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例1。女,83岁,“突发意识障碍呼之不应3^+小时”入院。既往有“冠心病”、“房颤”史,曾安有“以及启搏器”,长期服“阿斯匹林”、“倍他乐克”、“地高辛”,否认“糖尿病”,“高脂血症”,入院查体:中度昏迷,双侧眼球固定中间位,双瞳不等大,直径右4.5mm,左2.0mm,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玩偶头试验(-),睫脊试验(-),脑膜刺激征(+),左巴氏征(+),四肢无自主活动,心律不齐,心电图示:房颤,启搏心律。  相似文献   

3.
1 病例资料  患者 ,男 ,5 6岁。既往身体健康。主因嗜睡半天 ,抽搐 1次于 2 0 0 0年 11月 17日入院。半天前午睡时 ,家人发现患者突然出现双眼向右凝视 ,口角抽动 ,呼之不应 ,约 2 0min后缓解 ,即之出现头痛嗜睡。入院后查体 :血压 12 0 / 80mmHg ,双肺呼吸音清晰 ,HR90次 /min ,律整齐 ,肝脾肋下未触及。嗜睡状态 ,构音不清 ,右侧瞳孔小于左侧 ,光反应迟钝 ,左眼上视差 ,右眼外展差 ,双眼有时向左凝视 ,有时分离状。左侧鼻唇沟浅 ,伸舌左偏 ,左上下肢肋力 4级 ,病理征可疑。起病 2 4h头颅CT无明显异常 ,病后第 4d头颅M…  相似文献   

4.
战学臣 《现代保健》2011,(1):194-195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症候群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方法对4例TOBS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发病方式、临床症状体征、血液生化、心电图、影像资料、治疗方法、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死亡3例,存活1例。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作为一种症候群,病因可以是闭塞性脑血管病,也可以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只要是基底动脉尖供血区同时出现两个以上损害病灶,就可以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灶可一次性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  相似文献   

5.
6.
基底动脉尖部综合征(top of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由Caplan于1980年首先提出,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5条血管交叉部即由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组成的"干"字形结构由各种原因引起该区域的循环障碍包括中脑、丘脑、丘脑下部、桥脑上部、小脑、枕叶和颞叶的梗死,临床上较少见,现将我院2003年10月~2006年8月收治的3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临床表现多样,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现将我科收治的24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老年患者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脏病等,临床常见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运动障碍。影像学特征常为中脑或丘脑合并枕叶、颞叶、小脑等部位的梗死,尤以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本病预后不良。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TOB)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征。方法对28例TOB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心脏超声、心电图、TCD、影像学资料、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常为头晕、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异常、偏盲及皮质盲、记忆力障碍,运动障碍为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影像学表现位于幕上(丘脑、颞枕叶)及幕下(小脑、脑干)改变,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早期CT诊断阳性率为21.4%,而MRI为82.1%,MRI对该病的诊断较CT明显敏感;TCD作为筛选手段,诊断阳性率为91.3%(21/23),并发现皆有不同程度的后循环血管流速改变,结合头颅CT、MRI检查有助于TOB综合征早期诊断,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结论TOB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改变。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低血糖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缺乏特征性,尤其是引起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更为少见,该文报道1例低血糖引起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例,旨在警惕低血糖后不可逆性脑损害的发生,避免临床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影像特点。方法对15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本组病例多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嗜烟酒等),以意识障碍、神经眼征、瘫痪、感觉障碍、记忆障碍等为常见表现,MRI可发现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梗死灶(中脑、丘脑、小脑、颢叶及枕叶等部位)。结论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头部MRI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徐昶明 《现代保健》2009,(13):89-9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临床多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视觉障碍,头部核磁共振表现为幕上和幕下同同时发生的两处以上的病灶,常以中脑及丘脑病变为多见,并合并其他部位的梗死,如小脑、枕叶、颞叶等,病因及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结论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BS)是 1980年由Caplan首先报道。该病是以意识障碍、瞳孔变化及眼球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国外报道TOBS发病率占脑梗死的 7% [1] 。随着影像学的广泛应用 ,TOBS确诊率不断增加。现将我院收治的1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 1994年 8月至 2 0 0 2年 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TOBS 14例 ,并排除脑出血、脑炎、脑瘤等疾病 ,其中男 9例 ,女 5例。年龄 48~ 72岁 ,其中 48~ 5 9岁 4例 ,60~ 72岁 10例。发病距入院时间 4h~ 3d ,活动状态下发病 8例…  相似文献   

1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河北省廊坊市医院(102800)魏向东孔德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ofthebasilarsyndrome,TOB)是指基底动脉尖部缺血或闭塞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以中脑损伤为主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干血管病,常伴有丘脑、间...  相似文献   

1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深化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中突然起病,意识障碍22例占81.5%;经头颅CT或头MR I确诊,3处病灶头上的有18例占66.7%;溶栓治疗3例皆有好转,死亡4例,植物状的1例。结论高血压是本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应尽早诊断,以早期溶栓、抗凝、扩溶、改善脑灌注等方法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中不同程度意识障碍9例占81.8%;同时伴有经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9例。经积极治疗后好转5例、改善3例、恶化后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头颅CT或头MRI确诊3处病灶以上的有8例占72.7%。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患是本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大多数病情呈进展性,预后不良,死亡率高。应尽早诊断,积极有效的处理脑梗死可改善TOBS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TOB)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征。方法对28例TOB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心脏超声、心电图、TCD、影像学资料、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常为头晕、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异常、偏盲及皮质盲、记忆力障碍,运动障碍为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影像学表现位于幕上(丘脑、颞枕叶)及幕下(小脑、脑干)改变,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早期CT诊断阳性率为21.4%,而MRI为82.1%,MRI对该病的诊断较CT明显敏感;TCD作为筛选手段,诊断阳性率为91.3%(21/23),并发现皆有不同程度的后循环血管流速改变,结合头颅CT、MRI检查有助于TOB综合征早期诊断,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结论TOB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改变。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正>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后循环缺血的一种特殊类型,由Caplan在1980年首先报道并命名[1]。由于基底动脉尖区血液供应的特殊性,该区血循环障碍常导致多个梗死灶,累及后循环的不同功能区域,因此,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