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目的 研究颈椎保留终板与去除终板状态下不同位点生物力学特性的分布规律,评价颈椎终板在前路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 将骨密度无差异的42例人体新鲜颈椎标本随机分为两组(保留终板组24例,去除终板组18例),对每一终板平面上22个特定的测试点进行压缩实验,直径2mm的半球形压头以0.03mm/s的速度垂直于终板平面下压2mm,由所得的力-位移曲线计算出最大压缩力及刚度,采用t检验、析因分析及SNK检验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椎上、下终板保留终板组与去除终板组之间的最大压缩力及刚度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颈椎后部是保留终板组颈椎上终板力学强度较大的区域,颈椎外侧区是颈椎下终板力学强度较大的区域;去除终板组颈椎后部是上终板平面力学强度较大的区域,颈椎后外侧是下终板平面力学强度较大的区域。结论 颈椎终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手术或改进椎间植入物设计时应考虑到此作用。  相似文献   

2.
侯洋  罗卓荆 《医学争鸣》2008,29(15):1427-1430
目的:研究腰椎终板不同位点的生物力学特性分布规律.方法:选用人体新鲜腰椎标本30椎,对终板上平面的24个测试点进行压缩加载试验,用直径1.5 mm的半球形压头以12 ann/win的速度垂直终板平面下压,有所得的力-压缩力位移曲线计算最大压缩力,采用析因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L1-L3与L4-L5上终板平面最大压缩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1-L2与L3-L5下终板平面最大压缩力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终板平面最大压缩力由上到下有逐渐增大的趋势.②Ll-L5腰椎上终板平面横线a与其余各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纵线1,6与其余各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终板平面横线a与其余各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纵线3,4线与其余各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L3-L5上、下终板的最大压缩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椎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1-L5终板平面最大压缩力由上到下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腰椎终板平面的后外侧部是椎体生物力学强度最大的部位,外周部的最大抗压力大于中央部,L3-L5椎体下终板平面的最大抗压力大于上终板平面,在进行椎间手术时植入物应尽量放置于终板的后外侧部以减少术后沉陷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比较终板切除与否对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终板-钛网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在正常人C4~C7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模拟颈椎(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手术,建立颈椎前路减压、终板保留与不保留两种手术模型。利用Ansys9.0软件的建模功能建立12mm直径钛网(无垫片)、颈椎前路钢板以及螺钉模型,分别加载到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模型上,建立终板保留与不保留钛网植骨前路钢板固定手术两种模型。对模型施加80N预载荷及1.8Nm力矩,使其产生轴向压缩、前屈和后伸运动,选取终板-钛网界面上下各7个接触点,分别记录各个点的von Mises应力及应变,比较终板保留与不保留对终板-钛网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在各种工况下,保留终板钛网植骨C4下终板-钛网界面和C6上终板-钛网界面7个接触点的应力大于不保留终板钛网植骨C4下终板-钛网界面和C6上终板-钛网界面相应接触点的应力。应变情况正好相反,不保留终板钛网植骨C4下终板-钛网界面和C6上终板-钛网界面7个接触点的应变大于保留终板钛网植骨C4下终板-钛网界面和C6上终板-钛网界面相应接触点的应变。结论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手术中,保留终板钛网植骨能够降低终板-钛网界面的应变,降低钛网下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保留终板颈椎前路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5例外伤性颈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 只要掌握手术原则及操作技巧,保留终板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外伤性颈间盘突出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下颈椎的相关解剖学特征,探讨颈前路反向椎弓根螺钉(ATPS)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下颈椎CT检查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利用Advantage Workstation4.2后处理工作站软件测量下颈椎的解剖学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制定出ATPS内固定的置钉参数。结果测量数据男性和女性、左侧和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3~C4进钉点位于置钉椎弓根对侧,正中矢状面旁2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7~8mm,进钉角度为外倾47°~48°、下倾8°~23°;C5进钉点位于置钉椎弓根同侧,正中矢状面旁1~2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7~8mm,进钉角度为外倾45°~48°、下倾9°~23°;C6~C7进钉点位于置钉椎弓根同侧,正中矢状面旁3~4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7.5~8.5mm,进钉角度为外倾33°~40°、下倾10°~27°。C3~C7节段,进钉直径为3.5mm、4.0mm、4.5mm,进钉长度为30mm。结论 ATPS内固定技术可用于下颈椎内固定,并总结出进钉参数。ATPS内固定技术有可能对颈前路内固定翻修、椎体破坏、严重骨质疏松等困难情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优点.方法 对18例颈椎骨折脱位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病案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病人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诊2年,无一例出现迟发性再损伤.结论 颈椎骨折脱位的病人宜选择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近1年来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80例,年龄18~49岁,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2组均为40例。试验组在治疗时接受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对照组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观察及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在80例患者中,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有效率91.03%,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的有效率为83.67%。经x2检验两两比较,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的有效率均高于单独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P值为0.042。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组无论是在手术时间,还是在患者下地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组,并且上述数值2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5、0.031和0.043)。结论: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对脊髓型颈椎病对神经的压迫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华  佟磊  林岩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791-2793
目的:探讨钛网联合颈椎前路锁定钢板系统进行颈椎前路融合术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3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对其疗效及钛网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经过6~20个月随访,植骨均在12周达到临床愈合,6例患者在术后发生钛网下沉,颈椎椎间高度降低,但主观感觉满意。结论:钛网植骨可以避免取髂骨所带来的并发症,但钛网沉陷是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的常见并发症,正确处理终板、选择恰当的锁定钢板等可以降低下沉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多节段颈椎病前路选择性手术的评价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分析不同颈前路手术对多工段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47例患手术后情况时间回顾,第1组7例为单一平面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患,第2组26例为多平面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患,第3组14例为颈椎次全椎体切除术患,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价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第2,3组手术效果好于第I组,但并发症发生率也较第1组高,第2,3组间手术效果无显差别,第3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报道一项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新技术,可在不切除骨化物的前提下实现神经的直接减压,弥补传统前路或后路减压手术的不足.方法 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的手术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处理椎间隙、去除椎体前部骨质、安装钛板和椎间融合器、椎体两侧开槽和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等.收集2例经该术式治疗的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通过将椎体骨化物复合体游离并前移,实现脊髓和神经根的直接减压.2例患者手术顺利,脊髓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特殊并发症发生.结论 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的设计兼顾了前路直接减压的有效性和后路间接减压的安全性,初步疗效证明其可作为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上颈椎合并远隔颈椎骨折脱位一期前后路手术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e X  Jian L  Yuan W  Ni B  Chen D  Li J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5):315-317
目的:通过一期前后路手术来评价该方法治疗上颈椎合并远隔颈椎骨折脱位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对1996年5月至2000年6月入院的10例上颈椎与远隔颈椎同时存在骨折脱位的患者进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从30-68岁不等。下颈椎骨折和/或脱位主要采用前路手术,包括椎体次全切或单椎间隙椎间盘切除,髂骨块移植,带锁钢板内固定。上颈椎骨折脱位主要采用后路手术,利用Apofix系统、Atlas线览系统或Axis系统进行复位植骨固定。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颈托保护;对同时伴有脊髓损伤者,尤其是累及C4以上水平,呼吸受累者,可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术后均行重症监护,术后平均随访2年5个月。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复位固定,植骨区域均获得骨性融合,无神经损伤加重,植骨块移位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复位,减压、植骨和内固定,重建上颈椎合并远隔颈椎骨折脱位后的稳定性,可提供即刻的坚强固定,避免术后Halo支架或颅骨牵引,便于术后护理和尽早开始功能锻炼,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柱软骨终板细胞凋亡与颈椎间盘退变之间的关系。方法:24只清洁型wista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沿C1-C7棘突做正中切口,剥离椎旁肌,切除C1-C7的棘上、棘间韧带及两侧关节突关节后外1/2,诱发加速脊柱退变;对照组仅切开皮肤后缝合。分别于第9周、18周、36周对两组动物施行过度麻醉处死,完整取下包含上下椎体的椎间盘。对颈椎标本行矢状位切片,分离软骨终板和椎间盘。颈椎间盘按Thompson椎间盘退变病理分级标准进行分级评定;将软骨终板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和Tunnel染色后,计数椎间盘软骨终板凋亡数量,评估软骨终板消失状况。结果:两组软骨终板细胞凋亡随时间进展而加速。与对照组相比,18周实验组软骨终板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在9周和27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软骨终板细胞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脊柱退变模型显著增加了软骨终板细胞凋亡数量,加速了脊柱退变;随年龄增加,软骨终板凋亡细胞数量逐渐增加,软骨终板破坏程度增加,颈椎间盘退变过程加速;年龄是颈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因素;软骨终板细胞凋亡是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盆腔自主神经的解剖,减少直肠癌手术中对自主神经的损伤.方法:通过解剖7例尸体了解盆腔自主神经的分布.结果:上腹下丛紧贴肠系膜下血管的后方;直肠正后方的脏层筋膜与壁层筋膜之间的疏松间隙内无明显自主神经分支;直肠与精囊和前列腺(或子宫,阴道)之间无明显的神经支;盆丛呈不规则四边形结构,其四个角不在同一平面;直肠侧韧带主要由盆丛发至直肠的分支及结缔组织构成.结论:当直肠癌根治术保留自主神经时,肠系膜下血管可作为寻找上腹下丛的标志;游离直肠时应先游离其后壁及前壁,后游离其侧方,使直肠侧韧带呈桥状架于直肠与盆丛之间;侧方的游离应于盆丛的内侧,按与其弧面相适应的方向用电刀切断直肠侧韧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新型解剖型钛笼(AA-TMC)在单节段及双节段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ACCF)中与终板的贴合程度以 及对手术节段颈椎生理序列的重建效果。方法使用12具颈椎尸体标本完成单节段及双节段ACCF手术,使用AA-TMC进行椎 体重建。通过X线测量手术前后手术节段高度及角度以评价AA-TMC对手术节段生理序列的重建效果。同时测量术后AA-TMC 与终板之间间隙大小以评价AA-TMC与终板的贴合程度。根据美国材料与实验学会F2267 脊柱植入物沉陷试验标准对比 AA-TMC与传统钛笼在终板支撑强度上的差异,评价AA-TMC在防止钛笼下沉方面的效果。结果单节段ACCF手术前后节 段高度(23.90±2.18 mm vs 24.23±1.13 mm)及角度(11.62±2.67° vs 12.13±0.69°)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节段ACCF手术 前后节段高度(42.93±3.51 mm vs 43.04±1.70 mm)及角度(15.63±5.06° vs 16.16±1.05°)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A-TMC 与终上下板贴合良好,平均间隙0.37±0.3 mm及0.42±0.28 mm。相比于传统钛笼,单节段及双节段ACCF使用AA-TMC进行椎 体重建可显著提高终板支撑强度(单节段ACCF:719.7±5.5 N vs 875.8±5.2 N;双节段ACCF:634.3±5.9 N vs 873±6.1 N),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节段及双节段ACCF中使用AA-TMC进行椎体重建可显著提高终板支撑强度,从而有效降 低了钛笼下沉发生的可能。并且,使用AA-TMC可有效重建颈椎生理序列。  相似文献   

15.
阻断软骨终板营养对终板软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阻断新西兰白兔椎体软骨终板营养途径对终板内软骨细胞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平均分为实验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颈前路显露椎体,使用0.5mm钻头分别在C4、C5椎体上、下缘,C3椎体下缘,C6椎体上缘靠近软骨终板处钻孔,孔外缘位于终板软骨下缘,深度至椎体后缘(术中X线机透视确定),孔中用Stryker骨水泥填塞(0.5ml),假手术组仅切开皮肤后缝合,对照组不做处理。术后4周及8周切取软骨终板标本,用HE染色和原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终板软骨细胞密度和软骨细胞凋亡。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终板软骨细胞密度较假手术组及对照组下降明显,细胞凋亡增加(P<0.05);术后8周,实验组细胞密度下降及细胞凋亡增加较术后4周更为明显(P<0.05);实验组4周及8周细胞密度和细胞凋亡数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阻断软骨终板营养途径可导致终板软骨细胞密度下降,细胞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固定、植髂骨融合治疗上颈椎损伤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 年6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上颈椎损伤患者334例,其中适合进行后路短节段固定、植髂骨融合的36例(包括交通事故伤 23例,高处坠落6例,重物砸伤5例,他人殴打致伤2例),均行后路短节段固定、植髂骨融合治疗,根据头颈部疼痛视 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神经功能障碍JOA评分、植骨后骨质融合率来探讨手术策略及分析临床 疗效。结果:术中无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发生,手术时间110~240 min。VAS评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01);JOA评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无内固定失败,融合节段在随访过程 中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根据每个上颈椎损伤患者不同的病情,选择个性化的后路短节段固定方法,同时取自体 髂骨融合,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模拟生理负荷条件下前交叉韧带的等距重建位置是否适用于每一个体。方法  7具新鲜冷冻尸体膝关节标本 ,在前交叉韧带股骨与胫骨附着区各取 5点分别钻骨隧道 ,通过钢丝和等距测量器施加初负荷 ,检测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胫骨和股骨隧道间的距离变化。结果 股骨韧带附着区中点、后点和下点与胫骨附着区 5点间的距离变化保持在等距范围内。膝关节自 0°屈曲至 90°位点间距离变化在各个标本间的差异无显著性。股骨韧带附着区中点、前点、上点和下点随膝关节屈曲分别在各膝关节间出现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股骨韧带附着区内重建位置变化影响重建疗效 ,股骨韧带附着区后点和下点是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理想等距位点 ,前交叉韧带重建时应个体化调整重建位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给面部整形提供有用的肌皮瓣。方法 在30具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上,将颈阔肌分为四个肌皮区,借助解剖显微镜观察了各区的动脉来源。结果 舌骨上肌皮区的血供主要靠面动脉,另外有颈外动脉、耳后动脉和枕动脉;舌骨下肌皮区由甲状腺上动脉供应;胸锁乳突肌皮区无明显的动脉干,由附近动脉的分支分布于此区;颈外侧肌皮区主要由颈横动脉的分支供应。结论 本研究为面部整形肌皮瓣的来源提供了可行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