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天鹅记忆接骨器 (SMC)固定下持续加压应力对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 )和骨钙素含量的影响。 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两侧肱骨行中段断骨处理 ,建立肱骨骨折模型 ,随机选择一侧肱骨用 SMC固定 ,对侧用 4孔加压钢板 (DCP)固定 ,分别于术后第 2、3、4、6、8和 12周各处死 5只兔取材 ,标本按内固定物分为 SMC组和 DCP组 (n=5 )。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骨折局部 IGF- 和骨钙素的含量。 结果 :SMC组和 DCP组 IGF- 和骨钙素的含量随时间延长均呈增高趋势。术后 3、4和 6周 ,SMC组 IGF- 含量分别为 (2 .98± 0 .32 )、(3.36± 0 .18)和 (3.4 7± 0 .17) ng/ mg,DCP组 IGF- 含量分别为 (2 .5 4± 0 .2 1)、(2 .78± 0 .4 3)和 (3.0 6± 0 .6 2 ) ng/ mg,SMC组明显高于 DCP组 (P<0 .0 5 ) ;术后 4、6和 8周 ,SMC组骨钙素含量分别为 (387± 2 3)、(395± 31)和 (4 16± 37) ng/ mg,DCP组骨钙素含量分别为 (32 3± 16 )、(35 6± 5 1)和 (378±2 6 ) ng/ mg,SMC组明显高于 DCP组 (P<0 .0 5 )。结论 :SMC固定后所产生的持续稳定的记忆加压应力有利于促进兔骨折端IGF- 和骨钙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天鹅记忆接骨器 (SMC)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骨矿含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揭示其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肱骨干截骨后 ,随机选取一侧用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固定 (SMC组 ) ,对侧用 4孔加压接骨板 (DCP)固定 (DCP组 ) ,分别在术后 2、4、8、12、16周时杀死取材 ,行骨折部骨矿密度测量和抗拉伸力学性能测试 ,观察固定段骨矿含量和力学性能变化。结果 术后 4周开始 ,SMC组骨矿含量开始高于DCP组 (P <0 0 1) ,至术后 16周时 ,两组含量接近。在同一时间段内 ,SMC组的抗拉伸刚度明显优于DCP组 (P <0 0 5或P <0 0 1)。DCP组术后 12周以后 ,其力学性能即不再增加。结论 SMC与DCP相比 ,具有材料特性和几何构型上的优势 ,有助于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矿物质的沉积 ,防止固定段骨骨质疏松发生 ,使骨的力学性能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3.
持续加压应力对兔骨折局部IGF-Ⅰ和骨钙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天鹅记忆接骨器(SMC)固定下持续加压应力对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骨钙素含量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两侧肱骨行中段断骨处理,建立肱骨骨折模型,随机选择一侧肱骨用SMC固定,对侧用4孔加压钢板(DCP)固定,分别于术后第2、3、4、6、8和12周各处死5只兔取材,标本按内固定物分为SMC组和DCP组(n=5).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骨折局部IGF-Ⅰ和骨钙素的含量.结果:SMC组和DCP组IGF-Ⅰ和骨钙素的含量随时间延长均呈增高趋势.术后3、4和6周,SMC组IGF-Ⅰ含量分别为(2.98±0.32)、(3.36±0.18)和(3.47±0.17) ng/mg,DCP组IGF-Ⅰ含量分别为(2.54±0.21)、(2.78±0.43)和(3.06±0.62) ng/mg,SMC组明显高于DCP组(P<0.05);术后4、6和8周,SMC组骨钙素含量分别为(387±23)、(395±31)和(416±37) ng/mg,DCP组骨钙素含量分别为(323±16)、(356±51)和(378±26) ng/mg,SMC组明显高于DCP组(P<0.05).结论:SMC固定后所产生的持续稳定的记忆加压应力有利于促进兔骨折端IGF-Ⅰ和骨钙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天鹅型记忆接骨器(SMC)内固定对骨折愈合过程中TGF-β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35只,建立兔双侧肱骨骨折后SMC和动力加压接骨板(DCP)内固定模型,分别于术后1、3、7、14、21、28和56 d各处死5只兔,在骨折局部取材,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进行标本中TGF-β定位检测,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骨折局部TGF-β的阳性染色强度、阳性面积及阳性指数.结果:SMC和DCP固定后骨折愈合过程中,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及基质中均有TGF-β阳性染色.骨折早期,两组TGF-β含量无显著差异;术后7~28 d,SMC组TGF-β含量明显高于DCP组(P<0.05,P<0.01);术后56 d两组间TGF-β含量无差异.结论:在软骨形成阶段和软骨内成骨阶段,SMC内固定下骨折端TGF-β呈高水平表达,从而促进骨折愈合,与SMC所产生的持续动态加压应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不同内固定对肱骨干骨折愈合影响的影像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对天鹅记忆接骨器(SMC)、动力加压钢板(DCP),交锁髓内钉(LIN)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1998年2月~2002年3月,125例肱骨干骨折分别接受了上述3种内固定治疗,定期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取出内固定后进行CT扫描。结果:DCP组骨痂出现较晚、量较少,骨折线消失最晚,骨折区域灰度密度积分及CT值较低;LIN组骨痂出现最早、量较多,骨折线消失较晚,骨折区灰度密度积分较高.骨折区域CT值较低;SMC组基本无骨痂出现,骨折线消失最早,并由板状骨直接替代,骨折区域灰度密度积分及CT值较高。结论:与DCP和LIN相比,SMC具有力学性能和几何构型上的优势,在促进骨折愈合的速度、方式及质量上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天鹅记忆接骨器(SMC)固定下持续加压应力对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骨钙素含量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两侧肱骨行中段断骨处理,建立肱骨骨折模型,随机选择一侧肱骨用SMC固定,对侧用4孔加压钢板(DCP)固定,分别于术后第2、3、4、6、8和12周各处死5只兔取材,标本按内固定物分为SMC组和DCP组(n=5).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骨折局部IGF-Ⅰ和骨钙素的含量.结果:SMC组和DCP组IGF-Ⅰ和骨钙素的含量随时间延长均呈增高趋势.术后3、4和6周,SMC组IGF-Ⅰ含量分别为(2.98±0.32)、(3.36±0.18)和(3.47±0.17) ng/mg,DCP组IGF-Ⅰ含量分别为(2.54±0.21)、(2.78±0.43)和(3.06±0.62) ng/mg,SMC组明显高于DCP组(P<0.05);术后4、6和8周,SMC组骨钙素含量分别为(387±23)、(395±31)和(416±37) ng/mg,DCP组骨钙素含量分别为(323±16)、(356±51)和(378±26) ng/mg,SMC组明显高于DCP组(P<0.05).结论:SMC固定后所产生的持续稳定的记忆加压应力有利于促进兔骨折端IGF-Ⅰ和骨钙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7.
持续动态压应力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压应力环境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对25只家犬股骨干造成双侧横断截骨,随机选一侧天鹅记忆接骨器(SMC)固定,对侧以髓内钉固定作为对照,分别在术后7, 14, 21, 28和49 d时,在骨折间隙内取材,行组织学观察及Ⅸ型胶原和骨钙素mRNA的Northern blot杂交. 结果:组织学观察和Northern blot结果均表明,SMC固定下骨折间隙内愈合组织的软骨形成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软骨内成骨也得以强化. 结论: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产生的持续动态纵向压应力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8.
天鹅记忆接骨器治疗兔肱骨干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天鹅记忆接骨器(SMC)治疗动物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0只建立肱骨干骨折模型,一侧用SMC固定,对侧以4孔动力加压接骨板(DCP)作为对照。术后2、4、8、12周拍片观察骨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动物全部成活,前肢负重明显少于后肢。SMC侧骨折端直接由板层骨替代连接,既不出现外骨痂,也无板下皮质骨疏松,对照侧骨折愈合速度慢,且部分骨断端有骨痂生成,所有骨干局部出现骨质疏松。结论 兔肱骨干的生物力学特性和解剖形态与人肱骨干非常接近,其骨折内固定模型是研究SMC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的理想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9.
天鹅记忆接骨器治疗兔肱骨干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天鹅记忆接骨器(SMC)治疗动物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0只建立肱骨干骨折模型,一侧用SMC固定,对侧以4孔动力加压接骨板(DCP)作为对照。术后2、4、8、12周拍片观察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动物全部成活,前肢负重明显少于后肢。SMC侧骨折端直接由板层骨替代连接,既不出现外骨痂,也无板下皮质骨疏松,对照侧骨折愈合速度慢,且部分骨断端有骨痂生成,所有骨干局部出现骨质疏松。结论兔肱骨干的生物力学特性和解剖形态与人肱骨干非常接近,其骨折内固定模型是研究SMC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的理想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天鹅记忆接骨器(SMC)对实验性骨折愈合中皮质骨胶原构筑的影响。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肱骨干截骨后,随机选取一侧用SMC固定,对侧用4孔动力加压接骨板(DCP)固定,分别在术后2、4、8、16、32周时各杀死4只动物取材,扫描电镜观察固定段皮质骨胶原构筑的变化。结果 SMC组在整个固定过程中,皮质骨结构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而DCP组术后4周,胶原排列出现稀疏,局部有小吸收陷窝形成。术后8周时,胶原排列紊乱,且有多个吸收腔形成。术后16周时,DCP组胶原纤维出现中断。术后32周,DCP组骨质松化更加明显。结论 SMC具有材料特性和几何构型上的优势,不仅对骨干不产生应力遮挡效应,而且对骨血供损伤脑筋也非常轻,故能有效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Tini-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治疗肢体创伤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切开复位,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内固定治疗肢体创伤性骨折174例;结果:174例经(6-18)个月的随访均在术后3个月内有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功能恢复良好,结论:Tini-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手术中不钻孔,不用螺钉,对髓内血管及内膜无损率,固定可靠,手术简便,功能恢复快,尤其适用于粉碎性骨折,但此法不适用于少儿,扁平骨,干骺及不规则部位骨折,取出经普通接骨板难。  相似文献   

12.
解剖型桡骨远端记忆聚合器的力学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解剖型桡骨远端记忆聚合器(anatomic distal radius Ni-tinol memory connector,ADRMC)的力学稳定性。方法:20根尸体湿桡骨标本分别制作成远端横断型骨折模型,以ADRMC或普通钢板(CP)固定,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和静态电阻应变仪进行环抱支轴向环抱力的测试和三点弯曲、扭转实验。结果:ADRMC环抱支产生的最大轴向环抱力为12.82MPa;三点弯曲实验显示,ADRMC组和CP组板对侧加压分别为(3.92±1.22)和(5.26±2.37)N·m,板侧加压分别为(3.32±1.14)和(3.14±1.06)N·m,侧方加压分别为(4.27±2.13)和(3.96±1.34)N·m;当扭转角度大于2°时,CP组的屈服扭矩明显高于ADRMC组(P<0.05)。结论:ADRMC在提供牢靠固定的同时,轴向环抱持骨有利于稳定,纵向加压及记忆效应的存在可显著降低应力遮挡率。  相似文献   

13.
记忆合金弓齿钉内固定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记忆合金弓齿钉内固定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平均39岁。受伤原因:跌倒时扭伤19例,重物砸伤6例。22例为闭合性骨折,3例为开放性骨折,其中1例合并同侧距骨骨折。第5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14例,Ⅱ区骨折1-例,Ⅲ区骨折1例。结果本组病例获8—28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全部病例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7.5周(6—10周)。未发生深部感染、骨不连、足部畸形等并发症。本组病例术后8个月~1年半左右再次手术将内固定顺利取出。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优20例,良5例,优良率100%。结论记忆合金弓齿钉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固定可靠,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获得满意的疗效,是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0例采用镍钛聚髌器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陆氏评定标准,优82例,良6例,可2例.结论: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是治疗髌骨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对骨折愈合影响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天鹅型记忆接骨器(SMC)与加压接骨折(CP)固定下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探讨SMC内固定下骨折愈合的特点。方法:25只家犬两侧股骨中段横型截骨,左侧以SMC内固定,右侧以CP固定,术后1、2、4、8、12周行X线摄片、光镜、电镜观察。结果:X线显示SMC组内固定后4周,骨折初步愈合,CP组在8周骨折愈合,SMC组愈合过程中未见明显的外骨痂及骨质疏松。骨折后2、4周时,SMC组骨痂内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在数量上高于CP组,功能活跃。8周时SMC组骨折端已出现板样骨替代,CP组发生骨性连接,板下已出现骨吸收腔和退变相骨细胞。12周时SMC侧骨皮质出现部分吸收腔,CP组板下骨皮质吸腔更趋明显。结论:与CP相比,SMC内固定可使骨折端稳定的同时,又可对骨折断端施加主动的、持续的轴向应力刺激、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骨改建。  相似文献   

16.
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对犬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天鹅型记忆接骨器(SMC)内固定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5条家犬两侧股骨中段横型载骨,左侧以SMC内固定(SMC组),右侧以加压接骨钢反(CP组)内固定,术后1、2、4、8、12周行X线摄片、三点折弯测试、骨组织形态测量观察。结果:X线显示在SMC组术后4周骨折愈合,CP组在8周,SMC组愈合过程中未见明显的外骨痂及骨质疏松,骨折后4、8、12周,SMC组骨痂内骨生成量、截骨处骨皮质厚度和固定段骨力学强度均高于CP组(P<0.05)。结论:与CP比较,SMC内固定可对骨折起到有效内固定和持续加压作用,使骨愈合时间缩短,提高了固定段骨的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梅花针结合记忆合金环抱钢板固定治疗股骨严重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月,我院采用梅花针结合记忆合金环抱钢板固定治疗股骨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36例,手术采用切开复位,先逆行打出梅花针,复位股骨主干及大骨折块,顺行打入梅花针,再复位小骨块,用记忆合金环抱钢板固定。若骨块间隙〉5 mm,采用自体骨条一期植骨。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3个月,所有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感染及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结论梅花针结合记忆合金环抱钢板固定是治疗股骨严重粉碎性骨折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钢板、髓内钉和天鹅型记忆接骨器(SMC)内固定对于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30只成年家犬髓机分为SMC为与钢板、SMC与髓内钉两个自体对照组,每组再分5、10、20、40、80d共5个共组。建立股骨骨折模型,并分别进行内固定。术后5、10、20、40、80d分别处死各亚组动物,通过不同时期的大体标本测量,骨折区灰度密度积分等方法来研究骨折愈合速度。结果:髓内钉仙痂出现较早、量较大、骨折线消失较晚、骨折区灰度密度积分最高,钢板侧骨痂出现较晚,量较少,骨折线消失最晚,骨折区灰度密度积分较低;SMC侧基本无骨痂出现,骨折线消失最早,骨折区灰度密度积分较高。结论:SMC有利于骨折愈合,且骨折愈合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寻找易于操作并具有良好固定作用的内固定器械。方法 使用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四肢各类管状骨骨折共26例,其中股骨干骨折9例,肱骨干骨折1例,尺骨骨折3例,尺挠骨骨折7例,胫腓骨骨折3例,掌骨骨折2例,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并内固定断裂1例。结果 随访3~12月,平均6个月。1例肱骨干粉碎性骨折术后1月骨折端有多量的骨痂,但骨折断端出现成角移位,其余患者均顺利愈合。结论 环抱器治疗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减少固定后骨质疏松。是治疗管状骨骨折较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环抱器与骨折处骨干的匹配,且骨折愈合后环抱器取出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形状记忆舍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髌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形状记忆合金髌骨爪内固定,术后根据骨折治疗三期辨证治疗原则,配合服用中药。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随访5-2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膝关节功能满意,髌骨爪无断裂及脱落。结论髌骨骨折运用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固定牢固、可早期活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