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65例VB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症状性与非症状性VBD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165例中男性105例,女性60例,平均年龄65±3岁.临床表现:后循环TIA61例,后循环梗死16例,脑干出血1例,前庭阵发症28例,三叉神经痛15例,面肌痉挛11例,无症状33例.CTA、MRA、DSA显示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的延长扩张、骑跨.VBD症状有无,与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血管直径、延长扩张程度相关.结论 VB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症状有卒中、压迫性症状和脑神经损害等,血管影像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分析椎基底动脉纡曲延长症(VBD)的MRA影像学表现、分型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 139例VBD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1 139例均行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其中300例行头颅MRI检查,170例行头颅CT+CTA检查,101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术,54例行增强MRA检查。据椎基底动脉MRA走形进行影像学分型并结合其临床症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 139例患者MRA均表现为椎动脉或(和)基底动脉纡曲延长;按VBD患者的MRA血管走形将VBD初步分为:S型、U型、L型和螺旋型4型,其中S型648例,U型272例,L型117例,螺旋型102例;4型中螺旋型临床症状最重,L型、U型症状次之,S型症状最轻。行头MRA与同时行CTA、DSA、增强MRA检出的VBD患者相符。结论 MRA可以作为VBD的有效检查手段,根据其MRA影像学表现可将VBD分为4型,各型临床症状轻重各异,总结各分型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9例症状性椎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椎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血管内治疗(复合手术)。术后观察手术切口愈合、声带功能、瞳孔及眼睑活动情况。术后7 d内复查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椎动脉颅外段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出院时评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术后3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 临床随访内容包括mRS, 以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死亡事件;影像学随访方法包括CTA或DSA。结果 9例患者的椎动脉颅外段均成功再通, 术中出现血管夹层1例。9例患者均置入支架, 其中置入1枚1例, 2枚3例, 3枚5例。术后无一例发生症状性或无症状性脑梗死。术后出现Horner综合征2例, 声音嘶哑2例, 局部切口感染1例。复查椎动脉颅外段CTA结果显示, 8例血管再通良好, 1例出现无症状性血管闭塞。出院时mRS 0分7例, 1分2例。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18个月。至末次随访, mRS 0分7例...  相似文献   

4.
隐匿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又称无症状性脑梗死或沉默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出现的部位在临床上缺乏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或临床表现轻微不足以引起患者及医生注意,但经颅脑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或尸体解剖能发现梗死灶,我国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正式将其归入脑血管病分类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远端滤网保护伞在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术中应用远端滤网保护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共纳入23例患者,末次事件至治疗的中位时间为30 d(范围为8~510 d).结果 23例中,22例成功应用保护伞,1例因颈内动脉迂曲不能到达远端,技术成功率为96%.18例术后血流达到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2 b~3级,其中13例(57%)达到完全再通(TICI 3级),再通成功率为78%.2例回收的保护伞中可观察到粥样斑块碎屑.9例(39%)术后磁共振弥散成像显示多发点状梗死灶,1例发生颅内出血(出院时无神经功能缺损).术后行头颅CT灌注成像的21例,均显示血流动力学较术前改善(P<0.01或P<0.05).围手术期无一例发生症状性卒中及死亡.影像学随访(19.7±9.3)个月,临床随访(21.0±8.4)个月,1例术后4个月时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经过再次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在随访期间无症状性卒中或死亡发生.结论 术中使用远端保护伞辅助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是安全可行的,但其疗效尚需要长期随访和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在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4-01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三叉神经痛(单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所有患者T1-VIBE和T2-SPC两个序列的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检查,分析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显示的三叉神经血管压迫和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并分析磁共振三叉神经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5例患者三叉神经的血管压迫与临床症状有密切关系,且均为单侧临床症状,31例患者的MRI图像显示有听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且35例患者中,对于无症状侧29例患者未见听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三叉神经痛患者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能够清晰的显示出两侧三叉神经血管压迫情况,对临床具有较佳的指导作用,可以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VB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1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1例表现为三叉神经痛.'2例患者颅脑MRI均见有椎-基底动脉扩张,伴有迂曲.结论 VBD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变异性疾病,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多样,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25例报道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特点、特别是影像学的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已确诊的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男2例,女23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包括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头部CT、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异常表现。结果 25例本病患者除2例男性外,余23例均有明确病因,如妊娠期、产褥期、口服避孕药等,临床表现以亚急性颅压高症状为主;部分头部CT可见条索征及空三征,MRI特征性表现为T1、T2加权像窦内异常高信号,MRA示栓塞的静脉窦未显影。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多可找到明确病因,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MRI/MRA可帮助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并积累一定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5例典型VBD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54岁,急性起病,以头晕为首发症状,并伴有其他脑干缺血的症状及体征,其中2例患者症状反复发作,影像学检查均符合相应诊断标准。经过治疗,2例基本痊愈,3例好转。结论 VBD的病因尚不明确,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VBD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动脉夹层的关系复杂,可通过影像学确诊,目前该病尚缺乏明确的治疗方案,抗血小板治疗对多数患者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41例患者的临床与CT、MRI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4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及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资料.结果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为脑膜刺激征和颅内高压,影像学表现为脑积水、脑室扩大、脑膜强化、血管周围间隙扩张等.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帮助早期诊断,确诊仍依靠病原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