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重组骨桥蛋白(r-OPN)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慰剂组、SAH+安慰剂组、SAH+低剂量rOPN组和SAH+高剂量r-OPN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首次注血后72 h取脑脊液,处死大鼠,通过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和管壁厚度判断脑血管痉挛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脊液中内皮素-1(ET-1)水平,Western blot测定基底动脉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p-e 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水平。结果与SAH+安慰剂组相比,SAH+高剂量r-OPN组大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管壁厚度明显减轻,脑脊液ET-1水平明显降低,基底动脉pe NOS表达明显升高,i NOS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r-OPN能有效缓解SAH后CVS,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T-1的产生、降低i NOS的表达,提高p-e N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84只健康成年SD 大鼠随机分成4 组:正常组(n=12)、生理盐水组(n=24)、SAH组(n=24)和丹红组(n=24);后3组根据造模后取材时间,各分为造模后3 d和7 d两亚组,每亚组12只大鼠。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 模型。丹红组在造模后每天给予一次丹红注射液腹腔注射治疗。按上述时间点灌注固定后取大鼠脑桥段基底动脉,行HE染色,400倍光镜下观察,并测量基底动脉内径、血管壁厚度。结果 造模后3 d、7 d,生理盐水组基底动脉内径、管壁厚度与正常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造模后3 d,与生理盐水组相比,SAH组和丹红组基底动脉内径明显缩小,管壁厚度明显增加(P<0.05);但SAH组和丹红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7 d后,SAH组基底动脉内径近一步缩小(P<0.05),管壁厚度进一步增加(P<0.05);而丹红组基底动脉内径较SAH组明显增加(P<0.05),管壁厚度明显变薄(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对大鼠SAH后CVS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重组骨桥蛋白(r-OPN)的抗炎机制对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慰剂组(n=12)、SAH+安慰剂组(n=12)、SAH+r-OPN 0.03(0.03μg)组(n=12)和SAH+r-OPN 0.1(0.1μg)组(n=12)。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首次注血后72 h取脑脊液,处死大鼠,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和管壁厚度,判断脑血管痉挛情况,Western blot测定基底动脉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与SAH+安慰剂组相比,SAH+r-OPN 0.1组大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管壁厚度明显减轻,基底动脉p-JNK表达明显降低,脑脊液TNF-α、IL-1β水平明显降低。结论r-OPN能有效缓解SAH后CVS,其机制可能与降低p-JNK的表达,从而抑制TNF-α及IL-1β的产生,抑制SAH后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6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18只)、SAH组(18只)、EPO组(18只);假手术组、SAH组合EPO组根据取材时间有分为1、3、7 d三亚组,每亚组6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EPO组建模成功后30 min内腹腔注射EPO(3 000 IU/kg,1次/d)。建模成功后1、3、7 d采用取材基底动脉行HE染色测量基底动脉管径及管壁厚度,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基底动脉血管壁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内皮细胞型一氧化碳合酶(eNOS)的表达。结果 SAH后1、3、7 d,假手术组基底动脉管径、管壁厚度、NF-κB和eNOS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SAH组各时间点基底动脉管径均明显减小(P<0.05),管壁厚度均明显增加(P<0.05),NF-κB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eNOS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SAH组相比,EPO组基底动脉管径、管壁厚度均明显改善(P<0.05),NF-κB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eNOS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结论 EPO能够显著改善大鼠SAH后CVS,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eNOS的表达、抑制NF-κB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党宝齐  陈罡  王中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1,18(5):275-278,305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基底动脉壁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1只,并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SAH组,应用枕大池一次注血法制成SAH动物模型,对照组和SAH组大鼠在SAH后1 d,3 d,5 d,7 d,14 d时间点通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基底动脉的病理学变化,测定血管壁厚度及血管腔内径,以此评价脑血管痉挛;应用免疫组化法评估大鼠基底动脉管壁中MMP-9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显示SAH组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管壁增厚,3 d时最明显,之后狭窄程度渐减轻,14 d时基本正常;SAH后基底动脉壁MMP-9表达增加,表达高峰为注血后3~5 d,随后开始下降,14 d恢复正常。结论大鼠SAH存在明确的CVS,SAH后MMP-9在基底动脉壁中的表达上调,并与CVS的时相一致,提示MMP-9可能参与了CVS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血管壁的表达及关系。方法将30只大鼠按照枕大池二次注血的方法建立模型,然后分别于建立模型后的1 d、3 d、5 d、7 d、14 d将大鼠处死,取出基底动脉制作石蜡切片在光镜下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基底动脉血管壁PDGF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中PDGF在基底动脉血管壁上的表达,3 d和5 d组最明显,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变化是一致的。结论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能够成功的模拟SAH后CVS的发生。PDGF参与了SAH后CVS的过程,并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基底动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以及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方法制作大鼠SAH模型,HE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的血管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基底动脉TNF-α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分别从蛋白、基因水平分析TNF-α在SAH后基底动脉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SAH后大鼠基底动脉逐渐出现痉挛,从1 d开始,5~7 d时最明显,炎性细胞浸润也最明显,以后逐渐减轻,14 d基本恢复正常。TNF-α阳性的内皮细胞数及TNF-α蛋白水平逐渐增高,术后7 d达高峰,之后逐渐降低,14 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TNF-αmRNA表达在注血后1 d明显增加,7 d时达高峰,持续到14 d,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①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后基底动脉呈现痉挛状态;②基底动脉TNF-α表达变化与动脉痉挛程度呈正相关,表明TNF-α可能导致SAH后基底动脉痉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SAH(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 factor,PDGF)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为临床治疗SAH后CVS(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55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对照组(即SOR组,假手术组,Shamoperated rats,枕大池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和SAH模型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液中PDGF的水平;同时保存对应标本,观测大鼠基底动脉的形态学改变,测定血管壁厚度及血管内径。比较血清PDGF含量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之间的关系。结果模型组基底动脉痉挛于第1 d就出现,第3d表现最为明显,第5,7d以后明显减轻,但仍比SOR组明显,第14 d基本正常。大鼠SAH后血清PDGF浓度于第1 d就明显升高,至第3 d达到顶峰,至第7天时仍高于SOR组,第14 d时基本正常。SAH后血清PDGF水平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的变化是一致的。结论二次枕大池注血后,基底动脉发生了明显的细胞形态改变、管壁的增厚以及管腔的狭窄,提示SAH后有CVS的存在。SAH后血清PDGF水平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的变化是一致的,呈正相关。提示PDGF可能参与了CVS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HTEB)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兔的基底动脉周围脑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GR)mRNA的表达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备兔SAH模型,将45只硬膜外阻滞成功的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n=15):对照组、假手术组和HTEB组;然后各组再分为注血后l、7、14 d三个亚组(n=5)。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注射前和注射后1、7、14 d动物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测量并比较各组基底动脉周围脑组织GR 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1、6]含量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基底动脉Vm、血清中TNF-α、IL-1和IL-6含量最高,HTEB组次之,假手术组最低,三组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脑组织中GR表达水平假手术组最高,HTEB组次之,对照组最低,三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HTEB可增加SAH后CVS的兔基底动脉周围脑组织GR的表达,并抑制TNF-α、IL-1、IL-6过度分泌,从而减轻CV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侧脑室移植对血管性痴呆(Va D)大鼠认知功能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BMSCs组、培养基组及假手术组。BMSCs组大鼠侧脑室注射BMSCs,培养基组大鼠侧脑室注射DMEM基础培养液。移植后30 d比较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血浆和海马组织TNOS和i NOS的酶活性及NO水平、血液NOS mRNA、海马组织NOS mRNA、NOS蛋白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BMSCs组及培养基组逃避潜伏期及第1次穿越平台时间显著延长(均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培养基组比较,BMSCs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及第1次穿越平台时间显著缩短(均P0.05),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均P0.05)。培养基组和BMSCs组大鼠血浆、海马组织t NOS、i NOS酶活性及NO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BMSCs组大鼠血浆、海马组织t NOS、i NOS酶活性及NO水平均明显低于培养基组(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培养基组和BMSCs组血浆、海马组织NOS mRNA及海马组织NOS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均P0.01)。BMSCs组血浆、海马组织NOS mRNA及海马组织蛋白NOS表达水平较培养基组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BMSCs侧脑室移植能够降低Va D大鼠的NO水平及t NOS、i NOS酶活性,从而发挥一定神经保护作用,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岛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方法 健康新西兰白兔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SAH组(10只)、胰岛素组(10只)、胰岛素+依达拉奉组(12只).采用兔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第1次注血后30 min,胰岛素组及胰岛素+依达拉奉组皮下注射胰岛素0.2 U/kg,每日3次,共7 d;同时,胰岛素+依达拉奉组经耳缘静脉推注依达拉奉注射液0.5 mg/kg,每日2次,共7 d.制模第7 d测量各组基底动脉横截面积以评估CVS的程度,观察基底动脉的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血管内皮细胞胰岛素受体(InRa)的表达.结果 胰岛素+依达拉奉组基底动脉横截面积[(0.46±0.3)mm2]与假手术组[(0.48±0.4)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H组[(0.25±0.3)mm2]及胰岛素组[(0.30±0.3)mm2]明显小于假手术组(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血管内皮细胞InRa在SAH组和胰岛素组的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胰岛素+依达拉奉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学观察显示:假手术组内皮细胞光滑,血管壁无增厚;SAH组及胰岛素组血管壁明显增厚,内皮细胞皱缩;胰岛素+依达拉奉组管壁稍厚,内皮细胞舒展无皱缩.结论 胰岛素与依达拉奉联合运用可有效缓解兔实验性SAH后的CV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血管壁增殖的影响.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常规饲养并枕大池二次注入0.9%生理盐水;②SAH组,通过二次枕大池注血建立SAH模型;③辛伐他汀+SAH组,每日胃灌辛伐他汀5 ms/kg,连续7 d后建立SAH模型.各组兔模型前后行两次脑血管造影.灌注后取基底动脉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分别于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其显微以及超微结构.采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基底动脉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量的变化,同时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基因表达量的变化.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脑血管造影可以观察到二次注血后兔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的痉挛,管径变细;而给予辛伐他汀后,痉挛减轻.SAH组兔基底动脉壁略有增厚,电镜显示平滑肌细胞内合成旺盛;而给予辛伐他汀预处理后这些变化明显减轻.SAH组兔基底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内α-SMA、PCNA、PDGF-B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给予辛伐他汀后三者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迟发性CVS中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来缓解SAH后迟发性CV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大鼠基底动脉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活化情况以及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方法制作大鼠SAH模型,以免疫组化方法和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分析,分别从蛋白、基因水平分析SAH后基底动脉中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活化情况。结果 SAH后大鼠基底动脉逐渐出现痉挛。基底动脉磷酸化p38MAPK表达逐渐增加,3 d时达高峰并持续至第5 d,14 d时恢复正常。p38MAPK基因表达在注血后1 d明显增加,逐渐增加,于5 d时达高峰,14 d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SAH后大鼠基底动脉中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激活,可能诱导CV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颅内基底动脉和软脑膜动脉痉挛与缝隙连接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90只,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SAH模型组、18β-甘草次酸(18β-GA)干预组(以下简称干预组)。采用改良版颅内视交叉前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于造模后7 d对各组SD大鼠进行Garcia神经行为学评分;对全脑切片行HE染色法后运用软件系统测量大鼠软脑膜动脉直径;运用压力肌动图检测大鼠基底动脉直径;采用Western-blot法测量软脑膜动脉和基底动脉缝隙连接蛋白40(Connexin 40, Cx40)、Cx43和Cx45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管痉挛与缝隙连接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H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5),软脑膜动脉直径和基底动脉直径及其Cx40表达均降低(P0.05),而软脑膜动脉和基底动脉Cx43和Cx45表达升高(P0.05),与SAH模型组比较,干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高(P0.05),软脑膜动脉直径和基底动脉直径及Cx40明显增加(P0.05),而软脑膜动脉和基底动脉Cx43和Cx45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软脑膜血管直径和基底动脉直径与Cx40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749,P0.05;r=0.866,P0.05),而与Cx43和Cx45均呈负相关(r=-0.836),P0.05;r=-0.697,P0.05;r=-0.411,P0.05;r=-0.979,P0.05)。结论 SAH后软脑膜动脉和基底动脉发生血管痉挛,且其血管直径与Cx40呈正相关,与Cx43、Cx45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兔痉挛脑血管中JNK的表达及其抑制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兔脑血管痉挛(CVS)后基底动脉p-jnk的表达及其抑制剂SP600125对其表达的影响,以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CVS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机制。方法 ①采用二次枕大池注血建立家兔CVS模型。②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动态观察兔基底动脉血管壁组织病理改变、p-jnk的表达及使用SP600125干预后对上述表达的影响。结果 ①SAH组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炎症细胞浸润等,以SAH后7d时为最重,10d时逐渐缓解;SAH+SP600125组与同时段的SAH组比较血管变化明显减轻。②SAH组p-jnk在SAH后7d时表达最为明显,10d表达稍减少,但仍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SAH+SP600125组与同时段的SAH组比较p-jnk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①原癌基因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转导通路调节免疫炎性反应,是参与形成CVS机制之一。②JNK抑制剂SP600125可以调控血管壁的炎症反应,有效缓解CV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黄芪甲苷组(腹腔注射用0.1%二甲基亚砜助溶的黄芪甲苷溶悬液)、模型组和溶媒组(腹腔注射等体积0.1%二甲基亚砜),每组10只。采用颈内动脉刺破法制作SAH模型。SAH后24 h根据改良Garcia神经功能评分评定大鼠神经功能。SAH后6 d,HE染色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评估血管痉挛,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基底动脉p-Akt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基底动脉C-myc和α-SMA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溶媒组改良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5),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减小(P<0.05),基底动脉α-SM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基底动脉p-Akt和C-myc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而模型组和溶媒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溶媒组相比,黄芪甲苷组改良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提高(P<0.05),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P<0.05),基底动脉α-SM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基底动脉p-Akt和C-myc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黄芪甲苷可能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下调C-myc的表达、促进α-SMA表达,影响SAH大鼠基底动脉血管平滑肌表型转换和增殖,增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从而缓解基底动脉痉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枕大池注入凝血酶(TM)后大鼠基底动脉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与基底动脉痉挛的关系。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A(对照)组、B(单纯TM)组和C(全血+TM)组。A组大鼠枕大池内注入生理盐水,B组大鼠枕大池内注入TM 3U,C组大鼠枕大池注入自体血后再注入TM3U。术后3 d处死大鼠,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并检测PAR-1和TNF-α的表达。结果 1 B组较A组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小,PAR-1和TNF-α的表达高(P=0.000);2 C组较B组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小(P=0.002),TNF-α表达低(P=0.037),PAR-1表达差异不显著(P=0.42)。结论 TM可致血管缩窄、PAR-1和TNF-α的表达增高,并受SAH存在与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大鼠增殖抑制基因(rHSG)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基底动脉(BA)迟发型脑血管痉挛(DCV)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56只随机分为5组:SAH组(A组,36只)、SAH+ Adv-rHSG-GFP组(B组,36只)、SAH+ Adv-GFP组(C组,36只)、假手术组(D组,36只)和正常对照组(E组,12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将重组腺病毒Adv-rHSG-GFP及空载腺病毒Adv-GFP分别转染B、C组大鼠BA.设立4d、7d、10d 3个观测点,HE染色后测量BA内径周长及血管壁厚度,观察血管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后检测BA中rHSG蛋白表达;用RT-PCR法检测BA中rHSG mRNA表达.结果 A、C组各时相BA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皱折、平滑肌层增厚等增殖性改变.与A组及C组相比,B组7d、10d时BA血管痉挛明显缓解,且rHSG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 rHSG的过表达可以减轻SAH后血管壁的增殖和DCV,为外源性rHSG基因治疗DCV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大鼠脑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均采用2次注血/退针法制备脑出血模型; 持续吡格列酮组:造模前6 h给予胃灌注吡格列酮,造模后维持原剂量; 术前吡格列酮组:造模前6 h给予胃灌注吡格列酮,造模后停用; 术后吡格列酮组:造模前不给药,造模后给予胃灌注吡格列酮; 模型组:造模前后均不给药; 假手术组只进针不注血,不给予吡格列酮灌注; 吡格列酮胃灌注15 mg·kg-1·d-1,1次·d-1。另选取12只未造模的正常大鼠作为正常组,不用药。各组取6只大鼠于术后72 h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脑组织中TNF-α蛋白、NF-κB蛋白表达水平,并应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6组大鼠行为学评分、NF-κB蛋白、TNF-α蛋白、TNF-α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持续吡格列酮组行为学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吡格列酮组、术后吡格列酮组、模型组,显著低于假手术和正常组(P<0.05); 术前吡格列酮组和术后吡格列酮组行为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吡格列酮组、术后吡格列酮组与模型组、假手术、正常组行为学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持续吡格列酮组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吡格列酮组、模型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正常组(P<0.05); 持续吡格列酮组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吡格列酮组、术后吡格列酮组、模型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正常组(P<0.05)。术前吡格列酮组、术后吡格列酮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正常组TNF-α、NF-κB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 假手术组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持续吡格列酮组血浆TNF-α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吡格列酮组、术后吡格列酮组、模型组(P<0.05),术前吡格列酮组、术后吡格列酮组血浆TNF-α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模型组、假手术组、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吡格列酮可抑制血浆以及脑组织中炎性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脑血管痉挛(CV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互间内在关系。方法新西兰纯种大白兔160只,枕大池二次注血,制作兔SAH后CVS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NS)组和SAH后3个亚组(3d、7d、11d组)。分离基底动脉,应用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基底动脉(BA)管径、血管壁上NF-κB及ICAM-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及NS组脑血管造影BA光滑、平直,无串珠样改变;SAH后第3d,DSA显示在椎基底动脉交接处可见狭窄;第7d,BA管腔狭窄明显。伴随着血管腔管径的变化,血管壁上NF-κB及ICAM-1的表达也出现相应的变化。NF-κB与ICAM-1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强弱有时间上的先后性,在CVS发生的早期即出现NF-κB的表达升高,继而出现ICAM-1的高表达,而ICAM-1的表达强弱恰好与CVS的发生、发展过程相一致。对照组和NS组在BA的内皮细胞上仅在局部有微弱的表达。结论NF-κB、ICAM-1参与了痉挛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且其表达的变化可能与CVS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