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燕 《中医杂志》1995,36(4):203-204
“火郁发之”,出自《内经》。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五郁时,针对火郁所致诸多病证制定的治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五郁之发,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内经》的五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虽以五行立名,实指六淫之邪导致五脏郁证,故其治法,是以五脏的特性及其病理特点为主要依据。经言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火郁发之,属治则范畴。  相似文献   

2.
浅谈“火郁发之”罗珍春(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景德镇333000)关键词火郁发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导意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本论原是阐述五运之郁的治疗,张景岳说:“天地有五运之郁,...  相似文献   

3.
五郁是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的合称,源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木郁达之"等五郁之甚之治.伴随情志不畅致"郁"的热议,对运气异常致"郁"的探究或流于表浅、混淆、曲解,有碍守正传承."郁"具茂盛、温暖、郁积、阻滞等多重字义,在《黄帝内经》原文中均有体现,五郁并提的队列式出现仅见于六元正纪大论、刺法论、本病论三篇....  相似文献   

4.
"木郁达之"是中医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语出《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为五郁先导",以气郁为要,人体肝胆之郁,可令气机怫郁,气郁为百病之长,常变生其他诸郁,其治疗大法即"木郁达之"。柴胡退热之用,归于其"达肝"之功,"木达则火自平",无论是外感或内伤发热,随症配伍后皆可用之。本文从"木郁达之"的理论出发,对柴胡的退热作用进行相关论述,并进一步探讨、总结仝小林教授有关柴胡的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5.
“木郁达之”浅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木郁达之"首见于《素问》中对木、火、土、金、水五郁的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辨证论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症是一种由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多系统、多层次的病理反应,中医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小,具有较大优势[1]。《素问·本病论》谓:“人或善或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阐述了五气之郁的治疗原则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  相似文献   

7.
曾均 《光明中医》2013,28(6):1229-1230
"火郁"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状态,本文对"火郁"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整理,现论述如下。1"火郁发之"是火郁的治疗原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对火郁提出了治疗原则——"火郁发之"。"发"就是结合各脏腑经络的生理特点、人的体质和心理特性进行治疗;"发"也是结合病邪特性治疗;"发"还是结合气运太过与不及治疗,也包括顺从天人感应来治疗。总之"发"就是因势利  相似文献   

8.
《内经》“五郁之发”新释山东广饶县中医院(257300))闫自力山东中医学院(250014)徐以经关键词黄帝内经,经文新释《内经·六元正纪大论》所论及的“五郁之发”,历代甚多注解,然并未道出《内经》意义。笔者认为“五郁之发”是《内经》中关于地震、干旱...  相似文献   

9.
<正>"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该理论涵盖了火郁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对临床治法治则的制定和遣药组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且此治法临床应用广泛,内、外科疾病均可,经历代医家实践使得其理论内容逐渐发展完善,现对其简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郁证为中医临床较常见的病证,五郁治疗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根据郁的微甚不同,涉及五郁郁发、致病、治则等方面。本文从《内经》的基本理论出发,阐述了五郁治疗的理论来源及发展,分析产生五郁之发的病因病机,重点总结五郁治疗的内涵规律,以及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五郁治疗的扩充。  相似文献   

11.
五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在《黄帝内经》运气篇当中曾多次被提及。五郁的发生有其特定的运气条件,五气被郁过甚时,还会“郁极乃发”,在人体或自然界中出现剧烈或反常的表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对五郁的治则提出大体要求。文章总结《黄帝内经》中“五郁”的特点,并对其治则进行梳理,以求对“五郁”的内涵进行更深一步探析。  相似文献   

12.
浅析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及临床意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王娅(430030)木都达之、火郁发之是运用中医理论来治疗疾病的两个法则,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笔者对这两个治则从三个方面试析如下。l五行学说及其特性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  相似文献   

13.
张光茹  宫圣 《四川中医》2014,(2):135-137
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论述首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眩"。病机与肝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肝五行属木,乃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气主升、主动,在病理上肝阳易亢,肝气易逆,容易产生眩晕等临床表现。疏肝解郁治晕,往往能得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张胜  朱春冬  李远 《中医杂志》2006,47(3):235-235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病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实为治疗火郁证之根本法则。所谓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这种治法,在《伤寒论》中得到很好的体现。1《伤寒论》治疗火郁举隅《伤寒论》虽为外感寒邪所致热病而置,但书中也对火郁证的治疗提供了不少的方法。第48条云:“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即用发汗解表的方法。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出现变证,可用“更发汗”,“小发汗”的方法。若火郁…  相似文献   

15.
裴卉 《山西中医》2007,23(4):4-6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所论述的五郁及其治疗原则是郁邪致病辨治学说的起源。历代中医学家对此学说予以阐述并有所发展。依据郁邪致病的特点仅就伤寒六经病本证因郁而发并从郁论治的体系予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 “木郁达之”,源自《内经》,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五郁时,针对木郁所致诸多病证制定的治则。该篇言五郁之发,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五 郁为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五郁实则概括了五脏的特性及其病理特点。 郁即积滞,蕴结不通,气机不畅,升降之机失度。张景岳言,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诸郁,皆脏气病也。 木郁之证,其脏应在肝胆。因肝主疏泄,调畅气血,调节情志,促进胆汁分泌,协助脾胃运化,再按肝经的  相似文献   

17.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 ,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 ,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 ,人与天地相应 ,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 ,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因运气的太过、不及而外感风寒 ,心气不舒 ,邪热怫郁于内而形成。其治“发之”多以汗解 ,如王冰曰 :“发谓汗之 ,令其疏散也。”后世认为 ,《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五运六郁即外感所致 ,内伤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 “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中医临证的重要治则。虽火郁发之在《内经》中早已提出,但未引起医家的重视。唯刘完素提出:“火热内甚,可致郁结”。并指出“平日目无所见者……皆热甚郁结之所致  相似文献   

19.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开篇引用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所载,作为阐释温热病的依据。由《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记载可知,六气的主客加临异常可能导致"有胜则复,无胜则否"的自然规律失常,从而出现"不至而至,至而未至"的反常气候,引起"温病"或"疫疠",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两篇所言"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伏气温病截然不同,此属感而即发的温病,即新感温病。笔者认为新感温病源自《内经》,滥觞于《素问》。本文尝试对新感温病这一概念逐本溯源,纠正当下对其源流的错误认知,旨在更清晰地认识和掌握新感温病。  相似文献   

20.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近年来抑郁症的患病人群逐渐扩大,使得其成为现代医疗体系中必须重视的疾病。笔者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郁证论治思想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家有关郁证的论述,阐述《素问》中"五郁论治"思想对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取穴的指导作用,以丰富针灸临床治疗抑郁症的理论内涵,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抑郁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