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43例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训练4周,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两组24h排尿次数、每次尿量、每周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排尿次数、每周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膀胱容量和每次尿量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在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和升高膀胱容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膀胱训练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任脉灸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表法,将50例存在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的脊髓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组)和观察组(常规康复训练加任脉灸组),每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并进行常规间歇导尿,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进行任脉灸的治疗。常规康复训练两组皆1次/天,连续治疗五天,休息两天,观察组的任脉灸治疗,3次/周,两组均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4周)。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日排尿记录(单次尿量、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尿动力学测定[最大膀胱容量、逼尿肌漏尿点压(detrusor leak point pressure,DLPP)、残余尿量(residual urine volume,RUV)],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单次尿量、最大膀胱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逼尿肌漏尿点压降低,残余尿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过程中无泌尿系炎症发生。[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入任脉灸疗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膀胱最大容量,改善尿频,漏尿等症状,减少泌尿系的感染,对患者的膀胱功能有较好的调节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电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和观察组(40例,电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记录2组排尿日志并比较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肾功能指标及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80.00%,32/40)(P<0.05),观察组首次排尿时间、反射性排尿建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排尿次数、残余尿量、血肌酐、尿素、尿素氮、尿酸、24 h尿蛋白水平均明显减少(P<0.05),平均尿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膀胱容量及I-QOL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SCI后神经性膀胱患者的疗效明显,能快速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尿流动力学,保护患者的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脊髓损伤后(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表现为尿潴留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以间歇导尿作为基础治疗,观察组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针灸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测定患者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结果:治疗2月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残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电子检索2019年6月1日前在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Pubmed、Google Schalor、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F Data)和维普数据库(VIP Data)发表的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人员依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9项RCT研究,共1 3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电针治疗后,2组患者在临床有效率[RR=1.38,95%CI(1.22,1.56),P<0.000 01]、最大膀胱容量[MD=-41.86, 95%CI(25.07, 64.53),P<0.000 0]、最大尿流率[MD=1.15, 95%CI(0.40, 1.89),P=0.002]、最大尿道闭合压[MD=5.86, 95%CI(2.41, 9.32),P=0.000 9]、日平均排尿次数[MD=0.71, 95%CI(0.22, 2.31),P=0.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神经源性膀胱表现为尿失禁时,结果显示电针组对患者膀胱残余尿量的改善较为明显[MD=-14.32,95%CI(-23.56,-5.07),P=0.002];电针组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71,95%CI(0.22,2.31),P=0.57]。结论 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有效,包括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日平均排尿次数,且不会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综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  吴莹  李雨峰  朱世琼  刘昌桃  艾艳  余茜 《西部医学》2012,24(7):1311-1313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接受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针灸及间歇导尿等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加膀胱功能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测定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变化以及进行尿动力学测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测定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芪缩尿方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严格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及规律应用胰岛素降糖、营养神经等药物。观察组加服丹芪缩尿方,每日1剂。观察治疗12周后2组患者尿动力学改变。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残尿量、膀胱初尿意容量、最大尿意容量、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残尿量、膀胱初尿意容量、最大尿意容量均显著降低(P<0.05),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压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芪缩尿方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学创新》2014,(31):12-14
目的:观察尿道外括约肌牵张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存在神经源性膀胱的40例男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单纯间歇导尿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单纯间歇导尿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球囊牵张尿道外括约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4 h间歇导尿次数、残余尿量、最大尿道压、排尿方式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间歇导尿次数、最大尿道压及排尿方式等方面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道外括约肌的牵张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可以减少间歇导尿次数、减小尿道流出道阻力、降低残余尿量,有利于自主排尿恢复;该技术具有安全简便易于操作,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选择性高等优点,便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异常的尿动力学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异常的尿动力学表现。方法:49例不同原因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其中尿潴留组24例,尿失禁组25例。对其自由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压力流率/肌电图联合测定和静止期尿道压力进行测定。结果:尿潴留组尿动力学主要表现为尿流率降低,残余尿量增加,大容量膀胱,逼尿肌无反射,高逼尿肌漏尿点压;而尿失禁组尿动力学主要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异常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对其进行尿动力学分类,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互动式针刺法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 3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于伤后1w指导其行常规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互动式针刺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及残余尿量均少于对照组,而日均单次排尿量与对照组相比增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日均最大尿流量、平均膀胱容量及膀胱顺应性与对照组相比增加明显,而膀胱压力和逼尿肌压力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互动式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1.
女性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尿动力学检查在诊断女性尿失禁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例女性尿失禁患者为病例组和因上尿路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而下尿路功能正常的20例女性患者为对照组.病例组依据临床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分为急迫性尿失禁患者90例,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70例,充溢性尿失禁患者40例.比较各组病例与对照组之间尿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组的最大逼尿肌排尿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压和最大尿道闭合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急迫性尿失禁组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充溢性尿失禁组最大尿流率、膀胱顺应性、最大逼尿肌排尿压和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显著低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和排尿前最大逼尿肌压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为女性尿失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益气活血汤剂联合热敏灸在脊髓损伤(SCI)后尿潴留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我院SCI后尿潴留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益气活血汤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热敏灸治疗。观察2组疗效、治疗前后排尿情况、膀胱功能、尿动力学指标[膀胱容量(VH2O)、膀胱顺应(BC)、逼尿肌压力(Pdet)、膀胱压力(Pves)、平均尿流速(Qave)]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0.73%(P<0.05);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功能积分、平均排尿次数、平均漏尿次数、平均尿量、残余尿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ves较低,VH2O、Pdet、Qave、BC较高(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率2.50%与对照组5.00%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 热敏灸联合益气活血汤剂治疗SCI尿潴留患者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排尿异常症状,促进膀胱功能恢复,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6-9
目的 探讨盆底肌电刺激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康复治疗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采用抛硬币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盆底肌电刺激法,两组均干预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及最大尿流率较前明显上升,残余尿量较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患者上升或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同时联合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95.24%)明显好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5)。结论 盆底肌电刺激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膀胱排尿的功能,减少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间歇导尿训练,观察组给予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首次排尿时间及导尿管拔除成功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膀胱内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拔除尿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拔除尿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将80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2组,40例患者为一组。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另一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治疗组)。对比观察两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膀胱容量以及膀胱残余尿量。结果:治疗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膀胱容量以及膀胱残余尿量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时联合康复训练、针灸治疗应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作用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6.
徐金  黄雅琳  龙耀斌  柳忠  兰柳华 《吉林医学》2023,(11):3031-3034
目的:探讨间歇性θ节律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选取纳入的41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1)与试验组(n=20),对照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假性间歇性θ节律刺激,试验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M1区间歇性θ节律刺激,疗程6 w。治疗前后均使用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Qualiveen量表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及生存质量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及Qualiveen量表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间歇性θ节律刺激能够明显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及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针刺八醪穴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患者尿流动力学、膀胱残留尿量和最大尿流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住院SCI后NB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1个月后复查。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 d内排尿日记指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ief,WHOQOL-BREF)调查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统计两组患者插尿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1 d内尿失禁次数低于对照组,最大排尿量、平均每次排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首次充盈感容量、首次尿意感容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首次充盈感压力、首次尿意感压力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最大尿流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插尿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八醪穴通过刺激相应神经根促进膀胱内括约肌及逼尿肌形成节律性收缩及舒张运动,改善患者尿流动力学,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并提升最大尿流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配合申时(15∶00-17∶00)膀胱经旺时予隔盐灸神阙穴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脊髓损伤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机能失调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同时每天申时予隔盐灸神阙穴;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导尿,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效果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残余尿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膀胱容量较对照组有所增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导尿联合申时隔盐灸神阙穴治疗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机能失调患者能显著改善膀胱功能,可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揿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中的应用研究。方法使用随机分组原则,将36例住院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针刺关元、气海、中极、太溪、肾腧、委中等穴位,留针20-30min,1次/d;治疗组采用揿针帖敷关元、气海、中极、太溪、肾腧、委中等穴位,使日每穴位用1贴,每贴使用12小时;上述干预10天为1疗程,持续6个疗程后观察对比RUV、膀胱容量、漏尿次数、Pdet.max。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RUV、膀胱容量、漏尿次数、Pdet.max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RUV、膀胱容量、漏尿次数、Pdet.max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揿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的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陈敏 《中外医疗》2008,27(32):68-69
目的 观察弥可保、针刺治疗、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23例2型糖尿病膀胱患者,给予弥可保、针刺治疗、康复训练联合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收缩压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均明显下降(P<0.01),但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最大尿流率均明显上升( P<0.01).结论 弥可保、针刺治疗、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糖尿病膀胱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