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芪黄冲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观察芪黄冲剂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以芪黄冲剂治疗,对照组以乙肝清热解毒冲剂合乙肝养阴活血冲剂治疗。两组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IgG、IgM、IgA、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IL-2、IL-6、TNF、NK。结果:芪黄冲剂具有益气活血,滋养肝肾兼以清热解毒作用,能升高CD4^+、NK细胞,提高CD4^+/CD8^+比值及IL-2水平,降低CE8^+,尤其对CD4^+、CD4^+/CD8^+、NK细胞以及IL02的调整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 ̄0.01),能显著降低IL-6及TNF水平(P〈0.05 ̄0.01)。同时还能降低IgG、IgM、IgS,其中对IgA的降低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芪黄冲剂不仅具有  相似文献   

2.
胸腺肽α1治疗重症肝炎的免疫调节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解日达仙的免疫调节作用,选取18例下肝炎病人用日达仙(Tα1)治疗,并在治疗前后检测内毒素(LSP)、肝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及T细胞亚群(CD8^+、CD4^+)。结果治疗前LSP、TNF、IL-2R、IL-6、CD8^+均增高9P〈0.01),而IL-4及CD4^+降低。经Tα1治疗后LSP、TF、IL-2  相似文献   

3.
细胞因子对树突状细胞抗肝癌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研究人血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TNF,GMCSF或IFNγ联合DC对淋巴因子和PHA激活的杀伤细胞(LPAK细胞)体外杀伤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L组(LPAK),D组(LPAK+DC),T1组(LPAK+DC+TNF5000kU/L),T2组(LPAK+DC+TNF500kU/L),G1组(LPAK+DC+GM-CSF500kU/L),G2组(LPAK+DC+GM-CSF100kU/L),I1组(LPAK+DC+IFNγ500kU/L)和I2组(LPAK+DC+IFNγ100kU/L).每组效靶细胞比分别采用5∶1和10∶1两种.培养48h后用中性红比色法检测细胞毒活性.结果L,D,T2和T1组的细胞毒活性依次增强,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G1和G2组均高于D组(P<001),但G1,G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I1,I2组与D组相比,也无显著性差异.随效靶比增加,各组细胞毒活性均相应增强.结论DC能增强LPAK细胞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细胞毒活性;TNF或GMCSF与DC联用,两者有协同作用;但与IFNγ联用,则无进一步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4.
应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桥联酶标法对18例慢性血吸虫病(慢血)患者,22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进行了吡喹酮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发现治疗前慢血、晚血CD3+、CD8+百分比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D4+百分比低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治疗3个月后检查,两组CD4+上升、CD8+减少,其百分比基本达到正常水平,CD4+/CD8+比值上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可能具有参与免疫调节、增强T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但不能改善免疫紊乱。  相似文献   

5.
CD+4自然杀伤T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CD4^+、CD8^+自然杀伤(NK)T细胞在慢性HBV感染外周轿中的分布情况,并对其细胞毒性进行分析,阐明其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常规分离外周上核细胞(PBMCS),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2/2诱导14d,以鼠抗人CD4单克隆抗体或抗人CmAb与抗人CD56mAb分别标记细胞样品,流式细胞术(FCM)分析,CD4+CD56^+同时阳性的细胞,即为CD4^+-NK-T细胞;C  相似文献   

6.
T细胞亚群和TNFα与慢性肝病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流式细胞仪和ELISA法检测50例慢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变患者的T细胞亚群和肿瘤坏死因子以观察其与慢性肝病的关系。结果显示:CD3^+与CD4^+数量减少,CD8^+数量增加,CD4^+/CD8^+比值下降,TNFα含量明显增高,提示T业TNFα在慢性肝腑炎症损伤和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哮喘患者辅助T细胞活化与白细胞介素5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过敏状态和哮喘状态下辅助(CD4^+)T细胞活化及白细胞介素5(IL-5)释放的原因和作用。方法 对过敏性哮喘组12例(AA)、非过敏性哮喘组10例(NAA)、过敏性非哮喘组9例(AN)及正常对照组10名(N)在有无抗原刺激下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及周围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比较组内和组间CD4^+T细胞活化(标志物CD25^+)与IL-5释放水平。结果 PBMC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FCM法测量30例慢性胃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尿素酶试验、胃粘膜活检、Warthin-Stary染色,组织学检查检测HP,并将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慢性胃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4^+/CD8^+分别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0.05);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组CD3^+、  相似文献   

9.
为寻求一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方法,应用HBV特异性T细胞输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例,结果显示,在疗程结束后,患者的HBsAg,HBeAgHBVDNA的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HBeAg下降较明显,P〈0.01,2例HBcAg阳性患者,HBcAg阴转,CD^+3,CD^+4,CD^+4/CD^+8NK活性上升,CD^+8,sIL-2R较治疗前后所回复,表明特异性T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间质性肺疾病(ILD)时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NC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ILD活动性的关系。方法用膜滤过和放射免疫法检测11例结节病、7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患者和8名健康者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NCF活性及TNFα水平。结果7例IPF患者BALF中NCF、TNFα分别为203±44cels/10HP、117±29ng/L,明显高于8名对照组(83±45cels/10HP、65±14ng/L、P<0.01);11例结节病患者BALF中NCF、TNFα分别为186±50cels/10HP、12±3ng/L,明显高于8名对照组(P<0.01)。IPF组BALF中NCF、TNFα均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NCF:r=0.89,P<0.01,TNFα:r=0.86,P<0.05),结节病组BALF中NCF、TNFα均与淋巴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NCF:r=0.78,P<0.01;TNFα:r=0.73,P<0.01)。结论IPF和结节病患者BALF中NCF、TNFα水平可做为肺泡炎活动性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对62例慢乙肝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检测,并观察分别经iRNA、猪苓多糖及LAK细胞治疗前后的细胞数量变化。结果发现治疗前CD^+4细胞降低,CD^+8细胞增高。CD^+4/CD^+8比值下降。治疗后CD^+4细胞及NK细胞增高,CD^+4/CD^+8比值上升,其中以LAK细胞治疗效果显著,与HBVM转阴呈正相关。说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清除病毒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TNF-α和IFN-α依赖细胞MTT比色分析法,研究了5例自体骨髓移植(ABMT)病人血清中TNF-α、IFN-α活性,。处于完全缓解期的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血清中TNF-α生显著的高于正常成人(PBs)组(P〈0.05);IFN-α活性明显低于PBs组(P〈0.01)。ABMT前血清中的TNF-α、IFN-α活性显著高于ABMT后9-10天(P〈0.05)和21天(P〈0.05);与  相似文献   

13.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Th1/Th2淋巴细胞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检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情况,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关系。方法 建立三色流式细胞分析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胞内细胞因子(IFNγ、IL-4)和表面抗原(CD4、CD8)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 无论是CD4^+还是CD8^+AT淋巴细胞,分泌I  相似文献   

14.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及其移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良绪  禹涛 《中华内科杂志》1995,34(10):659-662
对22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的三种动员方案、采集方法及移植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数量与造血重建关系,进行了研究。22例中急性白血病11例,多发性骨髓瘤6例,非何杰金淋巴瘤4例,晚期乳癌1例。三组动员方案:化疗十四氢叶酸+氟美松;化疗+rhGM-CSF(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氟美松;化疗+rhG-CSF(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氟美松。用流式细胞计双染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rhG-CSF方案组中7例CD34+/CD33 ̄+细胞。结果表明:(1)rhG-CSF方案组的PBSC产率最高,平均每例MNC(单个核细胞)(8.29±6.14)×10 ̄8/kg,CFU-GM(粒单系祖细胞集落生成单位)(21.35±17.24)×10 ̄4/kg。(2)CD34+细胞数与MNC及CFU-GM数大致相关。CD34 ̄+细胞在动员前外周血中多为0或<0.5%,动员后约在用rhG-CSF后6~8天明显增多,就可连续每日采集,如达到≥5×10 ̄5/kg即可停止。(3)采集与回输的PBSC数量是决定造血重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应用脂质体包埋冬虫夏草多糖口服3个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28例,在治疗前、后第2、3个月分别检测外周血T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和肝功能。结果:①PHC患者外周血CD4细胞比例,CD4/CD8比值、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及经PHA-P诱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膜白细胞介素2受体(MIL-2R)的表达,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TFN-γ)的生成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值分别<0.001,<0.01,<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吸虫病患者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 R T P C R 加 dotblot法测定血吸虫病患者 P B M C中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作比较,并研究了部分肝脏组织(肝癌患者16 例,肝血管瘤患者正常肝组织 5 例)中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与 P B M C中水平的关系。同时,测定血清中 H A、 L N、 Col ⅠⅤ和 P CⅢ水平,作为衡量肝纤维化活动与否的指标。结果: P B M C内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组(n= 21,126±014),肝硬变患者组(n= 15,205±081)和肝癌患者组(n= 25,183±129)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n= 16,062±040)( P< 005)。其中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组又显著低于肝硬变患者组或肝癌患者组( P< 005),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肝组织与 P B M C内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清 H A、 Col Ⅳ和 L N 异常组的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05)。结论: P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告150例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和25例亚甲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甲状腺自身抗体和甲状腺激素测定结果。GD和HT未治组CD8^+、CD3^+下降、CD4^+/CD8^+比值和CD20^+升高(P均<0.01)。GD未治组TRAb、TMA和TGA阳性率分别为90.0%、61.1%和57.0%;HT未治组为20.0%、85.0%和70.0%。亚甲炎组变化不明显。GD缓解组以上各指标均转向正常范围。GD  相似文献   

18.
本文观察了伯氏疟原虫中分离、提纯的免疫抑制因子(ISF)对小鼠脾T,B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注射ISF后第7天、第12天,分别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脾中的B细胞、CD4和CD_8 ̄+细胞。结果:ISF注射组小鼠的阳性B细胞和CD4 ̄+T细胞百分数明显下降(P<0.01),而阳性CD8_8 ̄+T细胞百分数则显著升高(P<0.01);ISF的抑制百分率可连续至12天或升高,CD4/CD8T细胞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果揭示:ISF可通过诱导CD8_8 ̄+T细胞数目增多,同时造成B细胞和CD_4 ̄+T细胞百分数相对下降。ISF可能依诱导CD_8 ̄+细胞的效应对宿主的免疫应答起下调作用,从而导致免疫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19.
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多项酶活性与间质性肺疾病(ILD)的关系。方法检测30例ILDs: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IPF)18例和结节病(Sarc)12例与9例正常对照者的BALF中超氧化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并分类计数BALF细胞成份。结果(1)IPF组BALF中各项酶活性均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SOD和GSH-PX降低,ACE和LDH升高)(P<0.05);而Sarc组仅见ACE明显增高(P<0.05)。(2)BALF-ACE与Sarc组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有显著线性相关(P<0.05)。结论BALF中SOD、GSH-PX、ACE和LDH活性测定,有助于进一步探讨ILD发病机理和提供辅助诊断依据,BALF-ACE对判断Sarc活动性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吸虫病患者 T G Fβ1 m R N A 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 R T P C R 加 dotblot法测定血吸虫病患者 P B M C中 T G Fβ1 m R N A 水平,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作比较,并研究了部分肝脏组织(肝癌患者16 例,肝血管瘤患者正常肝组织 5 例)中 T G Fβ1 m R N A 水平与 P B M C中水平的关系。同时,测定血清中 H A、 L N、 ColⅠⅤ和 P CⅢ水平,作为衡量肝纤维化活动与否的指标。结果: P B M C内 T G Fβ1 m R N A 水平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组(n= 21,126±014),肝硬变患者组(n= 15,205±081)和肝癌患者组(n= 25,183±129)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n= 16,062±040)( P< 005)。其中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组又显著低于肝硬变患者组或肝癌患者组( P< 005),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肝组织与 P B M C内 T G Fβ1 m R N A 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清 H A、 ColⅣ和 L N 异常组的 T G Fβ1 m R N A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05)。结论: 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