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郑军 《中国医药导报》2008,5(34):100-101
目的:了解示范区与非示范区居民在艾滋病知识水平、观念、行为和需求上的区别,为探索以治疗和关怀为主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机制。方法:使用整群抽样方式,入户面对面问卷访问。结果:示范区居民的艾滋病知晓率、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低于非示范区居民,但示范区居民艾滋病预防知识水平高于非示范区居民。示范区居民对于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恐惧心理更强。结论:加强示范区居民艾滋病的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示范区居民艾滋病知晓率,从而转变居民对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的歧视态度。  相似文献   

2.
    
闵慧  李亚  王华东 《安徽医学》2012,33(7):922-924
目的了解淮北市相山区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为评估项目前期执行效果和制订后期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和普查的方法,分别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中学生、农民工(分层整群抽样)和暗娼、男男同性性行为者、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普查)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 2 010名大众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平均知晓率为89.9%,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中学生、农民工人群的知晓率分别为85.3%、91.5%、93.1%和86.3%,不同人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55,P0.05),4类大众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均较2009年基线调查结果上升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城镇居民提升9.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提升13.7个百分点、中学生提升54.8个百分点、农民工提升10.7个百分点;539名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平均知晓率为97.0%,其中暗娼、男男同性性行为者、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知晓率分别为97.0%、93.2%和100.0%;其中暗娼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2009年基线调查结果显著提高,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知晓率保持在100.0%。结论 4类大众人群和暗娼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均较基线上升明显,其中,农村居民、农民工、暗娼、男男同性性行为者、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人群达到示范区终期目标,城镇居民、中学生人群仍低于示范区工作目标,应重点加强对该类人群开展有效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城乡居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对艾滋病的态度和健康教育的需求现况,评估前期宣传、干预工作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该人群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蒙城县2个城市社区、9个行政村的618名18~49周岁居民为涮查对象,采用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统一编写印制调查表,对调查对象进行人户调查.结果 城市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90.3%)高于乡村居民(88.7%)(X2=19.202,P=0.024).城乡居民对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较低,"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城市居民知晓率为75.1%,乡村居民知晓率为70.9%,关于"无偿献血是否传播艾滋病"、"每隔6个月以上献血对身体是否有害"的回答正确率,以及上述两个问题回答都正确的比例,城市居民分别为84.4%、80.0%和75.6%,乡村居民分别为75.1%、73.8%和65.6%.结论 城市居民关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优于乡村居民,应加强易错知识点以及乡村居民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态度的宣传.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与了解介休市居民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并找到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点及有效手段。方法:抽取介休市200名居民为本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对所有居民进行现场调查问卷,详细的记录调查的结果,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居民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64.56%,未婚居民的知晓率为65.59%,已婚居民的知晓率为66.98%,对艾滋病的3种传播途径知晓率是56.28%,基本认识知晓率是60.25%,对感染者的态度正确率是46.28%。结论:需要开展艾滋病基本认识和不传播途径方面的活动,促进居民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改变居民对艾滋病感染者不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区居民艾滋病知识与态度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城市社区居民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与单纯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青岛市区抽取800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知识、态度.结果 在750份有效问卷中,有87.8%的居民知道艾滋病,电视或广播(89.8%)是居民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首要途径.居民对艾滋病3条传播途径回答全部正确率为73.7%,中学生回答正确率高于一般居民(χ^2=11.28,P〈0.01);对7条非传播途径回答全部正确率为10.8%.有20.1%的居民对艾滋病病人或病毒感染者持积极态度.结论 城市一般居民艾滋病认知水平较低,应针对一般人群加强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农村外来妇女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和个人性行为的现状。方法对农村外来妇女进行普查,用匿名调查表收集个人一般资料以及有关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态度和个人性行为资料。对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艾滋病基本知识正确率和不同态度的分布情况及危险性行为进行评价。结果共普查1783名农村外来妇女。对艾滋病三条传播途径的知识正确率为45.88%~90.13%,非传播途径知识正确率为39.2%~53.06%;两条预防方法知识正确率为50.59%~56.65%,非预防方法知识正确率为51.88%~67.53%。63.83%的人认为检测艾滋病抗体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认为应该公开感染者身份和允许感染者继续工作的人分别占55.75%和19.29%。艾滋病基本知识和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正确态度同文化程度呈正相关。至少同2个人发生过性行为者占36.9%,已婚者过去6个月发生婚外性行为者占4.94%。结论农村外来妇女掌握的艾滋病基本知识比较少,不正确认识较多,应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农村群众需求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村医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以及职业防护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宣传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安徽两个县的部分乡镇的村医132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村医艾滋病知识平均知晓率为91.13%,其中传播途径知晓率为85.86%,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95.08%,男性的知晓率高于女性;上级主管部门培训、医学教材和报刊杂志为村医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三个主要来源途径。96.97%的村医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表示同情并愿意给予帮助、照顾或治疗和护理,但歧视现象仍然存在,其中25.76%的调查者同意将感染者/病人隔离、超过12.12%的调查者不愿意与感染者/病人共用劳动工具。村医男性与女性之间对感染者/病人在握手、共餐、购物、保守秘密以及照顾方面的态度也存在差异,男性的歧视态度低于女性。在日常工作中村医采取防护措施和进行器械消毒的比例较低,过去一年中受到针具和器械刺伤的比例高达23.48%。结论加强对村医培训,消除其艾滋病认知的误区,提高其防护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芜湖市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以后有针对性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6类人群的艾滋病哨点监测工作,获得他们的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高危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3.86%,一般人群的知晓率为80.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6,P=0.013);两者在艾滋病非传播途径3个知识点的答对情况上也存在统计学差异,但在艾滋病传播途径5个知识点的答对情况上却无统计学差异;6类人群的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和非传播途径知识答对情况均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当地高危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的危险因素是本省户籍、单身、文化程度低的,而年龄低、文化程度低是一般人群的危险因素。结论当地需根据人群特征有针对性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同时要加强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宣传,才能有效提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情况.方法随机抽取广东省三个地级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3个单位的工作人员采取随机抽样进行艾滋病传播、预防知识及艾滋病专业知识的调查,利用统一的调查表,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了横断面调查.结果在3个地区共调查了144名工作人员,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为97.2%;预防方法知晓率为75.7%;经血、性行为及母婴3条传播途径知晓率为89.6%;传播及预防知识知晓率为81.9%;艾滋病专业知识总知晓率为8.3%;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37.5%;而5.6%的工作人员认为被查出艾滋病毒感染应该通知感染者的配偶,而60.4%的人愿意为HIV感染者或AIDS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结论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艾滋病传播及预防基本知识,但艾滋病专业知识十分缺乏,应该加强医务人员艾滋病专业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了解社区艾滋病防控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社区艾滋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系统整群抽样,通过入户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并分析。结果 社区居民的平均年龄为47.18±16.72岁。60岁以上者占25.9%,且其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在不同年龄组中最低,为49.2%。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和月收入3000以上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在各组中最高,均为63.7%。中青年、高学历和高月收入是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免费咨询检测态度和不歧视态度的有利因素,同时高知晓率亦是免费咨询检测态度和不歧视态度的有利因素。居民最容易接受的宣传形式为宣传画册。结论 提高居民知识知晓率是防控艾滋病最有效的基础手段。以居民容易接受的宣传形式为主体,侧重老年人、低文化程度和低收入人群开展宣传干预是社区艾滋病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态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的横断面调查研究,抽取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及其家长的基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及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态度,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及多水平模型分析数据.结果:共回收学生及家长有效调查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健康教育干预对改变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效果.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南宁市6个建筑工地627名农民工实施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干预,评价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结果 健康教育后农民工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较健康教育前显著上升(P<0.01),其中提高程度最高的是对“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一个看上去健康的人有可能携带艾滋病病毒”以及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的了解,分别较健康教育前提高了22.61%、22.52%和22.28%.健康教育干预后,被调查者对婚前、婚外性行为的态度以及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态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选择不赞成婚前、婚外性行为的人较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选择“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不会害怕和躲避”、认为“应该允许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继续工作和学习”、选择“如果身边的同事、朋友或亲人患了艾滋病,愿意与他们继续共事、共同生活或交往”的,与健康教育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健康教育是提高农民工有关艾滋病知识、改变其相关态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刘利华 《热带医学杂志》2014,(11):1502-1504
目的了解全州县中学生及中学教师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及对艾滋病相关态度情况。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广西省全州县4所中学师生,采取匿名自填式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共回收学生有效问卷1 783份,教师有效问卷182份。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7.0%,对基本知识和三大传播途径认知清楚,对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大部分中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防治持正向积极态度,但歧视现象仍然存在,62.9%的学生反对婚前性行为。中学教师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83.1%,大部分问题知晓率高于学生,但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不高,对待艾滋病的态度优于学生但仍存在歧视现象。结论全州县中学师生对艾滋病有较好的认知,但部分知识态度情况有待提高,应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了解云南省不同地区高校医科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态度、行为的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好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分层整群抽取位于云南省不同地区(昆明市、大理市)的2所高校(昆明医科大学、大理大学)一至二年级的医学生各300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处于云南省艾滋病不同流行区的两所高校(昆明医科大学、大理大学)的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对待艾滋病患者或HIV感染者的态度、对防范艾滋病的保护性行为及其态度的认识方面昆明医科大学的医学生优于大理大学的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义.结论 地处云南省艾滋病高度流行区的大理大学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和防范艾滋病的保护性行为及其态度的认识相对薄弱,应针对性地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手牵大手"教育模式在贫困山区预防艾滋病知识传播、态度改变、行为转变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目标抽样与分层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以陕西省商洛市的镇安、山阳、商南3个贫困山区县中全部30所中学为研究对象,选择1 136名在校中学生作为培训对象,并通过他们进一步将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传播给社区居民.结果 骨干中学生培训后,除"通过血液检查可以确定一个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外,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社区居民经过"小手牵大手"活动后,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及对待艾滋病的正确态度、行为与活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骨干中学生和社区居民对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关于艾滋病指标(UNGASS)的5个问题的回答全部正确率分别由19.23%和35.15%升高到57.57%和53.32%.结论 "小手牵大手"教育模式适合贫困山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在校外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效果。方法持续开展校外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在实施前后分别进行艾滋病防治、防治资源利用及危险行为和态度等相关内容问卷调查,从而评价同伴教育效果。结果通过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使参与活动的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水平、服务知晓情况及行为意识均有明显提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从实施前的14.3%提高到37.9%,增长了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7,P〈0.05);传播途径知晓率从实施前的39.3%提高到78.6%,增长了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3,P〈0.05);实施前有56.3%(79/140)实施后有85.0%(119/140)的人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工作,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5.937,P〈0.05)。结论在校外青少年人群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海南省基层地区小学五年级预防艾滋病教育课程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巍  杨斌  曾欣  廖苏苏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0):2021-2023,2033
目的评价4课时的“海南省小学艾滋病预防相关教育”课程在海南省A县和B市6所小学校五年级试用后对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和生活技能态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平行对照设计,比较课前和课后1个月6所试点小学(约1700人)和同地区3所对照小学(约700人)全体五年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以评价课程的近期效果;开课后2年,在两地选择8所中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约7000人)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比较在5年级上过本课程的学生(1437人)与其他学生在上述指标方面的差异以评价课程的中期效果。结果与自身基线比较,开课组课后1月多数艾滋病知识题目知晓率提高20-40个百分点:生活技能自我评价方面多数题目提高10~20个百分点。开课后2年,开课组学生的部分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下降,但仍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两年间的3次调查显示,开课组学生能够比对照组更稳定地掌握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和生活技能。结论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的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艾滋病预防课程可以使小学五年级学生更好的掌握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和生活技能。  相似文献   

18.
卢亚男  杨林胜  潘和平 《安徽医学》2009,30(9):1017-1019
目的 通过在中学生中开展"红丝带杯"作文大赛,提高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方法 抽取城区、重点乡镇、非重点乡镇各1所中学的高二、初二年级学生,在"红丝带杯"作文大赛(干预)前后进行艾滋病知识调查,干预前后调查问卷相同,方式相同,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中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在举办"红丝带杯"作文大赛前后有明显差异,干预前后调查对象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2.3%和90.8%(P<0.001);干预前后无偿献血知识的知晓率分别是76.7%和96.7%(P<0.001);干预前后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相关正确态度符合率分别是84.4%和98.7%(P<0.001).结论 在中学生中开展以预防艾滋病为主的生活技能教育,并将预防艾滋病知识融入到教学中,这种教育模式非常有效;同时能够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建立一个综合的艾滋病防控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