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附子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玲玲 《河南中医》2009,29(2):189-190
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是扶阳的重要药物,能温补肾阳,振奋心阳,去袁里之沉寒。本文简要介绍了附子在临床应用时,配伍不同的药物可起到不同的治疗效果。与补气药同用可回阳救脱追复散失之元阳;与补血药同用可温阳健脾、补血救阴,与温经药同用可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可见仅此一味附子,从小处看,它是一味药,从大处看,便是一首方。作为一味药,附子在不同的配伍结构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附子应用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附子是扶阳的重要药物,能温补肾阳,振奋心阳,去表里之沉寒。现就我应用附子的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附子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子临床应用体会邓剑英贵州省凯里州中医院(556000)附子用途十分广泛,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但因其有毒,又为不少医者所畏忌。《神农本草经》云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仲景之附子诸方,即从"气味辛温有大毒"七字,悟出附子大功用。现代《中药学》谓:"附子...  相似文献   

4.
张存芳  高兵 《山西中医》2011,27(5):42-42
附子,味辛性大热而有毒,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因其药性峻烈且有毒,应用多有顾忌。故历来医家对附子用量多持审慎态度,用量在10 g左右。但临床观察,此剂量对一些久病、重病、慢性病无异于隔靴搔痒,不能解决问题。如何安全有效运用附子,用量适当,最大限度发挥其药效,仍是摆在我们临床医师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附子不同剂量(笔者应用附子剂量由25g至400g不等)内服汤剂临床应用是中药临床应用中一种带有趋向性的现象,文章简介笔者临证运用附子治疗现代疑难病症的体会,认为临床只要辨证准确,针对病机,近期、远期疗效显著,不仅可祛病,又显著改善体质,值得临证深思。  相似文献   

6.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为至阳之品。笔者用附子治疗多种疾病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1温里固涩 王某,男,46岁,2009年3月2日初诊。腹泻1年多,每天大便5—6次,大便溏薄、有黏液,腹部隐痛,进食油腻、辛辣则腹泻加重。大便检查无异常,结肠镜检提示为慢性结肠炎。口干,面色萎黄,舌苔厚腻,脉缓。  相似文献   

7.
<正>附子回阳救逆可治疗亡阳证,补火助阳可治疗阳虚证,散寒止痛可治疗各种痛证。笔者用附子配伍治疗多种疾病效果满意,举例如下。1水肿患者,王某,男,67岁,2002年8月就诊。半年来无诱因出现双下肢、生殖器水肿。未行肾功、B超等检查。步行缓慢,双下肢Ⅲ度水肿,生殖器明显肿大。左下肢外侧有一溃疡面,舌质胖嫩,脉沉。诊断为水肿,证属肾阳衰竭,药用济生肾  相似文献   

8.
9.
<正>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其主根称为乌头,旁根称为附子,附子变形无幼稚根者称为天雄。都是常用的中药材。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其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扩大了应用范围。现将笔者二十年来在临床中运用附子的经验简介于下,供参考。一、回阳救逆凡由心肾阳虚、阴寒内盛,失血、犬汗亡阳或亡津液所致的四肢蹶冷,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脉微欲绝,阳虚欲脱的征象皆可用附子回阳救逆。一般心肾阳虚,阴寒内盛而致厥者,可选用四逆汤之类重用附子;气  相似文献   

10.
附子刚燥善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因其有毒,初学常不轻易使用。导师张琪教授使用附子等药屡起沉疴,指出:“只要辨证准确,就可大胆使用”。笔者秉承导师的学术思想,在香港仁济医院中医门诊暨科研中心应诊,遇疑难杂症颇多,在准确地辨证下使用附子等药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今撷其典型者,与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11.
附子理中汤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理中汤出自仲景《伤寒论》,由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组成,为太阴脾土方。笔者在临床上用本方加减治疗消渴、胁痛、腰痛、阳瘘、浮肿、喘证、流涎等病,均收“异病同治”之功,现举例于下。一、消渴(糖尿病) 蔡某,男,56岁,农民。1983年4月6日初诊:患者形体消瘦,疲乏无力,腹胀食少,气短懒言,肠鸣泄泻,时见面浮身肿,腰困肢冷,尿糖(++~+++);空腹血糖168mmg%,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相似文献   

12.
<正> 附子一药大辛、火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功能回阳补火,温中止痛,散寒燥湿.适用于阳虚阴寒内盛元阳衰微诸症,其回阳救逆之力最强,为峻补元阳,温经散寒之要药.临床应用,能大补命门真火,暖脾胃,温心阳而通血脉,温通经络四肢,散寒止痛.张景岳说:"附子性悍,独任为难,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参,熟地、炙甘草之类,皆能制其刚而济其勇,斯无往而不利矣".实为经验之谈.一般认为附子与补气药合用能救散失之元阳,入温阳药能暖下元,祛在里之寒,有益火之源,  相似文献   

13.
14.
附子与白芍一温一凉;一辛散一酸收;一行一敛,性味迥异,功效亦殊。笔者体会,两者相配,大具刚柔相济之妙,其开痹止痛之功尤佳。仲景方附子与芍药配伍者有6方,而其中通脉四逆汤及四逆散或然证中,附子与芍药的  相似文献   

15.
16.
<正>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是:“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维辛附子汤主之。”具体地说明了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脉证。该方是由“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三味药组成的。历代医家对该方证的解释以及方药  相似文献   

17.
附子配半夏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因乌头反半夏,疑子母同性,故许多医书记载附子不宜配半夏。然而我们在临床上辨证应用附子配半夏,对寒痰凝聚病变疗效甚捷,未发现任何毒性反应。现将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附子(附:乌头)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回阳救逆,温阳散寒且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是古代温法中的主药。《伤寒论》113方中用附子者有20方;《金匮要略》中用附子者有11方,用乌头者5方。后世对附子、乌头的应用更为广泛,无论在寒热温清表里补泻的方剂中,凡符合适用附子证者皆可用之。但近代有些医家惧其辛温有毒,非见亡阳之证,不敢应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小儿长期腹泻,除消化道症状外,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晄白、手脚发凉、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象细弱等症征。按中医辨证,多属脾肾阳虚,一般常用健脾固涩药如莲肉、丁香、伏龙肝、赤石脂、肉蔻等。我科有6例长期腹泻患儿,在来院前均经中西药多次治疗,上述中药亦均曾在不同处方中应用过,但效果不佳。考虑这是病久伤及脾肾阳气的表现。而  相似文献   

20.
蒋昌文 《四川中医》2002,20(7):28-28
附子大辛大热,温阳功能卓著,凡阴寒内盛,寒湿遏阻之证,皆可应用。作者应用本品配伍药,治疗小便不利,阳虚多汗,下肢关节疼痛及下肢瘘软等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