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缓脉     
缓脉属于复合因素所构成的脉象。缓脉有“和缓、纵缓、迟缓”三种含义,并兼有脉率较慢,一息四至。缓脉的客观形象描述有“按之依依”“往来纡缓,呼吸徐徐”“纵缓,中软不急,如丝在经,则弦无力”譬阿阿四至通,一柳梢袅袅飚轻风”“状如琴弦,久失更张,纵而不整”“和缓不紧”“来往和匀,微风轻飚,初春杨柳”“从容和缓,不疾不徐”“”往来和匀,微同轻毡,杨柳初春;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迟,应手中和,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应指散漫,如琴弦久失更张“”若从容和缓,来去舒徐“阿阿软若春杨柳”“宽缓不前”“缓,不逮也”“从容不追”“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如微风轻飚柳梢”“应指柔和”“不浮不沉恰在中取,不迟不数,正好四至,欣欣然,洋洋然,从容柔顺,园净分明”等。  相似文献   

2.
在一些临床报道和中医著作中,时见有将弦与缓两种脉象归于同一部脉中的现象。如称某人脉“弦缓”、“弦细缓”等。笔者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弦与缓都是依据脉象的形态来区分的。“弦”即状如绷紧的弓弦之意,是指脉象手直且长,并较紧张。“缓”即柔缓、缓和之意,在脉学著作中它被形容为“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如初春杨柳舞风之状”。可见缓脉本指一种松弛、缺乏紧张度的脉象。弦与援这两种脉象也和浮沉、近数一样,是一对相反的脉象,不会同时出现在一部脉上。当然,弦缓并提者并非有意自相矛盾,而是没有正确使用“缓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3.
黎民寿在《玉函经注》中首次提出了"脉神"概念。脉有胃气是脉神的本质或核心内容,缓脉是脉神的外部形式,和缓有力是脉神的基本特征,而脉神的藏象基础则在于脾土之脏的功能体现。  相似文献   

4.
实脉     
广义实脉:狭义实脉:单因素的脉象;条件,浮、中、是指举按寻均有力的脉象。是一个复合几种因素的脉象,不是实脉具有大、长、弦、有力的复合沉三部皆然。狭义实脉与单纯的脉有力不同,可以和与之并无矛盾的脉象同时兼见。广义实脉的兼脉有浮而实、实而缓、实大、实而紧、实而滑、实洪滑、实数大、沉实有力等。  相似文献   

5.
<正>自《脉经》之后,历代医家对缓脉的解释都不明确。有的认为缓脉是缓迟、缓纵。或认为缓脉只是相对于紧脉而言即是柔软、舒缓。有些书只是叙述了缓脉不是什么,而没有讲清缓脉的脉象是什么,更没有讲清怎样才能体会到缓脉。如李时珍在《频湖脉学》中认为缓脉是“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  相似文献   

6.
就《伤寒论》第39条所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历代医家见仁见智,颇不一致。《医宗金鉴》认为:“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脉也;伤寒当身疼,今身不疼,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证也。”柯韵伯说:“脉浮缓下当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之证……无少阴证,仲景正为不汗出而烦躁之证,因少阴亦  相似文献   

7.
廖立行  林永廉 《光明中医》2011,26(12):2385-2387
本文主要从文献与临床上以传统的“位数形势”对紧、弦二脉脉象进行了详细的辨析,认为二脉虽然确实略有相似之处,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单因素脉,明确指出紧脉脉象是脉搏动有力,体现在动态力度上;弦脉是指脉管僵硬不柔和,体现在静态张力上.明代李时珍所提出的“紧言其力弦言象”已从形、势两方面高度概括二者脉象之异.明确了二脉本质,对于...  相似文献   

8.
我对大青龙汤证身重的认识李永清,杨桂香大青龙汤证在《伤寒论》中共两条。一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一为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之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就其方证而言,属外感风...  相似文献   

9.
缓脉是较为常见的脉,但对于缓脉的脉象一直有较大争议。国家统编5版教材《中医诊断学》认为缓脉的脉象是"一息四至,来去怠缓"[1]。"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则言缓脉有两种情况: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应指均  相似文献   

10.
1、沉脉:轻取感觉不到,中取应指,重按则跳动明显。沉脉多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2、沉脉的相类脉大致有2种,沉而重按着骨始得为伏脉,沉而实大弦长为牢脉。3、迟脉:脉搏来去迟缓,医生一呼一吸(称一息),患者脉搏跳动仅3次,或不足4次。迟脉多主寒证,主病在脏(五脏)。迟而有力为实寒,见于阴寒冷积实于里;迟而无力为虚寒,4、迟脉有4种相类脉,其一为缓脉:一息四至,来去和缓;其二为涩脉:脉细而迟,往来艰难,三五不调;其三为代脉:脉缓而弱,时有中止,稍停又复搏动,表现为有规律性地停顿;6、数脉的相类脉有3种,脉来急疾,一息七至以上为…  相似文献   

11.
中医脉诊应因时制宜 中医诊断的方法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切诊又包括脉诊和按诊,其中脉诊是中医的重要特色,也可以说是我国的国粹.正常健康人的脉象是一吸四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这叫做“平脉”.现在要强调的是,脉诊还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都是健康人,脉诊应是“平脉”,只是时间、地点、人物不同,“平脉”的标准也应有所区别.限于篇幅,现在仅谈谈因时制宜.  相似文献   

12.
杨力 《科学养生》2010,(10):22-23
(接上期)养脉要养胃 ——为什么养血脉要养肾? 肾气的盛衰或肾的阴阳失调都可以影响我们的血脉,往往导致脉象过沉或过缓。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中医推拿专著和刊物中,有许多篇文章都向学做推拿的人详细介绍了这样一个内容——“十字诀”(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深透)。这“十字诀”属应知应会部分,是做推拿术的基本要求。所以对学做推拿的人来讲,如果用数年时间,竭尽全力仍不能自如运用“十字诀”,学不以至用,那就等于是白学了。我为什么要和同行们来探讨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14.
缓脉刍论     
缓脉之名,由来尚矣。上自《内》、《难》,下及后贤,稽形论病,各具妙义,既之李士材驳高阳生“缓脉主热”之说行,缓脉之主病,渐失庐山真面目矣。后之医者,率以缓脉为迟立说,而缓脉主病之真谛,掩没殆尽,因而有重加整理、研究之必要。一、缓有三解迟非本义林之翰曰:“同一缓脉,而有曰和、曰迟、日纵”之异。三者之分,“有虚实寒热  相似文献   

15.
研读《伤寒》解缓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缓脉本是中医临床常用、常见脉象,但叔和以来的脉学著作,对其概念却多颇含混,即使是当代的中医院校教材,也令学者多生疑问,莫衷其是。研读了《伤寒论》中有关缓脉的论述,发现“缓”字确有缓慢和松弛两种含义。缓脉脉象的描述以“脉势纵缓”或“脉管壁松弛”最为妥当。  相似文献   

16.
连翘心治呃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笔者用炒连翘心治疗不同原因所致的呃逆数例,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介绍如下: 例1.李×,男,24岁。1981年3月15日诊。一月前,患者偶发呃逆。近日来遇寒呃甚,响亮有力,连续发作,胃脘不舒,食量减少,口和脉缓。曾服西药不效,邀我治。嘱用连翘心60克,炒焦煎水,一服呃止未作。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2月16日,是我岳母张银秀女士90岁大寿。平日她生活不但能自理,双休日我和妻子还经常陪她步行约4公里周游长沙烈士公园一圈。她背不驼、腿不颤,当不少路人得知她近90高龄,纷纷称奇,还有不少老人向她打听长寿健康奥秘。岳母总是笑着伸出左手指了指脚下,说:“下‘足’功夫”。我岳母进行“足”保健已坚持了50多载,具体有6条——  相似文献   

18.
脉学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它源远流长,特色鲜明,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也是世界医学领域中特有的诊断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中医学文献中,脉学的论著十分丰富,异彩纷呈,其内容大致包括诊脉大法、诸脉形象、诸脉主病主治和对疾病转归及预后的判断等四大方面.其中"寿脉"是指长寿的脉象,是平脉中最为吉祥者.现代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寿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期盼.究其长寿的原因,有先天禀赋雄厚,也有后天颐养得宜,两者协调,相互既济,有望"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长寿的征象,脉学中有不少精辟的记述,兹选录有关名论评议如下.  相似文献   

19.
蒋筱 《广西中医药》1998,21(4):46-47
肝与长寿保健的关系探讨蒋筱广西中医学院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关键词肝;长寿;保健;情志1肝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肝主疏泄和藏血,其性喜舒畅条达,升发柔和,最恶抑郁,它具有疏通调畅气机和情志,促进升降出入运动的作用〔1〕。如...  相似文献   

20.
久病脉象多为阴脉,其出现缘于身体或为邪气所犯,或情志失常,或虚劳损伤,这些因素使得身体气血衰弱、正气与元气不足。久病脉虽多为气血不足的阴脉,但只要其兼有胃气的缓脉与有肾气的沉脉,就有趋向平脉的可能,疾病也可能会康复。久病脉还存在于四季脉之中,久病脉是否存在于有胃气的缓脉和有肾气的沉脉,是决定其脉顺逆四时、脉证相符或不符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