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热刺法的形成与演变100700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黄龙祥在《内经》中,寒热刺法寓于补泻刺法之中。所谓“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  相似文献   

2.
呼吸补泻的源流和发展针刺补泻与呼吸并用的学说,首见于内经,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出。大气皆出,故名曰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茯。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故名曰补”。这一节的意思,是说:“吸气时进针,勿使气与针相逆。进针后须要留针,不让邪气散布;并注意要乘吸气时撚针,以得气为度(所谓得气,是医者感觉到针下沉紧;病者感觉痠麻重胀,并  相似文献   

3.
传统补泻刺法的形成和发展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土壤,基于古人对自然、生命、疾病等的独特认知,因此其原理和方法必然受当时哲学文化、医学观念的影响。笔者通过对《内经》以及后世代表性补泻刺法的深入研究,剖析并梳理其蕴含的主要观念,包括古代辩证法之矛盾观和损益思想、阴阳平衡理论、生命流动观、气一元论思维模式、病邪客观存在观、阴阳术数理论、五行相生学说。清晰而系统地了解补泻刺法的指导思想,将对理解其理法内容和操作主旨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透刺补泻法治疗偏头痛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透穴加补泻手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偏头痛患者42例,取丝竹空透率谷、太冲透涌泉,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一周为一个疗程.结果:经治1~4个疗程后,痊愈35例,占83.33%;好转6例,占14.29%;总有效率达97.62%.结论:透刺补泻法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张静莎  陈波  郭义 《中国针灸》2012,32(4):356-358
通过整理古典医籍有关刺血疗法的论述,分析刺血疗法临床文献,发现刺血疗法有补泻之分,与放血量、放血的针具、针刺的深浅、选取的部位、机体的机能状态等多因素有关,刺血疗法并不局限于实证的治疗,也多用于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及虚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各地对针刺补泻法曾展开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相互交流经验并提出各自的见解.本文拟就补泻法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分类和组合问题,进行一些讨论.理解有不对之处,希望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7.
肖少卿 《中医杂志》1991,32(11):18-19
针刺透穴治病之法始见于扁鹊,其后《肘后备急方》、《玉龙歌》等医籍中亦有此记载。本人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透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本人几十年来临床惯用而行之有效的针刺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三个刺激量的定量、定性作了总结,介绍了针刺补泻透刺术治疗偏头痛、急性腰扭伤、胃下垂、胆道蛔虫、中风失语等病症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23,(8):855-867
梳理筋病刺法的源流,发掘出其兴衰背后的根源,对于筋病刺法及其理论经筋学说的继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采用语境分析、整体考察、实践检验的方法,解析“筋”“经筋”“筋急”“结筋”等筋病刺法及经筋学说基本概念,特别是对当下学术界争议最大的经筋病候治则治法涉及的3个关键概念“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进行了深度考察。厘清筋病刺法的范畴及主要刺法术式,并重点考察“燔针劫刺”“贯刺法”的起源,探讨争议较多或长期被忽略的“内热刺法”“贯刺法”“挑刺法”“分刺法”“募刺法”的演变。最后从筋与脉的关系、干针疗法与筋病刺法的异同分析入手,探讨经筋学说未来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解题思路,以供针灸学理论创新之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补泻] 凡通过针刺施行一定的手法之后,能促进人体内各种机能的恢复和旺盛的方法,叫做补法;能疏泄病邪使其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的方法,叫做泻法。针刺补泻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基本补泻法:包括疾徐补泻法、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开合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2.混合补泻法:包括热补法、凉泻法(烧山火、透天凉),浅补深泻、深泻浅  相似文献   

11.
深呼吸补泻法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谟 《中国针灸》2001,21(1):1-9
针灸的疗效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辨证、二是取穴、三是手法。手法问题迄今还未得到有效简便的操作规则,实有深入研究之必要,否则将限制针灸更好的发挥作用。就以各家所常说的“烧山火”、“透天凉”两种补泻手法来讲,若非针灸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者,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我曾作过不少这类操作方法的临床观察,结果并不够满意,初学者当然更不易掌握。笔者初学针灸时得先师潘公与沈公之教,施用深呼吸补泻法,它不仅能治常见病还能治疑难重症。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 补法(1)入针:找准穴位消毒,快速进入皮下,缓缓进针至应有的深度。(2…  相似文献   

12.
1 罐法补泻源流罐法 ,古称“角法”,最早记载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牡痔居窍旁 ,大者如枣…… ,方 :以小角角之”。后世医家对此疗法的功效、适应证、临床应用多有论述。随着罐具制作方法不断改进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罐法已成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方法之一。罐法的补泻 ,古籍中论述不多。唐代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中记载 :“患歹奄等病必瘦 ,……又煮筒子重角之 ,当出黄白赤水 ,次有脓出……数数如此角之 ,令恶物出尽 ,乃即除 ,当目明身轻也。”此乃言泻。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述 :“罐得火气合于内 ,即牢不可…  相似文献   

13.
14.
《内经》针刺补泻调虚实有多种含义:调阴阳之盛衰、调血气之有无、调正虚与邪实、调证候之虚实等,此时"虚实"所指多与补泻对象相关联,包括有形之瘀血、脓水等,也包括无形之气。但自《难经》以后"虚实"多指疾病的症状表现,针刺补泻作用统一为调气,从而使针刺补泻内涵产生了明显变化,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多种复杂的针刺补泻手法。虚实含义的转变、对针刺调气的重视使针刺补泻理论与方法均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也直接体现了我国古代气一元论哲学思想对针灸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配合呼吸补泻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完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头穴丛刺配合呼吸补泻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取穴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定,并参照HAMA评定总体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治疗组治疗结束后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结束后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配合呼吸补泻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相对常规针刺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B-PHY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观察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对脑中风患者下肢平衡功能的影响,为针刺治疗脑中风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未予其他相关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阴经取足五里、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等,运用呼吸补泻法的泻法,阳经取髀关、梁丘、阳陵泉等,运用呼吸补泻法的补法,每天1次,治疗28天。于治疗前、治疗28天后,应用B-PHY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对重心转移轨迹参数(轨迹长、外周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左右偏移、矩形面积)、重心转移距离参数[X轴重心转移距离均值(Mean-X)、Y轴重心转移距离均值(Mean-Y)、X轴重心转移距离最大值(Max-X)、Y轴重心转移距离最大值(Max-Y)、重心转移距离(LSKG)、重心转移面积(SSKG)、重心转移面积比(LFS)]以及稳定性系数(SI)、体质量分布系数(WDI)进行检测。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重心转移轨迹各项参数以及SI、WDI均有改善(均P0.01),观察组重心转移距离各项参数均有改善(均P0.01),对照组Mean X、Max-Y、LFS有改善(均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除SSKG外,其余指标改善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能有效提高脑中风患者下肢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中药五味的演变分为实体五行五味阶段、四时五行五味阶段以及四气五味阶段,其经历了以五谷为主,到食药兼顾,再到以药物为主的过程,而在五味的辨识上,经历了口尝五味阶段、五行取象五味阶段以及药类法象阶段。另外,易水学派在完成了四气与五味的整合过程后,将原本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发展成了归经理论。在性味补泻方面,《黄帝内经》认为,五谷五味通过养五脏之胃气来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目的,此时五味的性用,应以五行五味的性用为主。在五脏虚实的基础上,《黄帝内经》论述了五脏传变关系,产生了建立在相生基础上的五脏性味补泻,虚以相生传,实以相克传,相胜建立在实的基础之上,本味为补,克该脏之味为泻。易水学派在五味补泻的基础上增加了四气补泻,强调了五脏的补泻主要在五味的运用上,而四气要随不同的脏气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18.
“补輕泻重”与“补重泻輕”針刺补泻法与輕重刺激的关系問題,近人多认为,补法属于輕刺激,泻法属于重刺激,或則直截提出輕重刺激补泻法。由于补泻法是古代以“經气”为主而提出来的方法,它与近代所說“輕刺激——兴奋”、“重刺激——抑制”的立論自有差别。我們就历代針刺补泻法的記載看来,共間孰輕孰重,說法也不一致。如《千金翼  相似文献   

19.
“补泻”与“对症”两类刺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12,32(9):837-841
《内经》实有补泻和对症两类刺法,后人论述独重补泻.现对此进行分析,并阐述两类刺法的关系、补泻刺法的量化、“补泻”的理解与术式掌握以及相关术语等问题,在分析源头文献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思辨性探讨.认为需纠正刺法以补泻为中心的认识,重视对症刺法的实际价值;正视补泻刺法中事实存在的相异相反理法,并予科学探究;刺法的概念解释与原理分析要考虑其语境和立意观念,刺法量化等研究需综合考虑病情与体质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針刺的补瀉力法,古今论说各異,未見定論。作者重点提出这个問题,认为不同手法,能产生相同的結果,否定了轻剌激和重剌激的論点,并說明烧山火与透天涼亦不可靠,这一提法是值得共同研究的。希各地先进同道本学术爭鳴的精神,各抒已见,俾真理愈辨愈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