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级名老中医孔光一教授,以温病的教学研究最为着力,并融汇百家之长,在不断地理论探究与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其鲜明的学术思想,提炼出了肺、少阳、肾三者在温病传变与诊治中密切相关的理论。提出了"卫气实根于下焦,资发于中焦,而宣发于上焦"之说,并认为:"卫气以阴为基,以阳为用"。由于诊治一丝不苟,力求明辨病机,在治疗中讲求层次性与整体性相结合,从而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均呈现显著的疗效。上述理论在对小儿外感咳嗽的诊治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温病辨证是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理论基础的。因此,本章主要内容是: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一、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为叶天士首创,以指导温病的辨证施治。下面将每一阶段证候表现、基本特征、病理分析、治疗原则等——归纳  相似文献   

3.
传统卫气营血辨证将温病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个阶段,强调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治疗。本文通过阐述卫气同治理论,指出卫分证与气分证病机均属郁热在里,且温热之邪传变迅速,二者并无明确界限,因此温病初起常表现为卫气同病。治疗则不必拘泥于传统卫气营血序贯疗法而应用卫气同治理论,即在温病初起即采用辛散疏卫与清解气分合用的治疗方法,一方面应用辛散之品宣发郁热,透邪外出;另一方面要重视气分,疏卫同时配伍清气之品,截断病程进展。卫气同治理论指导温病诊疗具有药效力专,避免失治、误治;截断病程进展,未病先防;在外感热病治疗中贡献突出等优势。该理论包括火郁发之、分消走泄、抑邪扶正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郭颖 《江苏中医药》2009,41(11):6-8
何焕荣主任医师是江苏省名老中医.省中医药学会肺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何老从医50年,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应用及温病诊治颇有研究。笔者有幸从师侍学.获益匪浅.从中加深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认识.并对何老从“卫气”与“营血”虚证角度指导治疗“脉外”与“脉中”之瘀深有感悟.现择其精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叶天士故居并查阅相关史料,探索叶天士温病卫气营血理论形成的土壤,推测其行医年代可能诊治的传染病,为准确研究其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及该理论的临床适用证提供借鉴。经分析,叶天士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可能主要来自对伤寒、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性疾病传变规律的观察,故该辨证论治方法可能更适用于这些病症。  相似文献   

6.
"卫气营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主要阐述其在人体中的作用。清代叶天士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法,为古代时疫治疗建立里程碑,温病学成为了中医学的瑰宝。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法在现代,除了沿袭古代治疗温病外,赵炳南先生还率先将温病学辨治法应用于临床皮肤科当中。临床运用温病卫气营血理论来指导急性皮肤病的辨治效果显著,因此特从急性皮肤病与温病的病因、病机、传遍规律、症状(斑疹等)的对比及治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治疗体系的基础,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对疾病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今以卫气营血理论为基础,探讨其在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应用,以开拓思路,发挥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在临床诊疗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疗急性感染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急性感染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温病范畴。中医诊治温病,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但对中医治疗急性感染的实验研究却开展的较少。近几年来,国内采用现代科学方法,从整体角度对温病病理及中药治疗温病的机理作了一些探讨,取得了不少成绩。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一、病理研究温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卫气营血和有关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为了进一步探讨温病卫气营血各阶  相似文献   

9.
心肌炎,祖国医学认为属"心悸"、"怔忡"、"胸痹"范畴,本病具有温病的特点,治疗上一方面要清除温热或湿热毒邪,另一方面要补益心气与心阴,具体治疗过程中应仔细辨别温邪在卫气营血的病变部位,并根据正气、外邪盛衰的变化而灵活施治。刘老治疗心肌炎多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张炳立 《天津中医药》2005,22(2):131-133
《内经》为针刺治疗温病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温病学建立了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指导,中药治疗为主要手段的新体系,而针法治疗温病无重大发展,完整的学说理论有待形成。依据《内经》及古代医家对针刺治疗温病的论述,结合现代临床应用,初步概括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针法施治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