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呈攀升趋势,西医在治疗慢性肾脏病方面有一定局限性,中医药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且目前各中医家从脾肾方面入手治疗慢性肾脏病颇有心得,该文就对近几年从脾肾来阐述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施治、临床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了解从脾治肾方面治疗慢性肾脏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更系统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患病率以及患者知晓率迅速上升。微RNA(microRNA)是真核生物中长度在22 nt左右(19~25 nt)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它参与基因转录而发挥生物学调节功能。目前对microRNA在慢性肾衰竭肾间质纤维化中的研究日益深入,对microRNA在中医药防治肾间质纤维化方面有现实意义,该文从microRNA在肾脏中的表达,以及慢性肾脏病中医病因、病机、证候、诊断及中医药防治方面论述microRNA在中医药防治肾间质纤维化中的应用。microRNA在慢性肾脏病肾间质纤维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明显的作用,为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肾间质纤维化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徐晴  郑蓉  朱戎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0):93-96
近年来,随着“肠-肾轴”理论提出,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肾脏病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慢性肾脏病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现象,紊乱的菌群通过蓄积内毒素、破坏肠粘膜屏障功能及引发全身慢性炎症等途径加重肾脏损伤,干预肠道菌群可能成为慢性肾脏病治疗一条全新途径。中医理论认为脾肾相互为用,互为因果,“补脾益肾、通腑泄浊” 这一治则与 “肠-肾轴”学说不谋而合,因此调节肠道微生态可能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一座新桥梁。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脏病是一组呈进行性发展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肠道与肾脏之间关系密切并且互相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关系构成“肠-肾轴”。中医学认为,脾肾相关,脾病及肾,肾病及脾,终致脾肾两虚。“肠-肾轴”理论可为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治疗提供新的途径,临床上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运动、提高肠道免疫力等以肠道为切入点的治疗措施,以及中医学从脾治肾法和中药灌肠疗法,均能有效延缓慢性肾脏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肾性骨病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中医对该病的病机及治疗多从肾脏进行分析。本文拟从中医理论中肝脾两脏与肾脏关系着眼,分析慢性肾脏病患者钙磷代谢异常及骨骼损害过程中肝脾与肾的相互作用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治疗肾病常用中药的肝毒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脏病是临床难治性进展性疾病之一,为各种慢性肾实质疾病的基础上缓慢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至衰竭的一种病症。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脏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但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列举了肾科常用中药,从其功效、药理及肝毒性等方面作出简要的介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总结王文凤主任医师辨治慢性肾脏病的经验.王文凤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肾脏病的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脾肾,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以脾肾亏虚为其本,湿浊毒瘀内阻为其标,"气虚血瘀"贯穿慢性肾脏病始终;提出"攻补兼施,分期辨治,内外同治"的辨治思路.发病初期脾肾气虚为甚,治疗应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可选肾康宁I方加减治疗.病变中期正气亏损渐甚,邪浊内壅渐重,治疗应以扶正祛邪兼施为治疗原则,采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发病末期脾肾愈亏,而湿浊、毒邪、瘀血阻塞更为突出,治疗应以祛湿降浊、活血化瘀排毒为主,可选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过程中,需注重固护脾肾,脾肾同治,重视"活血泻浊".  相似文献   

8.
肾性骨病是终末期肾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年限。通过回顾近10年中医药治疗肾性骨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了肾性骨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论治以及中成药治疗等。认为肾性骨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与肝肾亏虚、筋骨失养,脾肾虚弱、骨肉失养有关;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内阻、浊毒内停为肾性骨病的主要证型;治法以补肾壮骨,健脾活血为主;中成药仙灵骨葆胶囊、金天格胶囊及单味中药海螵蛸对肾性骨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湿浊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慢性肾脏病(CKD)为本虚标实,湿浊证为其最常见的邪实证型。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之邪下注蓄积于肾脏。针对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提出补益脾肾、活血化瘀、化湿泄浊等中医治法,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辨证治疗肾脏病湿浊证延缓进展到慢性肾脏病5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黄芪丹参及其有效组分抗肾纤维化的体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均 《西部医学》2011,23(2):392-393
近年来,中医药基于长期防治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实践和优势,从单味中药、中药有效组分、中药有效组分配伍、复方中药提取物等层面,积极开展了中医药防治肾纤维化的实验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笔者将对近年在抗肾纤维化临床应用中使用药频率最高的两种药物黄芪、丹参及其组分抗肾纤维化的体外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大蒜为药食同源食物,中医文献记载大蒜可用治关格病症(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大蒜素为大蒜的提取物,在防治心血管疾病、肿瘤、细菌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方面具有广泛药理学作用。近年来,大蒜素在肾脏疾病中的药理学作用也被挖掘。大蒜素可多途径、多靶点保护肾脏,对慢性肾脏病、急性肾损伤、肾纤维化、肾肿瘤等均有一定作用。今后有关大蒜素的研究应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系统研究大蒜素防治肾脏疾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环节,研制适合临床长期使用的新剂型,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研究深入,中医对于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新的认识,目前对于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认为总体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脏腑虚弱,主要为脾肾气虚,标实为风邪、痰浊、瘀血夹杂为患,形成了从虚、从瘀、从痰等论治慢性肾脏病的一些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是对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损害的疾病的概括,CKD的诊断和分期标准统一了对肾脏病的认识。但是对于CKD的治疗和延缓其进展仍然缺乏有效的药物和手段。中医药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方面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的疗效。近几年来,对中药单味药和复方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在这些研究当中,中药大黄在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药理和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并发蛋白质能量消耗(protein energy wasting,PEW)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从中医脾肾两脏分析讨论CKD并发PEW的病因病机,提出“祛瘀生新”和“脾主肌肉”的论治依据,据此运用益气健脾消瘀泄浊方治疗CKD并发PEW,并佐以一则医案加以验证。[结果]CKD并发PEW患者以脾肾亏虚、浊瘀壅滞为基本病因病机,此时先天之本已然衰败,治疗应以培补后天之本为重,并贯穿疾病治疗始终,同时还应兼顾随证而生的浊瘀之邪,将生新与祛瘀结合,以益气健脾消瘀泄浊方通畅肾络,健脾治痿。所举医案中患者诊断为慢性肾脏病4期并蛋白质能量消耗,中医辨为尿浊,属脾肾亏虚、浊瘀壅滞之证,治以益气健脾、消瘀泄浊,以益气健脾消瘀泄浊方为主方治疗,复建脾运,祛除肾中瘀浊,使气血津液化生运行如初,以后天脾气固补先天肾气,顽疾复有转机。[结论]从脾肾亏虚、浊瘀壅滞的基本病机出发,运用益气健脾、消瘀泄浊法治疗CKD并发PEW,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稳定肾功能,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王世民教授是山西省著名的名老中医,从医60余年,在中医药临床和基础研究多年,尤其倾心研究中药及中医方剂,数十年来科研成果显著,他倡导“仰古尚新、与时俱进、中西兼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强调“医应识药”,探幽发微,融汇古今。基于西医肠-肾轴理论从中医谈王世民教授临床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经验,慢性肾脏病属本虚标实,其基本病机主要为虚、瘀、湿、浊,临床主要治则为“补肾活血,降浊排毒”,且强调“通下法”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以泻下药物为主组方,用通利大便的方法去除浊毒,以祛菀陈莝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王世民教授基于肠-肾轴认为肠道菌群失调也可看作人体阴阳失衡的一部分,中药及复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机体阴阳平和而治疗疾病,提出“从肠治肾”,在临床疗效显著。为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为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脏病多迁延不愈,久病失调常致机体虚损,目前西医多为对症支持治疗,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大补元煎为景岳创制补虚名方之补阵首方,巴元明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将其应用于多种肾系虚劳疾病,每获佳效。文章对巴元明教授运用大补元煎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作相关介绍,与同道共勉。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脏病在整体上表现为肺、脾、肾虚损,另一方面在病理上又表现为水湿,湿热,瘀血、痰浊与湿浊互结,其中湿热与肾脏病关系密切,程锦国治疗慢性肾病经验丰富,自创小清汤疗效显著,每以小清之力达祛邪扶正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小球肾炎长期是我国慢性肾衰竭的第一位病因,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仍有诸多局限,较多的临床经验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此方面有一定的效果。"脏器虚损、邪气内停"被普遍认为是其中医病机。詹华奎教授认为,慢性肾炎早期,以湿热之邪胶固、瘀血阻滞、风邪内伏为主,结合早期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提出运用伏邪理论论治,治宜采用透法(祛瘀透邪、祛湿透邪、祛风透邪),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透邪,使气血通透,邪气消散流转;慢性肾炎后期,进入肾衰竭后,脾肾亏虚甚,标实以浊毒内停为要,强调泄浊,治以补脾肾的同时配合泄法为主,加强浊毒排出。验之临床,有利于减轻血尿、蛋白尿,降低肌酐,延缓肾脏病进展。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脏病蛋白尿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肾脏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大量蛋白尿为慢性肾衰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蛋白尿对延缓肾功能恶化尤为重要。中医药在治疗蛋白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辨证分型论治、专方专用、中成药、穴位注射以及中医外治法等,能一定程度地降低蛋白尿,文章总结了近三年中医药治疗蛋白尿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