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脾胃升降运动是人体生理活动中最重要的功能活动 ,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将起到重要作用。健脾和胃是脾胃升降失调的基本治则 ,临症中灵活运用多能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中,悉知脾胃病者较多,故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着手,运用升降理论调治脾胃病,多能得心应手。现举几点具体用法,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3.
升降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初的论述见于《内经》。气机升降是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而脾胃又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相因,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全过程。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实现是脾升胃降的结果。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与多种脾胃病密切相关,升降失调是脾胃发病的根源。调理脾胃升降是治疗脾胃病基本大法。在临床上遣方用药时,要注意顺应脾胃升降之性,灵活应用升降药物,重视肝肺升降对脾胃升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试论脾胃气升降与六经病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脾胃升降理论及其临床运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素问·六微旨大论>谓:"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说明升降出入包含着机体的一切功能活动,其中以脾胃升降功能最为重要.脾与胃以膜相连,位于腹中,一脏一腑,互为表里,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强脾健则水谷气盛,精足神旺,气机畅和,先天得养,后天得济.  相似文献   

6.
王春才 《四川中医》1993,11(12):13-14
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医案》),所列内科脾胃病证17门,其中有14门45案处方中均配益智仁施治,且不少案例益智仁为方首主药,颇有临床意义。兹就《医案》运用益智仁以治脾胃病证的概况拾要探讨如次。【醒脾运中,开胃增食】脾运呆钝,胃纳不馨,是脾胃病证的主要病机;运脾醒胃是其治疗大法。益智仁气味辛热,能温煦中土以斡旋脾气,可  相似文献   

7.
姚佳音  叶进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085-1086
参照《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对照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从仲景方的延用、化裁、应用拓展和治则4方面,对隋唐时期仲景方在脾胃病证中的运用加以探讨,以发现其新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8.
沈舒文教授运用脾胃升降理论治疗了多种疾病,本文重点介绍沈舒文教授运用升脾降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痞满、升发脾气法治疗脑供血不足之眩晕、通降胃腑法治疗排便障碍疾病之便秘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六经病证的发生,是人体感受外邪后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失常所出现的病理反映。“脏腑是根本,经络是枝叶”。脏腑功能失常,是六经病证的主要病理变化基础。在整个脏腑功能失常过程中,脾胃气机升降的失常,又占有特殊地位。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无论在理论研究和临床运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六经病与脾胃气机升降的关系脾胃升降失常,往往影响阳明  相似文献   

10.
王向雷  杨晓云 《河南中医》2012,32(8):961-962
目前中风病多从肝脏论治,结合李东垣脾胃论及目前研究,笔者指出中风病在病因、病机及疾病发展不同阶段均与脾胃升降失常,导致气血逆乱或生化乏源有关,应重视脾胃升降理论在中风病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清,胃气降浊.生理状态下,脾胃脏腑之气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始终保持协调通畅,故而人体能够升清降浊,摄取精微,排泄废物,完成机体的新陈代谢.若气机失调,升已不降,降已无升,升降混乱,则易致人体发病.故治疗脾胃疾病重在调理脾胃气机,俟脾气得运,胃气得降,则气血生化有源,疾病自愈.  相似文献   

12.
杜宝英 《河南中医》2005,25(11):12-13
脾胃,人体中焦之脏腑,承上启下,受纳运化,长养全身。然而其诸多功能,无一不与升降有关,故本文试从体现中医特色的整体观念这一角度出发,对其形成内容和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脾胃升降与功能性胃肠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荣莱 《北京中医》2007,26(2):90-92
人生阴阳二气应调和,升、降、出、入应协调。若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就会致病。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升降,不失其常则安。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功能性胃肠病,多有脾胃升降失常表现。清气不升反降为泄,如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泻。浊气不降反逆,为胀,为吐,为哕,为便秘,如功能性消化不良(FD)、功能性呕吐、功能性便秘。若“升降之气,上下不得交通”,咽膈之间,气不出入,胸膈满闷,甚或噎塞者,为食管病;气结两胁胀痛,为胆胰病;若腹满胀痛,为功能性腹痛、腹胀。提出升脾、降胃、通利气机、顺气和中、通降镇逆等法;对阳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滞不行、湿浊阻滞脘腹胀满难已者,推荐升清阳、行气滞、化湿泄浊法;对胃阴不足、胃气不降者,养胃阴,即所谓“津液来复,使之通降”。  相似文献   

14.
人生阴阳二气应调和,升、降、出、入应协调.若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就会致病.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升降,不失其常则安.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功能性胃肠病,多有脾胃升降失常表现.清气不升反降为泄,如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泻.浊气不降反逆,为胀,为吐,为哕,为便秘,如功能性消化不良(FD)、功能性呕吐、功能性便秘.若"升降之气,上下不得交通",咽膈之间,气不出入,胸膈满闷,甚或噎塞者,为食管病;气结两胁胀痛,为胆胰病;若腹满胀痛,为功能性腹痛、腹胀.提出升脾、降胃、通利气机、顺气和中、通降镇逆等法;对阳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滞不行、湿浊阻滞脘腹胀满难已者,推荐升清阳、行气滞、化湿泄浊法;对胃阴不足、胃气不降者,养胃阴,即所谓"津液来复,使之通降".  相似文献   

15.
廖小年  黄柳向 《河南中医》2020,40(4):514-518
口臭的病位主要在脾胃,病机为脾胃蕴热、肺火熏蒸,多以泻脾胃积热、清心泻脾、清肺火等清热之法为治疗大法,常用清胃散、泻黄散等为主方。在辨证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花类药物,可通过直接调理脾胃气机,或是通过芳香燥湿、醒脾和胃、调节他脏气机等使脾胃气机升降正常,脾胃气机升降有序,脾可升清,胃可降浊,湿可除,郁热可散,随证加减,口臭自除。  相似文献   

16.
升降出入理论源自于《内经》,应用于《伤寒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疾病就会产生。如升降出入不畅,治疗则宜因势利导,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在皮者汗而发之;如升降出入失调,则应逆而调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散者收之,结者散之;如升降出入杂乱,则应诸法并用,或升降并调,或散敛兼顾,或散升同施,或散降共治,或以降求升,或以升求降。治则旨在恢复气机的正常运动,仲景虽未明言升降出入之语,但在六经病证治中处处蕴含升降出入之理。运用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分析《伤寒论》中的六经证治思想,梳理仲景遣药组方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7.
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李东垣升脾阳法与叶天士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贡献。参考李东垣与叶天士有关升脾阳和养胃阴论说以及其他医著,总结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的特点和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升脾阳和养胃阴都要考虑,以此可以更有效指导临床。叶天士养胃阴法补充了李东垣略于胃论述的缺陷,升脾阳法和养胃阴法融合,完善并形成了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18.
《中医状态学》认为,状态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也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因此,以状态作为健康认知的逻辑起点,探讨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符合中医学理论的整体思维。本文以状态为切入点,对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及慢性脾胃病常见状态特征进行分析,通过状态辨识,阐明了慢性脾胃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状态存在的相关性,能够为慢性脾胃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周斌 《河南中医》2004,24(9):15-16
《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称“《直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儿科专著,作者钱乙,字仲阳,是宋代著名儿科专家。该书系统地反映了钱氏重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总结了钱氏临床经验及调制方剂特点,是一部理论结合实践、突出儿科疾病和整体观念的专著,但其学术思想已远远超出了儿科范围。笔者仅对《直诀》中注重脾胃学术思想作一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