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使用Solitaire支架取栓或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治疗后再通情况,比较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异及随访3个月时mRS情况。结果 18例机械取栓患者均获得再通,17例完全再通,其中1例患者取栓术后局部狭窄行支架成形术;1例取栓后大脑前动脉A2段不显影。术后复查头颅CT平扫,1例为术区少量出血;1例患者出现大面积脑出血,出血后死亡;1例患者出现大面积脑梗死伴出血后死亡。患者术前NIHSS评分18.0(10.8,20.2)分,术后1周NIHSS评分9.0(5.0,14.2);3个月后随访mRS评分2分9例。16例静脉溶栓患者术前NIHSS评分16.0(10.0,20.0),术后1周NIHSS评分10.0(8.0,14.0),3个月后随访mRS评分2分5例。术前(Z=-0.434,P=0.664)和术后(Z=-0.313,P=0.754)的NIHSS评分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机械取栓组的NIHSS评分降低值大于静脉溶栓组(6.5 vs 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0,P=0.037);机械取栓组患者治疗后出院3个月mRS评分1.5(1.0,2.3)低于静脉溶栓组mRS评分4.5(1.0,4.8),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5,P=0.044)。结论 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再通率高,可以改善预后,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可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重要方法,通过血管内操作把血管内血栓取出体外,恢复大脑血运重建,减少致残率,甚至挽救更多生命.大量随机对照试验证明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治疗效果是显著的,根据影像学证实脑组织存在缺血半暗带而超时间窗的患者进行机械取栓仍然合理的[1].在本文中,我们将对AIS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支架样取栓装置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的临 床效果。 方法 连续纳入采用支架样取栓装置治疗的前循环急性颅内大动脉近端闭塞患者。分析纳入患 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及术后90 d临床随访结果。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为主要指标评估治疗有效性,以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术后90 d死亡率评估治疗 的安全性。 结果 共纳入30例患者,29例应用Solitaire,1例应用Trevo。平均年龄(65.97±11.67)岁。入院时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中位数13.50(9.75, 18.00)。包括颈内动脉闭塞9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20例,大脑前动脉A1段闭塞1例。术后90 d随访, 56.7%(17/30)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3.3%(4/30),术后 90 d死亡率20%(6/30)。 结论 支架样取栓装置在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治疗中临床效果较好,其有效 性、安全性能够在真实世界中得到体现,是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发病时间窗内采用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方法。然而对于大血管闭塞性 脑梗死,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偏低,血管内治疗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本文主要对动脉溶栓及机械取 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指导未来的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5.
6.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是静脉溶栓后又一血管再通疗法,一线治疗技术为支架取栓, 抽吸取栓是相对支架取栓的另一种技术。文章对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 内治疗中的疗效进行综述。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目前仍以支架取栓作为一线技术,作为补充 技术的抽吸取栓从股动脉穿刺到再灌注的时间较短,未来研究可能更着重于按特定部位或病因采 取不同的取栓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人民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均很高,缺血性脑卒中是其最主要的类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treatment,EVT)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均被应用于临床。EVT指的是在颅内血管造影术下进行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术或联合治疗。本文综述目前国内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卒中护理小组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支架取栓术治疗的148例急性前循环闭塞的临床资料。72例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76例采用护理小组干预(观察组)。 结果 观察组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230±108)min]较对照组[(266±110)min]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发病90 d预后良好率(60.5%,46/76)明显高于对照组(41.7%,30/72;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89.5%,68/76)明显高于对照组(73.6%,53/72;P<0.05)。观察组术后抑郁、焦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卒中小组可以快速反应,为卒中病人提供绿色通道,一体化服务为病人节省术前准备时间,围手术期的专科护理减少并发症,早期康复及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严重残疾的重要疾病之一,其中AIS占脑卒中大多数,AIS呈现高病死率及高致残率,因此AIS患者的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AIS治疗的关键是急性闭塞动脉的开通及挽救半暗带;血管内治疗是AIS早期救治最核心救治方法,主要以抽吸技术及机械支架取栓为主,目前血管内治疗的标准方案是以支架取栓为主的血栓切除术,而抽吸取栓也实现了良好的血管造影和临床结果,具有快速再通及费用低等优点,直接血栓抽吸技术在AIS急诊取栓中与支架取栓并驾齐驱的主流开通技术,然而抽栓导管在管腔及通过性都还有限度,以及无法适应众多AIS患者的个体差异等缺点,目前抽吸装置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抽吸取栓发展趋势越来越快,本文就抽吸取栓在AIS患者血管内治疗中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急诊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共16例。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5例(M1段闭塞2例,M2段闭塞3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颈内动脉闭塞2例,椎-基底动脉闭塞8例,对其中6例大动脉重度狭窄基础上的闭塞者,同期行急诊血管成形术。结果16例患者的闭塞血管均获得有效再通,术后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3级12例,2b级4例;1例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而死亡,无血管内治疗操作相关的并发症;90 d改良Ranks量表评分0分8例,1分2例,2分3例,3分2例,6分(死亡)1例。结论初步临床经验显示,对于伴有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伴有心房颤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预后不良的因素.方法 16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既往史及入院时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45例)和非心房颤动组(117例),所有患者溶栓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行改良Ra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1)心房颤动组的平均年龄(岁)高于非心房颤动组(69.2±11.6与62.5±12.9,t=-3.050,P=0.003),吸烟比例低于非心房颤动组[6.7% (3/45)与28.2%(33/117),x2=8.723,P=0.003],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溶栓前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0~1分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组的颅内出血比例[31.1% (14/45)与14.5%(17/117),x2=5.774,P=0.016]及病死率[26.7% (12/45)与12.0%(14/117),x2=5.213,P=0.022]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但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5例心房颤动患者中,18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预后不良27例(mRS评分2~5分).预后不良组入院时NIHSS评分(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17.70±5.87与11.22 ±5.14,t=3.809,P=0.000),收缩压(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145.5±24.0与164.9 ±21.0,t=-2.788,P=0.008),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心房颤动(OR=1.380,95% CI 0.217~7.017,P=0.698)不是溶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OR=3.558,95% CI1.246~10.158,P=0.018)是溶栓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房颤动不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心房颤动患者行静脉溶栓的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高于非心房颤动患者,但心房颤动不是溶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入院时NIHSS评分高、收缩压低可能是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及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肾功能不全与伴非瓣膜性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6例,使用肾脏病饮食改良(MDRD)简化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按照eGFR将患者分为肾功能不全组(36例)和无肾功能不全组(230例),出院后1年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观察不良卒中结局,包括全因死亡、卒中复发、联合终点事件(卒中或死亡)、卒中性残疾.结果 (1)肾功能不全组患者中,年龄≥65岁者的比例高于无肾功能不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4%(34/36)比70.0%(161/230),P=0.002];(2)肾功不全组和无肾功能不全组比较,出院后1年不良预后结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5%比29.6%,P=0.021);(3)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肾功能不全为伴非瓣膜性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内发生不良卒中结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eGFR下降,患者不良结局事件的发生率增高(OR=1.485,P<0.05).结论 对于伴非瓣膜性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肾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肾功能不全是伴非瓣膜性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长期不良预后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灶分布特点,并对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23例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既往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脑梗死灶分布等差异。结果与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比较,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NIHSS评分、年龄以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比例较高,梗死部位以累及前循环、右半球最为多见(均P0.05),而在性别构成以及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比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较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重,病灶多位于前循环和右半球,其发病与年龄以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54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presenting with symptoms of cerebral ischemia between 1980 and 1985 was performed. Seven patients (13%) had computed tomographic evidence of previous, clinically 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 In a control group of 168 persons (studied prospectively) in sinus rhythm presenting with symptoms of cerebral ischemia, seven (4%) had computed tomographic evidence of previous, clinically 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 (p less than 0.05). In those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ll infarcts were peripheral and consistent with embolism, while in three of the seven patients in sinus rhythm the asymptomatic infarcts were lacun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进展性脑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132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依达拉奉治疗组,n=66,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维脑路通对照组,n=66,维脑路通600mg,加入生理盐水200ml静滴,1次/d.于治疗前、治疗后7d、14d和21d比较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和Barthel指数的差异.结果 依达拉奉在治疗后时间段与对照组相比,E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 依达拉奉能明显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是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伴或不伴心房纤颤(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 应用rt-PA对病程<6h的66例无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房颤组)和21例伴房颤急性脑梗死患者(房颤组)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两组脑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4h、7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溶栓后90d使用改良Rankin( mRN)量表评估其综合生活能力.结果 两组治疗后24 h及7d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IHSS及mR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组脑出血发生率(28.6%)高于与非房颤组(1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率(19.0%)显著高于非房颤组(1.5%)(P<0.05).结论 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效,但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不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高氧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高氧液治疗组(116例)和常规治疗组(102例).高氧液治疗组每日静脉滴注高氧液500 ml,其余的常规治疗两组相同,连续治疗20 d.结果 治疗后高氧液治疗组总有效率(84.48%)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72.54%)(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1个月,高氧液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达功能恢复良好94例(77.58%),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的67例(65.68%)(P<0.05).结论 高氧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与房颤的相关性。方法 253例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被分为合并房颤组(n=40)及非合并房颤组(n=213),比较两组血清CysC、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的差异并分析CysC与房颤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组血清CysC(1.05±0.33 vs.0.84±0.19)、hsCRP[12(4.60-22.95)vs.4.6(1.1~13.25)]、NIHSS(8.56±7.29 vs.4.44±3.51)显著高于非合并房颤组(P<0.05),而TG(1.08±0.36 vs.1.57±0.80)、BI(31.6±28.2 vs.56.4±34.7)显著低于非合并房颤组(P<0.05)。CysC与年龄、既往卒中史、糖尿病、房颤、eGFR、Scr、TG均显著相关(P<0.05),校正上述因素后,CysC与房颤的相关系数为0.435(P=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C的回归系数为2.386(OR=10.87,P=0.02)。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清CysC水平与房颤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急性脑梗死(ACI)预后的影响及干预治疗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法检测152例ACI患者发病<24h(治疗前)、1个月和6个月时血浆Hcy水平。按发病<24h时血浆Hcy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Hcy组、高Hcy组,后者又分为干预治疗组[给予叶酸5mg/d、维生素(Vit)B620mg/d、VitB120.5mg/d,连续6个月]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在发病后各时点对3组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6个月时,干预治疗组血浆Hcy水平比治疗前以及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均P<0.01);正常Hcy组和干预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BI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增高的ACI患者预后较差,对高Hcy血症干预治疗可以改善ACI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