小时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5μg,并且在分娩后1、6个月按时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5μg。结果A组45例孕妇所生的1岁婴儿中外周血清检测1例HBsAg阳性,阻断率97.78%。B组42例孕妇所生的新生儿的1岁婴儿中外周血清检测6例HBsAg阳性,阻断率85.71%。结论A组阻断率明显高于B组,拉米夫定能降低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7年1月选择梅州城区HBsAg阳性孕期从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孕妇所生的婴儿168例,116例婴儿为观察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10μg乙肝疫苗;52例婴儿为对照组,常规接种5μg乙肝疫苗。在12个月龄时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观察组婴儿HBsAg阳性控制率(94.83%)明显高于对照组(67.31%),无效率(5.17%)明显低于对照组(32.69%),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母婴垂直传播的最佳方法. 方法采取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门诊进行产检的孕妇,对82例确诊HBV携带孕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 41例, 从妊娠26周后使用HBIG 200IU肌注,每4周1次,共3次; B组41例于婴儿出生后2 h内使用HBIG 200IU肌注;两组婴儿出生后12h内均使用乙肝疫苗针5μg肌注,第2个月、第6个月再加强1次,1岁时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及肝功能. 结果 (1) 两组婴儿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1 min阿氏评分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 (2) A组 41例均无肝功能受损,HBsAg阳性5例 , HBV DNA阳性5例 . (3) B组 41例中肝功能受损6例 ,HBsAg阳性13例 , HBV DNA阳性14例.(4)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孕妇产前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较好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1.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方式,孕妇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所生婴儿,1岁时有90~100%已受感染,因此对新生儿采用乙肝疫苗作主动免疫,是今后控制人群中乙肝感染的重要措施。本文以乙肝基因重组疫苗和血源疫苗对63例HBsAg、HBeAg阳性产妇所生的新生儿进行接种观察免疫阻断HBV围产期传播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观察对象本文63例选自1985年11月至1986年11月,在福州市区5所医院及三明市医院6个单位筛检产前门诊的孕妇,凡HBsAg、HBeAg双阳性产妇所产的新生儿按随机法分成A、B、C、D4组作为乙肝疫苗接种的观察对象。二、疫苗与免疫方案我们将接种Merck乙肝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母婴阻断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95例HBsAg及HBV-DNA双阳性的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分为阻断组65例和对照组30例。阻断组孕妇于孕28、32、36、39周分别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照组无任何治疗。2组新生儿于出生后24h内肌内注射HBIG200U,并于生后常规接受乙肝疫苗主动免疫,即分别于出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分别肌内注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结果阻断组新生儿HBsAg及HBV-DNA6h、1月龄及6月龄阳性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断组新生儿HBsAb1月龄、6月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DNA阳性孕妇有必要采用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方案阻断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乙肝免疫球蛋白(HB 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母婴垂直传播的最佳方法。方法采取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门诊进行产检的孕妇,对82例确诊HBV携带孕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41例,从妊娠26周后使用HB IG 200 IU肌注,每4周1次,共3次;B组41例于婴儿出生后2 h内使用HB IG 200 IU肌注;两组婴儿出生后12h内均使用乙肝疫苗针5μg肌注,第2个月、第6个月再加强1次,1岁时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及肝功能。结果(1)两组婴儿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1 m in阿氏评分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A组41例均无肝功能受损,HBsAg阳性5例,HBV DNA阳性5例。(3)B组41例中肝功能受损6例,HBsAg阳性13例,HBV DNA阳性14例。(4)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孕妇产前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较好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实验组120例孕妇孕28周起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控制,每4周1次,共3次,对照组80例未注射.结果 实验组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g(+)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抗HBs(+)率为51.67%,与对照组(12.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母婴垂直传播的最佳方法。方法采取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门诊进行产栓的孕妇,对82例确诊HBV携带孕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41例。从妊娠26周后使用HBIG 200IU肌注,每4周1次,共3次;B组41例于婴儿出生后2h内使用HBIG 200IU肌注;两组婴儿出生后12h内均使用乙肝疫苗针5μg肌注,第2个月、第6个月再加强1次,1岁时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及肝功能。结果(Ⅰ)两组婴儿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1min阿氏评分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A组41例均无肝功能受损,HBsAg阳性5例,HBV DNA阳性5例。(3)B组41例中肝功能受损6例,HBsAg阳性13例,HBV DNA阳性14例。(4)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孕妇产前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较好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116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乙型肝炎产妇以及已按照免疫程序注射过HBIG以及乙型肝炎疫苗的年龄为1岁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产妇进行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调查,检测婴儿血清HBsAg。结果 HBsAg阳性产妇对于乙型肝炎能够通过母婴传播的知晓率较高,认为乙型肝炎疫苗和HBIG可以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者所占比例为74.14%。受检婴幼儿中,HBsAg检测阳性11例(9.48%),阻断成功率为90.52%。母亲为乙肝大、小三阳所生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14.71%和2.0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孕期接种和未接种HBIG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6.58%和15.00%,剖腹产以及顺产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13.51%和7.59%,人工喂养和母乳喂养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9.09%和8.54%,以上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结论加强HBV感染孕妇的乙型肝炎防治知识健康宣教,并按照免疫程序对新生儿联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HBIG,可以有效降低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方法将100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预防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预防组于孕28周起开始予以HBIG200U肌内注射,每4周1次,共3次;对照组产前未注射HBIG。检测并比较2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及新生儿均未见不良反应,且新生儿无出生缺陷。结论孕妇于妊娠晚期多次注射HBIG进行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8.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邱伟  莫奕彩  黄艳 《河北医药》2009,31(13):1598-159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行被动免疫对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取HBsAg(阳性)孕妇118例分为2组,A组60例,于孕28、32与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B组58例,仅作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A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HBvac)5μg和HBIG100U;B组新生儿只注射HBvac5μg。分别检测2组新生儿及6月龄婴儿血清中HBsAg、HBVDNA、HBsAb。结果A组较B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血清中HBsAg阳性率降低,HBsAb阳性率升高(P均〈0.05);A组较B组的6月龄婴儿HBsAg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应用HBIG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HBV垂直传播,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以显著提高6月龄婴儿HBsAb阳性率。  相似文献   

19.
杨佩芳 《河北医药》2010,32(3):318-319
目的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主被动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产前筛查HBsAg阳性和(或)HBeAg阳性孕妇,孕期未进行主被动免疫,所产活产婴儿生后24h内于一侧臀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U,然后于另一侧臀部接种乙肝疫苗10μg,接种方案为0、1、6个月龄接种3次。每1个患儿均于出生时采集脐带血及出生后3、7、12个月龄静脉血检测乙肝二对半,比较不同月龄期HBsAg和HBsAb的阳性率。结果68例入选新生儿中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36例,剖宫产(剖宫产产组)32例,2组在脐带血、出生后3、7及12个月时检测HBsAg和HBsAb,每人共计4次检测。2组HB-sAg和HBsAb阳性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HBV感染均未发现。结论产妇分娩方式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无明显影响。在新生儿使用主被动联合免疫的情况下,剖宫产不能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比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乙肝标志阳性的孕妇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在预防乙肝母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将80例HBsAg和(或)HBeAg阳性的孕妇分成两组,治疗组(用药组)和对照组(未用药组),用ELASA检测孕妇HBV血清标志物和新生儿的血清HBsAg。结果用药组7%(3/42)新生儿HBsAg检出率明显低于未用药组37%(14/38),并且用药组的孕妇用药后HbsAg滴度及HBV-DNA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结论对乙肝标志阳性的孕妇于孕晚期给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可有效地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表明干预性治疗可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